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記憶
關燈
小
中
大
僅依靠聯想法則被動地将它召回是不夠的,因為各個心理學觀念之間彼此都非常接近,僅僅靠觀念的自發性聯想,可能喚起其他任何内容。
同樣,直接、即時地将意志指向某個對象,把它喚起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此時心智并不知道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所以,回憶的重點會限定于已知的與需要回憶的内容聯想的那些元素,沿着這條方向既定的聯想線索,最終能到達要回憶的觀念本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想回憶起昨天我遇到的一個人的名字。
我不能立刻有意地把它喚起,因為我并不知道這個名字到底是什麼,而如果依靠任意的自由聯想,可能會延伸到另外的方向上去;所以,我必須将注意集中于與這個人相關的環境,比如我遇見他的地點、那個引薦我倆的中間人等等,通過強調這些元素,我加強了它們與其他元素聯想的力度,并且依靠它們自己的聯合,最終喚起我想要的那個名字。
這個過程把機械的聯想活動引向一個特定的方向,并使它朝着希望的目标趨近,這個過程叫回憶(recollection)。
它實際上是記憶的一種形式,它同時包括了注意與聯想。
僅僅隻有聯想的表象會出現在幻想、白日夢等活動中。
夢的一個原則性特征就是:注意中止了,觀念的列車僅僅由機械聯想原則掌控着。
同樣我們還注意到,記憶中的聯想活動是繼時性的(successive),而知覺中的聯想則是同時性的融合與同化。
(2)時間關系的元素 隻有當映象被投射到時間中,也就是指示了過去經驗中的某一點時,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而這些映象已經被釋放出來成了獨立的存在。
時間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mdash&mdash順序性和持續性;變化和範圍。
首先,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兒童一開始就具有時間的連續性和持續性觀念,或者兒童的時間觀念的出現早于空間中的方向觀念。
事實上,隻有在兒童把順序性的經驗相互聯結起來,把它們看成是一個整體序列的構成時,才會形成時間的觀念。
當然,事實上精神狀态總是具有一定的時間序列,每一種狀态都緊随着前一種而發生,同時引發下一種狀态;但這并不構成對順序性的認識。
對順序性的理解不單單是認識到觀念相續的序列,還包含了對前提和結論之間關系的認識,以及前後關系的認識。
僅僅理解觀念的變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包括觀念之間的聯系。
無論過去觀念與當前觀念的順序如何,心智都會将它們結合在一起,否則,順序性即便存在,也不會被認識到。
對順序性的認識,要求心智自己具有永久性關聯活動。
聽覺與時間知覺 作為一個典型的整體性過程,聽覺最能反映時間知覺的一般特性。
視覺與同時性肌肉感覺相聯合,以及它的共存性特征等,使它更适合于象征空間關系;而聽覺則由于它的順序性特征以及與順序性肌肉感覺聯合,所以适合于标示時間關系。
經過訓練的耳朵可以分辨出每秒132拍的節奏,而對眼睛而言,(每秒)40次以上的連續刺激就會被看成連續的發光。
這一特性使聽覺成為最佳的時間分辨裝置。
但它僅僅是一個基礎,因為對這種差異的判斷要求與對音色的感覺相結合,因而形成特别的節奏感。
節奏感的基本特征 無論怎麼強調節奏感在心理生活中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就像周期性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一樣,心靈有一種天然的傾向,即把它接觸到的内容都賦予節奏感。
這也是心靈對自己最内在的狀态的一種表達。
它是表達情感的語言。
原始人的早期傳統都是通過節奏來表達的。
在任何地方,相對于散文而言,詩都是更早、更樸素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
散文中實際上也依然保持着它的早期形态的痕迹,隻是其中理智的節奏感代替了感覺的節奏感,每個句子都有它的開始、中間和結尾。
分号和逗号把它們分隔開。
文章的各個部分相互平衡并互相對照。
而每一部分都排列成序,承前啟後,有過渡有轉折。
在音樂中,節奏産生了最初始、最廣泛的藝術影響,與音樂相伴随的舞蹈是最原始的身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比走路更原始,而走路隻不過是有規律的舞蹈而已。
節奏的性質 在一般意義上,節奏感是心智活動的一種傾向。
這種傾向普遍存在,它統一了多樣性,或者相反,把統一體解體為多樣化。
從最廣的意義上理解,節奏感等同于心智的統覺活動。
當我們聽見一些有規律持續的節拍音時,比如時鐘的聲音或汽車引擎的轟鳴,我們會時刻從中區分出重音與弱音,于是産生了節奏感。
時鐘的聲音聽起來不是均勻的嗒、嗒、嗒&hellip&hellip而是滴嗒、滴嗒&hellip&hellip引擎的轟鳴聲也有規律地出現強弱的交替。
多樣性在心智那裡被轉變成為單一性。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同時聽見兩個鐘的聲音,我們不會接受它們聲音的無規律的組合,而是努力把它們結合為有規律的組合,形成節奏感。
這個簡單的例證顯示了智力活動的典型特征,它總是包含着某種節奏感。
節奏與時間
同樣,直接、即時地将意志指向某個對象,把它喚起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此時心智并不知道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所以,回憶的重點會限定于已知的與需要回憶的内容聯想的那些元素,沿着這條方向既定的聯想線索,最終能到達要回憶的觀念本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想回憶起昨天我遇到的一個人的名字。
我不能立刻有意地把它喚起,因為我并不知道這個名字到底是什麼,而如果依靠任意的自由聯想,可能會延伸到另外的方向上去;所以,我必須将注意集中于與這個人相關的環境,比如我遇見他的地點、那個引薦我倆的中間人等等,通過強調這些元素,我加強了它們與其他元素聯想的力度,并且依靠它們自己的聯合,最終喚起我想要的那個名字。
這個過程把機械的聯想活動引向一個特定的方向,并使它朝着希望的目标趨近,這個過程叫回憶(recollection)。
它實際上是記憶的一種形式,它同時包括了注意與聯想。
僅僅隻有聯想的表象會出現在幻想、白日夢等活動中。
夢的一個原則性特征就是:注意中止了,觀念的列車僅僅由機械聯想原則掌控着。
同樣我們還注意到,記憶中的聯想活動是繼時性的(successive),而知覺中的聯想則是同時性的融合與同化。
(2)時間關系的元素 隻有當映象被投射到時間中,也就是指示了過去經驗中的某一點時,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而這些映象已經被釋放出來成了獨立的存在。
時間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mdash&mdash順序性和持續性;變化和範圍。
首先,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兒童一開始就具有時間的連續性和持續性觀念,或者兒童的時間觀念的出現早于空間中的方向觀念。
事實上,隻有在兒童把順序性的經驗相互聯結起來,把它們看成是一個整體序列的構成時,才會形成時間的觀念。
當然,事實上精神狀态總是具有一定的時間序列,每一種狀态都緊随着前一種而發生,同時引發下一種狀态;但這并不構成對順序性的認識。
對順序性的理解不單單是認識到觀念相續的序列,還包含了對前提和結論之間關系的認識,以及前後關系的認識。
僅僅理解觀念的變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包括觀念之間的聯系。
無論過去觀念與當前觀念的順序如何,心智都會将它們結合在一起,否則,順序性即便存在,也不會被認識到。
對順序性的認識,要求心智自己具有永久性關聯活動。
聽覺與時間知覺 作為一個典型的整體性過程,聽覺最能反映時間知覺的一般特性。
視覺與同時性肌肉感覺相聯合,以及它的共存性特征等,使它更适合于象征空間關系;而聽覺則由于它的順序性特征以及與順序性肌肉感覺聯合,所以适合于标示時間關系。
經過訓練的耳朵可以分辨出每秒132拍的節奏,而對眼睛而言,(每秒)40次以上的連續刺激就會被看成連續的發光。
這一特性使聽覺成為最佳的時間分辨裝置。
但它僅僅是一個基礎,因為對這種差異的判斷要求與對音色的感覺相結合,因而形成特别的節奏感。
節奏感的基本特征 無論怎麼強調節奏感在心理生活中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就像周期性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一樣,心靈有一種天然的傾向,即把它接觸到的内容都賦予節奏感。
這也是心靈對自己最内在的狀态的一種表達。
它是表達情感的語言。
原始人的早期傳統都是通過節奏來表達的。
在任何地方,相對于散文而言,詩都是更早、更樸素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
散文中實際上也依然保持着它的早期形态的痕迹,隻是其中理智的節奏感代替了感覺的節奏感,每個句子都有它的開始、中間和結尾。
分号和逗号把它們分隔開。
文章的各個部分相互平衡并互相對照。
而每一部分都排列成序,承前啟後,有過渡有轉折。
在音樂中,節奏産生了最初始、最廣泛的藝術影響,與音樂相伴随的舞蹈是最原始的身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比走路更原始,而走路隻不過是有規律的舞蹈而已。
節奏的性質 在一般意義上,節奏感是心智活動的一種傾向。
這種傾向普遍存在,它統一了多樣性,或者相反,把統一體解體為多樣化。
從最廣的意義上理解,節奏感等同于心智的統覺活動。
當我們聽見一些有規律持續的節拍音時,比如時鐘的聲音或汽車引擎的轟鳴,我們會時刻從中區分出重音與弱音,于是産生了節奏感。
時鐘的聲音聽起來不是均勻的嗒、嗒、嗒&hellip&hellip而是滴嗒、滴嗒&hellip&hellip引擎的轟鳴聲也有規律地出現強弱的交替。
多樣性在心智那裡被轉變成為單一性。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同時聽見兩個鐘的聲音,我們不會接受它們聲音的無規律的組合,而是努力把它們結合為有規律的組合,形成節奏感。
這個簡單的例證顯示了智力活動的典型特征,它總是包含着某種節奏感。
節奏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