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燈
,當它活躍時,會将曾經與它融會的其他元素再整合,并立即把它們同化。

     例證 可以用一個關于橙子的視知覺來說明這一過程。

    一開始人獲得的唯一感覺是色彩。

    這一感覺在過去的每一次經驗中都顯得特别突出,它與相似性聯合中的同一性元素具有一樣獨立的再整合能力,它喚起了諸如味道、形狀、重量、氣味等其他元素,這些元素在過去經驗中都曾與它融合。

    與我們曾經研究過的順序性聯合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元素不能獨立地存在,而是被同化為顔色感覺,最終形成一個複合的結果。

    所有知覺都能證明這一過程。

    從形成的結果來看,它與同時性聯合并無區别;從過程來看,它更接近相似性聯合。

     3.聯合在心理生活中的功能 在讨論了聯合的特征和種類之後,讓我們轉向對聯合在建構心理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

    讓我們思考這樣一些問題:聯合服務于什麼目的?它有什麼效果以及它的目标是什麼?通常,聯合在心理生活中的功能是構建一種機制。

    它把心理生活的各種元素緊密地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為複雜的心理結構。

    它把相互孤立的感覺聯合為一體。

    它使混亂的素材變得有序,以适應各種專門化的活動模式。

    在聯合之前,心理狀态可以被比作流體,正是聯合的力量使這種流體結晶成為固體,因而具有了明确的形狀和清晰的相互關系。

     習慣 具體而言,所有的慣例或習慣,所有心智活動的機制都是聯合活動的結果。

    習慣形成的過程使這個問題更有吸引力了。

    在習慣面前,無論是理智還是意志都顯得蒼白無力。

    習慣是一種緊密的觀念或行為的聯結,隻要呈現其中一個刺激,其餘的就會系列地、自動地發生而不需要意識或意志的幹預。

    簡而言之,習慣是一個順序性聯合;在這個聯合中,元素之間可以互相激活。

    它與一般的聯合不同的是,後者包含的元素數量巨大,并且它不能提供一個明确的線索來說明後繼觀念是按怎樣的次序被激活的;與之不同的是,習慣性行為每次都是以同樣的方式重複,以至于形成了一條明确的繼發路線。

     例證 習慣形成的法則是,所有的順序性聯合都持續地以同樣的方式被激活,因此傾向于向同時性聯合轉化。

    我們可以用走路作為例子來說明這個過程。

    走路是一個真正的習慣性行為,因為隻要有一個初始行動,其餘的行動就會自然地被激發起來,不需要意識的參與,甚至當意識被一個完全不相幹的任務占據時,也不會影響它的正常進行。

    首先,這種習慣形成的基礎是一系列順序性的聯合。

    在這些系列中,任意一個行動都是激發它的後繼行動的信号;每一個行動都可以再整合其他行動。

    兒童一開始不會走路,并不是因為他缺乏相應的肌肉運動能力,而是因為相應的聯合還沒有形成,所以任意一個肌肉收縮都不會自然導緻一系列後繼行動。

    肌肉按順序地收縮還不是習慣,僅僅是一個連續性的聯合。

    隻有當這個聯合被無數次重複,使意識中每一個行動不僅僅是激發下一個行動的一個信号,而且還與下一個行動融為一體時,習慣才養成了。

    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光點快速繞圈而形成一個發光的圓圈一樣。

    在這個發光的圓圈上,每一點都與下一點融合,它們有序地、連續地呈現出一個圓圈。

    在走路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動作的連續性是十分必要的。

    走路不是一系列分離的、順序性的動作組合,事實是,每一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

     作為自動化機制的習慣 習慣一旦養成,習慣性動作就會自動化地、機械性地發生。

    自動化的含義是指動作按照它自己的程式自動地發生,不需要意志的幹預。

    機械化的含義是:從各種肌肉調節,到動作發生的整個過程,始終都沒有意識的參與,也與方式無關。

    過程中每一步驟緊随前一步驟發生,就像織布機的動作一樣無意識地進行着。

    習慣最終的發展趨勢就是形成機械化,雖然從一開始有心智的介入與幹預,但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自動地、機械化地運行下去。

    這一點,構成了習慣或者是聯合的特别功能。

     習慣的雙重目标 習慣的目标有二:1)習慣形成了一個自執行機制,通過它,心智可以迅速、直接地把握那些在它的認知活動中有規律重複出現的元素。

    心智還用習慣來調節它的活動,以應對那些環境中長期存在的穩定需求;2)習慣使意識的理性可以專注于對那些多變元素的認識,使意志專注于對新異的、多變的事件的控制。

    習慣的目的,一方面是創設一個專門機制用來應對熟悉的或穩定的經驗元素,另一方面是把心智的意識活動解放出來,去應對那些新異的、變化着的因素。

     ①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或者我們的需要中,存在着一些相對持久、穩定的元素。

    它們都與常規的心理活動相關,同時又是更高級活動的基礎,這些固定的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些元素包括:他的父母、保姆、居住的房間以及他的玩具等等。

    如果沒有習慣力量的支持,孩子第二次、第三次再看他的保姆或食物等對象時,就會與他第一次看見他們時一樣,感到完全的陌生;或者,如果他不能把每次抓在手中的玩具從觀念上予以整合,如果他不能把穿衣服時的動作經過重複而融合成一個連貫的行為,那麼,顯而易見,這個孩子将不能獲得知識,不能體驗情緒,也不能掌握生活技能。

     序列的延伸 随着年齡的增長,那些已經被心智活動認可了的事或物聯系成的序列漸漸地豐富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特定的客體,它們與其他客體不同,它們支持着這種聯結,并構成了這種聯結的熟悉而重要的環境。

    正是在這個穩定不變的環境中,個體的興趣被聚集起來,心理生活的活動聯合成群,從而形成了心靈世界凝聚力的中心。

    它們一方面是由一些簡單的事實構成,諸如家庭、工作、教堂,以及社會生活,等等;另一方面,它們還包含一些有規律地呈現的客體,這些客體對不同的人如公務員、藝術家、科學家而言所指不同。

    在以上所有情況中,最重要的是,個體對這種穩定的環境的反應不是建立在意識的反映或仔細推理的基礎上的,而是一種自動化的、機械化的反應。

    它果斷、迅速、高效而且穩定,是一種習慣。

    通過習慣,人本能地與周圍世界聯系在一起,這裡的世界同時包括社會意義上的和物理意義上的世界。

    通過這種聯系,個體被構建成為一個有組織的、整合的整體,同屬于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

    這個整體是思維與行為的聯合,是個人意志和公共良知的統一。

     ②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樣重要。

    如果生存依賴于對永久元素的适應,那麼發展則依賴于與變化中的因素建立正确的關系。

    人并不希望過一種完全程式化的生活&mdash&mdash一切皆由習慣決定,每一個反應都快速而準确,所面臨的都是熟悉的環境。

    我們希望變化、多樣性以及發展。

    當我們已經熟悉了周圍的事物後,就會去尋求新奇的對象。

    在習慣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建立針對多樣性活動的上層建築,這就是對心理生活的豐富、變革與發展。

    我們要注意的重點是:這種适應新環境的能力、成長的能力的獲得,都要求理智的有意識的努力和意志的主動指導,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求心智有一套自動化的機制去處理其他任務。

    如果不是習慣用自動化的活動去應付那些陳舊的、熟悉的任務,使意識和有目的的活動被解放出來,那麼人就沒有機會去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活動。

     心理生活中的無意識 如前所述,習慣一經形成,行動就變成自動化的和機械化的了,其結果是,原來處于意識中的觀念被降低為無意識。

    它們被其他觀念吸收或被遺忘。

    這種自動化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仍然是有争議的問題,但至少我們公認的諸如走路、談話、書寫、演奏樂器等都屬于這類活動。

    這類活動被稱為次級自動化活動,因為它們與自動化活動十分接近。

    自動化活動是指那些完全無需意識參與的活動,比如心髒的跳動。

    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個活動被降低為無意識活動,就意味着它僅僅在身體的層面上發生,意識隻是在激發它開始時才介入,而它的整個過程是無須意識監控的。

     其他例子 由于高度習慣化,原本是心理的活動轉化為在大腦或身體的層次上發生了,再表象就是這樣的例子。

    有理論認為,每一個再表象都對應着大腦某一些部位的活動,這些部位在獲得表象時是初始活躍部位,而感覺,同樣是神經組織初始興奮的結果,其興奮水平卻要弱一些(見第41頁)。

    在特定的情況下,大腦的興奮是如此之強,以至于與外在的原始刺激一樣鮮活,個體可能因此而混淆了這種内在的興奮性的映象與客觀現實。

    這種狀态即是幻覺。

     無意識的思考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神經系統的活動代替心智活動是因為這些行為被頻繁地重複,以至于它們對心智來說已經是無意識的了。

    這種替代可能延伸到了更高級的心理過程中,諸如思考一個複雜問題、設定計劃、藝術創作等等。

    這種觀點把這些現象叫作無意識的思考。

    這種現象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仍然是有争議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要解釋這種現象,必須基于這樣一個原理:所有的聯合,當它被重複多次以後,就會傾向于轉變為同時性聯合,并成為無意識的。

    沒有更多的理由懷疑這種聯合會在大腦的兩個部位之間形成自動的聯絡。

    同樣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聯絡還會在兩組肌肉之間形成聯系,正如我們在諸如運動、樂器演奏等一些行為中觀察到的那樣。

     IV分解 分解問題的讨論涉及如下幾個方面:1)與聯合的關系;2)發生條件;3)在心理活動中的功能。

     1. 用最通俗的方式來說,分解的法則是:在聯合在一起的感覺元素中,心智并不是等同地對待每一個元素,而是強調了其中一些,忽略另一些。

    這一法則顯示了分解總是以聯合為先決條件,但到現階段,總覽整個過程時,我們發現分解不是聯合的一部分,它與聯合有根本上的區别。

    因此,我們将讨論聯合與分解之間的聯系,以及到現階段為止,兩者表現出來的區别。

     (1)相似性聯系 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因為它隻是一個常規的思路,無須更多說明。

    隻有原先已經被聯合或聯系在一起的元素,才能被分解或去聯合。

    分析以綜合為前提(第97頁)。

    隻有那些本來是整體的對象才能被分離。

    隻有當這兩者被聯系在一起時,我們才把關于人的觀念與關于郵局的觀念分離開來,我們把蘋果的味道與顔色分開,是因為它們曾經互相融合為一體。

    簡而言之,分解不是絕對地分裂,而是如定義所說,是使聯合中的某些元素從其他元素中凸顯出來。

    被凸顯出來的元素因而獲得了相對獨立的位置出現在其他元素之前,相應地,其他元素則退居為背景。

    這使得它們可以獨立地顯現在意識中,與原來的聯合體具有同樣的價值。

     空間形式的聯合中的例子 分解與聯合沒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它們同時發生。

    聯合緻力于把每一個元素聯合成一個整體,而分解則積極地從聯合的元素中強調某一些,使它們相對于其他元素獲得在意識中的獨立地位。

    為了顯現出這一因素&mdash&mdash我們在有關聯合的讨論中已經談到過了&mdash&mdash我們需要簡要地回顧一下兩種形式的聯合,即同時性聯合與順序性聯合。

     ①同時性聯合。

    在同時性聯合之中,并不是所有感覺元素都均質地凝聚在一起。

    在聯合統一體中(第93頁),一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突出,是其他元素的支撐或代表。

    其他元素則附屬于它。

    通常,視覺元素會比較突出,而肌肉覺總是被同化,除了在極度疲勞的時候,我們很少會注意到肌肉覺。

    這個突出的感覺元素凸顯于其他内容之前,它更清晰地呈現于意識之中,其他内容則退隐為背景。

    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它們之間的聯系,使它們相對地分離了。

    如果這種凸顯和忽略作為一個過程确實發生了,且分離達到了一定程度,原本牢固的聯合也會被破壞,因此,一些元素可能會獨立地呈現于意識之中。

     ②順序性聯合。

    順序性聯合中包含的分解比同時性聯合中更多。

    例如,在鄰近性聯合中,不是每一個與初始觀念相鄰近的元素出現時都會被均等地再表象,也不會具有同樣的活躍度,其中有的元素可能根本就不會被再表象。

    每一個情境都包含了幾乎是無窮多的細節,它們每一個都被再整合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這樣,心智将完全被迷惑,因為每一個元素都會與無數個其他元素相聯系,如果每一個元素都被再整合,心智反而失去清晰的對象了。

    心智會因此而陷入簡單枯燥的對具體内容的回憶中。

    它完全被過去經驗所束縛,被一個又一個的經驗元素奴役。

    如果最微小的細節也會與最重要的因素一樣分享同樣多的心智資源,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細微與重要的區别,那麼心理生活中将不再有透視和布局,因為沒有了前景與背景的區别。

    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占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在聯合中,一些元素被忽略,而另一些則被強調。

    在相似性聯合中,這一方式也是一樣明确的,其中那些支持同一性的元素才被強調。

    實際上,相似性聯合形成了向分解的自然轉化,因為它需要将相似的元素與不同的元素區分開來。

     (2)聯合與分解的對立立場 歸納起來,這種對立有兩個方面:1)分解要求元素中的一些因子表現出彼此的差異用來作對比;2)另外,它還要求通過心智活動的努力,選擇性地忽略某一些因子,強調另一些因子,由此看來,分解過程比聯合過程更複雜,更少一些被動性。

    分解過程不是把呈現在面前的元素合并起來,而是分别予以比較後确定其中某一個比其他的更有意義。

    它的任務是尋找差異,進行區分。

    它的活動力指向是多方面的。

    它對元素的探求超越了元素的存在狀态,而且根據元素在心理生活中的價值,無意識地對它們進行檢測分類。

    在分解中,心智積極地聯絡有關元素。

    它的活動方向不是機械化地決定了的,而是按照它自己的目标、興趣來選擇元素。

    這個過程把我們的研究導向對分解條件的研究。

     2.分解的條件 在一般意義上,如我們已經看到的,要在表象中對比或區分元素,必須伴以心智的主動選擇活動。

    我們現在要揭示這樣一些問題:表象的哪些特征導緻了它們互相區别;是它們的什麼屬性使心智選擇了其中之一而排斥其他。

    我們不得不承認:心理活動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它的構成元素擁有的不同價值。

    這種價值的區别不是源于它們作為材料的存在,因為就存在而言,每一個對象的價值都是等同的;這種區别源于它們與心智的關系,也就是自我對它們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差異。

    由于自我的興趣因素的介入,心理生活才變得富于彈性,有主次輕重之别,這就打破了聯合原則統治下的那種嚴格拘謹的狀态。

    要研究分解的條件,我們必須揭示出,究竟是材料的什麼特征使得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有趣,使它們對心智更有吸引力。

    傳統的觀點把這種吸引力的特征分為兩類:1)自然的屬性,這是一種表象對心智的自發性的吸引力,它區别于意識中的其他内容;2)獲得性屬性,這種吸引力來自它與經驗中其他因子的聯系。

     (1)自然的屬性 引起心智關注的原因,是表象自身屬性中的兩個特征:強度(quantity)和基調(tone)。

     ①強度。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刺激的強度越大,對心智的吸引力就越大。

    在一系列順序呈現的刺激中,比如兩個聲音,一個微弱,一個響亮,或兩個色彩,一個晦暗,一個亮麗,如果沒有其他特别的原因,那麼對心智而言,其活動會指向強者而忽略弱者,并通過這種方式把兩種刺激分解開。

    強度包括這樣一些特征:刺激的飽和度、持續時間以及反複。

    一個音量較小的聲音,如果它反複的頻率比一個較大的聲音更高,那麼它可能具有更強的刺激強度。

    運動也是增加感覺強度的最佳途徑。

    衆所周知,與處于靜止狀态的物體相比,運動的物體更能吸引心智的注意。

     ②基調。

    每一種感覺,由于屬性特質不同,會具有一些令人感到愉快或不愉快的屬性,這叫基調。

    它的功能就是引起心智自然而然的興趣,它表現為吸引,或者拒斥。

    開始時,兒童的生活幾乎都是單一的機體感覺,如饑餓、口渴、舒适、疲乏等等。

    這些感覺最大限度地與自然情感反應相伴。

    開始時,它們同化了所有的心理活動。

    逐漸地,與嗅覺相伴的味覺使意識關注于物體的味道特征。

    與此同時,肌肉活動滲透到各個方面,由于自由的無拘束的運動使兒童能夠抓握、觸摸特定對象,與這種活動相伴的愉快感喚起了心智對這些對象屬性的關注。

    然後,那些特别優美的聲音、豔麗的色彩進入人的感官,物體的聽覺和視覺的屬性顯現出來;發展到這一步,質的特征就表現出比量的特征具有更強有力的吸引力。

     轉變為獲得性興趣 心理生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的興趣能力從自然屬性向獲得性屬性的發展。

    自然性興趣是受客體元素激發的,那些自發地吸引了心智的元素積極地同化心智,它們牢牢地吸引着心智,不使心智将他們與其他元素産生聯系。

    通過這種方式,這些元素自身獲得了意義。

    在另一方面,獲得性興趣使心智的活動并不局限于呈現給它的對象,它給予心智更廣泛的經驗,而正是這些經驗使被呈現的對象具有了吸引力。

    動物的心理活動隻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是因為它隻能在感覺水平上産生興趣,并且不會把各個單獨的感覺賦予意義并聯系起來。

     感覺的評價标準 評判感覺的理智價值的标準是它的可融合性(readiness),通過這種可融合性,感覺使自己具有了吸引力。

    如果感覺的意義一開始就被預設為僅僅是一種感覺,那麼它就不可能具有更大的價值而上升為知識。

    視覺和聽覺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心智興趣的能力,這使它們在認知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相應地,渴感、饑餓感則很弱,它們勉強能擠入意識,卻遠不能成為意識的中心。

    無論用純感覺興趣(purelysensuousinterest)吸引心智的傾向如何,它都會大大地削減心智的理智興趣的可能性。

    所以,防止諸如食欲、激情的泛濫是必須的,如此才能促進心智對良知和理智的追求。

     (2)獲得性價值 任何一個表象所具有的興趣,不僅僅取決于它作為一個感覺事實的特征,還決定于它的獲得性價值(acquiredvalue),這是一種它與過去經驗相聯系的特征。

    一旦我們的過去經驗與當前經驗的聯系被排列成序列,獲得性價值事實上就依賴于觀念之間的關系了。

    如果我們說當前經驗與過去經驗有某種聯系,這也就是說它與自我有某種聯系,這種與自我的關系就是所謂興趣,它是在自我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是獲得性興趣。

    觀念之間的序列聯系是每一個觀念的獲得性興趣的前提。

    新的經驗總是與一些既有經驗相和諧,而同時與另一些相沖突。

    一方面,和諧的感受或滿意感會讓心智滿足于兩者之間的聯系,而另一方面,由沖突引起的不安的感受會激發心智對兩者之間關系進行考察。

    在這兩種情況下,和諧與否的感受使得那些與先前經驗相似或極不相似的元素被強調,因此使它們被分解。

    獲得性興趣引起分解活動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熟悉的相似的聯系;另一種是新異的不相似的聯系。

     ①熟悉性興趣。

    這種興趣包含兩方面的因素:1)重複,或頻繁;2)時間上的鄰近。

     i.重複。

    我們的興趣自然地集中于那些不斷重複的元素。

    反複發生的事件與單次事件不同,并且更有吸引力。

    這一原理對兒童的早期生活經驗尤為重要。

    除了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對量的特征和對質的特征的區别之外,所有的經驗在起源上都是同一水平的。

    兒童對多樣化的重要性沒有洞察經驗,沒有再認經驗。

    每一個元素都具有相同的價值就等于都缺乏價值。

    到後來,僅僅依靠重複的力量,心理活動中前景與背景的區分産生了。

    一些客體&mdash&mdash如搖籃、保姆、奶瓶&mdash&mdash反複出現,打破了智力活動的單調性。

    區分開始出現,這些熟悉的對象從環境中被分解出來,凸顯于前。

    心智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重複一些元素,使它們從其他印象中被區分出來。

     更多的重複之重要性 重複原則的效果不僅僅局限于兒童時期。

    在各種學習中,我們都會自發地重複學習活動,使它逐漸從衆多其他活動構成的背景中分離出來,在意識中占據顯著地位。

    在各種情況下,熟悉的對象才能激發心智活動,吸引意識。

    通過經驗,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意識活動的慣例性的路徑,沿着這條路徑,意識會在刺激要求的即時的活動或思想反應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率先活躍起來。

    這種意識的路徑(plexus)極大地決定了一個人智力活動的特征。

    每一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整體的宇宙,他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它,但大多數人都隻能把這種探索局限于他自己的興趣領域内,因為那些被不斷重複的元素太突出了。

    同樣,我們也必須記得,這種明确的界定和限制對于心理活動中觀念的創造,也是非常必要的。

     統覺組織 熟悉性不僅決定了什麼觀念統治我們的心理活動,還決定了統覺活動對新觀念的态度。

    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原理。

    一個人在國外,他聽不懂當地的語言,也不會留意别人講了什麼,但如果他偶然聽到一個本國語言的詞,他立刻會注意傾聽。

    我們的過去經驗限定了我們當前心智活動的方向。

    職業或專業取向是一種解釋表象的傾向,它們形成了我們的統覺組織(apperceptiveorgans)。

    我們看見的是我們曾經看見過的。

    藝術家以一種符合他的審美取向的方式來解釋新的經驗;在同樣的對象中,科學家則能發現某些科學原理的例證;而道德家則把它看成一個極好的教育素材。

    為我們所熟知的普通教育的做法是:通過某些特定對象、事件和過程的重複,使學生形成統覺組織,因為經過訓練的統覺能迅速地在當前對象與訓練内容之間建立聯系。

    相應地,專業教育則強調特殊統覺組織的形成。

     ii.時間的鄰近。

    最近(recently)呈現在意識中的元素較久遠的元素更鮮活,因而得到更多強調,這也是它們相互區分并被分解的依據。

    時間的流逝會使印象變得晦暗模糊,難以辨别;而新近發生的事件則因為清晰,便從中脫穎而出。

    最近的印象似乎比其他印象更容易被喚起,得到更多關注,并且更加緻力于使心智擺脫頻繁重複的束縛。

    最近原則和熟悉性在作用方式上一樣,都是強調特定的元素,同時,它也與熟悉性部分相對立,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