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性質化情感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方面的連接都是如此親密,以至于幾乎每一次情感經驗都會轉移到父母身上。
②情感的象征。
最初,情感轉移到了喚起情感的統覺行為所直接包含的那些事物上。
然而,随着情感的發展,它逐漸轉移到與之相連的象征性事物上了。
&ldquo家&rdquo這個字就象征着非常豐富的情緒。
看到旗幟會喚起最深刻和最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而十字架則會激起非常深厚的宗教情緒。
在這些例子中,并不是因為知覺行為所包含的因素導緻了情感的直接轉移。
情感的轉移是由于想象活動的觀念化行為而産生的。
正如任何一種理智概念都傾向于表征為具體的感覺形象一樣,我們最深的情感也集中于那些具有象征性而且把模糊而零散的情感統一起來的對象。
于是,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熟悉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了情緒價值,而隻有當我們經驗的變化使這些價值表現出來時,我們才意識到它。
③普遍的情感。
然而,通過這種運作而産生的情感,仍然或多或少是偶然的。
這些情感的擴展超越了直接自我而變成了客觀自我,并且擁有了更普遍的關系。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所采取的特殊形式仍然主要取決于經驗的非本質元素。
于是,盡管自我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與那些承載了過多興趣的對象産生了聯系,但是這些特殊的形式對于自我的發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不過,如果沒有這些關系,那麼心靈将永遠得不到發展和實現,而隻是一系列潛在的能力。
換句話說,經驗擁有普遍的本質領域,在這個領域當中,自我要成為一個自我,就必須找到它自己。
于是,普遍的情感就産生了許多種類型。
普遍情感的種類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說如果自我與事物和人沒有關系,那麼它就不會得以實現。
并不是說自我通過這些關系而實現了它自己,而是說自我的實現采取了這些關系的形式。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已知事物的世界是自我的客觀的一面。
但是,在事物的世界中自我并沒有找到完全顯現的自己。
事物的世界至多不過是事物,而自我是一個人。
的确如此,沒有事物将不會有發展,但是它們不能提供完善的發展。
完善的發展隻有通過個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
隻有在一個心靈中,心靈才會發現它自己完全地得到了反映;隻有通過與有意識的個體的關系,一個人才真正地變成了一個有意識的個體。
由于情感總是自我的情感,它通過活動促進或者阻礙自我的發展;而且,由于自我是通過它與事物和人的關系而得以發展的,所以存在兩種形式的普遍情感:非人際情感與人際情感(或者說社會性情感)。
非人際情感的劃分 非人際情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根據與所實現的心智的關系,客觀世界可以被看作是現實的或者是觀念的,因此就産生了理智情感和審美情感。
有些情感來自我們希望獲得理智滿足的願望;而另一些情感則是因我們想要得到審美滿足而産生的。
後面将會對這兩種情感作詳細讨論,所以這裡隻需要表明:這兩種情感并不是分屬不同的領域,而隻是同一個領域的兩個方面而已。
我們感覺到對象擁有某種意義,而且激發我們去尋求這種意義;也就是說,對象之間存在着相互關系。
聚集了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情感,就是理智情感。
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對象包含了美,并且激發我們去追求美和創造美;也就是說,我們感覺到事物和觀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
對象與觀念的關系&mdash&mdash而不是對象之間的關系&mdash&mdash所聚集而成的情感,就是審美情感。
普遍情感的特殊形式 後面将會對理智情感、審美情感、人際情感的具體形式進行探讨。
現在我們主要考慮這樣的事實,那就是,這三種情感是情感拓寬過程的三個漸進階段。
在理智情感中,我們超越了感覺的直接呈現;我們或多或少地超越了自我和被自我将情感轉移、映射、反映到其身上的那些對象之間的偶然關系;我們卷入了那些因對象之間的相互連接而産生的情感,正因如此,這些情感和個體的自我沒有直接的關系。
理智情感是由自我的普遍一面的發展所産生的。
在審美情感中,我們超越了自我的普遍層面,并且感受到我們的經驗與觀念之間的關系。
其中,這種觀念被認為是普遍的、永久的,而且不會受到個體願望和沖動的影響。
自我發現它自己在那些剛開始似乎是非自我的對象中得到了實現。
審美情感超越了它在感覺呈現上的直接經驗的限制,并且轉移到了一個持久而獨立的關系領域當中。
審美情感也很明顯地超過了理智情感,因為價值感直接地包含于所有的審美經驗中,而理智經驗中則沒有。
社會性情感 在社會性情感裡,我們把自己的私人生活融入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中。
而且,當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大大地超越了我們的直接自我,從而以最廣泛的形式實現了我們的存在。
在認識活動中,我們理解了客觀世界;在審美知覺和創造中,我們理解了觀念價值;而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讓人際關系和精神關系變成了我們存在的一種元素。
于是,在任何真實的層面上,我們才過着一種成熟人格的生活,經驗領域才是最寬廣的,并且和它的情緒層面最為不同。
最終,情感在宗教情緒中找到了它完全普遍的表達,而宗教情緒是自我在一個完全實現了的人格中的發現或實現。
這個完全實現了的人格把真(所有客體關系的完全統一)、美(所有觀念價值的完全統一)和善(所有個人的完全統一)都結合起來了。
伴随着宗教活動的情緒,也伴随着我們自己完成的活動,自我得到了實現,并且在上帝那裡找到了它的真實生活。
在感覺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在機體過程中得到了表達;在理智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在世界的客觀關系中得到了表達;在審美情感中,我們覺得我們的自我表現在觀念價值中;在社會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表現在人與人當中;而在宗教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表現在上帝中。
我們感覺到我們的自我得到了最終的普遍實在的認同。
(2)情緒傾向的加深 情感普遍化過程的第二個元素,就是情感的加深。
情感不僅通過擴展其經驗範圍而更加廣泛了,而且在強度上也加深了。
小孩的情感是變幻無常的,而且十分表面化。
他們很容易興奮,但也很容易安撫或轉移注意力,而且缺乏穩定性。
情感的集中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樣,它們與小孩都是格格不入的。
然而
②情感的象征。
最初,情感轉移到了喚起情感的統覺行為所直接包含的那些事物上。
然而,随着情感的發展,它逐漸轉移到與之相連的象征性事物上了。
&ldquo家&rdquo這個字就象征着非常豐富的情緒。
看到旗幟會喚起最深刻和最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而十字架則會激起非常深厚的宗教情緒。
在這些例子中,并不是因為知覺行為所包含的因素導緻了情感的直接轉移。
情感的轉移是由于想象活動的觀念化行為而産生的。
正如任何一種理智概念都傾向于表征為具體的感覺形象一樣,我們最深的情感也集中于那些具有象征性而且把模糊而零散的情感統一起來的對象。
于是,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熟悉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了情緒價值,而隻有當我們經驗的變化使這些價值表現出來時,我們才意識到它。
③普遍的情感。
然而,通過這種運作而産生的情感,仍然或多或少是偶然的。
這些情感的擴展超越了直接自我而變成了客觀自我,并且擁有了更普遍的關系。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所采取的特殊形式仍然主要取決于經驗的非本質元素。
于是,盡管自我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與那些承載了過多興趣的對象産生了聯系,但是這些特殊的形式對于自我的發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不過,如果沒有這些關系,那麼心靈将永遠得不到發展和實現,而隻是一系列潛在的能力。
換句話說,經驗擁有普遍的本質領域,在這個領域當中,自我要成為一個自我,就必須找到它自己。
于是,普遍的情感就産生了許多種類型。
普遍情感的種類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說如果自我與事物和人沒有關系,那麼它就不會得以實現。
并不是說自我通過這些關系而實現了它自己,而是說自我的實現采取了這些關系的形式。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已知事物的世界是自我的客觀的一面。
但是,在事物的世界中自我并沒有找到完全顯現的自己。
事物的世界至多不過是事物,而自我是一個人。
的确如此,沒有事物将不會有發展,但是它們不能提供完善的發展。
完善的發展隻有通過個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
隻有在一個心靈中,心靈才會發現它自己完全地得到了反映;隻有通過與有意識的個體的關系,一個人才真正地變成了一個有意識的個體。
由于情感總是自我的情感,它通過活動促進或者阻礙自我的發展;而且,由于自我是通過它與事物和人的關系而得以發展的,所以存在兩種形式的普遍情感:非人際情感與人際情感(或者說社會性情感)。
非人際情感的劃分 非人際情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根據與所實現的心智的關系,客觀世界可以被看作是現實的或者是觀念的,因此就産生了理智情感和審美情感。
有些情感來自我們希望獲得理智滿足的願望;而另一些情感則是因我們想要得到審美滿足而産生的。
後面将會對這兩種情感作詳細讨論,所以這裡隻需要表明:這兩種情感并不是分屬不同的領域,而隻是同一個領域的兩個方面而已。
我們感覺到對象擁有某種意義,而且激發我們去尋求這種意義;也就是說,對象之間存在着相互關系。
聚集了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情感,就是理智情感。
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對象包含了美,并且激發我們去追求美和創造美;也就是說,我們感覺到事物和觀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
對象與觀念的關系&mdash&mdash而不是對象之間的關系&mdash&mdash所聚集而成的情感,就是審美情感。
普遍情感的特殊形式 後面将會對理智情感、審美情感、人際情感的具體形式進行探讨。
現在我們主要考慮這樣的事實,那就是,這三種情感是情感拓寬過程的三個漸進階段。
在理智情感中,我們超越了感覺的直接呈現;我們或多或少地超越了自我和被自我将情感轉移、映射、反映到其身上的那些對象之間的偶然關系;我們卷入了那些因對象之間的相互連接而産生的情感,正因如此,這些情感和個體的自我沒有直接的關系。
理智情感是由自我的普遍一面的發展所産生的。
在審美情感中,我們超越了自我的普遍層面,并且感受到我們的經驗與觀念之間的關系。
其中,這種觀念被認為是普遍的、永久的,而且不會受到個體願望和沖動的影響。
自我發現它自己在那些剛開始似乎是非自我的對象中得到了實現。
審美情感超越了它在感覺呈現上的直接經驗的限制,并且轉移到了一個持久而獨立的關系領域當中。
審美情感也很明顯地超過了理智情感,因為價值感直接地包含于所有的審美經驗中,而理智經驗中則沒有。
社會性情感 在社會性情感裡,我們把自己的私人生活融入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中。
而且,當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大大地超越了我們的直接自我,從而以最廣泛的形式實現了我們的存在。
在認識活動中,我們理解了客觀世界;在審美知覺和創造中,我們理解了觀念價值;而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讓人際關系和精神關系變成了我們存在的一種元素。
于是,在任何真實的層面上,我們才過着一種成熟人格的生活,經驗領域才是最寬廣的,并且和它的情緒層面最為不同。
最終,情感在宗教情緒中找到了它完全普遍的表達,而宗教情緒是自我在一個完全實現了的人格中的發現或實現。
這個完全實現了的人格把真(所有客體關系的完全統一)、美(所有觀念價值的完全統一)和善(所有個人的完全統一)都結合起來了。
伴随着宗教活動的情緒,也伴随着我們自己完成的活動,自我得到了實現,并且在上帝那裡找到了它的真實生活。
在感覺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在機體過程中得到了表達;在理智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在世界的客觀關系中得到了表達;在審美情感中,我們覺得我們的自我表現在觀念價值中;在社會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表現在人與人當中;而在宗教情感中,我們發現我們的自我表現在上帝中。
我們感覺到我們的自我得到了最終的普遍實在的認同。
(2)情緒傾向的加深 情感普遍化過程的第二個元素,就是情感的加深。
情感不僅通過擴展其經驗範圍而更加廣泛了,而且在強度上也加深了。
小孩的情感是變幻無常的,而且十分表面化。
他們很容易興奮,但也很容易安撫或轉移注意力,而且缺乏穩定性。
情感的集中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樣,它們與小孩都是格格不入的。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