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及其活動模式
關燈
小
中
大
遍的。
我們通過人為的分析,可以稱其某一方面為情感,另一方面為知識,但這僅僅是對意識的一種分析方式。
這種方法并沒有把意識和非意識分開。
對心理學來說,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分離。
處理方法 我們在處理心理學的研究材料時,為了表述方便,有必要把情感和知識、意志區分開來。
這種區分越徹底、越嚴格,就越有利于我們把它們當作分離的實在物進行研究。
每一部分都可以分離開來研究,看上去就像它們都是獨立的、自足(self-sufficient)的心理成分。
從邏輯上講,我們首先應該研究情感過程,因為它處于意識的最裡層。
然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的具體形式和認識過程的形式關系十分密切。
而且,認知過程也同樣依賴于情感過程,因此這兩種過程隻能結合在一起考慮。
因為意志以認識和情緒為前提,所以放在最後讨論。
材料與過程 研究意識的各個部分時,同樣為了表述方便,我們還要把每個部分分成三步來研究:1)材料;2)過程;3)結果。
心理科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對心理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并結合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
我們可以把心理狀态看作是心理過程對一定的原材料進行加工而得出的結果。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進行研究:首先考察原材料,其次是加工和修飾原材料,再次是得出加工的結果,即意識的具體形式&mdash&mdash包括真實的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
前兩步與劃分的方式無關,僅僅和科學分析的結果有關。
在這些研究過程中,隻有第三步(即結果)是實際存在的。
因此,開始研究認識過程時,我們把感覺作為原材料,加工過程則是指通過統覺把原材料加工成一個連續的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直覺的過程,最後的結果是意識到這些具體的智力活動總是一種直覺。
第2章注釋 有關多種心理成分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和所謂的心理功能(這是難以被分解的問題)的關系,可以參考以下書目: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十講和第十一講;波特:《人類智能》,引言和第3頁;貝恩(Bain):《感覺和智能》,第一章,第321&mdash327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二章和第九章;薩利:《心理學》,第二章;劉易斯:《生活與心靈之問題種種》(ProblemsofLifeandMind),第一輯,第146頁和第三輯第240頁;施特倫貝爾(Strümpell):《心理學基礎》,第1&mdash14、95&mdash100頁;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70&mdash124頁;烏爾裡齊(Ulrici):《身體與心靈》,第一卷,第二部分,第161頁;霍維茨(Horwicz):《心理學分析》,第一卷,第155&mdash175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一卷,第54&mdash216頁;沃德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的《心理學》。
有關心理功能的資料可參考:馮特:《生理心理學基礎》,第一卷,第9&mdash18頁;赫爾巴特:《心理學教科書》,第二部分,第一章;洛采:《醫學心理學》,第136節(洛采的這本著作不大常見了,不過有這本書第一版的法文譯本,譯名為《生理心理學基本原理》)和《微觀世界》(Microcosmus)(英譯本)第一卷,第168&mdash181頁;德羅比施(Drobisch):《經驗心理學》,第268&mdash337頁;施泰因塔爾(Steinthal):《心理學和語言學導論》,第290&mdash306頁;福爾克曼(同上)第一卷,第22&mdash34頁。
該主題的教育資料可參考海涅(Heine):《教育學導論》;喬利(Joly):《教育學的概念》,第32&mdash61頁。
我們通過人為的分析,可以稱其某一方面為情感,另一方面為知識,但這僅僅是對意識的一種分析方式。
這種方法并沒有把意識和非意識分開。
對心理學來說,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分離。
處理方法 我們在處理心理學的研究材料時,為了表述方便,有必要把情感和知識、意志區分開來。
這種區分越徹底、越嚴格,就越有利于我們把它們當作分離的實在物進行研究。
每一部分都可以分離開來研究,看上去就像它們都是獨立的、自足(self-sufficient)的心理成分。
從邏輯上講,我們首先應該研究情感過程,因為它處于意識的最裡層。
然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的具體形式和認識過程的形式關系十分密切。
而且,認知過程也同樣依賴于情感過程,因此這兩種過程隻能結合在一起考慮。
因為意志以認識和情緒為前提,所以放在最後讨論。
材料與過程 研究意識的各個部分時,同樣為了表述方便,我們還要把每個部分分成三步來研究:1)材料;2)過程;3)結果。
心理科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對心理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并結合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
我們可以把心理狀态看作是心理過程對一定的原材料進行加工而得出的結果。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進行研究:首先考察原材料,其次是加工和修飾原材料,再次是得出加工的結果,即意識的具體形式&mdash&mdash包括真實的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
前兩步與劃分的方式無關,僅僅和科學分析的結果有關。
在這些研究過程中,隻有第三步(即結果)是實際存在的。
因此,開始研究認識過程時,我們把感覺作為原材料,加工過程則是指通過統覺把原材料加工成一個連續的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直覺的過程,最後的結果是意識到這些具體的智力活動總是一種直覺。
第2章注釋 有關多種心理成分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和所謂的心理功能(這是難以被分解的問題)的關系,可以參考以下書目: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十講和第十一講;波特:《人類智能》,引言和第3頁;貝恩(Bain):《感覺和智能》,第一章,第321&mdash327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二章和第九章;薩利:《心理學》,第二章;劉易斯:《生活與心靈之問題種種》(ProblemsofLifeandMind),第一輯,第146頁和第三輯第240頁;施特倫貝爾(Strümpell):《心理學基礎》,第1&mdash14、95&mdash100頁;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70&mdash124頁;烏爾裡齊(Ulrici):《身體與心靈》,第一卷,第二部分,第161頁;霍維茨(Horwicz):《心理學分析》,第一卷,第155&mdash175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一卷,第54&mdash216頁;沃德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的《心理學》。
有關心理功能的資料可參考:馮特:《生理心理學基礎》,第一卷,第9&mdash18頁;赫爾巴特:《心理學教科書》,第二部分,第一章;洛采:《醫學心理學》,第136節(洛采的這本著作不大常見了,不過有這本書第一版的法文譯本,譯名為《生理心理學基本原理》)和《微觀世界》(Microcosmus)(英譯本)第一卷,第168&mdash181頁;德羅比施(Drobisch):《經驗心理學》,第268&mdash337頁;施泰因塔爾(Steinthal):《心理學和語言學導論》,第290&mdash306頁;福爾克曼(同上)第一卷,第22&mdash34頁。
該主題的教育資料可參考海涅(Heine):《教育學導論》;喬利(Joly):《教育學的概念》,第32&mdash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