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複舊制
關燈
小
中
大
驅,亟須追贈,不必俟南郊後也。
”士元極力贊成,六官聯銜會奏,并請追恤董承伏完穆順馬休馬鐵程銀楊秋。
旋即奉诏書道:“故後将軍馬騰,椒房世胄,與國共休,捍衛西邊,夙著勞勚!先帝曩在許都,同受诏命,而權奸肆志,矯命相夷,哀此忠良,竟膺慘戳!今皇圖式廓,大難略平,舊物宣昭,九京難複,其追封後将軍馬騰為武威王,贈馬休為靖難将軍,馬鐵為靖逆将軍,程銀為捕虜将軍,楊秋為讨寇将軍。
”又诏:“昔建安颠沛,迫蹙兩都,伏董懿親,效忠翊衛,力微命薄,同受夷滅,追念艱難,言之心悼。
其追贈董承為許昌侯,伏完為襄城侯,子孫并加甄叙。
又内臣穆順,犯難南行,雖系刑餘,灼知忠義,凜然盡節,視死如歸,宜圖示内官,奉為師表,其追贈穆順為少府監,有司存恤家屬。
” 雲長士元,奉到诏書,令馬岱去淮北飛報馬超。
馬超聞報,感激涕零,西涼軍士,萬衆歡躍,仍令馬岱還京叩謝,順道過許昌,祭告先将軍及休鐵二弟之墓。
馬岱到了許昌,用太牢酒醴,祭告馬騰墳墓,宣讀朝廷旨意。
駐守許昌的徐元直,前來會祭,附書馬岱,轉達士元,言先帝颠沛襄樊,幸景升推讓荊州,始有龍飛之志;劉琦昔駐巴陵,後留荊土,雖無殊績,亦有留守之功,國家親藩,尚無一二,劉封受爵,當及劉琦雲雲。
馬岱赍了元直手書,回到洛陽,面謝聖恩,将元直手書,遞與丞相。
士元閱過,持商雲長。
雲長道:“元直之言甚是,先帝昔屯新野,非景升讓與荊州,焉有今日?飲水思源,變當圖報;且景升原屬帝裔,比之劉封,尤為名正言順。
”兩人入宮面奏,請先封劉琦,以副先帝之意。
到了次日,奉诏書道:“昔夷齊讓國,千古資為美談,泰伯适吳,季曆終啟周祚!先帝昔屯過邅荊州豫之交,前荊州牧劉表,顧念艱危,擇賢而讓,俾先帝進有所資,退有所借,十年之間,遂成帝業,追念元勳,實惟伊牧!其追封劉表為楚王,由長子劉琦承襲;次子劉琮,封襄陽侯,列名宗譜,為國民屏藩。
”诏書到了荊州,劉琦劉琮兄弟,前來洛陽謝恩。
雲長以荊州重要,仍令速還,二人遵命。
雲長士元督饬文武,安排南郊祀天典禮。
到了那日,馬岱文鴦督率鐵甲軍隊護從,雲長士元督率文武百官随扈,郊天燔柴,大告武成。
禮畢還宮,頒行恩賞。
正是: 南郊禮畢,方雲恩自天來;北阙功高,試看封頒土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中有“公孫淵兵敗死襄平”一段文字,遺而未及,以為有“獻俘幽州城”一節,便可不及矣,孰知今至卷末,猶必及之。
有公孫淵之燕王,便有曹彰之魏王,所謂“棄遼預走是上計;守遼拒大軍是中計;守于襄平是為下計。
”凡王平一書之所為曹彰告者,豈非即司馬懿所策之上計乎?淵愚不知,是以敗死;彰奉平谕,是以生全。
以淵有反魏之誠,即許淵能效漢之順,而因即以彰易淵也。
興兵入寇,搖動北方,彰之内犯,幾犁王庭,曾何為不與淵等;而一聞勸告,立越陰山,卒能自保,以王匈奴,則非彰所能緻此。
蓋寫修文偃武,兵氣銷為日月光,作者特欲以此結束全書耳。
順逆之勢,成敗生焉,淵雖敗死而可生,彰獲逃生而不死;勞來安定之後,撫綏羁服之策,以興長駕遠馭,而定中國,是又新邦立國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天山三箭,柳城一書,不教胡馬度陰山,王平亦足傳已。
小說而至卷末,辄虞易盡,本書魏吳滅後,又有閩廣之平;海外波閑,又聞塞土兵作;大統攸歸,忽有昭烈之崩,遺囑特聞,乃先樓桑之殒;胡茄已定,新主可以登極,又須告廟,紀元已布,功臣可以策勳,尚待郊天。
而郊天以前,又有無數诏書,封闾式墓,從祀褒忠,曲折纡回,層遞寫來不盡。
猶待次回,方見裂土分茅,大頒爵貫、蓬蓬勃勃,又全是興王氣象。
應有文字,令人如入山陰dao上,應接真為不暇;文章熱鬧,好看煞人!隐逸上起管甯,忠義下至穆順,皆膺特典,以為無人遺漏矣,而赫然又跳出一個帝裔劉景升來,尚未追封,以歆禋祀。
于是宗藩始定,鐵券崇加,故作補筆,抑更纡徐為妍,百讀不厭。
”士元極力贊成,六官聯銜會奏,并請追恤董承伏完穆順馬休馬鐵程銀楊秋。
旋即奉诏書道:“故後将軍馬騰,椒房世胄,與國共休,捍衛西邊,夙著勞勚!先帝曩在許都,同受诏命,而權奸肆志,矯命相夷,哀此忠良,竟膺慘戳!今皇圖式廓,大難略平,舊物宣昭,九京難複,其追封後将軍馬騰為武威王,贈馬休為靖難将軍,馬鐵為靖逆将軍,程銀為捕虜将軍,楊秋為讨寇将軍。
”又诏:“昔建安颠沛,迫蹙兩都,伏董懿親,效忠翊衛,力微命薄,同受夷滅,追念艱難,言之心悼。
其追贈董承為許昌侯,伏完為襄城侯,子孫并加甄叙。
又内臣穆順,犯難南行,雖系刑餘,灼知忠義,凜然盡節,視死如歸,宜圖示内官,奉為師表,其追贈穆順為少府監,有司存恤家屬。
” 雲長士元,奉到诏書,令馬岱去淮北飛報馬超。
馬超聞報,感激涕零,西涼軍士,萬衆歡躍,仍令馬岱還京叩謝,順道過許昌,祭告先将軍及休鐵二弟之墓。
馬岱到了許昌,用太牢酒醴,祭告馬騰墳墓,宣讀朝廷旨意。
駐守許昌的徐元直,前來會祭,附書馬岱,轉達士元,言先帝颠沛襄樊,幸景升推讓荊州,始有龍飛之志;劉琦昔駐巴陵,後留荊土,雖無殊績,亦有留守之功,國家親藩,尚無一二,劉封受爵,當及劉琦雲雲。
馬岱赍了元直手書,回到洛陽,面謝聖恩,将元直手書,遞與丞相。
士元閱過,持商雲長。
雲長道:“元直之言甚是,先帝昔屯新野,非景升讓與荊州,焉有今日?飲水思源,變當圖報;且景升原屬帝裔,比之劉封,尤為名正言順。
”兩人入宮面奏,請先封劉琦,以副先帝之意。
到了次日,奉诏書道:“昔夷齊讓國,千古資為美談,泰伯适吳,季曆終啟周祚!先帝昔屯過邅荊州豫之交,前荊州牧劉表,顧念艱危,擇賢而讓,俾先帝進有所資,退有所借,十年之間,遂成帝業,追念元勳,實惟伊牧!其追封劉表為楚王,由長子劉琦承襲;次子劉琮,封襄陽侯,列名宗譜,為國民屏藩。
”诏書到了荊州,劉琦劉琮兄弟,前來洛陽謝恩。
雲長以荊州重要,仍令速還,二人遵命。
雲長士元督饬文武,安排南郊祀天典禮。
到了那日,馬岱文鴦督率鐵甲軍隊護從,雲長士元督率文武百官随扈,郊天燔柴,大告武成。
禮畢還宮,頒行恩賞。
正是: 南郊禮畢,方雲恩自天來;北阙功高,試看封頒土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中有“公孫淵兵敗死襄平”一段文字,遺而未及,以為有“獻俘幽州城”一節,便可不及矣,孰知今至卷末,猶必及之。
有公孫淵之燕王,便有曹彰之魏王,所謂“棄遼預走是上計;守遼拒大軍是中計;守于襄平是為下計。
”凡王平一書之所為曹彰告者,豈非即司馬懿所策之上計乎?淵愚不知,是以敗死;彰奉平谕,是以生全。
以淵有反魏之誠,即許淵能效漢之順,而因即以彰易淵也。
興兵入寇,搖動北方,彰之内犯,幾犁王庭,曾何為不與淵等;而一聞勸告,立越陰山,卒能自保,以王匈奴,則非彰所能緻此。
蓋寫修文偃武,兵氣銷為日月光,作者特欲以此結束全書耳。
順逆之勢,成敗生焉,淵雖敗死而可生,彰獲逃生而不死;勞來安定之後,撫綏羁服之策,以興長駕遠馭,而定中國,是又新邦立國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天山三箭,柳城一書,不教胡馬度陰山,王平亦足傳已。
小說而至卷末,辄虞易盡,本書魏吳滅後,又有閩廣之平;海外波閑,又聞塞土兵作;大統攸歸,忽有昭烈之崩,遺囑特聞,乃先樓桑之殒;胡茄已定,新主可以登極,又須告廟,紀元已布,功臣可以策勳,尚待郊天。
而郊天以前,又有無數诏書,封闾式墓,從祀褒忠,曲折纡回,層遞寫來不盡。
猶待次回,方見裂土分茅,大頒爵貫、蓬蓬勃勃,又全是興王氣象。
應有文字,令人如入山陰dao上,應接真為不暇;文章熱鬧,好看煞人!隐逸上起管甯,忠義下至穆順,皆膺特典,以為無人遺漏矣,而赫然又跳出一個帝裔劉景升來,尚未追封,以歆禋祀。
于是宗藩始定,鐵券崇加,故作補筆,抑更纡徐為妍,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