第五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知覺
關燈
小
中
大
睛來穿針,就可以了解這一點。
單眼視覺在識别立體時常常被欺騙,同樣在針對浮雕的知覺,甚至對于繪畫的知覺中也是一樣。
同樣,一隻眼睛對距離的判斷不是即時性的,我們必須前後左右地移動視點,把以上各個零碎的線索組合起來才能形成距離知覺。
而雙眼視覺形成三維空間知覺卻是準确、詳細且是瞬間完成的。
就像在閃光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樣,在瞬時性的閃光中,我們也能形成立體知覺。
雙眼視覺優越性的原因 雙眼視覺的優越性根本上緣于這樣一個事實:使兩眼彙聚于一個物體的肌肉感覺是估計距離的主要線索。
物體的距離越遠,兩眼的彙聚程度越低,相應的肌肉感覺越弱。
當距離非常遠時,兩眼的視線接近于平行。
兩眼的彙聚程度不同,标志着觀察物體的不同距離。
如果我們注視物體的不同部位時,兩眼的彙聚程度相應地變化,那麼我們會把這個物體識别為三維立體的物體;如果我們注視物體表面不同的點時,彙聚的肌肉感覺始終是不變的,說明我們看到的物體是一個平面。
即時性知覺 這并不是指我們隻需要一個動作就可以知覺到不同的距離或産生立體知覺。
要産生三維知覺,兩眼不斷彙聚于不同的點是必須的。
即時性知覺的形成是由于先前的肌肉感覺與純粹的視覺之間的聯合,當這種聯合形成後,視覺因而變得強有力,因而有能力代替肌肉感覺。
當雙眼注視着一個三維立體的物體時,兩眼分别接收到的影像是不同的;右眼看到的物體的右側更多一些,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更多一些;如果對象是一個平面物體,兩眼中的影像就不會不同。
正是由于兩眼視野的差别使我們能産生立體感,這時這種立體感并不需要以兩眼的不同彙聚程度來作為依據。
以下的事實可以說明這一現象,比如我們觀察月亮,由于它距我們太遠,它在我們兩隻眼中形成的影像都是一樣的,所以看起來它是平坦的;而一個近處的物體,一個較小的球體,比如燈泡,我們卻能知覺到它彎曲的表面。
直接的證據 深度知覺依賴于兩眼視網膜形成的感覺的差異,立體鏡實驗是證明這一事實的直接證據。
立體鏡中有兩幅略有差别的圖畫,它們分别是由兩台相機拍攝的畫面,分别對應于從兩個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的視覺效果。
通過一組折光鏡片,使我們每隻眼睛分别看見一幅畫面,于是,我們創造了與通常我們形成立體知覺完全一樣的條件,其結果奇迹般地證實了我們的理論。
通過立體鏡看起來,畫面上的景物不再是一個平面,而是凸顯成立體的了。
這是支持我們的理論的最充分的證據:深度知覺依賴于兩眼視網膜上影像的差異。
視野 當一個空間領域被當作一個整體而被知覺到時,其中的距離關系的來源有二:一是來源于對象與自己身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二是來源于對象之間的互相參照。
實際上,正是對象之間的這種相互參照使知覺趨于完善并更加精确。
在這種互相參照的關系中,尺寸、方向、光的分布以及陰影等特征是決定性因素。
一個物體出現在視野中,如果沒有這些因素伴随,它就顯得非常不完整,即使前面提到的那些線索都存在也是這樣。
下面這樣一個現象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在一片濃郁的黑暗中,一列火車向我們駛來,我們僅僅能看到機車的頭燈,而四周卻是一片漆黑。
這時,你會發現,你根本無法判斷列車的距離,以及它與其他事物的相對位置。
如果有一點光線把周圍的景物照亮一點,機車的位置立刻就準确地顯現出來了。
所有的空間知覺都是相對的。
我們隻有把一個對象與其他對象相聯系,才能對它進行定位。
③尺度。
原則上,決定尺度的原始素材是感覺的數量。
物體尺度越大,它刺激視網膜的範圍也越大。
當然,這個比例的前提是距離相等的情況。
一個近處的别針刺激視網膜的範圍可能要比遠處一棵樹刺激的範圍更大。
隻有在物體的距離已知的條件下,感覺的數量才能有效地反映物體的大小。
因此,任何影響我們判斷距離的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大小的知覺。
一個人的身形在霧中看起來會顯得更大一些,因為霧使得他的形象模糊不清,因此會使我們傾向于過高地估計他的距離;當他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形成的影像大小不變時,我們對他的身材的估計就被誇大了。
許多大小錯覺都是由類似原因引起的。
所有對大小尺度判斷的偏差都是因為沒有恰當的參照物。
形狀(form)知覺與大小知覺相伴随,形狀就是大小範圍的輪廓。
(3)外在于我們而存在 前面我們已經解釋了在空間關系中特定對象的知覺的形成過程,接下來我們要說明的事實是,這種知覺與自我形成對照并且以與自我相對的形式存在。
實際上,我們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經涉及了這個問題。
感覺是從空間中突現出來的。
它們被合并、被客觀化,通過這種方式,它們成為非我的存在。
空間是外在于自我的,因此空間中的所有存在都被認為是外在于自我的。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對外在于我們的、存在于空間中的對象形成知覺,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答。
我們隻是說明了是以什麼感覺作為基礎來形成空間關系的知覺。
而沒有觸及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知覺讓它自己以外在的空間形式的方式存在。
這個問題等價于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智力活動要在自我與非我之間作出區分? 作為辨别的知覺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可以這麼說,把空間中的對象與自我進行分離,對于普遍性的心智活動而言,和辨别性(distinguishing)活動一樣,都是心智活動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基本形式。
在知覺過程中,這種辨識因素的重要性超過了合并。
心智的合并功能體現在這樣一些事實中:特别的對象總是被這樣那樣地同一化;所有的對象都被看作是一元世界的構成,而與它們相對應的觀念都指向一元的自我。
然而,辨别功能的優勢則體現在另一些事實中,即每一個對象都與其他對象相區分,它們都和自我相區分。
空間的存在顯示了這一點。
空間中每一部位都外在于其他任一點,而空間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完全外在于、獨立于心智的。
正是智力區分活動的極端形式導緻了在知覺中完全的自我外在化(self-externalization)。
自我與非我在知覺中的對立,正是這樣一些階段之一。
在這些階段中,構成所有知識的本質的元素,即關系顯現出來了。
作為分辨力的意志 原則上在客體與自我之間做出分離的主體是意志。
前面已經指出,關于空間關系的知覺的形成離不開肌肉感覺;而肌肉感覺從根本上是起源于意志指導下的
單眼視覺在識别立體時常常被欺騙,同樣在針對浮雕的知覺,甚至對于繪畫的知覺中也是一樣。
同樣,一隻眼睛對距離的判斷不是即時性的,我們必須前後左右地移動視點,把以上各個零碎的線索組合起來才能形成距離知覺。
而雙眼視覺形成三維空間知覺卻是準确、詳細且是瞬間完成的。
就像在閃光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樣,在瞬時性的閃光中,我們也能形成立體知覺。
雙眼視覺優越性的原因 雙眼視覺的優越性根本上緣于這樣一個事實:使兩眼彙聚于一個物體的肌肉感覺是估計距離的主要線索。
物體的距離越遠,兩眼的彙聚程度越低,相應的肌肉感覺越弱。
當距離非常遠時,兩眼的視線接近于平行。
兩眼的彙聚程度不同,标志着觀察物體的不同距離。
如果我們注視物體的不同部位時,兩眼的彙聚程度相應地變化,那麼我們會把這個物體識别為三維立體的物體;如果我們注視物體表面不同的點時,彙聚的肌肉感覺始終是不變的,說明我們看到的物體是一個平面。
即時性知覺 這并不是指我們隻需要一個動作就可以知覺到不同的距離或産生立體知覺。
要産生三維知覺,兩眼不斷彙聚于不同的點是必須的。
即時性知覺的形成是由于先前的肌肉感覺與純粹的視覺之間的聯合,當這種聯合形成後,視覺因而變得強有力,因而有能力代替肌肉感覺。
當雙眼注視着一個三維立體的物體時,兩眼分别接收到的影像是不同的;右眼看到的物體的右側更多一些,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更多一些;如果對象是一個平面物體,兩眼中的影像就不會不同。
正是由于兩眼視野的差别使我們能産生立體感,這時這種立體感并不需要以兩眼的不同彙聚程度來作為依據。
以下的事實可以說明這一現象,比如我們觀察月亮,由于它距我們太遠,它在我們兩隻眼中形成的影像都是一樣的,所以看起來它是平坦的;而一個近處的物體,一個較小的球體,比如燈泡,我們卻能知覺到它彎曲的表面。
直接的證據 深度知覺依賴于兩眼視網膜形成的感覺的差異,立體鏡實驗是證明這一事實的直接證據。
立體鏡中有兩幅略有差别的圖畫,它們分别是由兩台相機拍攝的畫面,分别對應于從兩個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的視覺效果。
通過一組折光鏡片,使我們每隻眼睛分别看見一幅畫面,于是,我們創造了與通常我們形成立體知覺完全一樣的條件,其結果奇迹般地證實了我們的理論。
通過立體鏡看起來,畫面上的景物不再是一個平面,而是凸顯成立體的了。
這是支持我們的理論的最充分的證據:深度知覺依賴于兩眼視網膜上影像的差異。
視野 當一個空間領域被當作一個整體而被知覺到時,其中的距離關系的來源有二:一是來源于對象與自己身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二是來源于對象之間的互相參照。
實際上,正是對象之間的這種相互參照使知覺趨于完善并更加精确。
在這種互相參照的關系中,尺寸、方向、光的分布以及陰影等特征是決定性因素。
一個物體出現在視野中,如果沒有這些因素伴随,它就顯得非常不完整,即使前面提到的那些線索都存在也是這樣。
下面這樣一個現象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在一片濃郁的黑暗中,一列火車向我們駛來,我們僅僅能看到機車的頭燈,而四周卻是一片漆黑。
這時,你會發現,你根本無法判斷列車的距離,以及它與其他事物的相對位置。
如果有一點光線把周圍的景物照亮一點,機車的位置立刻就準确地顯現出來了。
所有的空間知覺都是相對的。
我們隻有把一個對象與其他對象相聯系,才能對它進行定位。
③尺度。
原則上,決定尺度的原始素材是感覺的數量。
物體尺度越大,它刺激視網膜的範圍也越大。
當然,這個比例的前提是距離相等的情況。
一個近處的别針刺激視網膜的範圍可能要比遠處一棵樹刺激的範圍更大。
隻有在物體的距離已知的條件下,感覺的數量才能有效地反映物體的大小。
因此,任何影響我們判斷距離的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大小的知覺。
一個人的身形在霧中看起來會顯得更大一些,因為霧使得他的形象模糊不清,因此會使我們傾向于過高地估計他的距離;當他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形成的影像大小不變時,我們對他的身材的估計就被誇大了。
許多大小錯覺都是由類似原因引起的。
所有對大小尺度判斷的偏差都是因為沒有恰當的參照物。
形狀(form)知覺與大小知覺相伴随,形狀就是大小範圍的輪廓。
(3)外在于我們而存在 前面我們已經解釋了在空間關系中特定對象的知覺的形成過程,接下來我們要說明的事實是,這種知覺與自我形成對照并且以與自我相對的形式存在。
實際上,我們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經涉及了這個問題。
感覺是從空間中突現出來的。
它們被合并、被客觀化,通過這種方式,它們成為非我的存在。
空間是外在于自我的,因此空間中的所有存在都被認為是外在于自我的。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對外在于我們的、存在于空間中的對象形成知覺,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答。
我們隻是說明了是以什麼感覺作為基礎來形成空間關系的知覺。
而沒有觸及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知覺讓它自己以外在的空間形式的方式存在。
這個問題等價于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智力活動要在自我與非我之間作出區分? 作為辨别的知覺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可以這麼說,把空間中的對象與自我進行分離,對于普遍性的心智活動而言,和辨别性(distinguishing)活動一樣,都是心智活動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基本形式。
在知覺過程中,這種辨識因素的重要性超過了合并。
心智的合并功能體現在這樣一些事實中:特别的對象總是被這樣那樣地同一化;所有的對象都被看作是一元世界的構成,而與它們相對應的觀念都指向一元的自我。
然而,辨别功能的優勢則體現在另一些事實中,即每一個對象都與其他對象相區分,它們都和自我相區分。
空間的存在顯示了這一點。
空間中每一部位都外在于其他任一點,而空間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完全外在于、獨立于心智的。
正是智力區分活動的極端形式導緻了在知覺中完全的自我外在化(self-externalization)。
自我與非我在知覺中的對立,正是這樣一些階段之一。
在這些階段中,構成所有知識的本質的元素,即關系顯現出來了。
作為分辨力的意志 原則上在客體與自我之間做出分離的主體是意志。
前面已經指出,關于空間關系的知覺的形成離不開肌肉感覺;而肌肉感覺從根本上是起源于意志指導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