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性質化情感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每一個成年人都會擁有深深建立起來的持久的情緒反應模式。
成人既有情緒特性,又有理智特性。
并非所有事物都會激起同等的情感;有些事物相對比較淡漠,而另一些則會對人産生深刻的影響。
情感回到了它自己身上,并且形成了一種傾向。
情感變深的過程 下面考慮情感變深過程中的一些步驟。
首先,情緒在特定的方向上有一個逐漸增強的适應過程。
每一項活動都對器官在特定方式中的運用進行修正,并且使它在某個條件下能夠更加容易地在相似的方向上再次發揮作用。
注意或記憶行為在剛開始時也很難,随着不斷重複才變得容易了。
所以,情感也會按照慣例中的方式來運作。
情感剛開始時是分散而膚淺的,後來把它自己慢慢地聚集起來,從而變得集中和深化了。
後來,在這個方向上喚起這種情感隻需要很小的刺激。
一直對他人采取惡意行為的小孩,他常常會發現,強度逐漸減弱的挑釁也足以引發對方的憤怒了。
仁慈、悔恨或其他情緒特征都是如此。
情緒的傾向 通過反複的經驗,情感的強度加深了。
這種發展帶來的結果是,我們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情緒反應模式,這些反應模式為我們的人格塗上了一層情緒色彩。
正如在理智活動中一樣,反複出現的統覺行為不僅使得同樣的行為更容易再次發生,而且還促使了統覺器官的形成,其中統覺器官總是傾向于理解本質的經驗而不是其他經驗。
情緒活動也是如此,所以情感也會沿用所有的情緒都傾向于采用的表達方式。
個體形成了傾向(disposition),即情感的器官。
個體的情緒活動在特定的方式中變得具有了組織性。
情緒傾向處于意志的控制之下,服從于特定的行為模式;正是這些情緒傾向構成了性格。
觀念化和保持 很明顯,情感的拓寬是與統覺的觀念化活動相對應的,而情感的加深則類似于保持。
由于情感擴展了更加廣泛的客體經驗,所以它變得寬廣了;而情感之所以變深,則是因為它回到了自我或者主體身上,并且成為情緒結構的組成部分。
與理智過程一樣,這兩種過程是相互關聯的。
每一種過程想要獲得發展,都需要另一種過程的存在。
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感是所有情感中最廣泛的,而且也是最深刻的(如果這兩種情感是衷心的話)。
由于它們是最廣泛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哪一種經驗中不包含它們。
結果,執行的每一種行為都在特定的方向上以某種方式增強了這兩種情感。
情感的加深和加強是以其廣泛性為代價的,當一種狹隘的情感被詳細考慮并且被置于突出的位置時,就會促使情感和我們的本質變得分裂開來,并且導緻不健康的性格和行為。
健康的情感隻有當它擴展的時候才會加深。
2.情感的明确發展 随着情感在廣泛性和深刻性上的不斷增長,它的明确性&mdash&mdash内容上的明晰性&mdash&mdash也得到了發展。
情感在還未得到發展時是極為模糊和分散的。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情感在明确性上的發展取決于它與意志、與行為目的之間的連接。
通過與情感的連接,對象不斷地變成了引發行為的根源。
這個過程作用于情感,并且使它變得更加明确。
剛才我們已經看到更加廣泛的經驗是如何進入情緒領域的。
現在,我們必須明白,當情緒領域中包含更加廣泛的經驗時,它們促使情感變得具體化或者組織化了。
例證 比如,一個小孩第一次吃到橙子。
這一行為使他的機體得到了滿足,從而産生了愉悅。
因此,這種愉悅就構成了他對橙子概念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是,現在的這種觀念&mdash&mdash認為橙子會帶來愉悅&mdash&mdash變成了未來行為的一種激勵。
于是,得到橙子和吃到橙子就變成了行為的動機。
結果,機體的愉悅感在開始時本來是極為模糊的,現在也變得明确了;它因這種特定的行為而集中起來了。
在我們全部的情緒活動中,情感對它自己進行區分,并且按照這種方式而變得互不相同。
在我們的精神活動中,沒有哪一種活動像情感這樣難以理解、難于捉摸,當然是指那些還沒有通過與具體的行為目的相連接而變得互不相同的情感。
興趣的差異 于是,就出現了興趣的差異。
來到我們經驗中的每一種對象都擁有某種情緒色彩,它要麼對經驗有積極作用,要麼對經驗産生阻礙。
每一種客體都會獲得一種它自己所特有的獨特興趣。
前面我們已經讨論過這些興趣可能采取的不同形式(第254頁)。
這裡需要額外提到的僅僅是,隻要一種事物變得有趣,那麼它也就成了行為的目的。
一般而言,它可能是食物,也許是某種具體形式的食物;它可能是力量,不管是身體力量還是政治權力;它也可能是金錢、名聲或者影響力。
而且,這些目的中的每一種又都可以分為幾千種更加具體的形式,這要取決于個體自己。
當目的變得越來越具體的時候,與之相連的情感也變得越來越明确了。
明确情感的兩種形式 對于情感的差别,可以按照它們與行為的具體目的之間的連接,将它們分為兩種形式。
由于與經驗相連的情感既可能是愉悅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所以行為的目的可以被認為是個體所希望的或所讨厭的。
于是,情感将它自己定為喜歡和不喜歡、愛和恨兩種形式。
任何一種事物都可能變成令人喜愛或者憎惡的對象,盡管&ldquo喜愛&rdquo和&ldquo憎惡&rdquo這些詞彙通常限指那些更高級的事物。
用于描述情感與具體事物之間關系的一般詞彙,叫作感情(affection)。
因此,我們對來到我們經驗中的每一種元素都擁有某種感情。
單獨的愛或者喜歡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驅動力;它傾向于創造出滿足感情所需要的事物。
恨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動力,并且會衍生出許多種阻礙自我實現的方式。
明确性和普遍性 對于經曆的事物,除了外在而偶然的感情來源之外,我們還可以認識到某些一般的喜好模式,這些一般的喜好模式是通過情感普遍性的發展而慢慢固定下來的。
普遍性并非僅僅意味着範圍的擴大;它是指情感與自我有了更加緊密而廣泛的關系。
普遍性意味着自我的興趣增加了,從而認識到越來越多與自我相一緻的東西。
因此,情感普遍性與情感明确性的發展不可能是相互對立的。
由于我們的情感與心靈更廣泛的發展是相一緻的,所以我們的愛恨、我們的感情,都變得
成人既有情緒特性,又有理智特性。
并非所有事物都會激起同等的情感;有些事物相對比較淡漠,而另一些則會對人産生深刻的影響。
情感回到了它自己身上,并且形成了一種傾向。
情感變深的過程 下面考慮情感變深過程中的一些步驟。
首先,情緒在特定的方向上有一個逐漸增強的适應過程。
每一項活動都對器官在特定方式中的運用進行修正,并且使它在某個條件下能夠更加容易地在相似的方向上再次發揮作用。
注意或記憶行為在剛開始時也很難,随着不斷重複才變得容易了。
所以,情感也會按照慣例中的方式來運作。
情感剛開始時是分散而膚淺的,後來把它自己慢慢地聚集起來,從而變得集中和深化了。
後來,在這個方向上喚起這種情感隻需要很小的刺激。
一直對他人采取惡意行為的小孩,他常常會發現,強度逐漸減弱的挑釁也足以引發對方的憤怒了。
仁慈、悔恨或其他情緒特征都是如此。
情緒的傾向 通過反複的經驗,情感的強度加深了。
這種發展帶來的結果是,我們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情緒反應模式,這些反應模式為我們的人格塗上了一層情緒色彩。
正如在理智活動中一樣,反複出現的統覺行為不僅使得同樣的行為更容易再次發生,而且還促使了統覺器官的形成,其中統覺器官總是傾向于理解本質的經驗而不是其他經驗。
情緒活動也是如此,所以情感也會沿用所有的情緒都傾向于采用的表達方式。
個體形成了傾向(disposition),即情感的器官。
個體的情緒活動在特定的方式中變得具有了組織性。
情緒傾向處于意志的控制之下,服從于特定的行為模式;正是這些情緒傾向構成了性格。
觀念化和保持 很明顯,情感的拓寬是與統覺的觀念化活動相對應的,而情感的加深則類似于保持。
由于情感擴展了更加廣泛的客體經驗,所以它變得寬廣了;而情感之所以變深,則是因為它回到了自我或者主體身上,并且成為情緒結構的組成部分。
與理智過程一樣,這兩種過程是相互關聯的。
每一種過程想要獲得發展,都需要另一種過程的存在。
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感是所有情感中最廣泛的,而且也是最深刻的(如果這兩種情感是衷心的話)。
由于它們是最廣泛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哪一種經驗中不包含它們。
結果,執行的每一種行為都在特定的方向上以某種方式增強了這兩種情感。
情感的加深和加強是以其廣泛性為代價的,當一種狹隘的情感被詳細考慮并且被置于突出的位置時,就會促使情感和我們的本質變得分裂開來,并且導緻不健康的性格和行為。
健康的情感隻有當它擴展的時候才會加深。
2.情感的明确發展 随着情感在廣泛性和深刻性上的不斷增長,它的明确性&mdash&mdash内容上的明晰性&mdash&mdash也得到了發展。
情感在還未得到發展時是極為模糊和分散的。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情感在明确性上的發展取決于它與意志、與行為目的之間的連接。
通過與情感的連接,對象不斷地變成了引發行為的根源。
這個過程作用于情感,并且使它變得更加明确。
剛才我們已經看到更加廣泛的經驗是如何進入情緒領域的。
現在,我們必須明白,當情緒領域中包含更加廣泛的經驗時,它們促使情感變得具體化或者組織化了。
例證 比如,一個小孩第一次吃到橙子。
這一行為使他的機體得到了滿足,從而産生了愉悅。
因此,這種愉悅就構成了他對橙子概念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是,現在的這種觀念&mdash&mdash認為橙子會帶來愉悅&mdash&mdash變成了未來行為的一種激勵。
于是,得到橙子和吃到橙子就變成了行為的動機。
結果,機體的愉悅感在開始時本來是極為模糊的,現在也變得明确了;它因這種特定的行為而集中起來了。
在我們全部的情緒活動中,情感對它自己進行區分,并且按照這種方式而變得互不相同。
在我們的精神活動中,沒有哪一種活動像情感這樣難以理解、難于捉摸,當然是指那些還沒有通過與具體的行為目的相連接而變得互不相同的情感。
興趣的差異 于是,就出現了興趣的差異。
來到我們經驗中的每一種對象都擁有某種情緒色彩,它要麼對經驗有積極作用,要麼對經驗産生阻礙。
每一種客體都會獲得一種它自己所特有的獨特興趣。
前面我們已經讨論過這些興趣可能采取的不同形式(第254頁)。
這裡需要額外提到的僅僅是,隻要一種事物變得有趣,那麼它也就成了行為的目的。
一般而言,它可能是食物,也許是某種具體形式的食物;它可能是力量,不管是身體力量還是政治權力;它也可能是金錢、名聲或者影響力。
而且,這些目的中的每一種又都可以分為幾千種更加具體的形式,這要取決于個體自己。
當目的變得越來越具體的時候,與之相連的情感也變得越來越明确了。
明确情感的兩種形式 對于情感的差别,可以按照它們與行為的具體目的之間的連接,将它們分為兩種形式。
由于與經驗相連的情感既可能是愉悅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所以行為的目的可以被認為是個體所希望的或所讨厭的。
于是,情感将它自己定為喜歡和不喜歡、愛和恨兩種形式。
任何一種事物都可能變成令人喜愛或者憎惡的對象,盡管&ldquo喜愛&rdquo和&ldquo憎惡&rdquo這些詞彙通常限指那些更高級的事物。
用于描述情感與具體事物之間關系的一般詞彙,叫作感情(affection)。
因此,我們對來到我們經驗中的每一種元素都擁有某種感情。
單獨的愛或者喜歡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驅動力;它傾向于創造出滿足感情所需要的事物。
恨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動力,并且會衍生出許多種阻礙自我實現的方式。
明确性和普遍性 對于經曆的事物,除了外在而偶然的感情來源之外,我們還可以認識到某些一般的喜好模式,這些一般的喜好模式是通過情感普遍性的發展而慢慢固定下來的。
普遍性并非僅僅意味着範圍的擴大;它是指情感與自我有了更加緊密而廣泛的關系。
普遍性意味着自我的興趣增加了,從而認識到越來越多與自我相一緻的東西。
因此,情感普遍性與情感明确性的發展不可能是相互對立的。
由于我們的情感與心靈更廣泛的發展是相一緻的,所以我們的愛恨、我們的感情,都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