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燈
小
中
大
sentation),正如我們把感覺元素聯合成整體的過程稱為整合(integration)一樣,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當前感覺與再現的先前的感覺素材區分開來而使得當前感覺得到擴展的過程叫作再整合(redintegration)。
經驗的序列 心理活動總是傾向于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是它的一個基本原則。
再表象的聯合就是在這一原則上的進一步發展。
表象的整體性是針對當時确實體驗到的所有元素。
而在再表象中,心智豐富了它自己的内容。
再表象用先前經驗的結果來支持當前的經驗。
如果過去經驗與當前經驗之間沒有沖突,過去經驗毫無疑問會被直接吸收入當前的經驗中,增加它的意義。
如果兩個素材之間有沖突,比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紅和黑、軟和硬,直接的接納就是不可能的。
不一緻的元素會被送入獨立的意識中,并被減弱,成為再表象。
我們再造了先前的表象,通過表象的再造,我們的經驗被擴展了,擴展了的經驗形成了一個觀念的序列。
這是由表象與再表象共同構成的一個經驗序列。
在這個序列中,表象和再表象按比例被增強或減弱。
以後的研究會說明這個序列在原則上和分解與注意并無區别,它們僅僅是在被觀念或目标控制的程度上有差異。
再整合的形式 所有的再整合(redintegration)都是建立在當前活動與某些過去活動的同一性(identity)基礎上的。
這種同一性可以是相對外在的因素,如發生的時間或地點;也可以是一些内在的條件,如性質與内容的相似性。
前者通過鄰近性(contiguity)而引起聯合,後者則因為相似性(similarity)而聯合。
用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兩者的區别。
曾經,我在郵局遇到過一個熟人;這兩個元素&mdash&mdash鄰近性和相似性&mdash&mdash因為被卷入同一個統覺的活動中,從而成為一個整體觀念的構成部分。
今天,當我再次走進這家郵局,那個人雖然不在眼前,但關于他的觀念會立刻出現在我的頭腦中,這顯然是由于空間的鄰近性引起的再整合。
走進郵局也許并不會引起我關于某個在郵局遇到過的人的觀念,而是引起了關于另一個城市的另一家郵局的印象。
這就是由相似性引起的再整合。
外在的與内在的聯合 在前面的例子中,前一種情況是外在的聯合,而後一種情況是内在的聯合。
一個人與一家郵局在觀念上不存在内在的聯系,它們的關系是偶然的,而碰巧其中一個可以使人聯想到另一個,這隻是一種由情境引發的聯想。
在另一種情況下,兩個觀念的聯系則是本質性的,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因為它們具有内在一緻的意義。
它們在頭腦中能互相引起對方的觀念。
這兩種聯合都遵循了同一性原則,但在鄰近性聯合中,同一性隻是指時間或空間上的一緻。
在第一種情況下,同一性并不是必要的。
但在另一種情況下,同一性則顯得非常必要;它包含在觀念的同一存在之中。
我們接下來要考察在所有相似性聯合的例子中,一些局部的、内在意義的同一性。
我們将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讨論有關聯合的問題:1)由鄰近性引起的再整合;2)由相似性引起的再整合;以及在每種情況下相關的法則和亞法則。
(1)由鄰近性引起的聯合 由鄰近性引起的聯合的法則是,不同的感覺元素,甚至觀念,隻要它們在時間上或空間上鄰近,就會被聯合成一個整體活動,每一個元素都作為聯合整體的一個局部而和整體一起被再現。
此外,還有三條與之相關的補充說明:1)感覺元素的初始聯合隻需要一個活動就可以實現;2)對一個感覺元素的再表象不是感覺性的表象;3)有兩種鄰近性聯合,即空間的和時間的。
①初學者必須要注意,要避免在一個觀念與它自己分解成的元素之間尋求同一性。
忽略這一點,可能導緻一些不必要的争論:究竟有多少觀念可以同時出現在頭腦中?一種觀點認為,每一個時刻隻能有一個觀念出現在頭腦中;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頭腦可以同時容納大量觀念。
事實是,在一個時刻隻能有一個觀念被呈現于頭腦中,但這個觀念可以包含無數的與之共存的次級觀念。
因為聯合活動必須把在一個時間呈現給它的所有元素聯合成一個整體,所以在一個時間,頭腦中隻能有一個觀念。
例證 當我進入一間充滿了人的房間時,環顧四周,此時,房間裡的人及事物不可能在我頭腦中一一形成觀念,所有的人和事物在我的頭腦中都被拼接成一個觀念。
各種各樣的感覺元素都被聯合成一個單一的統覺;聯合是一個先在的過程,是統覺形成的前提。
而将整體分裂成構成它的元素則是後繼的活動。
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它們都保留了元素的實際順序。
當我聽到一句話時,我并不是接收到一些零碎的聲音,然後再把它們拼接成一體。
我一開始就直接獲得了關于整個句子的觀念。
而後才分别識别它的獨立元素。
所以,在心理活動的程序上,綜合處于分析之前。
②再表象。
了解這個事實,對理解鄰近性引起的再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觀念是以單獨的、零散的原子似的方式被保存,那麼除非發生奇迹,否則它們永遠不能被回憶起來。
我們可以假設,這些觀念是以某種方式保存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寓所裡。
它們毗鄰而居,當其中一個觀念活躍起來時,它也能将與它鄰近的其他觀念一同帶入意識。
但我們的确沒有存在這樣一個觀念的寓所的證據,也不能證實觀念确實是以這種方式被喚醒的。
這種假設,也不能對經驗的再表象過程做出很好的解釋。
對再表象的解釋 如果我們能認出一個觀念曾經在過去的心智活動中出現過,是它的元素,我們就不難了解它們是如何被喚醒的了。
無論何時,隻要心智以同樣的方式活動,這種&ldquo活動&rdquo(activity)就會被重新激活。
作為這一活動的構成成員,所有的元素都會被激活。
我們把一根棍子的一端拉向我們,另一端也會朝向我們而來;用馬刺刺激馬腹部的一側,我們會看到另一側也會有相應的反應。
隻有同一根棍子、同一匹馬才會有上述現象。
所以,在隻有一個觀念的條件下,激發其中任意一部分,其他部分也會相應地活躍起來。
如果看見花使我想起采摘它的地點,那是因為花和地點都是同一個觀念的局部,它們都被整合到了同一個統覺之中。
在心理上,它們的存在是相互依賴的。
所以,真正令人費解的,不是為什麼有時會發生再整合,而是為什麼它總是不發生。
這一問題将在有關分解的章節中讨論。
③鄰近性聯合的形式。
過去的元素,因為在時間或空間上與當前元素鄰近而被再整合。
i.空間的聯合。
空間的聯合使我們可以由看見一幢建築而聯想到整條街區,甚至聯想起整個城市。
也是通過這種聯合,當我們看見演講廳時會聯想到一次演講或做演講的人。
它包括了所有由空間屬性引起的聯合,即其中一個元素會激發起那些所有在空間上與它共存的元素。
這是一種重要的聯合模式。
一方面是因為它易于實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在心理生活中所産生的效果非常顯著。
它容易實現,是由于我們絕大多數的觀念都是源于視覺,而視覺在空間感受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ldquo看&rdquo一個事物,就等于獲得它的清晰的知識。
現代教育學的原理要求:教授兒童知識時,應當先呈現整體,然後再導入局部辨識;同時,兒童還應當看見他們所學習的對象。
這就是聯合規則的實際運用。
語言中的空間聯合 指稱精神和觀念過程的詞語,是從那些指代空間中存在着的物質的詞語發端的。
這一事實又進一步說明了聯合的重要性。
在人類曆史的早期階段,生理過程被視為心理過程的附屬物或是它的具體化身。
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緊密,以至于被混淆在一起。
靈魂就是呼吸,理解等同于用手抓握,等等。
這種合并,還在對物質對象的命名過程中得到了清楚的證實。
這些名稱中幾乎總是包含着一些視覺的性質特征,因此它具有了空間聯合的能力。
比如,月亮是一種測量工具,大地是被犁過的,面粉是白色的。
作為個體的原始人,他的生活一開始就在外在聯合的籠罩之下,而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心智才從外在聯合的藩籬中解放出來,學會了把握觀念,即内在的意義。
精神狀态及觀念與空間事件聯合的本質被詩人展現出來了。
他們颠倒了前面提到的聯合過程,把它移植到自然對象中,或者從自然對象的隐喻中去探索這種聯合;他們把對象人格化,把渴望、同情、脾性等特征賦予自然,這些創作手法大都源于空間聯合。
ii.時間的鄰近性。
關于這種聯合模式,最簡單的例證就是背誦字母表,a的發音會激發起b,b又引起c,如此等等。
在時間聯合中,按順序産生聯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a能引起b,但b不能往回激發a。
究其原因,可以這樣來解釋:這種順序是由同一種活動被重複的頻率而不是聯合本身的特性來決定的。
如果a和b僅僅隻有一次聯合,那麼b可能引發a,就像b引發c一樣。
一個固定的次序被重複多次以後,它就成了活動本身的一部分,因而隻能有一個固定的因子被激發。
另外一個事實是:句子中的詞序隻需要叙述一次,就會形成特定的次序而不會颠倒。
這是因為對段落的辨識形成了一種聯合,它加強了句子的次序性。
事實上,正是在形成特定次序的過程中,時間性聯合也形成了。
例證 聽覺是按時間性形成聯合的感覺,就像視覺是空間性的一樣。
說話、音樂等,它們的存在都有賴于其時間上有序聯結的形成。
簡單地說,兒童&ldquo學說話&rdquo就是學習形成一連串的聯合,使一個聲音可以引起下一個聲音。
而一個名稱與一個物體的聯合卻是一種空間的聯合。
視覺,因具有與肌肉活動相聯系的特點,在形成時間性聯合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閱讀就是一種時間性聯合。
複合聯合 大多數聯合是複合的,涉及空間與時間聯結以及兩種聯結的融合。
一些人們十分熟悉的聯合,比如走路、說話、演奏樂器,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學走路首先要形成一種時間性聯合,兒童不必把意識分别指向每一個肌肉群,而隻要建立一個依次激發的肌肉活動的順序。
同時,空間的聯合也被包含進來,因為單獨一塊肌肉的動作并不産生身體的移動。
一塊肌肉開始收縮,必須立刻有序地激發起其他肌肉的活動,有的增強它的活動,而有的則消減之,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
這兩種聯合被緊密地粘在一起并互相融合。
說話 言語過程至少包括三種聯合。
要發出語音必須經曆一系列聯合,首先聲音必須與呈現的對象聯合,這通常是通過觸覺或視覺來實現的;然後,它還必須實現與對象的觀念聯合,這樣,即使對象不在面前時,聲音也能傳達特定的意義;最後,它還需要與反映肌肉緊張度的肌肉覺聯合,這樣人才能控制發音。
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會導緻相應的言語缺陷。
受過教育的人還要增加兩種聯合。
一種是與對印刷或手寫文字的視覺的聯合,這種聯合使人能夠閱讀;還有一種是與運動肌肉覺的聯合,這種聯合使人會書寫。
此外,觀察也可以促進這種聯合,例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而發展出他自己的與演奏樂器有關的聯合。
(2)相似性再整合 相似性聯合的法則如下:如果一個活動被頻繁地重複,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能不斷地從不經常發生的活動那裡獲取再整合的能力。
随着這一能力的聚集,最終這些元素能獲得獨立發生的能力,并按照鄰近性法則去再整合其他觀念。
我們将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法則的含義。
讓我們再次回顧那個郵局與人聯合的例子。
如果我們總是看見,并且隻看見同一個人出現在同一家郵局,那麼鄰近性聯合無論如何也不會過渡到相似性聯合。
但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會看見其他人和其他事物也出現在這家郵局。
我們也會看見這個人出現在其他地方。
于是乎由這家郵局引起的聯合元素相互之間并沒有共同之處。
其中唯一穩定的元素就是郵局本身。
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越大,它們被卷入這個聯合的偶然性就越大,必然性越小,因此,它們在聯合中會互相排斥。
隻有内在元素才是穩定的。
在這個例子裡,内在的元素隻有一個,就是關于郵局的觀念。
它就是由外在的或鄰近性的再整合向内在的、相似性的再整合的過渡。
我們将從下面兩個方面讨論相似性聯合:1)條件;2)形式。
①條件。
有兩種條件:一是變化的伴随條件;二是情緒類比。
i.不斷變化的伴随條件。
這一條件對應于從鄰近性向相似性過渡的過程,它的法則可以表述為:如果一個元素在不同場合分别與不同的其他元素聯合,那麼,它與其中任何一個元素再整合的趨向都是等同的并且互有消長,而那個最終穩定不變的元素将從它的各種伴随條件中獨立出來。
例如,設abcd在某一時間與x聯合;而在另一時間,aefg與y聯合,再者,ahij與z聯合。
在所有這些聯合中,隻有a重複地出現,除a之外,每一個例子中各個元素再整合的趨向平均地互相消長,隻有a在其中被多次強調,于是它從其他元素中被獨立出來。
例證 如前所述,那些不斷變化的伴随性條件被淘汰了,隻留下穩定的元素作為相似性特征,它因此具有了通過鄰近性原則的次級聯系起來再整合其他元素的能力。
例如,我看見某個人的肖像,會立刻想起他本人以及我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遇到過他。
根據純粹的鄰近性原則,肖像可能引起各種完全不同的聯想;但這些不同的聯合趨向在各個方向上互相抵消掉了,隻有肖像上的臉部特征&mdash&mdash眼睛、耳朵、嘴巴等與他本人的臉的相似性,使得它們趨向于聯合。
因此,它們之間形成明确的再整合形式。
另一個例證 再來看這個例子。
如果有一天我從窗戶看見一條聖伯納德犬(St.Bernarddog)。
這個景象讓我想起我第一次看見它時的地方,或者那個經常牽着它一起散步的人。
這就明顯是一種純粹的鄰近性聯合。
看見它也可能使我回想起我曾經在其他地方見到過的另一條聖伯納德犬。
這個聯合過程的第一步是要排除與前面看到過的那條聖伯納德犬相關的各種外在聯合,如看到它時的環境、時間、地點等等,隻留下一個穩定的元素:一個關于聖伯納德犬的觀念。
然後這個元素按照鄰近性原則喚醒了一系列曾經與一條聖伯納德犬&mdash&mdash雖然不是當前這一條&mdash&mdash相聯合的觀念,如當時的環境、地點、時間等等。
ii.情緒類比。
情緒類比遵循如下法則:無論在什麼時候,隻有那些與當前的心境或情緒狀态相類似的情緒伴随的觀念才能被喚醒。
那些在心智内容上完全不同的觀念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互相激活。
有一系列觀念與愉快的情緒狀态相聯系着,另外也有一系列觀念和憂傷情緒狀态相聯系,它們之間泾渭分明。
情緒的影響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它幾乎控制了觀念的想象過程。
當前的不愉快使人黯然神傷,并因此而覺得所有過去的經曆都是不愉快的,因為這種情緒狀态不能喚起過去的愉快經曆。
而現在的愉快情緒,也會抵制對過去憂傷經驗的回顧。
如果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就能高效率地喚起任何一種過去的經驗,隻要與這些經驗相應的情緒體驗和當前情緒狀态相一緻就可以了。
情緒在聯合中的重要性 情緒就像一個彌散性的基底,任何觀念都是在特定情緒氛圍中形成的,不同的觀念因為相同的情緒基礎而被聯系在一起。
不同觀念之間沒有比情緒的同一性更穩定、更持久的聯系紐帶了。
一面旗幟何以有如此強的感召力,能激發起人們愛國的信念和決心;一個十字架何以能引發人們對宗教的冥想與虔誠,這些都是源于感情而非認知的認同紐帶。
同樣的原因還造就了詩歌創作中的修辭技巧。
在詩歌的修辭中,詩人通過憤怒、熱情、激情的情緒表達,把全部的心智能量都集中到議題的中心,用緊張的情緒把與議題無關的、不和諧的觀念排除,這要比直接要求人把注意集中于一個問題要有效得多。
在這種情形下,通常伴随我們觀念過程的一些偶然性的、零碎的細節消失了,各種觀念相繼聯合,形成了原發性的、活躍的意義單元。
這種單元所反映的思想也許是仿效的,但卻充滿激情。
詩歌 詩人比普通人對精巧的類比更敏感,他能在别人看來是混亂或完全不同的素材中發現微妙的同一性聯系;同時,詩人的表達形式、語言以及他的想象等等,都被一種更深層次的統一性控制着。
這種統一性就是情緒的統一性。
這些客體和觀念也許在理智中相去甚遠,但情緒把它們融合在一起。
情緒的整合使藝術家的作品被賦予了整體的感染力。
缺乏情感的統一基調,就沒有詩歌;這裡,統一性是一種映象、目标,是一個主題;正是因為這種統一性,我們才本能地從作品中感受到詩的韻律。
它是情緒的類比,是顯著的、激動的情感的同一性;正是因為這種統一性,詩歌的主題和形式得到了統一,從而保證了詩歌中出現适宜的過渡轉換、貼切的形象和比喻以及韻律和節奏的和諧統一。
感覺的類比 如果不是因為有情緒聯合,那麼許多感覺中的聯合将變得不可思議。
我們覺得聲音的音調有高有低,盡管它們并不真正具備空間的質的特征;顔色可以帶來柔和的感覺,盡管它并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的觸壓;某種接觸也許是甜蜜的,它當然不是被品嘗到的。
我們用美味佳肴或令人作嘔來表達我們的喜歡或不喜歡,這時,&ldquo味道&rdquo則成了審美判斷中的一個公斷人。
人是正直的或卑微的,心靈可以是空虛的或堅定的,性格有黑有白,等等。
在某些情況下,感覺聯合走得更遠,以緻有的人看見某種顔色就會感受到某種聲音(音幻覺),或者更普遍的現象是聽見某種聲音會引起某種視覺幻象(光幻覺)。
②形式。
相似性再整合有三種值得注意的形式:1)由類似引起的;2)由對比引起的;3)由同化引起的。
i.類似性引起的聯合。
我們已經注意到相似性聯合相比鄰近性聯合是一種更高級的聯合。
它建立在意義的相似性或内在聯系的基礎上,而不是以偶然的時間或地點的一緻為前提。
相應地,人的心智能力取決于這兩類聯合中哪一類占優勢地位。
有的人不會獲得表面聯合之外的認識,他隻能認識特定的事實和偶然性事件。
另一些人的心智則能夠穿透表面現象的軀殼,認識到對象之間的基本關聯和相似性。
前者對一個曆史事件的記憶是通過它在紀年表中的位置,或者把它和與它有關的書的頁碼建立聯系等方式來實現的;後者則是把它與其他事件建立聯系來記憶它。
對一個農民來說,落下的蘋果僅僅喚起某種好味道與空間的聯合;而對艾薩克·牛頓爵士而言,它與所有墜落物體的相似性暗示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心理生活中的位置 這兩種心智活動分别與心理生活的特别結構相聯系,這種聯系不無重要性。
通過發生地點把不同的事實或事件聯系起來隻會加重心智活動的負荷,因為它們互相之間沒有必然的本質聯系。
這樣會産生太多的素材,需要大量心理能力的投入。
但是相反,如果關于地點或時間的臨時性聯合被解開,心智就失去它所有的内容了。
相似性的聯系是一種内在的、隻包含觀念的本質聯合。
因為不同的觀念或多或少都會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這使得相似性聯合得以形成。
觀念之間的聯系是本質性的,這種聯系拓展了心智活動的領域,卻沒有增加它的負擔。
這種聯系自行提供了支持其運作的能量而不需要心理能量的投入。
相似性聯系還把記憶中的所有觀念串聯在一起,形成記憶鍊,這正是記憶保持觀念的方式。
兩種聯合形式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它們在心理生活中分别産生了不同的影響,一種可以比喻為背在背上的食物,而另一種則是吃食、消化的行為。
這個過程把食物轉化為維持體格結實與平衡的骨骼和肌肉。
一種活動消耗心智能量,而另一種則補充之。
兩種心智活動 通過相似性形成的特定聯合構成了心智活動的重要内容,即使是這一部分心智活動也可以被分為兩類。
其中一類僅僅依靠相似性作為紐帶,實現從一個觀念到另一個觀念的過渡;另一類則關注于這種聯系紐帶本身。
擁有前一種心智的人具有藝術家的氣質,擁有一種敏捷而銳利的直覺能力。
而擁有後一種則擁有了科學家的心智,長于反思與演繹推理能力。
前者通過相似性實現觀念之間的轉移,但太專注于目标,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它們經由的過程。
他們通過類比、直接的明喻以及快捷的隐喻來實現觀念的轉移。
對于那些微妙而隐蔽的關系,紛繁複雜的、深深地藏于表面現象之中的内在同一性,數年的深思熟慮也未必能揭示其意義,而他們卻能一言以蔽之。
這種思想家是這個世界的藝術家和教師。
另一類人則醉心于觀念轉移所經曆的每一個步驟,和各個局部之間相互聯結的途徑,以及如何接近目标的具體方式等。
他們是世界的探路者和分析者。
ii.對立的聯合。
這一法則是對相似性聯合法則的重要補充。
不僅相似的而且相對立的事物也能在心智活動中互相喚起。
由老鼠可能聯想到大象;由憂傷而想到歡愉;由侏儒而巨人;由堕落而崇高,如此等等。
當它和鄰近性聯合相結合時,這種聯想會更加顯著。
因為鄰近深谷,高山才顯得更加挺拔;因為對比于吝啬,慷慨的施與才彌足彰顯,這種對應關系非常牢固,因此往往形成了緊密的對立聯合。
對立聯合并不是一種新的聯合法則,它隻是相似性聯合的一個變式。
因為在我們看來極端對立的事物,在本質屬性上往往是相類似的。
侏儒和巨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即身高的尺寸;慷慨與吝啬同屬于道德行為;黑和白是如此對立,但它們都有同樣的質的特征,都是顔色。
這些例子都是在形式上的明顯對立,而它們在質的同一性上卻得到了加強。
iii.同化。
實際上,同化是一種複合的聯合。
它結合了鄰近性聯合與相似性聯合的法則,它産生的結果又十分類似于同時性聯合或融合。
在同時性聯合中,會有一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突出,它們因此成為其他元素的代表,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元素。
比如,在聽覺中,有一部分音調在基礎階段就被丢掉了。
雖然它們也參與構成了聲音的特征,并對最終形成的聲音感受有重要的影響,但它們卻不能被獨立地察覺。
同樣,在品嘗味道的過程中,觸覺和嗅覺也沒有被納入味覺過程。
在所有包含視覺的知覺中,視覺是最重要的内容。
因為它具有最強的聯合能力
經驗的序列 心理活動總是傾向于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是它的一個基本原則。
再表象的聯合就是在這一原則上的進一步發展。
表象的整體性是針對當時确實體驗到的所有元素。
而在再表象中,心智豐富了它自己的内容。
再表象用先前經驗的結果來支持當前的經驗。
如果過去經驗與當前經驗之間沒有沖突,過去經驗毫無疑問會被直接吸收入當前的經驗中,增加它的意義。
如果兩個素材之間有沖突,比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紅和黑、軟和硬,直接的接納就是不可能的。
不一緻的元素會被送入獨立的意識中,并被減弱,成為再表象。
我們再造了先前的表象,通過表象的再造,我們的經驗被擴展了,擴展了的經驗形成了一個觀念的序列。
這是由表象與再表象共同構成的一個經驗序列。
在這個序列中,表象和再表象按比例被增強或減弱。
以後的研究會說明這個序列在原則上和分解與注意并無區别,它們僅僅是在被觀念或目标控制的程度上有差異。
再整合的形式 所有的再整合(redintegration)都是建立在當前活動與某些過去活動的同一性(identity)基礎上的。
這種同一性可以是相對外在的因素,如發生的時間或地點;也可以是一些内在的條件,如性質與内容的相似性。
前者通過鄰近性(contiguity)而引起聯合,後者則因為相似性(similarity)而聯合。
用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兩者的區别。
曾經,我在郵局遇到過一個熟人;這兩個元素&mdash&mdash鄰近性和相似性&mdash&mdash因為被卷入同一個統覺的活動中,從而成為一個整體觀念的構成部分。
今天,當我再次走進這家郵局,那個人雖然不在眼前,但關于他的觀念會立刻出現在我的頭腦中,這顯然是由于空間的鄰近性引起的再整合。
走進郵局也許并不會引起我關于某個在郵局遇到過的人的觀念,而是引起了關于另一個城市的另一家郵局的印象。
這就是由相似性引起的再整合。
外在的與内在的聯合 在前面的例子中,前一種情況是外在的聯合,而後一種情況是内在的聯合。
一個人與一家郵局在觀念上不存在内在的聯系,它們的關系是偶然的,而碰巧其中一個可以使人聯想到另一個,這隻是一種由情境引發的聯想。
在另一種情況下,兩個觀念的聯系則是本質性的,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因為它們具有内在一緻的意義。
它們在頭腦中能互相引起對方的觀念。
這兩種聯合都遵循了同一性原則,但在鄰近性聯合中,同一性隻是指時間或空間上的一緻。
在第一種情況下,同一性并不是必要的。
但在另一種情況下,同一性則顯得非常必要;它包含在觀念的同一存在之中。
我們接下來要考察在所有相似性聯合的例子中,一些局部的、内在意義的同一性。
我們将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讨論有關聯合的問題:1)由鄰近性引起的再整合;2)由相似性引起的再整合;以及在每種情況下相關的法則和亞法則。
(1)由鄰近性引起的聯合 由鄰近性引起的聯合的法則是,不同的感覺元素,甚至觀念,隻要它們在時間上或空間上鄰近,就會被聯合成一個整體活動,每一個元素都作為聯合整體的一個局部而和整體一起被再現。
此外,還有三條與之相關的補充說明:1)感覺元素的初始聯合隻需要一個活動就可以實現;2)對一個感覺元素的再表象不是感覺性的表象;3)有兩種鄰近性聯合,即空間的和時間的。
①初學者必須要注意,要避免在一個觀念與它自己分解成的元素之間尋求同一性。
忽略這一點,可能導緻一些不必要的争論:究竟有多少觀念可以同時出現在頭腦中?一種觀點認為,每一個時刻隻能有一個觀念出現在頭腦中;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頭腦可以同時容納大量觀念。
事實是,在一個時刻隻能有一個觀念被呈現于頭腦中,但這個觀念可以包含無數的與之共存的次級觀念。
因為聯合活動必須把在一個時間呈現給它的所有元素聯合成一個整體,所以在一個時間,頭腦中隻能有一個觀念。
例證 當我進入一間充滿了人的房間時,環顧四周,此時,房間裡的人及事物不可能在我頭腦中一一形成觀念,所有的人和事物在我的頭腦中都被拼接成一個觀念。
各種各樣的感覺元素都被聯合成一個單一的統覺;聯合是一個先在的過程,是統覺形成的前提。
而将整體分裂成構成它的元素則是後繼的活動。
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它們都保留了元素的實際順序。
當我聽到一句話時,我并不是接收到一些零碎的聲音,然後再把它們拼接成一體。
我一開始就直接獲得了關于整個句子的觀念。
而後才分别識别它的獨立元素。
所以,在心理活動的程序上,綜合處于分析之前。
②再表象。
了解這個事實,對理解鄰近性引起的再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觀念是以單獨的、零散的原子似的方式被保存,那麼除非發生奇迹,否則它們永遠不能被回憶起來。
我們可以假設,這些觀念是以某種方式保存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寓所裡。
它們毗鄰而居,當其中一個觀念活躍起來時,它也能将與它鄰近的其他觀念一同帶入意識。
但我們的确沒有存在這樣一個觀念的寓所的證據,也不能證實觀念确實是以這種方式被喚醒的。
這種假設,也不能對經驗的再表象過程做出很好的解釋。
對再表象的解釋 如果我們能認出一個觀念曾經在過去的心智活動中出現過,是它的元素,我們就不難了解它們是如何被喚醒的了。
無論何時,隻要心智以同樣的方式活動,這種&ldquo活動&rdquo(activity)就會被重新激活。
作為這一活動的構成成員,所有的元素都會被激活。
我們把一根棍子的一端拉向我們,另一端也會朝向我們而來;用馬刺刺激馬腹部的一側,我們會看到另一側也會有相應的反應。
隻有同一根棍子、同一匹馬才會有上述現象。
所以,在隻有一個觀念的條件下,激發其中任意一部分,其他部分也會相應地活躍起來。
如果看見花使我想起采摘它的地點,那是因為花和地點都是同一個觀念的局部,它們都被整合到了同一個統覺之中。
在心理上,它們的存在是相互依賴的。
所以,真正令人費解的,不是為什麼有時會發生再整合,而是為什麼它總是不發生。
這一問題将在有關分解的章節中讨論。
③鄰近性聯合的形式。
過去的元素,因為在時間或空間上與當前元素鄰近而被再整合。
i.空間的聯合。
空間的聯合使我們可以由看見一幢建築而聯想到整條街區,甚至聯想起整個城市。
也是通過這種聯合,當我們看見演講廳時會聯想到一次演講或做演講的人。
它包括了所有由空間屬性引起的聯合,即其中一個元素會激發起那些所有在空間上與它共存的元素。
這是一種重要的聯合模式。
一方面是因為它易于實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在心理生活中所産生的效果非常顯著。
它容易實現,是由于我們絕大多數的觀念都是源于視覺,而視覺在空間感受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ldquo看&rdquo一個事物,就等于獲得它的清晰的知識。
現代教育學的原理要求:教授兒童知識時,應當先呈現整體,然後再導入局部辨識;同時,兒童還應當看見他們所學習的對象。
這就是聯合規則的實際運用。
語言中的空間聯合 指稱精神和觀念過程的詞語,是從那些指代空間中存在着的物質的詞語發端的。
這一事實又進一步說明了聯合的重要性。
在人類曆史的早期階段,生理過程被視為心理過程的附屬物或是它的具體化身。
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緊密,以至于被混淆在一起。
靈魂就是呼吸,理解等同于用手抓握,等等。
這種合并,還在對物質對象的命名過程中得到了清楚的證實。
這些名稱中幾乎總是包含着一些視覺的性質特征,因此它具有了空間聯合的能力。
比如,月亮是一種測量工具,大地是被犁過的,面粉是白色的。
作為個體的原始人,他的生活一開始就在外在聯合的籠罩之下,而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心智才從外在聯合的藩籬中解放出來,學會了把握觀念,即内在的意義。
精神狀态及觀念與空間事件聯合的本質被詩人展現出來了。
他們颠倒了前面提到的聯合過程,把它移植到自然對象中,或者從自然對象的隐喻中去探索這種聯合;他們把對象人格化,把渴望、同情、脾性等特征賦予自然,這些創作手法大都源于空間聯合。
ii.時間的鄰近性。
關于這種聯合模式,最簡單的例證就是背誦字母表,a的發音會激發起b,b又引起c,如此等等。
在時間聯合中,按順序産生聯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a能引起b,但b不能往回激發a。
究其原因,可以這樣來解釋:這種順序是由同一種活動被重複的頻率而不是聯合本身的特性來決定的。
如果a和b僅僅隻有一次聯合,那麼b可能引發a,就像b引發c一樣。
一個固定的次序被重複多次以後,它就成了活動本身的一部分,因而隻能有一個固定的因子被激發。
另外一個事實是:句子中的詞序隻需要叙述一次,就會形成特定的次序而不會颠倒。
這是因為對段落的辨識形成了一種聯合,它加強了句子的次序性。
事實上,正是在形成特定次序的過程中,時間性聯合也形成了。
例證 聽覺是按時間性形成聯合的感覺,就像視覺是空間性的一樣。
說話、音樂等,它們的存在都有賴于其時間上有序聯結的形成。
簡單地說,兒童&ldquo學說話&rdquo就是學習形成一連串的聯合,使一個聲音可以引起下一個聲音。
而一個名稱與一個物體的聯合卻是一種空間的聯合。
視覺,因具有與肌肉活動相聯系的特點,在形成時間性聯合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閱讀就是一種時間性聯合。
複合聯合 大多數聯合是複合的,涉及空間與時間聯結以及兩種聯結的融合。
一些人們十分熟悉的聯合,比如走路、說話、演奏樂器,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學走路首先要形成一種時間性聯合,兒童不必把意識分别指向每一個肌肉群,而隻要建立一個依次激發的肌肉活動的順序。
同時,空間的聯合也被包含進來,因為單獨一塊肌肉的動作并不産生身體的移動。
一塊肌肉開始收縮,必須立刻有序地激發起其他肌肉的活動,有的增強它的活動,而有的則消減之,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
這兩種聯合被緊密地粘在一起并互相融合。
說話 言語過程至少包括三種聯合。
要發出語音必須經曆一系列聯合,首先聲音必須與呈現的對象聯合,這通常是通過觸覺或視覺來實現的;然後,它還必須實現與對象的觀念聯合,這樣,即使對象不在面前時,聲音也能傳達特定的意義;最後,它還需要與反映肌肉緊張度的肌肉覺聯合,這樣人才能控制發音。
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會導緻相應的言語缺陷。
受過教育的人還要增加兩種聯合。
一種是與對印刷或手寫文字的視覺的聯合,這種聯合使人能夠閱讀;還有一種是與運動肌肉覺的聯合,這種聯合使人會書寫。
此外,觀察也可以促進這種聯合,例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而發展出他自己的與演奏樂器有關的聯合。
(2)相似性再整合 相似性聯合的法則如下:如果一個活動被頻繁地重複,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能不斷地從不經常發生的活動那裡獲取再整合的能力。
随着這一能力的聚集,最終這些元素能獲得獨立發生的能力,并按照鄰近性法則去再整合其他觀念。
我們将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法則的含義。
讓我們再次回顧那個郵局與人聯合的例子。
如果我們總是看見,并且隻看見同一個人出現在同一家郵局,那麼鄰近性聯合無論如何也不會過渡到相似性聯合。
但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會看見其他人和其他事物也出現在這家郵局。
我們也會看見這個人出現在其他地方。
于是乎由這家郵局引起的聯合元素相互之間并沒有共同之處。
其中唯一穩定的元素就是郵局本身。
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越大,它們被卷入這個聯合的偶然性就越大,必然性越小,因此,它們在聯合中會互相排斥。
隻有内在元素才是穩定的。
在這個例子裡,内在的元素隻有一個,就是關于郵局的觀念。
它就是由外在的或鄰近性的再整合向内在的、相似性的再整合的過渡。
我們将從下面兩個方面讨論相似性聯合:1)條件;2)形式。
①條件。
有兩種條件:一是變化的伴随條件;二是情緒類比。
i.不斷變化的伴随條件。
這一條件對應于從鄰近性向相似性過渡的過程,它的法則可以表述為:如果一個元素在不同場合分别與不同的其他元素聯合,那麼,它與其中任何一個元素再整合的趨向都是等同的并且互有消長,而那個最終穩定不變的元素将從它的各種伴随條件中獨立出來。
例如,設abcd在某一時間與x聯合;而在另一時間,aefg與y聯合,再者,ahij與z聯合。
在所有這些聯合中,隻有a重複地出現,除a之外,每一個例子中各個元素再整合的趨向平均地互相消長,隻有a在其中被多次強調,于是它從其他元素中被獨立出來。
例證 如前所述,那些不斷變化的伴随性條件被淘汰了,隻留下穩定的元素作為相似性特征,它因此具有了通過鄰近性原則的次級聯系起來再整合其他元素的能力。
例如,我看見某個人的肖像,會立刻想起他本人以及我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遇到過他。
根據純粹的鄰近性原則,肖像可能引起各種完全不同的聯想;但這些不同的聯合趨向在各個方向上互相抵消掉了,隻有肖像上的臉部特征&mdash&mdash眼睛、耳朵、嘴巴等與他本人的臉的相似性,使得它們趨向于聯合。
因此,它們之間形成明确的再整合形式。
另一個例證 再來看這個例子。
如果有一天我從窗戶看見一條聖伯納德犬(St.Bernarddog)。
這個景象讓我想起我第一次看見它時的地方,或者那個經常牽着它一起散步的人。
這就明顯是一種純粹的鄰近性聯合。
看見它也可能使我回想起我曾經在其他地方見到過的另一條聖伯納德犬。
這個聯合過程的第一步是要排除與前面看到過的那條聖伯納德犬相關的各種外在聯合,如看到它時的環境、時間、地點等等,隻留下一個穩定的元素:一個關于聖伯納德犬的觀念。
然後這個元素按照鄰近性原則喚醒了一系列曾經與一條聖伯納德犬&mdash&mdash雖然不是當前這一條&mdash&mdash相聯合的觀念,如當時的環境、地點、時間等等。
ii.情緒類比。
情緒類比遵循如下法則:無論在什麼時候,隻有那些與當前的心境或情緒狀态相類似的情緒伴随的觀念才能被喚醒。
那些在心智内容上完全不同的觀念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互相激活。
有一系列觀念與愉快的情緒狀态相聯系着,另外也有一系列觀念和憂傷情緒狀态相聯系,它們之間泾渭分明。
情緒的影響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它幾乎控制了觀念的想象過程。
當前的不愉快使人黯然神傷,并因此而覺得所有過去的經曆都是不愉快的,因為這種情緒狀态不能喚起過去的愉快經曆。
而現在的愉快情緒,也會抵制對過去憂傷經驗的回顧。
如果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就能高效率地喚起任何一種過去的經驗,隻要與這些經驗相應的情緒體驗和當前情緒狀态相一緻就可以了。
情緒在聯合中的重要性 情緒就像一個彌散性的基底,任何觀念都是在特定情緒氛圍中形成的,不同的觀念因為相同的情緒基礎而被聯系在一起。
不同觀念之間沒有比情緒的同一性更穩定、更持久的聯系紐帶了。
一面旗幟何以有如此強的感召力,能激發起人們愛國的信念和決心;一個十字架何以能引發人們對宗教的冥想與虔誠,這些都是源于感情而非認知的認同紐帶。
同樣的原因還造就了詩歌創作中的修辭技巧。
在詩歌的修辭中,詩人通過憤怒、熱情、激情的情緒表達,把全部的心智能量都集中到議題的中心,用緊張的情緒把與議題無關的、不和諧的觀念排除,這要比直接要求人把注意集中于一個問題要有效得多。
在這種情形下,通常伴随我們觀念過程的一些偶然性的、零碎的細節消失了,各種觀念相繼聯合,形成了原發性的、活躍的意義單元。
這種單元所反映的思想也許是仿效的,但卻充滿激情。
詩歌 詩人比普通人對精巧的類比更敏感,他能在别人看來是混亂或完全不同的素材中發現微妙的同一性聯系;同時,詩人的表達形式、語言以及他的想象等等,都被一種更深層次的統一性控制着。
這種統一性就是情緒的統一性。
這些客體和觀念也許在理智中相去甚遠,但情緒把它們融合在一起。
情緒的整合使藝術家的作品被賦予了整體的感染力。
缺乏情感的統一基調,就沒有詩歌;這裡,統一性是一種映象、目标,是一個主題;正是因為這種統一性,我們才本能地從作品中感受到詩的韻律。
它是情緒的類比,是顯著的、激動的情感的同一性;正是因為這種統一性,詩歌的主題和形式得到了統一,從而保證了詩歌中出現适宜的過渡轉換、貼切的形象和比喻以及韻律和節奏的和諧統一。
感覺的類比 如果不是因為有情緒聯合,那麼許多感覺中的聯合将變得不可思議。
我們覺得聲音的音調有高有低,盡管它們并不真正具備空間的質的特征;顔色可以帶來柔和的感覺,盡管它并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的觸壓;某種接觸也許是甜蜜的,它當然不是被品嘗到的。
我們用美味佳肴或令人作嘔來表達我們的喜歡或不喜歡,這時,&ldquo味道&rdquo則成了審美判斷中的一個公斷人。
人是正直的或卑微的,心靈可以是空虛的或堅定的,性格有黑有白,等等。
在某些情況下,感覺聯合走得更遠,以緻有的人看見某種顔色就會感受到某種聲音(音幻覺),或者更普遍的現象是聽見某種聲音會引起某種視覺幻象(光幻覺)。
②形式。
相似性再整合有三種值得注意的形式:1)由類似引起的;2)由對比引起的;3)由同化引起的。
i.類似性引起的聯合。
我們已經注意到相似性聯合相比鄰近性聯合是一種更高級的聯合。
它建立在意義的相似性或内在聯系的基礎上,而不是以偶然的時間或地點的一緻為前提。
相應地,人的心智能力取決于這兩類聯合中哪一類占優勢地位。
有的人不會獲得表面聯合之外的認識,他隻能認識特定的事實和偶然性事件。
另一些人的心智則能夠穿透表面現象的軀殼,認識到對象之間的基本關聯和相似性。
前者對一個曆史事件的記憶是通過它在紀年表中的位置,或者把它和與它有關的書的頁碼建立聯系等方式來實現的;後者則是把它與其他事件建立聯系來記憶它。
對一個農民來說,落下的蘋果僅僅喚起某種好味道與空間的聯合;而對艾薩克·牛頓爵士而言,它與所有墜落物體的相似性暗示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心理生活中的位置 這兩種心智活動分别與心理生活的特别結構相聯系,這種聯系不無重要性。
通過發生地點把不同的事實或事件聯系起來隻會加重心智活動的負荷,因為它們互相之間沒有必然的本質聯系。
這樣會産生太多的素材,需要大量心理能力的投入。
但是相反,如果關于地點或時間的臨時性聯合被解開,心智就失去它所有的内容了。
相似性的聯系是一種内在的、隻包含觀念的本質聯合。
因為不同的觀念或多或少都會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這使得相似性聯合得以形成。
觀念之間的聯系是本質性的,這種聯系拓展了心智活動的領域,卻沒有增加它的負擔。
這種聯系自行提供了支持其運作的能量而不需要心理能量的投入。
相似性聯系還把記憶中的所有觀念串聯在一起,形成記憶鍊,這正是記憶保持觀念的方式。
兩種聯合形式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它們在心理生活中分别産生了不同的影響,一種可以比喻為背在背上的食物,而另一種則是吃食、消化的行為。
這個過程把食物轉化為維持體格結實與平衡的骨骼和肌肉。
一種活動消耗心智能量,而另一種則補充之。
兩種心智活動 通過相似性形成的特定聯合構成了心智活動的重要内容,即使是這一部分心智活動也可以被分為兩類。
其中一類僅僅依靠相似性作為紐帶,實現從一個觀念到另一個觀念的過渡;另一類則關注于這種聯系紐帶本身。
擁有前一種心智的人具有藝術家的氣質,擁有一種敏捷而銳利的直覺能力。
而擁有後一種則擁有了科學家的心智,長于反思與演繹推理能力。
前者通過相似性實現觀念之間的轉移,但太專注于目标,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它們經由的過程。
他們通過類比、直接的明喻以及快捷的隐喻來實現觀念的轉移。
對于那些微妙而隐蔽的關系,紛繁複雜的、深深地藏于表面現象之中的内在同一性,數年的深思熟慮也未必能揭示其意義,而他們卻能一言以蔽之。
這種思想家是這個世界的藝術家和教師。
另一類人則醉心于觀念轉移所經曆的每一個步驟,和各個局部之間相互聯結的途徑,以及如何接近目标的具體方式等。
他們是世界的探路者和分析者。
ii.對立的聯合。
這一法則是對相似性聯合法則的重要補充。
不僅相似的而且相對立的事物也能在心智活動中互相喚起。
由老鼠可能聯想到大象;由憂傷而想到歡愉;由侏儒而巨人;由堕落而崇高,如此等等。
當它和鄰近性聯合相結合時,這種聯想會更加顯著。
因為鄰近深谷,高山才顯得更加挺拔;因為對比于吝啬,慷慨的施與才彌足彰顯,這種對應關系非常牢固,因此往往形成了緊密的對立聯合。
對立聯合并不是一種新的聯合法則,它隻是相似性聯合的一個變式。
因為在我們看來極端對立的事物,在本質屬性上往往是相類似的。
侏儒和巨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即身高的尺寸;慷慨與吝啬同屬于道德行為;黑和白是如此對立,但它們都有同樣的質的特征,都是顔色。
這些例子都是在形式上的明顯對立,而它們在質的同一性上卻得到了加強。
iii.同化。
實際上,同化是一種複合的聯合。
它結合了鄰近性聯合與相似性聯合的法則,它産生的結果又十分類似于同時性聯合或融合。
在同時性聯合中,會有一些元素比其他元素更突出,它們因此成為其他元素的代表,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元素。
比如,在聽覺中,有一部分音調在基礎階段就被丢掉了。
雖然它們也參與構成了聲音的特征,并對最終形成的聲音感受有重要的影響,但它們卻不能被獨立地察覺。
同樣,在品嘗味道的過程中,觸覺和嗅覺也沒有被納入味覺過程。
在所有包含視覺的知覺中,視覺是最重要的内容。
因為它具有最強的聯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