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

關燈
且說馬超在宜陽接到諸葛孔明将令,吩咐大開中門,迎接諸葛瞻關索馬成三将,一來因諸葛瞻是孔明的長子,漢中王的女婿;二來因關索是雲長君侯的次子,兩個此番奉令撥歸馬超的調遣,都因雲長孔明重視馬超,知道馬超兵強将勇,故差兩人,來此見識見識。

    關索諸葛瞻,早已知道馬孟起的威名,兩位老人家的用意,進得内堂,都以子侄禮向前拜見馬超。

     從來年輕的人,見人家拿着他用長輩看待,自己非凡高興,這是先天遺傳下來的缺德,什麼英雄豪傑都不能免的。

    馬超見二人拜倒,連忙扶起,然後馬成上前參見馬超,先問了元帥的安,再問關索雲長君侯近有來信否?二将敬謹答應,又見過馬岱,馬超吩咐擺酒,替三人洗塵,三人稱謝。

    飲酒中間,馬超便把龍門少室如何險峻,此處山地,不利騎兵,司馬師守住洛陽,前經分兵,把守各要隘,近因司馬懿自來洛陽督師,令崤山逃回之鐘會鄧艾,領兵二萬,沿洛水節節設防;洛陽曹兵,将近十萬,元帥明見萬裡,知道正面不易進攻,故而要我從龍門步室背面進攻,自是洞悉敵情,然龍門險峻,此路正不易出。

     諸葛瞻起身道:“主帥言龍門山險峻萬分,小侄願領部兵,前去打探,如可以進兵,小侄就進,如不可進兵,小侄火速收軍回來。

    ”馬超道:“賢侄少年勇敢,我所深喜,但是曹兵勢大,前敵将士,均是精兵,山險交鋒,兩均不利,彼既嚴守,必不疏防,賢侄如欲出兵,可領兵出洛陽正面,既易聲援,于戰事較有把握。

    ”谙葛瞻道:“元帥令主帥兵出龍門,自不能以小侄一人之故,改易方略。

    小侄決去,請主帥命令。

    ”馬超道:“既賢侄決意前去,可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我自派兵前來接應。

    ”諸葛瞻應允。

    馬超撥了防守龍門附近守軍三千,又向導二名,交諸葛瞻帶領前去。

    諸葛瞻領命,随即出城。

     馬超喚馬岱道:“諸葛驸馬,年少氣盛,新入軍中,不知艱苦,龍門險要,不利行兵,若有疏虞,不徒對不起元帥,并且損我軍威!賢弟與關小将軍,各領步兵三千,前去接應,随處留心,不得大意,我自領兵前來接應你二人。

    ”馬岱關索,領兵自去。

    馬超随令馬龍領兵八千守住宜陽,馬成領兵三千,倚着宜陽城,沿着洛水下寨;與宜陽犄角,防曹兵渡河攻城。

    馬超自領馬步六千人,向穎陽鎮進發,接應馬岱關索。

     那諸葛瞻領三千兵士,兩個向導,到了颍陽鎮,将兵紮住,問起本鎮鄉民,知道守龍門山的是曹兵大将王淩文欽,山前山後,要害地方,都有曹兵把守。

    諸葛瞻昕了,記在心中,回得營來,喚過向導,問道:“由鎮上到龍門山,約有多步路程?”向導答道:“不過十餘裡。

    ”諸葛瞻道:“由後山通過前山,約有幾條道路?”向導答道:“龍門幽邃,山路四出,從小沙河沿溪而上,繞過龍門寺,出前山,便是大道;小道都是斜坡深澗,小人們雖然走過一二次,都記不清了。

    諸葛瞻正自沉吟,猛然間想起一計,吩咐部兵暫行駐紮,自己提槍上馬,帶了一二十名馬隊,前往龍門巡哨。

    來到山前,隻見山勢蜿蜒,奇峰四起,道路錯雜,溪水潺湲。

    谙葛瞻駐馬觀看,早有伏路小軍,飛報入山。

     那後山共有三四千魏兵,都是王淩所屬,當時聽見有漢兵前來窺探,即令牙将王雲,領兵三百人下山來,務将敵人擒獲,不許放走一個。

    王雲拍馬下山,諸葛瞻揮軍直走。

    王雲欺負諸葛瞻人少,那裡肯舍,緊緊追趕。

    諸葛瞻暗取弓箭在手,觑個破綻,一箭将王雲射個正着,頭重腳輕,翻身下馬來。

    諸葛瞻縱馬上前,喝令衆軍綁上。

    後面軍隊趕來,諸葛瞻揮動手中槍,連刺十餘人,後面的便不敢上前。

    諸葛瞻叫将被傷曹兵,盡數綁回,自己騎馬在後,慢慢壓着,解回大營。

     諸葛瞻到了營中,吩咐将王雲捆綁松了,取出金槍藥,親自将他敷上,又令取酒與他壓驚。

    王雲一個武夫,隻憑意氣用事,便道:“小将軍拿住末将,不殺也就是了,為何這樣款待?”諸葛瞻道:“我見将軍是個英雄,不忍傷害,故而如此。

    ”自來心粗的人,隻要人家恭維他是英雄好漢,就叫他拿心肝五髒給人家下酒,他也願意。

    當下王雲被諸葛瞻這一恭維,可就忘其所以了。

    諸葛瞻叫将擒來曹兵,盡數釋放,賜與酒食。

     諸葛瞻對王雲道:“我看将軍相貌堂堂,何必從賊?不如投降我軍,将來不失封侯之位。

    ”左右偏将告訴王雲道:“小将軍乃是漢中王的驸馬,諸葛元帥的令郎。

    ”王雲下拜道:“末将情願棄暗投明,望求公子收納。

    ”諸葛瞻扶起道:“将軍如肯歸降,漢室之幸也,但我奉馬将軍将令,來取龍門山,不知将軍有何妙策?”王雲道:“山後兩條小路,一條是末将把守,末将情願引道前行,以作進身之功。

    ”諸葛瞻道:“山後兵士多少?山前又是何人把守?”王雲道:“山後約有三千餘人,山前系文欽把守,約有五千餘人;文欽次子文鴦,甚有臂力,若得了後山,設法拿住文鴦,則文欽自伏矣!” 諸葛瞻聽了,心中歡喜,自己寫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