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學科學和方法

關燈
的現象之間的關系。

    但是,這些學科都沒有重視這樣一個事實:科學、宗教和藝術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心理或自我的産物,是根據心理的規律而發展起來的。

    因此,在研究這些學科時,我們僅僅是在研究有意識的自我的基本性質。

    正是在這些門類衆多的知識、活動和創造中,我們才能充分地了解自我。

    正是通過對知識、活動和創造的研究,我們才能清楚地發現自我活動的規律。

     自我意識的解釋 無論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心理現象,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對自我意識進行解釋。

    一旦不能解釋觀察到的現象,那它們就沒有任何意義。

    盡管客觀現象并不是心理學的材料,但它們仍是普遍的,而且必須作為個體去加以解釋。

    例如,某種語言對于不懂該語言的人來說有意義嗎?它隻不過是一連串陌生的聲音罷了,不能提供給他任何東西。

    對一個不懂得發怒和祈禱的人來說,發怒者的表情和祈禱者彎曲的膝蓋也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不能在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嬰兒或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裡,他們的心理現象也就不能為我們揭示什麼,因為這些心理現象對我們來說沒有意義。

     因此,隻有将生理心理學得出的現象解釋成意識活動之後,這些現象對心理科學來說才有其存在價值。

    否則,生理現象也隻是客觀的生理過程,對心理學毫無用處。

    相應地,上述心理學的多種方法,與其說是對自我意識進行分離的方法,還不如說是一種對自我意識加以拓展從而使之更寬泛、更普遍的方法。

    總之,多種方法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自我意識中什麼是偶然的和次要的、什麼是永恒的和本質的,從而揭示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

    隻有真正屬于自我的本質的東西,才是心理學應該要研究的。

    心理學正是要探究它們的現象和相互關系,并對之進行解釋。

     第1章注釋 心理學和哲學的關系是一個最具争議的話題。

    關于這一點,可參考《大英百科全書》(第九版)中凱爾德的《形而上學》一文、塞思的《哲學》、沃德的《心理學》。

    還可參看羅伯遜在《心靈》(1883年1月)雜志上的《心理學和哲學》、沃德在《心靈》(1883年4月)雜志上的《心理學原理》,以及杜威在《心靈》(1886年1月和4月)雜志上的《心理學立場》和《作為哲學研究方法的心理學》。

    還有亞當森(Adamson)在《心靈》雜志上的心理學評論(1884年和1886年)。

     關于心理學研究方法,幾乎每一本系統專著裡都會講到。

    可參考劉易斯(Lewes):《心理學研究》;斯賓塞(Spencer):《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一部分,第七章;薩利(Sully):《心理學綱要》,第一章;默裡(Murray):《心理學手冊》,第一章;漢密爾頓(Hamilton):《形而上學》,第八講和第九講;波特(Porter):《人類智能》,引言、第1頁和第4頁;福爾克曼(Volkmann):《心理學教科書》,第一卷,第1&mdash54頁;還可以和魏茨(Waitz)的《心理學教程》引言相比較。

    有關多種方法,可參考馮特:《邏輯學》,第二卷,第478&mdash502頁,并與《哲學研究》第一卷,第1頁相比較。

     關于特别的方法,如心理物理法、遺傳心理學等,可參照附錄B。

    心理學最新發展的相關方面,可參考杜威和霍爾于1884年和1885年在《安多弗評論》中的《新心理學》發表的相關文章。

    有關進化論對心理學的影響的讨論見薩利的《感覺和直覺》第一章。

     現在還沒有比較好的用英文和法文寫出的心理學史教材。

    在德國,學生可以參考哈姆斯(Harms)的《心理學史》和西貝克(Siebeck)的範圍更加廣泛的同名著作&mdash&mdash盡管他的書被冠以醫學心理學(1886)的名字。

    更早的具有參考價值的書是卡魯斯(Carus)的《心理學史》。

    福爾克曼(同上)在每一個主題下都給出了詳盡的曆史材料,因此也非常有價值。

    裡博(Ribot)也出版了許多當代英國和德國的心理學著作,但還是沒有權威作品那麼完全和精确。

    赫夫丁(Hffding)在《心理學綱要》第1&mdash28頁讨論了心理學的性質,同時還可以參考詹姆斯的《心理學》第一卷。

     還可以參考鮑恩(Bowne):《心理學理論導論》第1&mdash7頁;拉德(Ladd):《生理心理學基礎》第1&mdash14頁;《綱要》第1&mdash10頁中的生理心理學部分;以及他在《哲學導論》第四章中對心理學和哲學的淵源的探讨。

     *** [1]英文原書中用斜體表示強調,本書中處理為楷體。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