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燈
I問題的實質 感覺不是知識 我們前面已經讨論過的内容,并不構成我們的認識過程或知識。

    獲得熱、觸摸、顔色或聲音等感受并不能構成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我們所知曉的世界并不是衆多雜亂的、轉瞬即逝的感覺的堆砌。

    我們接下來将要揭示的是感覺的精緻化過程。

    經過這種加工,感覺元素在心智中構成了被感知的對象,同時還構成了主觀的知識。

    研究這個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先弄清已知的世界和認知本身的一般特征,然後用它們與相應的感覺特征進行比較,進而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

    這種差異是加工過程必須跨越的一道鴻溝,也是加工過程的實際工作内容。

    首先,我們簡短地介紹這一過程本身,以及它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功能。

     1.已知的世界的性質 ①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客觀世界是指那些在時間和空間順序中展開的事物和事件。

    所謂客體,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征:1)它有一定的永久性;2)它是存在着的,而不僅僅是發生在感覺中的一種現象;3)它能夠被正常的心靈所表征。

    我們需要進一步讨論的問題包括:我們如何認識到了感覺,而不僅僅是感受到它,以及這種感覺如何被有意識地區别于被感覺的事實。

    感覺的發生本身也是一個事件,它隻是一個特定心靈在特定時刻的感受。

     而客觀世界并不是一堆互不相幹、零散的對象的堆砌,而是在時間與空間上相互滲透的存在的組合。

    我們不可能體驗到時間與空間的分離與中斷,我們的體驗總是從一種狀态過渡到另一種狀态,在這種過渡中一定存在着承前啟後的線索。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序的、和諧的而不是混亂的世界或宇宙中。

    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被看作一個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了一個統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秩序、聯系是普遍的法則。

     ②知識是對聯系的反映。

    我們并不是單一地、孤立地認識事物或事件。

    科學向我們揭示了各種關系的領域,并且用一個統一的法則将各種現象彼此聯系起來,因此科學就具有了普遍性。

    科學總是以某一個具體的對象為目标的,如一個具體的蘋果、一朵特定的玫瑰花、一隻确定的貓或水母。

    對具體對象的觀察就是為了發現同一類事物共同具有的典型特征,這就是所謂的普遍聯系。

    如前所說,這種聯系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或事件,它們是事物之間固定的聯結,使不同的事物被結合在一起,就像剛才提到的一樣。

    我們所認識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隻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并沒有注意到這種聯系,我們隻是觀察到了一些個别的存在。

    是科學引領人們去發現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系,并通過這種聯系把它們聯結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科學的實質 換句話說,科學知識與一般的知識不同。

    這種區别表現在科學知識是一種有組織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它與相關知識的聯系也與一般知識不同。

    科學不滿足于發現客體在時間與空間中存在的聯系,而且努力去揭示造成這種聯系的繼時性與同時性存在的關系。

    它從許多散亂的事實中歸納出整體性的法則,從看似繁雜而無聯系的事實中發現共同的形式或齊一性。

    科學的終極目标是把所有的事實和事件統一起來,使它們看上去不僅僅像是一個系統的組成成員,而且真正認識到它們的系統整體性。

    很明顯,那些本源性的、稍縱即逝的、主觀的印象即感覺,隻有經過進一步的轉換,才能構成我們稱為科學的知識。

     ③現實知識與理念元素相聯系。

    荷馬史詩、斯芬克斯的悲劇、菲狄亞斯(Phidias)的雕像、貝多芬的交響樂都可以被稱為作品(creation)。

    它們雖然都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作為原型,但它們都不是現實的翻版。

    它們為我們的世界增加了精神财富,它們就是理念。

    這種作品既不局限于藝術作品的範疇,它們也沒有脫離我們的現實生活。

    什麼時候我們能&ldquo看見&rdquo公正?誰曾經觸摸到過正義?那些關于國家或教堂的觀念;關于人的發展的觀念;關于上帝的觀念;以及那些驅動或阻礙我們努力的觀念,這些都不是通過感覺或感覺的聯合而獲得的。

    但是當理念的元素被抽掉了以後,生命将變得多麼的貧乏啊!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隻會看到:家僅僅是四面牆與一個屋頂,遮風避雨而已;桌子則是供一群動物用餐的場所;墓穴不過是地上的一個洞而已。

     如果僅僅依據每一個事件呈現在我們的感官面前的方式來理解世界,那麼我們在這樣的世界上生存将變得毫無意義。

    我們将要研究能夠将感覺轉換成理念的這個過程,正是因為這個過程,才使我們生活的世界如此豐富多彩。

     2.自知的性質 在感覺被轉換成為世界中的客體、關系和理念時,還同時被轉換成認知自我和理想自我。

    一個成年人與兒童的區别不僅僅是他認識的事情比兒童多,這種區别還在于他本身是一個成年人而不是兒童,他不僅僅知道得&ldquo更多&rdquo,他本身就是&ldquo更多&rdquo。

    這種差别不是指生理表現如身材高矮或年齡的大小,也不是指頭發顔色、皮膚質地等差異。

    在所有差異中真正重要的是那些顯示出心理特征差異的内容,是自我意識發展程度的差異。

    因此,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心理過程必須是那些使我們能夠把握自我成長的内容。

     心理過程 從根本上講,心理過程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主要指一個客體世界的建構,即被認識的客體和由基本感覺中獲得的關系一起構成的客體世界;而另一類則是關于一個人的自我認識的形成。

    這兩個過程可以分别被命名為統覺(apperception)和保持(retention)。

    首先,統覺可以這樣定義:心智在呈現給它的感覺素材的基礎上形成了它的組織化結構,根據這種結構,心智做出的反應就是統覺。

    保持則是在心智組織化結構的基礎上對統覺内容的反應。

    統覺通過把自我投射到知識世界中而使知識組織化;保持則把對客體的認識投射到自我中而使自我組織化。

    這兩個過程,實際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們的研究将從統覺開始。

     II統覺 1.統覺的問題 通常,知識的存在作為一個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同樣可以确信的是,我們不但擁有感覺,還擁有智力活動和可理解的經驗。

    無論智力活動探究的對象是什麼,都是它的活動素材;無論智力活動産生了什麼樣的結果,我們都視之為有意義的(significant)或者是具有意義(meaning)。

    心理生活的主題特征,在于它總是有意義的。

    任何無意義的東西都不能與心智的智力活動或統覺活動形成聯系。

    我們總是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事物是有意義的,這是人的認知經驗的主要内容。

     意義和關系 如果考察在什麼條件下對象或事件才會作為某種意義而進入人的心智活動,我們就會發現,隻有當它與我們的其他經驗有規律地相聯系時,它才是有意義的。

    當一個對象與其他元素不和諧、沒有聯系時,它就是無意義的。

    為了獲得某種意義,一個事實必須與其他事實建立聯系。

    單純的、孤立的東西,永遠不可能成為知識的對象。

    如果感覺素材無法被聯結,不能夠使意識自然地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則它們就不可能成為構成知識的原材料。

    意義即符号,它指代了某種超出它自身的并且與它有聯系的存在。

    任何事物,如果它的意義是它自己賦予的,而不是與其他事物相聯系的結果,那麼實際上它是沒有意義的。

    聯系才是意義的本質。

     兩種不同的聯系 從通常意義上研究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正是構成它的元素的聯系方式,使我們的心理生活獲得了意義。

    這些元素是以兩種方式聯系的:1)它們是同時性聯合的;2)它們是順序性聯合的。

    也就是說,所有的認知元素,當它們同時發生時,會被聯合成一個整體,而所有在不同時間形成的聯合體,又被聯結為一個有序的連續體。

    我們的觀念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們以兩種方式相聯:每一個觀念都與那些同時存在的其他觀念相聯系;還與不在同一時間産生的觀念相聯。

    這兩種聯系方式實際上覆蓋了我們所有的心智活動,但這樣的聯系是外在的。

    我們将會發現,另一些内在的聯系,如同一性和差異性,才是更本質的聯系。

    同樣是因為聯系,我們的心理生活被賦予了意義。

     說明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比如,當我們考慮關于橘子的統覺包含了什麼内容時,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都是它的構成元素。

    它們提供了構成認知的素材。

    作為單獨的感覺,這些材料之間是無聯系的。

    它們各自獨立、自足,隻指向自身,所以它們是沒有意義的。

    它們不是一個關于橘子的觀念,隻是一堆零散的元素,諸如重量、顔色、香味等等。

    如前所述,這些元素必須被聯合。

    它們必須相互形成聯系,成為一個整體,隻有這樣,它們才能以意義的形式出現在心智中。

    但這種聯合并不能給我們提供關于橘子的知識。

    這意味着,要知道&ldquo這是橘子&rdquo,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信息。

    我們到現在為止還不認識這個&ldquo東西&rdquo。

    我們認識一個對象,事實上是我們識别了它。

    如果它與我們先前的經驗沒有任何聯系,我們則不能識别它。

    識别是将它與某些過去經驗相聯系,同時與另一些經驗相區别。

    簡而言之,我們相互聯系的一系列觀念形成了經驗。

    新認識的對象必須在其中找到一個立足點,才能被認識到。

     第一種反對意見 首先,反對這種假說的研究者用了一個判别對象的事例來支持他們的觀點。

    他們反駁的理由是:我們必須能夠對從未經驗過的事物産生認識,否則就無法學到新知識。

    例如,我們拿到一個陌生的水果時,比如說一個番石榴,通過對它的&ldquo嘗試&rdquo,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關于它的知識。

    但是,在這個例證裡,如果我們考察一下,我們所指的發現&ldquo關于它的知識&rdquo是指什麼,我們會發現反駁者用這個例證恰恰是支持而不是駁斥了早先的假設。

    首先,我們要确認這是一個水果。

    要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必須認定它與我們早先獲得的關于水果的經驗具有同一性,這就是一種聯系。

    然後,我們會發現它是可食用的。

    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根據它聞起來的氣味和嘗起來的味道等,與我們已有的關于可食用的物品的經驗是統一的。

    所以,簡而言之,我們認識一個番石榴,實際上是對它與我們先前經驗之間的相似性的認識。

    正是因為我們當前面臨的事物與既有經驗之間具有某種相似性,我們能夠将新經驗與既有經驗聯系起來,我們才能獲得知識。

    這種聯系的程度越高,我們知識的廣博度與精确度就越高。

    絕對陌生的對象也是絕對沒有意義的。

    當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至少我們能把它當作一個物體、一個東西,或一個存在來加以認識。

     第二種反對意見 第二種反對意見則指出,人的認識活動總有一個起點,在此之前,任何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完全陌生的。

    當嬰兒面對他的第一個認識對象時,他沒有可以與之相聯系的既有知識。

    這種觀點過于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嬰兒獲得知識不是一個一次性事件,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年裡,他的主要任務不是認識事物,而是獲得經驗。

    這些經驗是他在以後的生活中用來産生聯系的基礎,有了這些經驗他才具有了認識的能力。

    嬰兒一生下來就和成年人一樣具有所有的感覺,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具有知識。

    其原因就是嬰兒沒有既有經驗,不能把當前的事物與之相聯系,使它獲得意義。

    兒童生命的最初幾年主要用來&ldquo學習&rdquo認識。

    知識是一種獲得性的産物,它的獲得源于當前事物與過去經驗産生聯系的可能性。

     小結 無論是在整體的還是在部分的意義上,心智生活的特征就是它是有意義的。

    意義意味着次序和聯系。

    聯系有兩種:同時性的和順序性的。

    相應地,對統覺的研究,或者對使得心理生活具有智力的心智活動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我們獲得意義的過程的研究。

    這個過程是對在同一時刻發生的事件的感覺元素進行整合的過程,也是從在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中發現共同意義的過程。

    我們現在将把研究重點轉向對這一過程具體的實現方式的研究上。

     2.統覺的種類 統覺是一種心智活動。

    在其中,心理事件之間的關系被明确地意識到了,因而它們的意義被顯現出來。

    正是通過對它的理智性或者性質等特征的統覺,稍縱即逝的經驗因此而獲得了永恒的價值。

    在我們的研究中,将從下列三個層次來讨論統覺:1)聯合;2)分解;3)注意。

     三個層次 統覺的三個層次并不意味着存在三種不同的統覺,而是統覺活動發展的三個不同程度。

    劃分的基礎是過程的相對簡單性(simplicity),以及心智活動的相對活躍性(activity)。

    聯合是其中最簡單的一個過程,它隻針對初始的感覺形态,把它們合并成相對不複雜的一個整體。

    注意則以這個已經形成的整體為起點,注意過程的結果是智力活動最高階段的、最複雜的産物。

     相對活躍性 當然,心智活動在任何過程中都是活躍的,但在聯合過程中,這種活躍性的體現需要外在條件的激發和引導。

    心智活動在感覺的聯合過程中是活躍的,但感覺的聯合活動卻是機械地跟随在感覺發生之後,并且,它的活動方向也依賴于感覺的指引。

    而在注意中,心智的活動不再受制于呈現的某種觀念,而是取決于心智自身的興趣與目标取向。

    心智将提供給它的一切素材聯合成整體;卻隻注意到它所關注的對象。

    所以,注意的方向不是取決于感覺對象的特征,而是由心智自己追求的最終目标來指導的。

    這兩種活動,一種是外源性的,而另一種是自源性的。

    分解活動則處于兩者之間,它使心智從聯合所帶來的機械束縛中解放出來,給予它自由選擇的空間,使它可以選擇自己的注意對象。

    統覺的每一個層次,都是從它的前一個層次中發展起來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心智活動是具有情感性的,即興趣是激發心智活動的自主性發展的積極因素。

     III聯合 1.[1] 對聯合法則的一般表述是:心智活動從來不孤立地接受感覺元素,而是把它們聯合成較大的整體。

    我們将從主動的與被動的兩個方面來讨論聯合的發生條件。

     (1)主動條件 主動條件有:1)感覺元素的呈現;2)心智處于我們稱之為覺醒的适宜狀态。

    顯然,一方面,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感覺元素的呈現,就沒有統覺活動可以進行合并的素材,也就沒有刺激它發生活動的條件。

    盡管心智具有活動的傾向,但是如果沒有感覺呈現來激活它的程序,它将仍然保持未發展的空白狀态。

    如果一個人已經喪失了他除聽覺以外的所有感覺,那麼隻要塞上耳朵就可以使他昏昏欲睡。

    另一方面,如果心智沒有處于一種适宜的準備狀态&mdash&mdash我們稱之為覺醒狀态,那麼無論呈現的感覺刺激是多麼強烈,也不會引起它的聯合反應。

    僅有感覺刺激并不足以維持心智的覺醒,同時,沒有感覺刺激,心智就不可能維持其覺醒狀态。

    持續的刺激會使人的心理産生疲勞,最終導緻不對它産生反應。

    如果覺醒狀态無法再維持了,自我的聯合活動也就無法繼續。

    然而,必須要記住的是,心智在夢中依然會保持部分的覺醒。

     (2)被動條件 前面提到的是對各種心理活動都産生同樣影響的條件。

    為了區分聯合與其他高級的心理活動,有必要介紹一些被動的條件。

    正如前面已經談到(第90頁),聯合是一種相對被動的心理活動,是感覺過程中相對簡單的活動。

    被動性并不意味着心理是完全被動的,任由感覺元素在上面蓋上印記。

    在聯合過程中,心智的活動更多是由刺激引起并受刺激的引導,而不是由心智自己的意識導向或興趣來決定的。

    這一過程十分類似于我們讨論過的感覺的一些過程(第50頁)。

    在感覺過程中,大腦中的神經組織把刺激轉換成心理的感覺活動,而後者隻是對感覺刺激的機械的反應。

    在聯合過程中,感覺活動本身成了引起統覺的刺激;它也隻是對刺激做出機械的反應,并把它們逐一聯合起來。

     簡單性 被統覺活動聯合的刺激,必須具有相似的特征。

    這并不是一定要求它們都來自同一感官,而隻是要求它們之間不應該有明顯的不相容或對立。

    它們之間不能夠相互對立并因而在統覺活動中形成競争,如果是這樣,統覺會把它們區别開來識别。

    每一個觀念,無論它的複雜程度如何,一定包含有不和諧的因素。

    所以,隻有那些極其簡單的元素,才能滿足上述條件。

    這些簡單的元素可能是初始的感覺,或者是那些同質性遠遠超過異質性的觀念。

     向更高級形式的轉變 在更高級的形式上,聯合活動不知不覺轉變成了分解活動。

    如果沒有對異質性的辨别,要認識到同質性是不可能的。

    例如,在我們的思想中可能把鲸和熊劃分為同一類,這種劃分顯然是基于某種基本的同一性,即它們都是哺乳動物;這種同一性的獲得又是基于我們對它們之間異質性的識别,篩選并最終忽略了這些異質性。

    聯合與分解之間的差異不是體現在兩種活動的模式差異中,而是體現在它們分别對感覺素材的加工方式上。

    聯合強調相似的素材;分解則強調差異的素材;前者的結果是聯合,而後者的結果是分離。

    它們幾乎可以被看成同一種活動的兩極。

    我們隻需要在智力的選擇性活動開始變得更顯著的地方劃一道線,就可以把兩者區分開來。

     2.聯合活動的形式 我們現在考察聯合活動的幾種不同形式或模式。

    心智将各種當前的感覺素材聯合成為整體的經驗,這叫表象的(presentative)聯合。

    它還将過去經驗與能聯想到過去經驗的新經驗加以聯合,形成再表象的(representative)聯合。

    這兩者一起構成了一般的觀念系列。

     表象的法則 心智總是将各種感覺聯結成為一個盡可能豐富的經驗。

    比如,我們的眼睛看到一個小棍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區間内敲擊一個物體的表面,同時,我們的耳朵聽到一個聲音,這兩個事件将會被聯結成為一個觀念,無論它們事實上是不是同源的。

    僅僅是因為兩個事件同時發生,比如一場暴風雨和一個特定的月相,它們就有可能被聯合。

    避免孤立地接受感覺素材,因此要把它們人為地聯系在一起,這可能就是心理活動的一個基本法則。

     聯合法則的重要性 聯合法則使心理活動更趨于經濟化。

    十個元素被組織成一個觀念後,對它的認知與操作就和對待任意一個單獨的元素一樣簡單容易。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聯系的傾向,心智使它自己最大限度地獲得了意義;它獲得了盡可能豐富的經驗;在感覺這個詞最寬泛的意義上,它獲得了最完全、最豐富的感覺。

    當然,心智的這種聯合本能常常讓它誤入歧途,但也是它取得成功的秘訣。

    心智活動有一種如饑餓般的強烈追求,它追求着用盡可能少的代價獲得盡可能豐富的經驗,正是因為這種追求,心智發現了該法則,對事物進行分類,建立起了統一的心理世界。

     法則舉例 讓我們觀察一下小孩子玩球的行為。

    首先,他可能會用眼睛偵察,獲得色彩的感覺。

    這種孤立的感覺并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

    他必須把球抓在手裡,擺弄它,抓撓它,擠壓它,摔打它。

    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關于球的各種感覺。

    也許他還要把它放進嘴裡嘗嘗味道。

    當把它扔出去時,他聽到了它撞擊地面的聲音。

    他不斷做出各種嘗試直到窮盡了關于這個物體的所有感覺。

    而一個成年人之所以不以同樣的方式來獲得關于一個對象的感覺,部分地因為人具有了一種習得的自我克制能力,另外還因為對成年人來說,一種感覺可以象征性地代表另一些感覺。

    藝術作品中的象征符号&mdash&mdash當然棍子或雨傘之類除外&mdash&mdash顯示出這種探索的本能依然持久地存在。

    人總是不斷地把各種感覺聯結成一個整體,這種聯結的整體構成了表象聯合,有時又叫同時性聯合。

     融合或統一 如果我們把每一種單獨的感覺都用一個符号來代表,A代表視覺,B代表觸覺,C代表肌覺,D代表味覺,如此等等,但是它們聯合的結果卻不能用&ldquoA+B+C+D&rdquo來表示。

    表象并不是每個獨立的感覺元素像馬賽克一樣拼接而成的。

    視覺在融合了觸覺以後則成了aB;加入肌覺,則變成了abC′味覺的加入,又變成&alpha&prime&betacD′再加入聽覺,則轉變成&alpha&Prime&beta&prime&gammadE&prime,諸如此類。

    我們必須認識到,感覺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它總是不斷地被修正、被擴展,但始終不會分裂。

    這個過程可以被稱為融合或統一,意指這樣一個過程:各種感覺元素被陸續地納入一個整體之中,在其中它們不再是獨立的存在。

    詹姆斯教授用檸檬水的例子來比喻這種緊密的聯合。

    加了糖的檸檬水不再是糖的味道或檸檬的味道,而是這兩種味道的感覺組合成的一種新感覺。

    用術語來表述就是:這種聯合不是一種松散的、可分離的集合,而是結合成了一個全新的經驗。

     轉變為再表象 聯合過程向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表象。

    因為同一種感覺可能反複地接受刺激,所以一些先前的經驗可能常常被重複。

    例如,一個孩子昨天玩過一個球,今天可能又玩另一個球。

    這種同類感覺元素的重複活動毫無疑問使表象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一些新的感覺可能原來已經具有了,因而表象被進一步擴展了。

    但這種重複并不會造成再表象。

    被認識的對象仍然是當前的事物。

    假設,昨天玩的是一個黑色的、硬的球,而今天拿在手上的卻是一個紅色的、軟的球。

    我們在兩次的經驗中都有一些同一性的核心。

    現在,這種同一性努力地将各種因素聯系在一起以完善自己。

    這種同一性的核心&mdash&mdash&ldquo球&rdquo&mdash&mdash隻是聯系的一個局部,而更多的部分,諸如黑色、硬的等特征也必須被加進來,使得被體驗到的觀念的意義更豐富。

    這樣,關于黑色的、硬的球的觀念就形成了。

    但是關于紅色的、軟的感覺會繼續與&ldquo球&rdquo的觀念融合。

    那些由當前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外周刺激引起的感覺素材在興奮強度上超過了黑色與硬的感覺。

    因此,紅色軟球的表象取代了黑色硬球的觀念。

    當然,後者并沒有被消滅,而隻是不再處于當前表象的位置。

    它形成了再表象(re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