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意志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2)選擇
認識到願望之間的沖突引導我們接着探讨解決這些沖突所采取的模式&mdash&mdash選擇。
沖突的産生,正是在于自我能夠感覺到它自身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來獲得滿足,但是在現實中它隻能選擇其中的一種。
選擇的過程,也就是先将相互沖突的願望中的一種隔離出來,然後自我對它進行确認并且排除其他願望的過程。
這一過程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可能是自動化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深思熟慮過程。
自動化選擇與深思熟慮 也許,在成年人生活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解決沖突時常常是如此的直接,以至于沖突很難出現在意識中。
選擇是自我對某種願望的确認;當願望與自我所習慣的運作方向相一緻時,這種确認幾乎就自動地發生了。
例如,很難說出一個生意人在早上是如何選擇去上班的。
與這一固定的慣例相比,和它相沖突的願望通常是如此短暫,以至于我們都可以說,那個人本能地就去上班了。
換句話說,他的自我通過以往的選擇行為,已經在某種方向上變得非常的組織化。
自我已經變得如此穩定,以至于它立即為它自身确定了這種行為。
另一方面,如果問題涉及新的貿易投資,那麼就沒有這種有組織的自我可以依靠了。
渴望新利潤的願望,厭惡可能的損失的願望,繼續原有戰術的願望,和打敗競争對手的願望等等都相互鬥争在一起;兩邊的可能性都必須加以衡量,并且深思熟慮過程的唯一目的隻是做出選擇,或者讓自我确定一種行為方式。
深思熟慮是将願望進行比較,對願望進行相互參照;選擇就是做出一個有利的決定。
(3)行為的目的或動機 一旦被選中,願望就變成了動機。
我們經常說動機之間的沖突,其實嚴格意義上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
願望之間存在沖突,但是動機的形成卻是将自我确定為某一種動機而使得沖突終止的過程。
有時候動機被叫作最強烈的願望。
這種說法要麼是錯的,要麼隻有一丁點的真實性。
如果它的意思是說,各個願望之間一直在較量沖突,直到除了最強烈的願望之外其他願望都耗盡為止,而幸存下來的願望也隻是因為它在力量上有絕對優勢,那麼這種說法就是錯誤的。
這樣的沖突是不會繼續下去的。
願望之間的沖突是自我與自我的沖突。
隻有當自我通過确定某一個方向、選擇由某個願望所确定的實現方式而将這種内部鬥争化解時,願望之間的沖突才會結束。
這個願望才是最強烈的,因為自我的全部力量都投在了它身上。
簡而言之,這個願望也就是正在形成一種确切目的的自我。
現在它成了行為的動機或根源;它是行為的目的。
行為僅僅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動機的執行過程。
我們并沒有得到什麼新的信息,可以讓我們說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因為動機恰恰是自我選擇去執行的行為。
動機與觀念 必須注意的是,不僅行為動機是觀念,行為目的也是如此。
不管行為目的具有多麼明顯的物質性,它仍然是觀念。
假設行為目的是想要得到食物。
可能食物确實已經出現了,但它并不是所渴望的存在物。
其實渴望的東西是吃某種食物,而它并不是作為實物而存在,它隻是存在于觀念當中,或者說是觀念化的。
我們從來不會選擇那些對我們而言已經實際存在的東西;我們隻會選擇那些對我們而言還沒有客觀存在的東西。
事實上,選擇也就是自我的一種宣稱&mdash&mdash宣稱某種觀念将要被實現。
動機是觀念的另一種說法。
獲得食物的動機也就是通過食物使自我得到滿足的觀念。
既然願望的目标總是自我的某種狀态或行為,那麼我們可以說,選擇就是自我的宣稱&mdash&mdash宣稱自我的某種觀念将要被實現。
選擇與理智過程 我們将會看到,很明顯,選擇行為把包含于所有理智行為中的東西帶入了意識中。
沒有注意,是不可能産生知識的。
注意包括對各種感覺的分辨,以及自我對其中一組感覺的确認&mdash&mdash簡而言之,就是選擇行為。
此外,知識和意志一樣,也是朝着一個觀念的目的而運作,并且不得不選擇和安排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知識過程也就是一個意志過程。
在研究知識時,我們常常隻為了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最後,知識被看成是意味着一個觀念自我的實現(第138頁);在研究意志時,我們看到了這種觀念的來源&mdash&mdash它是自我對自我的客體化,并且也看到了要達到目的、實現觀念所采取的手段的來源。
(4)動機的實現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研究了沖動的運作原理。
通過這種原理,沖動與因沖動而得以
沖突的産生,正是在于自我能夠感覺到它自身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來獲得滿足,但是在現實中它隻能選擇其中的一種。
選擇的過程,也就是先将相互沖突的願望中的一種隔離出來,然後自我對它進行确認并且排除其他願望的過程。
這一過程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可能是自動化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深思熟慮過程。
自動化選擇與深思熟慮 也許,在成年人生活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解決沖突時常常是如此的直接,以至于沖突很難出現在意識中。
選擇是自我對某種願望的确認;當願望與自我所習慣的運作方向相一緻時,這種确認幾乎就自動地發生了。
例如,很難說出一個生意人在早上是如何選擇去上班的。
與這一固定的慣例相比,和它相沖突的願望通常是如此短暫,以至于我們都可以說,那個人本能地就去上班了。
換句話說,他的自我通過以往的選擇行為,已經在某種方向上變得非常的組織化。
自我已經變得如此穩定,以至于它立即為它自身确定了這種行為。
另一方面,如果問題涉及新的貿易投資,那麼就沒有這種有組織的自我可以依靠了。
渴望新利潤的願望,厭惡可能的損失的願望,繼續原有戰術的願望,和打敗競争對手的願望等等都相互鬥争在一起;兩邊的可能性都必須加以衡量,并且深思熟慮過程的唯一目的隻是做出選擇,或者讓自我确定一種行為方式。
深思熟慮是将願望進行比較,對願望進行相互參照;選擇就是做出一個有利的決定。
(3)行為的目的或動機 一旦被選中,願望就變成了動機。
我們經常說動機之間的沖突,其實嚴格意義上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
願望之間存在沖突,但是動機的形成卻是将自我确定為某一種動機而使得沖突終止的過程。
有時候動機被叫作最強烈的願望。
這種說法要麼是錯的,要麼隻有一丁點的真實性。
如果它的意思是說,各個願望之間一直在較量沖突,直到除了最強烈的願望之外其他願望都耗盡為止,而幸存下來的願望也隻是因為它在力量上有絕對優勢,那麼這種說法就是錯誤的。
這樣的沖突是不會繼續下去的。
願望之間的沖突是自我與自我的沖突。
隻有當自我通過确定某一個方向、選擇由某個願望所确定的實現方式而将這種内部鬥争化解時,願望之間的沖突才會結束。
這個願望才是最強烈的,因為自我的全部力量都投在了它身上。
簡而言之,這個願望也就是正在形成一種确切目的的自我。
現在它成了行為的動機或根源;它是行為的目的。
行為僅僅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動機的執行過程。
我們并沒有得到什麼新的信息,可以讓我們說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因為動機恰恰是自我選擇去執行的行為。
動機與觀念 必須注意的是,不僅行為動機是觀念,行為目的也是如此。
不管行為目的具有多麼明顯的物質性,它仍然是觀念。
假設行為目的是想要得到食物。
可能食物确實已經出現了,但它并不是所渴望的存在物。
其實渴望的東西是吃某種食物,而它并不是作為實物而存在,它隻是存在于觀念當中,或者說是觀念化的。
我們從來不會選擇那些對我們而言已經實際存在的東西;我們隻會選擇那些對我們而言還沒有客觀存在的東西。
事實上,選擇也就是自我的一種宣稱&mdash&mdash宣稱某種觀念将要被實現。
動機是觀念的另一種說法。
獲得食物的動機也就是通過食物使自我得到滿足的觀念。
既然願望的目标總是自我的某種狀态或行為,那麼我們可以說,選擇就是自我的宣稱&mdash&mdash宣稱自我的某種觀念将要被實現。
選擇與理智過程 我們将會看到,很明顯,選擇行為把包含于所有理智行為中的東西帶入了意識中。
沒有注意,是不可能産生知識的。
注意包括對各種感覺的分辨,以及自我對其中一組感覺的确認&mdash&mdash簡而言之,就是選擇行為。
此外,知識和意志一樣,也是朝着一個觀念的目的而運作,并且不得不選擇和安排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
知識過程也就是一個意志過程。
在研究知識時,我們常常隻為了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最後,知識被看成是意味着一個觀念自我的實現(第138頁);在研究意志時,我們看到了這種觀念的來源&mdash&mdash它是自我對自我的客體化,并且也看到了要達到目的、實現觀念所采取的手段的來源。
(4)動機的實現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研究了沖動的運作原理。
通過這種原理,沖動與因沖動而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