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知覺
關燈
小
中
大
視知覺是基于觸覺的,至少在一定形式中,空間視知覺是表征性的,并根植于心智中的觸知覺結果。
當我們意識到一個物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時,其真實的意義是,我們要能接觸到它相應的肌肉感覺有多少;而物體的輪廓實際上是,當我們的手撫摸它表面時,會有什麼樣的肌肉感覺和局部感覺,如此等等。
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人是貝克萊主教(BishopBerkeley)。
根據這一理論,空間關系并不是直接由眼睛感受到的,而是視覺與先前經驗中的肌肉感覺和觸覺聯合的結果。
肌肉感覺與觸覺已經形成了空間關系的标志,其過程已經在前面介紹過了。
當它們與視覺聯合時,這種标志性也相應地轉變為視覺法則,在沒有真實的肌肉感覺和觸覺時,視覺也能和它們形成再統覺。
因此,成年人不用手也能&ldquo看&rdquo到觸摸的感覺。
視覺幾乎可以同時喚起與它相聯系的觸知覺。
正因為這樣,個體才能夠從他所有過去的經驗中獲得知覺的便利,而不需每次都去重複同一些探索。
比如在這個例子中,他不需要實際地去觸摸那個對象。
支持該理論的證據 關于空間的視知覺是獲得性的,這一理論的證據來源于對嬰兒的觀察以及對恢複視覺後的先天盲人的觀察。
兒童企圖伸手去抓月亮,因為抓不到而郁悶地哭泣,這說明了這時兒童的空間視知覺是不完善的,因為它還沒有和肌肉感覺聯合,他不能正确地判斷距離。
先天的盲人,當他剛剛恢複視力時,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等都不能形成正确的觀念,他必須靠近它,摸到它,才能對它形成準确的認識。
他們以觸摸的方式來看物體,有人甚至報告,當他看到一個物體時,仿佛它接觸到了自己的眼睛,就像觸摸到一個對象時,在自己皮膚上留下的感受一樣。
他們不認為繪畫是真實的空間關系的寫照,而隻是一個平面上的一些色彩而已。
當這些人最終能夠理解繪畫的透視意義之後,他們仍然要用手去觸摸它,并希望能觸摸到實際投射的前景。
也就是說,他們通過學習最終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看到的物體并不是真正地觸摸到了他們的眼睛;他們會認為他們所看到的所有對象,比如人臉上的五官,都是處在同一個平面上的,而當他們摸到眼睛是陷入的、鼻子是凸出的時候,會感到詫異。
僅僅依靠眼睛看,他們不能區分棍子與球、貓與狗。
因此,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單單由視覺形成的空間辨識知覺,實際上是過去經驗中視覺與觸覺聯合的結果,這種經常的聯合使得視覺最終完全地代表了觸覺,替代了觸覺的空間知覺功能。
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視覺本身也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卻是模糊的、原始的空間知覺,隻有它與其他知覺聯合,這個模糊的空間知覺才趨于清晰。
視知覺的特點 我們現在假設這種視知覺與觸知覺的聯合已經形成,需要繼續探讨的是,各種視感覺是如何被聯結起來,從而形成了空間識别的象征的。
我們将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讨論這個問題:1)方向;2)距離;3)尺度。
①方向。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方向被認為是感覺自身的構成元素之一。
視網膜的興奮總是由具有特定方向性的光線引起的,所以視覺無意識地反映了刺激的方向性特征。
現在看來,把方向性元素看作是心智活動的結果是明智的,心智通過對感覺的解釋而産生了方向感。
這些感覺首先告訴我們頭的位置以及眼睛在頭上的位置。
每一個對象都通過與我們身體的相對位置而獲得了穩定的位置。
其次,我們還具有了關于頭和眼睛移動的感覺,這種移動可以保證被觀察對象始終處于視野中最清晰的那一點。
眼球上下左右的轉動伴随着肌肉感覺,這些肌肉感覺形成了在與身體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觀察物體時的方向變化的标志(這些肌肉感覺形成了觀察不同方向的物體時的方向感,這是與身體平面垂直的方向相對照而産生的)。
方向知覺的規律 肌肉感覺與方向感之間的聯合被固定下來以後,就不必再轉動眼球去探索物體的方向了。
由于這種過去已經形成的聯合,使得産生感覺的部位在視網膜上的位置被換算成将影像移動到黃斑所必須的運動量,而這種運動量反映了對象的方向。
通過這種方式,即使在沒有實際發生運動的情況下,我們也獲得了方向感。
所以,方向知覺的法則是:物體的方向感覺是由接受光刺激的視網膜的部分決定的,而不是由物體的實際位置決定。
因此,如果我們人為地讓光線不通過瞳孔而從側面刺激到視網膜的中心,那麼在視覺中,我們看到的将是物體在我們正前方而不是在側面。
這就是方向感的一般規律。
這是因為在過去經驗中,我們已經形成了方向感與視網膜上的感受部分之間的聯合。
這個規則還能解釋為什麼在視網膜上的影像是倒立的,但我們看到的物體卻是正立的。
單純的感覺位置隻有通過過去已經形成的聯合才能形成知覺,否則它并不包含任何意義。
在這個例子中,視網膜上部的感覺與視野中物體的下部聯合了,所以我們能把颠倒的影像糾正過來。
這種聯合顯然是通過觸覺形成的。
②距離。
距離的含義包括:一個物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對象到人的眼睛之間的距離,以及一個物體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之間的相對距離。
比如,深度或幾何尺寸等。
我們的研究首先從單眼視覺開始。
由一隻眼睛提供的距離感是很有限的,并且非常不準确,除了運動之外,還有數條提供距離感的線索。
第一,視網膜上的影像或模糊或清晰是距離遠近的标志之一。
來自較遠的物體的光線較少地到達眼睛,所以它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影像也比較模糊。
任何提高感覺強度的事或物,比如空氣非常清澈,都會使人估計的距離比實際的短。
眼睛調節肌的緊張度是另一個距離感線索,當看近距離對象時,眼肌緊張,産生的肌肉覺強烈。
物體之間的遮擋關系是距離估計的第三個線索,近距離的物體會遮擋住遠距離的物體。
所謂的平行移動是第四條線索。
當我們自己在移動時,不同距離的物體看起來都在做不同速度的相對運動,越近的物體,它的相對運動速度越快。
如果一個物體的絕對尺寸是已知的,它看起來的尺寸大小是估計距離的又一個依據。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像一個黑點一般大小,我們知道距離一定很遠。
望遠鏡因為放大了影像,所以似乎縮短了距離。
眼睛的移動 以上所有的線索結合起來形成的距離知覺,也是不完全的。
要獲得完全的距離知覺,眼睛的移動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是,我們在這裡要談到的雙眼的協同運動尤為重要。
僅僅通過一隻眼睛來判斷距離是很困難的。
我們隻要嘗試一下閉上一隻眼
當我們意識到一個物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時,其真實的意義是,我們要能接觸到它相應的肌肉感覺有多少;而物體的輪廓實際上是,當我們的手撫摸它表面時,會有什麼樣的肌肉感覺和局部感覺,如此等等。
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人是貝克萊主教(BishopBerkeley)。
根據這一理論,空間關系并不是直接由眼睛感受到的,而是視覺與先前經驗中的肌肉感覺和觸覺聯合的結果。
肌肉感覺與觸覺已經形成了空間關系的标志,其過程已經在前面介紹過了。
當它們與視覺聯合時,這種标志性也相應地轉變為視覺法則,在沒有真實的肌肉感覺和觸覺時,視覺也能和它們形成再統覺。
因此,成年人不用手也能&ldquo看&rdquo到觸摸的感覺。
視覺幾乎可以同時喚起與它相聯系的觸知覺。
正因為這樣,個體才能夠從他所有過去的經驗中獲得知覺的便利,而不需每次都去重複同一些探索。
比如在這個例子中,他不需要實際地去觸摸那個對象。
支持該理論的證據 關于空間的視知覺是獲得性的,這一理論的證據來源于對嬰兒的觀察以及對恢複視覺後的先天盲人的觀察。
兒童企圖伸手去抓月亮,因為抓不到而郁悶地哭泣,這說明了這時兒童的空間視知覺是不完善的,因為它還沒有和肌肉感覺聯合,他不能正确地判斷距離。
先天的盲人,當他剛剛恢複視力時,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等都不能形成正确的觀念,他必須靠近它,摸到它,才能對它形成準确的認識。
他們以觸摸的方式來看物體,有人甚至報告,當他看到一個物體時,仿佛它接觸到了自己的眼睛,就像觸摸到一個對象時,在自己皮膚上留下的感受一樣。
他們不認為繪畫是真實的空間關系的寫照,而隻是一個平面上的一些色彩而已。
當這些人最終能夠理解繪畫的透視意義之後,他們仍然要用手去觸摸它,并希望能觸摸到實際投射的前景。
也就是說,他們通過學習最終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看到的物體并不是真正地觸摸到了他們的眼睛;他們會認為他們所看到的所有對象,比如人臉上的五官,都是處在同一個平面上的,而當他們摸到眼睛是陷入的、鼻子是凸出的時候,會感到詫異。
僅僅依靠眼睛看,他們不能區分棍子與球、貓與狗。
因此,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單單由視覺形成的空間辨識知覺,實際上是過去經驗中視覺與觸覺聯合的結果,這種經常的聯合使得視覺最終完全地代表了觸覺,替代了觸覺的空間知覺功能。
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視覺本身也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卻是模糊的、原始的空間知覺,隻有它與其他知覺聯合,這個模糊的空間知覺才趨于清晰。
視知覺的特點 我們現在假設這種視知覺與觸知覺的聯合已經形成,需要繼續探讨的是,各種視感覺是如何被聯結起來,從而形成了空間識别的象征的。
我們将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讨論這個問題:1)方向;2)距離;3)尺度。
①方向。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方向被認為是感覺自身的構成元素之一。
視網膜的興奮總是由具有特定方向性的光線引起的,所以視覺無意識地反映了刺激的方向性特征。
現在看來,把方向性元素看作是心智活動的結果是明智的,心智通過對感覺的解釋而産生了方向感。
這些感覺首先告訴我們頭的位置以及眼睛在頭上的位置。
每一個對象都通過與我們身體的相對位置而獲得了穩定的位置。
其次,我們還具有了關于頭和眼睛移動的感覺,這種移動可以保證被觀察對象始終處于視野中最清晰的那一點。
眼球上下左右的轉動伴随着肌肉感覺,這些肌肉感覺形成了在與身體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觀察物體時的方向變化的标志(這些肌肉感覺形成了觀察不同方向的物體時的方向感,這是與身體平面垂直的方向相對照而産生的)。
方向知覺的規律 肌肉感覺與方向感之間的聯合被固定下來以後,就不必再轉動眼球去探索物體的方向了。
由于這種過去已經形成的聯合,使得産生感覺的部位在視網膜上的位置被換算成将影像移動到黃斑所必須的運動量,而這種運動量反映了對象的方向。
通過這種方式,即使在沒有實際發生運動的情況下,我們也獲得了方向感。
所以,方向知覺的法則是:物體的方向感覺是由接受光刺激的視網膜的部分決定的,而不是由物體的實際位置決定。
因此,如果我們人為地讓光線不通過瞳孔而從側面刺激到視網膜的中心,那麼在視覺中,我們看到的将是物體在我們正前方而不是在側面。
這就是方向感的一般規律。
這是因為在過去經驗中,我們已經形成了方向感與視網膜上的感受部分之間的聯合。
這個規則還能解釋為什麼在視網膜上的影像是倒立的,但我們看到的物體卻是正立的。
單純的感覺位置隻有通過過去已經形成的聯合才能形成知覺,否則它并不包含任何意義。
在這個例子中,視網膜上部的感覺與視野中物體的下部聯合了,所以我們能把颠倒的影像糾正過來。
這種聯合顯然是通過觸覺形成的。
②距離。
距離的含義包括:一個物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對象到人的眼睛之間的距離,以及一個物體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之間的相對距離。
比如,深度或幾何尺寸等。
我們的研究首先從單眼視覺開始。
由一隻眼睛提供的距離感是很有限的,并且非常不準确,除了運動之外,還有數條提供距離感的線索。
第一,視網膜上的影像或模糊或清晰是距離遠近的标志之一。
來自較遠的物體的光線較少地到達眼睛,所以它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影像也比較模糊。
任何提高感覺強度的事或物,比如空氣非常清澈,都會使人估計的距離比實際的短。
眼睛調節肌的緊張度是另一個距離感線索,當看近距離對象時,眼肌緊張,産生的肌肉覺強烈。
物體之間的遮擋關系是距離估計的第三個線索,近距離的物體會遮擋住遠距離的物體。
所謂的平行移動是第四條線索。
當我們自己在移動時,不同距離的物體看起來都在做不同速度的相對運動,越近的物體,它的相對運動速度越快。
如果一個物體的絕對尺寸是已知的,它看起來的尺寸大小是估計距離的又一個依據。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像一個黑點一般大小,我們知道距離一定很遠。
望遠鏡因為放大了影像,所以似乎縮短了距離。
眼睛的移動 以上所有的線索結合起來形成的距離知覺,也是不完全的。
要獲得完全的距離知覺,眼睛的移動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是,我們在這裡要談到的雙眼的協同運動尤為重要。
僅僅通過一隻眼睛來判斷距離是很困難的。
我們隻要嘗試一下閉上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