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記憶

關燈
在記憶,即在變化的經驗中始終有一個穩定的自我。

    如果隻有經驗變化和順序,卻沒有認識順序性的可能,就沒有過去與現在的區分,也就沒有記憶。

    如果隻有穩定的自我,則所有的體驗都隻在此刻,因此也不會有記憶。

     記憶中的同一化活動 因此,記憶顯然意味着心智的聯結、同一化活動,同時也意味着辨别、分離活動。

    自我把此刻的經驗識别為(recognize)與先前經驗相似的或鄰近的内容。

    這種識别意味着有意識的同一性活動。

    正如前面提到過的,記憶包含了穩定的自我,它是這樣一種活動&mdash&mdash自我通過記憶将其經驗的多種元素加以聯合,并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就心智的同一性活動而言,記憶比知覺更向前邁進了一步。

    被知覺到的世界是以一個整體的形式與自我相區分的;而記憶的世界則被識别為自我曾經經驗過的世界。

    并且,記憶還被認為是與當前的自我相區分的,它仍然是一個尚未完成的知識階段。

     同一與區分中包含的時間因素 我們把時間關系視為記憶的特征,時間關系反複地證實了在智力活動中,同時存在着同一性活動與區分活動。

    所有的時刻(times)都被認為是一個時間序列中的構成;如果沒有與前後時刻的關聯,每一個确定的時間點本身都是沒有意義的。

    時間的意義全在于它與過去、未來之間的關系,在于它承前啟後的功能。

    簡言之,時間是連續的統一體。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時間也是分離的。

    每一個時刻都是區别于、外在于其他任何時刻的。

    每一個确定時期的本質特點在于它不是任何其他時期。

    我們把一個事件指涉于一個時間而使它區别于其他,同樣我們将一個物體确定于一個位置而使它具備了自己特定的空間屬性。

    時間作為一個整體,也體現出外在于自我、與自我分離的特點。

    自我在記憶中保持了自己的同一性與穩定性,而時間卻總是在變的,但相對于空間而言,時間具有更少的客觀性,這可以從這樣一個事實中找到證據:心智總是把自己的經驗定位于時間之中,而從來不會意識到它們也是發生在空間之中的。

    事實上,時間預先假定了一定程度的内在性,這種内在性就是時間與自我的緊密聯系。

     第6章注釋 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十五講;莫雷爾:《心理學原理》,第166&mdash204頁;波特:《人類的智力》,第248&mdash268和300&mdash324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434&mdash453頁;卡朋特:《精神心理學》,第十章;考爾德伍德:《心智與大腦的關系》,第九章;莫茲利:《心理生理學》,第521頁及其後内容;巴特勒:《無意識記憶》(與凡·哈特曼的&ldquo無意識哲學&rdquo相對照);高爾頓:《心智》,第五卷,第301頁,《人類的智力》;裡博:《記憶的疾病》;烏爾裡齊:《身體與心靈》,第二卷,第207&mdash231頁;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281&mdash321頁;埃德蒙:《心理學通信錄》,第十六章;霍維茨:《心理學解析》,第一卷,第266&mdash314頁;馮特:《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二卷,第318&mdash326頁。

    還可參見奧騰裡特(Autenrieth)、赫林、海森和艾賓浩斯等人的《記憶》。

     有關時間關系的發展,見羅曼斯在《心智》第三卷第297頁中的&ldquo時間意識”斯賓塞(同前),第二卷,第207&mdash215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12&mdash36頁;西格瓦特:《邏輯》,第二卷,第77&mdash83頁;霍維茨(同前),第一卷,第129&mdash143頁;施特倫貝爾:《心理學綱要》,第207&mdash218頁;馮特(同前),第二卷,第34&mdash60頁(知覺的風格);有關實驗研究,參見霍爾在《心智》1886年1月号上的文章;科勒特(Kollert)、埃斯特爾(Estel)和梅納(Mehner)等人:《哲學研究》第一卷,第78頁和第二卷,第37頁;還有菲歐特(Vieordt)的《時間感覺》。

     關于記憶的教育學研究,見Thring:《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第177&mdash186頁;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121&mdash130頁;齊勒(Ziller):《普通教育學》,第314頁及其後内容;貝内克:《教育學》,第91&mdash99頁;施内爾:《學習》;德普費爾德(Dorpfeld):《教育心理學文集》,第一卷;舒曼(Schumann):《幼兒叢書》,第二卷,第69頁及其後内容;喬利:《教育學筆記》,第62&mdash79頁;米克爾(Miquel):《思維研究指南》;胡貝爾(Huber):《思維》;福特拉格:《心理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