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燈
小
中
大
心智從關注經常重複的經驗的傾向中擺脫出來。
②新異性。
新異性(novelty)原則也與熟悉性傾向截然相反。
熟悉性也可以用來說明,在什麼情況下熟悉的元素不再吸引心智的關注。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們常常意識不到時鐘的連續不斷的滴答聲,隻有在它發生變化時,比如停了,我們才會注意到。
那些居住在大瀑布邊上的人,或在磨房中嘈雜的機械之間工作的人,都會有類似的體驗。
在這種情況下,新的、不熟悉的對象才會吸引人的注意,并受到意識的特别重視。
在我們自己的語言中出現一個外語單詞和在外語中出現一個我們認識的單詞一樣,都能引起心智的注意。
一個突然的停頓是引起注意最有效的方法。
在一套固定的程序中出現的反常規事件也格外醒目。
在兩種狀态之間的對比越強,越能強烈地引起注意,也越能有效地将它們彼此分解。
這樣,心理活動的多樣性與可變性就體現出來了。
兩種原則的相互關系 熟悉性原則和新異性原則互相制約,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嚴格地說,它們是同一種活動的兩個側面。
其實,真正吸引心智興趣的,既不是完全的熟悉,也不是絕對的新異,而是包含在新裡的舊、熟悉裡的新異,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隻有在新的、變化的對象中包含了舊的、穩定的因素,心智才能接受這些對象。
當前經驗與過去經驗之間的同一點對于理解前者是必須的。
另一方面,沒有新元素的加入,就不會有變化,不會有發展,不會有成長。
新異元素是發展的源泉。
缺乏對新鮮元素的興趣就會流于淤滞,而沒有熟悉元素的支持,就不會有意義。
當嬰兒的注意停止在各個刺激之間的随意遊走,他的心理活動才真正開始了。
他開始把興趣指向他熟悉的對象,同時放棄其他;同時,當他的心智開始關注新異對象,發展才開始。
新異的對象引導着他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原本熟悉的事物,因而發展了心智。
同一性與差異性的關系 對熟悉的興趣使我們努力在當前經驗與過去經驗之間尋求同一性;而新異性則努力引入新元素,使兩者相區别。
同一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是互相滲透的。
我們不會去探求兩粒豌豆或兩個一分硬币之間的相似性。
而豌豆花與黃豆花之間的相似性才是值得研究的,盡管它們不同。
同樣,我們不會去比較大象與關于正義的觀念之間的區别。
而鲸和海豚之間的區别對心智才有吸引力,因為它們看起來很相似。
簡而言之,智力活動就是在表面差異的元素之間尋求同一性,而在表面相似的元素之間尋求差異性。
正是通過同一性關系,我們才能理解當前的經驗,而通過元素之間的區分,過去經驗才變得更加豐富。
這兩種關系對智力活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例證 在各種知識活動中都包含了這兩種關系,我們用一個植物學家識别一種未知植物的過程為例。
植物學家開始考察它,是因為被它的一些熟悉的特征所吸引,這些特征使它從其他植物中凸顯出來;并且通過熟悉性中包含的同一性關系,他把它界定為某一種特定的亞類、綱、目等等。
另一方面,這種植物所具有的新異特征迫使他對原有知識進行修正。
他也許必須承認這是他的植物分類學中的一個新物種,或者他重新修訂原來的分類,使某一個項目可以接受這個新成員的屬性。
這兩種情況都顯示了區分使原有知識得到了發展。
3.分解在心理生活中的功能 在前面,我們已經預先談到了分解的功能。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強調一些元素,使它們從其他元素中突出出來,這樣的做法會帶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是消極的,一方面是積極的。
分解的消極功能是,在沒有聯合活動的情況下,分解會破壞聯合活動創設的聯合機制,并且使心智與客體材料的統一被解散;這種統一對心智活動是一種限制,使心智不能随自己的興趣任意漂移。
當心智被純粹的機械原則管束着,它的活動完全受外在因素的控制時,聯合活動才能達到完美狀态。
分解的消極功能就是打破這種控制和管束。
積極功能 相應地,分解的積極功能使心智或自我從隸屬于客觀影響的狀态下解放出來,使它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即為了它自己的觀念或内在目标而行動。
總之,分解鋪設了通向注意的道路,這僅僅是這種心理活動實現自我管理的目标。
自由的心智的本質意義就是它有了自己的興趣。
興趣作為一個因素出現在心理生活中,意味着每種素材不是以相同水平呈現在心智面前,它們與自我的聯系有疏有密,它們引起自我的或愉快或沖突的不同體驗。
正是在這種主觀的、情緒性動機的推動下,心理生活中才出現了價值分布的輕重緩急的區分。
其結果是使目标(ends)進入意識;而注意,作為心智活動的一種内在的激發條件,以目标為自我導向。
目标可分為兩類:一般性目标和特殊目标。
(1)一般性目标 一般性目标存在于這種情況下:自我作為一個整體,能為實現自己的目标而自由行動。
在聯合過程中,自我的活動受到外在因素的管束;而在注意狀态下,這些活動指向了自我的目标;分解就是一個使自我從外在影響中獨立出來的中介過程,它使自我能為自己的目标而行動。
例如,在嬰兒階段,他的認知活動完全受外部世界的左右,每一個事件都與其他事件一樣具有同樣的價值。
感覺中的量與質的區分是生命中第一次因素分辨。
很快,孩子了解到,并不是叫得最響的聲音就是最緊要的。
隻有母親或保姆的嗓音,才是他的興趣中心,因為這種聲音與他自身的感受緊密相聯。
在他感到不适的時候,這種聲音意味着撫慰;當他饑餓時,它意味着喂食;當他疲倦了,它是催眠曲。
利用自我作為參照,兒童開始了區分活動,自我參照是區分活動的動機。
從這時起,自我的行為就成為兒童智力活動中的本質特征。
(2)特殊目标 分解的功能不僅僅是使自我被解放出來,使它能夠以自己的參照掌握行為。
它還緻力于把包含于自我的一般性福祉中的特殊目标分析出來。
在認知過程中,興趣集中于某一些元素,使它們成為重點,成為認識的目标,而其他元素則被忽略。
這樣的目标從數量上說幾乎是無限的,随着人的發展階段的變化,随着他的主要追求或職業等條件的變化,這些目标也相應地變化着;但所有這些目标都可以簡縮為兩類&mdash&mdash與差異性的關系和與同一性的關系;也就是說,心智在認識中的特殊目标就是發現同一性關系和差異性關系。
分解的特殊目标也就是注意,這是我們正在考察的心理活動。
它與有意識的價值認識或聯合或分離,而正是通過這個過程,心智獲得了知識。
在聯合中,觀念發生的先後順序無意識地受到這些關系的支配;在分解中,這些關系從它們相伴的有條件的聯合中被釋放出來;在注意狀态下,觀念列車的行進方向是由與觀念相關的意識掌控的。
V注意 意識和注意 從廣義上理解,每一個認識活動都可以被看成是源于注意的,因為作為心智活動,它們都要求意識的參與。
任何對象,如果意識沒有關注到它,它就不可能進入意識。
意識是一個活動過程。
心智&mdash&mdash如前定義(第29頁)&mdash&mdash在普遍性内容與個體之間預設了某種關系。
一般來講,注意存在于所有的認識活動中,它是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某種聯系。
它主動地把個體與普遍現象聯結起來。
因為沒有這種聯系就沒有意識,所以,正如兩者的定義一樣,意識和注意是統一的。
這種主動聯系的發生可以是從無到有的,也可能是基于某種原本已存在的内在聯系。
我們發現,注意并不是在心智的每一種活動中都出現,最好給注意做一個限定:它隻能從原來的内在聯系的基礎上發生,而不是适用于心智的每種活動。
注意與聯合 如前所述,注意也許可以用主動的聯合來定義,而聯合又可以被看成是被動的注意。
對後者而言,被激發而活躍起來的原動力是外在的,源于感覺或者感覺元素的呈現方式;而前者的原動力卻是内在的,是以心智自己的目标興趣為導向的。
在分解過程中,心智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機械的,因為心智在這種情況下并不能意識到它自己和自己的興趣是這一過程的基礎。
分解導緻自我清晰地從聯合的多樣性中分離出來,并且把一個明确的目标,也是它的興趣所在擺在自我面前;這時,注意從這裡開始了,也正是到這裡,分解活動結束了。
因此,聯合、分解和注意都是同一個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注意的定義 注意可以被定義為:注意是自我的一種活動,它把呈現給自我的各個元素聯結成一個整體,并反映了它們所期望的意義;也就是說,注意反映了這些元素與某種理智目标之間的關系。
注意的本質特征是主動地指向某一個目标。
歸根到底,這個目标就是自我。
注意的各種活動都是基于自我的興趣,指向那些能滿足這些興趣需求、能令自我滿意的對象。
它的活動具有明确的方向,即目标。
起點、目标以及實現目标的路徑都在自我中呈現。
注意就是這樣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
在學習注意的過程中,我們所學習的是心智的發展或如何實現自己的活動。
我們把注意過程作為一種活動,區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讨論:1)選擇;2)适應;3)關聯。
1.注意的選擇性活動 心智主動地注意并指導着觀念的序列,而不是被動地屈服于觀念的影響。
注意對表象進行加工時,心智主動地關注某些觀念,并決定觀念受關注水平的排列順序,總是選擇其中一些同時忽略另一些。
由此看來,注意是分解的高級形式,它相對地強調或忽略一些元素。
兩者的區别在于,分解的特點是,元素具有的直接吸引力是引發這一活動的關鍵,而注意是源于心智的主動興趣。
一種興趣是表象對心智的吸引,而另一種則是心智對表象的關注。
與分解的區别 分解中的選擇起源于與過去經驗的對照。
新異性或熟悉性決定了元素的吸引力。
注意的選擇則對應于未來。
前面讨論的興趣隻能讓心智關注于過去相關的事物;而決定注意方向的興趣則對應着将來的經驗,那是心智将要努力去争取的對象。
注意總是有一個目标,它通過目标的選擇而表達了一種意圖。
心智的注意即是這樣一種傾向,一種指向某種對象的張力。
注意被稱為&ldquo對未來的疑問&rdquo,它選擇那些似乎能夠解答這個疑問的材料。
注意的本質 我們可以用眼睛的活動來比喻注意。
當我們想清晰地看到一個東西時,我們把眼睛轉向它,使它的影像正好落在黃斑上,形成視野中最清晰的影像,而周邊的影像則十分模糊。
注意也是這樣,我們把要注意的心理内容置于心理活動的中心,而其他的則變得暗淡模糊。
當我們注意時,我們集中心智,就像凸透鏡聚集光線一樣,把平均分配到各方向的光和熱彙聚到一點。
心智也是一樣,不是把意識平均地分配給所有呈現于它的元素,而是将意識集中到它所選擇的某一點,使這一元素格外顯著,格外清晰。
選擇的種類 心智所關注的那一點,也就是注意的選擇,反映了心智的某種目标,例如需要解決的難題、等待解答的問題、需要獲得的觀念,或者是要制定的計劃等等。
心智有多少種目标,就可能有多少種選擇。
當一個特定的感覺元素,比如一朵花,呈現給一個農民、一個植物學家或一個藝術家時,這個元素本身是一樣的,但第一個人隻會把心智指向那些能說明這株植物是否有用的元素,那些能使他分辨這株植物是雜草還是谷物的特征。
植物學家會将選擇指向那些能使他對這株植物做出正确分類的特征,而藝術家對它是否有用以及它的科學屬性并不感興趣,他隻注意它的審美意象。
這三個人對同一朵花形成的統覺大相徑庭。
一個人看到的,也就是他選擇的對象,往往被另外一個人忽視。
恒定的選擇的目的 每種興趣都會引起特定的選擇,除去這些各種各樣的興趣和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一些恒定的目标對所有心智都具有同等的效力。
這種恒定的、普遍的元素就是自我。
如果有一種元素必然地出現在自我的所有活動中,那麼它對于所有的個體,以及同一個體的不同時候而言,都将是一個被注意的目标。
現在,有一個因素對心智的存在而言是必須的,那就是知識。
心智有知故心智存在。
對知識的興趣,對所有心智而言都是一樣的;而對同一個心智,求知欲影響了它的所有活動,所以,這是一個恒定的目标。
下面我們将簡要介紹這種對知識的普遍興趣,揭示智力的選擇活動的重要性和它的運作方式。
選擇的法則 那些不能成為某種事物的符号的感覺性表象将被心智忽略,隻有能夠指稱它自身之外的對象的元素才能被心智選擇。
否則,陳述、感覺等内容永遠不可能進入我們的知識領域。
知識總是包含了被诠釋的感覺:一個元素通過與其他元素相聯系而獲得了意義,它因此成了其他元素的符号。
因此,個體的經驗或者認知的客體領域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單調的複制,或者僅僅簡單地保存了真實存在的印記;它是心智主動加工的結果,心智根據自我的興趣對感覺材料進行了解釋。
來自肌肉感覺的例證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這些具有指稱功能的元素在我們的心理生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我們通常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
我們之所以忽略了它們的存在,是因為它們在心理生活中的特别位置。
它們指代了對象的各種質的特征,當它們被解釋為它們指代的客觀對象時,它們自己作為感覺存在的意義卻喪失了。
它們成了客觀對象或某種特征的象征,而不再是一種主觀的狀态了。
例如,當我們的手臂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我們并不能意識到其中的肌肉感覺,因為它們直接被解釋為手臂劃過的空間。
我們舍棄了它們作為感覺的存在,而選擇了它們的觀念性的意義。
意義總是讓我們超越空洞的表象本身而去認識它自身的聯系,以及它與其他經驗的聯系或關系。
我們選擇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它所指代的内容。
來自&ldquo主觀感覺&rdquo的例證 我們已經了解到,即使沒有外部器官刺激,僅僅在神經組織或神經中樞的影響下,人也會産生出&ldquo感覺&rdquo。
雖然在嚴格意義上,所有的感覺都是主觀的,但我們還是把這種感覺稱為&ldquo主觀感覺&rdquo。
通常這種感覺不會被注意到,因為它們不是某個對象的标志。
這樣一些現象都被稱為内視(entoptic)現象,例如我們的感覺中存在的内激發色彩(internally-initiatedcolors)、後像(在看着一個明亮的物體然後轉過頭去之後,仍然還持續着的映象)等現象都屬于這一類。
無論如何,一旦感覺被注意到,它們就被對象化并設定為空間印象。
我們對意義的興趣是如此強烈,以緻我們總是強迫性地把感覺認定為某個對象的記号,無論這個對象事實上是否存在。
這就是諸如幻覺、夢等現象的心理學基礎。
進一步的例證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察覺到倍音。
我們根據它們的起源,把它們理解為某種樂器的标志&mdash&mdash如鋼琴、小提琴,甚至人的嗓音等等,并完全忽略了它們作為感覺的存在。
我們注意到它們,是因為它們理智的價值;它們能增加我們關于聲音理論的認識。
在視覺中也有同樣的體驗,我們已經習慣并忽略雙眼視覺這個事實。
對任何一個對象,我們都能形成兩個視覺映象,分别來自兩隻眼睛,但我們隻察覺到一個對象。
這是因為就感覺的存在而言,無論它是一個、兩個或五十個,都不會産生任何意義,除非它能指代某個對象。
我們為了獲得感覺所指代的對象而忽略了感覺本身。
這樣的例證還有更多,但現有的例證已足以證明這一原則了。
觀念化的知識 這些研究說明了智力活動對知識進行選擇的必要性,這些發現使我們認識到知識的獲得是一個觀念化的過程。
感覺本身永遠不可能成為知識。
知識是通過對感覺的理解而形成的,即是感覺的觀念化。
感覺提供了原始材料,這些材料要成為知識,先要經過自我的加工,舍棄一些,選擇一些。
這一過程被稱為觀念化(idealization),因為它超越了實際呈現的感覺的存在本身,這些呈現的材料因與自我相聯系而具有了意義,這是原始的感覺存在所不具備的。
總的來說,意義就是聯系,是關系,是超越了表象本身的對其他事物的指稱。
這樣的元素隻能在自我或心智中産生,這就是觀念。
觀念産生的過程也是我們要研究的主題之一。
2.作為适應性活動的注意 前面已經指出,注意總是指向未來的,因為它關系着某個目标的達成,或自我的興趣的實現。
我們已經研究過心智為了實現目标,選擇恰當素材的過程;接下來,我們要考察這些經過選擇的素材是如何實現、促成目标願望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感覺材料的選擇總是和它的觀念或理智的意義性相對照的。
而現在我們要揭示它如何獲得意義。
這個過程叫适應(adjustment),這是一個理智的活動過程。
經由這個過程,組織化的、整體的自我被投射到已經呈現的、選擇過的元素之中,并賦予它們意義,而自我通過這種方式辨識了自己。
适應需要預見能力 相應地,适應是心智及其内容對表象的積極關聯過程,以把表象塑造成為所追求的理智形式。
适應過程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即心智活動達到這樣的程度:心智能意識到自己的目标,以及達到這一目标必須經曆的每一個步驟。
如果目标觀念是清晰的,自我就能明确地了解如何發揮自己的效能、如何指導自己的活動。
如果目标是模糊的,雖然這一狀态極可能隻是暫時的,心智也會感到左右為難,難以定奪,适應過程因此會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甚至無法進行。
然而,如果對目标有一個清晰性的預期,即對實現心理經驗的手段的預期,心智不僅僅能為之而做好準備,通常它還會調動那些最适合于迅速而完全地激發統覺的活動和統覺組織。
一個完美的智力活動有賴于目标的清晰與完整,在這樣的條件下,适應才會發生,而目标清晰與完整的前提是心智對于即将發生事件的預期。
例證 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心理活動的這個特點:假設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對屋内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隻能利用極短暫的電閃光來照明;在第一次閃光時,他可能什麼都看不清,隻能有一些很模糊的印象;在第二次閃光時,在模糊印象基礎上的目标期望開始發揮作用了,他可能因而獲得一些更完整的統覺印象。
這個整體的統覺使他對未來的目标有了更充分的預期,因此他可以更準确地調整他的心智活動。
通過預期而形成統覺,在統覺内容的基礎上又完善了預期,兩者的互動過程一直持續到下一次閃光發生。
這次,他會獲得一個非常清晰的印象。
雖然每次閃光持續的時間并沒有變化,整個過程中呈現的感覺材料也沒有增加,其中唯一的變化是心智的适應性在每次閃光時都得到了加強,這正是它的預期能力的結果。
過去經驗的必要性 這個例子還顯示了适應性的表現能力依賴于過去經驗。
我們對未來的預期能力取決于我們已經獲得了什麼樣的先前經驗。
在這個例子中,每次閃光都向心智呈現了一些關于周圍環境&mdash&mdash這間黑屋子&mdash&mdash的觀念,正是在這些既有觀念的基礎上,新獲得的經驗才能被理解。
在各種認識活動中,我們都是這樣來組織對未來的認識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适應未來。
對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待認識的世界,成年人與兒童的表現各不相同;不僅是感覺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兒童沒有足夠的過去經驗用來支持對當前感覺的理解,而成年人則能夠運用過去經驗,有組織、有目的地去适應新環境。
實驗的證據 一些實驗也證實前述假設,即心智面對即将發生的新經驗時,它的準備越充分,适應程度越高,形成的統覺就越完善、越清晰。
實驗方法中的具體細節不必在這裡贅述,其結果顯示:形成一個來自單一感覺通道刺激的統覺,平均時間介于1/8秒到1/5秒之間。
例如識别閃光,這個時間就是個體領會這個刺激所需要的時間,這樣一個過程包括了個體認識到這個刺激并把它和其他刺激區分開,并把它識别為光等步驟。
如果前面有一個信号,提示心智提前為之做好準備,則這個時間會縮減到1/13秒。
如果刺激一個接一個以規則的間隔相繼出現,心智能夠形成一個簡單适應的連續序列,其反應時間會縮減到幾乎為0。
因為心智已經具有了預期能力,它能準确地推測接下來将會發生什麼,所以能夠很好地适應新刺激,其反應就會非常及時。
其他證據 另外,我們發現有許多其他條件也在制約着這個适應過程,它們會使統覺變得困難或反應時間延遲。
如果刺激發生時,心智并沒有意識到,或刺激強度沒有引起心智的察覺,這個時間将會極大地延長。
如果心智期待着一個響亮的聲音,但實際發生的卻是一個較弱的聲音,那麼反應時間也會加倍。
在一個有規律呈現的刺激的序列中,其中一個刺激提前或推遲發生,也會使反應時間大大延長,甚至完全不能引起統覺。
如果心智不能預知刺激的性質,比如,不知道它将是聲音刺激還是光刺激,反應時間也一樣會延長。
如果有多種刺激一起發生,每一種刺激的統覺形成時間也會延長,因為心智必須選擇它自己将針對哪一種刺激做出适應性調節。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已經能總結出這樣的法則:迅速、清晰和完整的統覺取決于心智的活動狀态,心智必須對注意指向的目标形成清晰的觀念,并使自己适應這個目标。
觀念化的過程 我們看到,在&ldquo選擇&rdquo的範圍内,感覺的觀念化對認識來說是必須的。
我們現在來考察,這種觀念化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對感覺形成統覺或對它進行解釋的方式是讓心智适應于它;這種适應是利用原有經驗對當前經驗進行重組。
我們隻有通過已經認識到的知識才能認識新知識。
通過适應,心智超越了自我的限制而進入對感覺的觀念元素的解讀之中。
通過這種解讀,感覺被轉化成為構成知識的一部分。
适應把意義投射給新的對象,同時也将心智投射給了新的對象。
同樣的一個物體,對未開化的原始人來說,它可能僅僅引起一些并不強烈的驚詫,但對另一些人則可能引發對物體運動定律的思考。
一頭豬從蘋果中讀到的隻是它的好味道;而艾薩克·牛頓爵士卻把它視為關于自由落體定律的一個例證。
他們都把自我投射到了感覺中
②新異性。
新異性(novelty)原則也與熟悉性傾向截然相反。
熟悉性也可以用來說明,在什麼情況下熟悉的元素不再吸引心智的關注。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們常常意識不到時鐘的連續不斷的滴答聲,隻有在它發生變化時,比如停了,我們才會注意到。
那些居住在大瀑布邊上的人,或在磨房中嘈雜的機械之間工作的人,都會有類似的體驗。
在這種情況下,新的、不熟悉的對象才會吸引人的注意,并受到意識的特别重視。
在我們自己的語言中出現一個外語單詞和在外語中出現一個我們認識的單詞一樣,都能引起心智的注意。
一個突然的停頓是引起注意最有效的方法。
在一套固定的程序中出現的反常規事件也格外醒目。
在兩種狀态之間的對比越強,越能強烈地引起注意,也越能有效地将它們彼此分解。
這樣,心理活動的多樣性與可變性就體現出來了。
兩種原則的相互關系 熟悉性原則和新異性原則互相制約,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嚴格地說,它們是同一種活動的兩個側面。
其實,真正吸引心智興趣的,既不是完全的熟悉,也不是絕對的新異,而是包含在新裡的舊、熟悉裡的新異,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隻有在新的、變化的對象中包含了舊的、穩定的因素,心智才能接受這些對象。
當前經驗與過去經驗之間的同一點對于理解前者是必須的。
另一方面,沒有新元素的加入,就不會有變化,不會有發展,不會有成長。
新異元素是發展的源泉。
缺乏對新鮮元素的興趣就會流于淤滞,而沒有熟悉元素的支持,就不會有意義。
當嬰兒的注意停止在各個刺激之間的随意遊走,他的心理活動才真正開始了。
他開始把興趣指向他熟悉的對象,同時放棄其他;同時,當他的心智開始關注新異對象,發展才開始。
新異的對象引導着他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原本熟悉的事物,因而發展了心智。
同一性與差異性的關系 對熟悉的興趣使我們努力在當前經驗與過去經驗之間尋求同一性;而新異性則努力引入新元素,使兩者相區别。
同一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是互相滲透的。
我們不會去探求兩粒豌豆或兩個一分硬币之間的相似性。
而豌豆花與黃豆花之間的相似性才是值得研究的,盡管它們不同。
同樣,我們不會去比較大象與關于正義的觀念之間的區别。
而鲸和海豚之間的區别對心智才有吸引力,因為它們看起來很相似。
簡而言之,智力活動就是在表面差異的元素之間尋求同一性,而在表面相似的元素之間尋求差異性。
正是通過同一性關系,我們才能理解當前的經驗,而通過元素之間的區分,過去經驗才變得更加豐富。
這兩種關系對智力活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例證 在各種知識活動中都包含了這兩種關系,我們用一個植物學家識别一種未知植物的過程為例。
植物學家開始考察它,是因為被它的一些熟悉的特征所吸引,這些特征使它從其他植物中凸顯出來;并且通過熟悉性中包含的同一性關系,他把它界定為某一種特定的亞類、綱、目等等。
另一方面,這種植物所具有的新異特征迫使他對原有知識進行修正。
他也許必須承認這是他的植物分類學中的一個新物種,或者他重新修訂原來的分類,使某一個項目可以接受這個新成員的屬性。
這兩種情況都顯示了區分使原有知識得到了發展。
3.分解在心理生活中的功能 在前面,我們已經預先談到了分解的功能。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強調一些元素,使它們從其他元素中突出出來,這樣的做法會帶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是消極的,一方面是積極的。
分解的消極功能是,在沒有聯合活動的情況下,分解會破壞聯合活動創設的聯合機制,并且使心智與客體材料的統一被解散;這種統一對心智活動是一種限制,使心智不能随自己的興趣任意漂移。
當心智被純粹的機械原則管束着,它的活動完全受外在因素的控制時,聯合活動才能達到完美狀态。
分解的消極功能就是打破這種控制和管束。
積極功能 相應地,分解的積極功能使心智或自我從隸屬于客觀影響的狀态下解放出來,使它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即為了它自己的觀念或内在目标而行動。
總之,分解鋪設了通向注意的道路,這僅僅是這種心理活動實現自我管理的目标。
自由的心智的本質意義就是它有了自己的興趣。
興趣作為一個因素出現在心理生活中,意味着每種素材不是以相同水平呈現在心智面前,它們與自我的聯系有疏有密,它們引起自我的或愉快或沖突的不同體驗。
正是在這種主觀的、情緒性動機的推動下,心理生活中才出現了價值分布的輕重緩急的區分。
其結果是使目标(ends)進入意識;而注意,作為心智活動的一種内在的激發條件,以目标為自我導向。
目标可分為兩類:一般性目标和特殊目标。
(1)一般性目标 一般性目标存在于這種情況下:自我作為一個整體,能為實現自己的目标而自由行動。
在聯合過程中,自我的活動受到外在因素的管束;而在注意狀态下,這些活動指向了自我的目标;分解就是一個使自我從外在影響中獨立出來的中介過程,它使自我能為自己的目标而行動。
例如,在嬰兒階段,他的認知活動完全受外部世界的左右,每一個事件都與其他事件一樣具有同樣的價值。
感覺中的量與質的區分是生命中第一次因素分辨。
很快,孩子了解到,并不是叫得最響的聲音就是最緊要的。
隻有母親或保姆的嗓音,才是他的興趣中心,因為這種聲音與他自身的感受緊密相聯。
在他感到不适的時候,這種聲音意味着撫慰;當他饑餓時,它意味着喂食;當他疲倦了,它是催眠曲。
利用自我作為參照,兒童開始了區分活動,自我參照是區分活動的動機。
從這時起,自我的行為就成為兒童智力活動中的本質特征。
(2)特殊目标 分解的功能不僅僅是使自我被解放出來,使它能夠以自己的參照掌握行為。
它還緻力于把包含于自我的一般性福祉中的特殊目标分析出來。
在認知過程中,興趣集中于某一些元素,使它們成為重點,成為認識的目标,而其他元素則被忽略。
這樣的目标從數量上說幾乎是無限的,随着人的發展階段的變化,随着他的主要追求或職業等條件的變化,這些目标也相應地變化着;但所有這些目标都可以簡縮為兩類&mdash&mdash與差異性的關系和與同一性的關系;也就是說,心智在認識中的特殊目标就是發現同一性關系和差異性關系。
分解的特殊目标也就是注意,這是我們正在考察的心理活動。
它與有意識的價值認識或聯合或分離,而正是通過這個過程,心智獲得了知識。
在聯合中,觀念發生的先後順序無意識地受到這些關系的支配;在分解中,這些關系從它們相伴的有條件的聯合中被釋放出來;在注意狀态下,觀念列車的行進方向是由與觀念相關的意識掌控的。
V注意 意識和注意 從廣義上理解,每一個認識活動都可以被看成是源于注意的,因為作為心智活動,它們都要求意識的參與。
任何對象,如果意識沒有關注到它,它就不可能進入意識。
意識是一個活動過程。
心智&mdash&mdash如前定義(第29頁)&mdash&mdash在普遍性内容與個體之間預設了某種關系。
一般來講,注意存在于所有的認識活動中,它是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某種聯系。
它主動地把個體與普遍現象聯結起來。
因為沒有這種聯系就沒有意識,所以,正如兩者的定義一樣,意識和注意是統一的。
這種主動聯系的發生可以是從無到有的,也可能是基于某種原本已存在的内在聯系。
我們發現,注意并不是在心智的每一種活動中都出現,最好給注意做一個限定:它隻能從原來的内在聯系的基礎上發生,而不是适用于心智的每種活動。
注意與聯合 如前所述,注意也許可以用主動的聯合來定義,而聯合又可以被看成是被動的注意。
對後者而言,被激發而活躍起來的原動力是外在的,源于感覺或者感覺元素的呈現方式;而前者的原動力卻是内在的,是以心智自己的目标興趣為導向的。
在分解過程中,心智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機械的,因為心智在這種情況下并不能意識到它自己和自己的興趣是這一過程的基礎。
分解導緻自我清晰地從聯合的多樣性中分離出來,并且把一個明确的目标,也是它的興趣所在擺在自我面前;這時,注意從這裡開始了,也正是到這裡,分解活動結束了。
因此,聯合、分解和注意都是同一個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注意的定義 注意可以被定義為:注意是自我的一種活動,它把呈現給自我的各個元素聯結成一個整體,并反映了它們所期望的意義;也就是說,注意反映了這些元素與某種理智目标之間的關系。
注意的本質特征是主動地指向某一個目标。
歸根到底,這個目标就是自我。
注意的各種活動都是基于自我的興趣,指向那些能滿足這些興趣需求、能令自我滿意的對象。
它的活動具有明确的方向,即目标。
起點、目标以及實現目标的路徑都在自我中呈現。
注意就是這樣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
在學習注意的過程中,我們所學習的是心智的發展或如何實現自己的活動。
我們把注意過程作為一種活動,區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讨論:1)選擇;2)适應;3)關聯。
1.注意的選擇性活動 心智主動地注意并指導着觀念的序列,而不是被動地屈服于觀念的影響。
注意對表象進行加工時,心智主動地關注某些觀念,并決定觀念受關注水平的排列順序,總是選擇其中一些同時忽略另一些。
由此看來,注意是分解的高級形式,它相對地強調或忽略一些元素。
兩者的區别在于,分解的特點是,元素具有的直接吸引力是引發這一活動的關鍵,而注意是源于心智的主動興趣。
一種興趣是表象對心智的吸引,而另一種則是心智對表象的關注。
與分解的區别 分解中的選擇起源于與過去經驗的對照。
新異性或熟悉性決定了元素的吸引力。
注意的選擇則對應于未來。
前面讨論的興趣隻能讓心智關注于過去相關的事物;而決定注意方向的興趣則對應着将來的經驗,那是心智将要努力去争取的對象。
注意總是有一個目标,它通過目标的選擇而表達了一種意圖。
心智的注意即是這樣一種傾向,一種指向某種對象的張力。
注意被稱為&ldquo對未來的疑問&rdquo,它選擇那些似乎能夠解答這個疑問的材料。
注意的本質 我們可以用眼睛的活動來比喻注意。
當我們想清晰地看到一個東西時,我們把眼睛轉向它,使它的影像正好落在黃斑上,形成視野中最清晰的影像,而周邊的影像則十分模糊。
注意也是這樣,我們把要注意的心理内容置于心理活動的中心,而其他的則變得暗淡模糊。
當我們注意時,我們集中心智,就像凸透鏡聚集光線一樣,把平均分配到各方向的光和熱彙聚到一點。
心智也是一樣,不是把意識平均地分配給所有呈現于它的元素,而是将意識集中到它所選擇的某一點,使這一元素格外顯著,格外清晰。
選擇的種類 心智所關注的那一點,也就是注意的選擇,反映了心智的某種目标,例如需要解決的難題、等待解答的問題、需要獲得的觀念,或者是要制定的計劃等等。
心智有多少種目标,就可能有多少種選擇。
當一個特定的感覺元素,比如一朵花,呈現給一個農民、一個植物學家或一個藝術家時,這個元素本身是一樣的,但第一個人隻會把心智指向那些能說明這株植物是否有用的元素,那些能使他分辨這株植物是雜草還是谷物的特征。
植物學家會将選擇指向那些能使他對這株植物做出正确分類的特征,而藝術家對它是否有用以及它的科學屬性并不感興趣,他隻注意它的審美意象。
這三個人對同一朵花形成的統覺大相徑庭。
一個人看到的,也就是他選擇的對象,往往被另外一個人忽視。
恒定的選擇的目的 每種興趣都會引起特定的選擇,除去這些各種各樣的興趣和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一些恒定的目标對所有心智都具有同等的效力。
這種恒定的、普遍的元素就是自我。
如果有一種元素必然地出現在自我的所有活動中,那麼它對于所有的個體,以及同一個體的不同時候而言,都将是一個被注意的目标。
現在,有一個因素對心智的存在而言是必須的,那就是知識。
心智有知故心智存在。
對知識的興趣,對所有心智而言都是一樣的;而對同一個心智,求知欲影響了它的所有活動,所以,這是一個恒定的目标。
下面我們将簡要介紹這種對知識的普遍興趣,揭示智力的選擇活動的重要性和它的運作方式。
選擇的法則 那些不能成為某種事物的符号的感覺性表象将被心智忽略,隻有能夠指稱它自身之外的對象的元素才能被心智選擇。
否則,陳述、感覺等内容永遠不可能進入我們的知識領域。
知識總是包含了被诠釋的感覺:一個元素通過與其他元素相聯系而獲得了意義,它因此成了其他元素的符号。
因此,個體的經驗或者認知的客體領域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單調的複制,或者僅僅簡單地保存了真實存在的印記;它是心智主動加工的結果,心智根據自我的興趣對感覺材料進行了解釋。
來自肌肉感覺的例證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這些具有指稱功能的元素在我們的心理生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我們通常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
我們之所以忽略了它們的存在,是因為它們在心理生活中的特别位置。
它們指代了對象的各種質的特征,當它們被解釋為它們指代的客觀對象時,它們自己作為感覺存在的意義卻喪失了。
它們成了客觀對象或某種特征的象征,而不再是一種主觀的狀态了。
例如,當我們的手臂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我們并不能意識到其中的肌肉感覺,因為它們直接被解釋為手臂劃過的空間。
我們舍棄了它們作為感覺的存在,而選擇了它們的觀念性的意義。
意義總是讓我們超越空洞的表象本身而去認識它自身的聯系,以及它與其他經驗的聯系或關系。
我們選擇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它所指代的内容。
來自&ldquo主觀感覺&rdquo的例證 我們已經了解到,即使沒有外部器官刺激,僅僅在神經組織或神經中樞的影響下,人也會産生出&ldquo感覺&rdquo。
雖然在嚴格意義上,所有的感覺都是主觀的,但我們還是把這種感覺稱為&ldquo主觀感覺&rdquo。
通常這種感覺不會被注意到,因為它們不是某個對象的标志。
這樣一些現象都被稱為内視(entoptic)現象,例如我們的感覺中存在的内激發色彩(internally-initiatedcolors)、後像(在看着一個明亮的物體然後轉過頭去之後,仍然還持續着的映象)等現象都屬于這一類。
無論如何,一旦感覺被注意到,它們就被對象化并設定為空間印象。
我們對意義的興趣是如此強烈,以緻我們總是強迫性地把感覺認定為某個對象的記号,無論這個對象事實上是否存在。
這就是諸如幻覺、夢等現象的心理學基礎。
進一步的例證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察覺到倍音。
我們根據它們的起源,把它們理解為某種樂器的标志&mdash&mdash如鋼琴、小提琴,甚至人的嗓音等等,并完全忽略了它們作為感覺的存在。
我們注意到它們,是因為它們理智的價值;它們能增加我們關于聲音理論的認識。
在視覺中也有同樣的體驗,我們已經習慣并忽略雙眼視覺這個事實。
對任何一個對象,我們都能形成兩個視覺映象,分别來自兩隻眼睛,但我們隻察覺到一個對象。
這是因為就感覺的存在而言,無論它是一個、兩個或五十個,都不會産生任何意義,除非它能指代某個對象。
我們為了獲得感覺所指代的對象而忽略了感覺本身。
這樣的例證還有更多,但現有的例證已足以證明這一原則了。
觀念化的知識 這些研究說明了智力活動對知識進行選擇的必要性,這些發現使我們認識到知識的獲得是一個觀念化的過程。
感覺本身永遠不可能成為知識。
知識是通過對感覺的理解而形成的,即是感覺的觀念化。
感覺提供了原始材料,這些材料要成為知識,先要經過自我的加工,舍棄一些,選擇一些。
這一過程被稱為觀念化(idealization),因為它超越了實際呈現的感覺的存在本身,這些呈現的材料因與自我相聯系而具有了意義,這是原始的感覺存在所不具備的。
總的來說,意義就是聯系,是關系,是超越了表象本身的對其他事物的指稱。
這樣的元素隻能在自我或心智中産生,這就是觀念。
觀念産生的過程也是我們要研究的主題之一。
2.作為适應性活動的注意 前面已經指出,注意總是指向未來的,因為它關系着某個目标的達成,或自我的興趣的實現。
我們已經研究過心智為了實現目标,選擇恰當素材的過程;接下來,我們要考察這些經過選擇的素材是如何實現、促成目标願望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感覺材料的選擇總是和它的觀念或理智的意義性相對照的。
而現在我們要揭示它如何獲得意義。
這個過程叫适應(adjustment),這是一個理智的活動過程。
經由這個過程,組織化的、整體的自我被投射到已經呈現的、選擇過的元素之中,并賦予它們意義,而自我通過這種方式辨識了自己。
适應需要預見能力 相應地,适應是心智及其内容對表象的積極關聯過程,以把表象塑造成為所追求的理智形式。
适應過程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即心智活動達到這樣的程度:心智能意識到自己的目标,以及達到這一目标必須經曆的每一個步驟。
如果目标觀念是清晰的,自我就能明确地了解如何發揮自己的效能、如何指導自己的活動。
如果目标是模糊的,雖然這一狀态極可能隻是暫時的,心智也會感到左右為難,難以定奪,适應過程因此會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甚至無法進行。
然而,如果對目标有一個清晰性的預期,即對實現心理經驗的手段的預期,心智不僅僅能為之而做好準備,通常它還會調動那些最适合于迅速而完全地激發統覺的活動和統覺組織。
一個完美的智力活動有賴于目标的清晰與完整,在這樣的條件下,适應才會發生,而目标清晰與完整的前提是心智對于即将發生事件的預期。
例證 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心理活動的這個特點:假設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對屋内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隻能利用極短暫的電閃光來照明;在第一次閃光時,他可能什麼都看不清,隻能有一些很模糊的印象;在第二次閃光時,在模糊印象基礎上的目标期望開始發揮作用了,他可能因而獲得一些更完整的統覺印象。
這個整體的統覺使他對未來的目标有了更充分的預期,因此他可以更準确地調整他的心智活動。
通過預期而形成統覺,在統覺内容的基礎上又完善了預期,兩者的互動過程一直持續到下一次閃光發生。
這次,他會獲得一個非常清晰的印象。
雖然每次閃光持續的時間并沒有變化,整個過程中呈現的感覺材料也沒有增加,其中唯一的變化是心智的适應性在每次閃光時都得到了加強,這正是它的預期能力的結果。
過去經驗的必要性 這個例子還顯示了适應性的表現能力依賴于過去經驗。
我們對未來的預期能力取決于我們已經獲得了什麼樣的先前經驗。
在這個例子中,每次閃光都向心智呈現了一些關于周圍環境&mdash&mdash這間黑屋子&mdash&mdash的觀念,正是在這些既有觀念的基礎上,新獲得的經驗才能被理解。
在各種認識活動中,我們都是這樣來組織對未來的認識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适應未來。
對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待認識的世界,成年人與兒童的表現各不相同;不僅是感覺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兒童沒有足夠的過去經驗用來支持對當前感覺的理解,而成年人則能夠運用過去經驗,有組織、有目的地去适應新環境。
實驗的證據 一些實驗也證實前述假設,即心智面對即将發生的新經驗時,它的準備越充分,适應程度越高,形成的統覺就越完善、越清晰。
實驗方法中的具體細節不必在這裡贅述,其結果顯示:形成一個來自單一感覺通道刺激的統覺,平均時間介于1/8秒到1/5秒之間。
例如識别閃光,這個時間就是個體領會這個刺激所需要的時間,這樣一個過程包括了個體認識到這個刺激并把它和其他刺激區分開,并把它識别為光等步驟。
如果前面有一個信号,提示心智提前為之做好準備,則這個時間會縮減到1/13秒。
如果刺激一個接一個以規則的間隔相繼出現,心智能夠形成一個簡單适應的連續序列,其反應時間會縮減到幾乎為0。
因為心智已經具有了預期能力,它能準确地推測接下來将會發生什麼,所以能夠很好地适應新刺激,其反應就會非常及時。
其他證據 另外,我們發現有許多其他條件也在制約着這個适應過程,它們會使統覺變得困難或反應時間延遲。
如果刺激發生時,心智并沒有意識到,或刺激強度沒有引起心智的察覺,這個時間将會極大地延長。
如果心智期待着一個響亮的聲音,但實際發生的卻是一個較弱的聲音,那麼反應時間也會加倍。
在一個有規律呈現的刺激的序列中,其中一個刺激提前或推遲發生,也會使反應時間大大延長,甚至完全不能引起統覺。
如果心智不能預知刺激的性質,比如,不知道它将是聲音刺激還是光刺激,反應時間也一樣會延長。
如果有多種刺激一起發生,每一種刺激的統覺形成時間也會延長,因為心智必須選擇它自己将針對哪一種刺激做出适應性調節。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已經能總結出這樣的法則:迅速、清晰和完整的統覺取決于心智的活動狀态,心智必須對注意指向的目标形成清晰的觀念,并使自己适應這個目标。
觀念化的過程 我們看到,在&ldquo選擇&rdquo的範圍内,感覺的觀念化對認識來說是必須的。
我們現在來考察,這種觀念化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對感覺形成統覺或對它進行解釋的方式是讓心智适應于它;這種适應是利用原有經驗對當前經驗進行重組。
我們隻有通過已經認識到的知識才能認識新知識。
通過适應,心智超越了自我的限制而進入對感覺的觀念元素的解讀之中。
通過這種解讀,感覺被轉化成為構成知識的一部分。
适應把意義投射給新的對象,同時也将心智投射給了新的對象。
同樣的一個物體,對未開化的原始人來說,它可能僅僅引起一些并不強烈的驚詫,但對另一些人則可能引發對物體運動定律的思考。
一頭豬從蘋果中讀到的隻是它的好味道;而艾薩克·牛頓爵士卻把它視為關于自由落體定律的一個例證。
他們都把自我投射到了感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