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
關燈
小
中
大
下來,兵士落水者數千餘人。
呂蒙知不能勝,吩咐退軍,自己領兵殿後,趙雲督兵水陸追殺,江東兵士一敗不能複振。
趙雲吩咐向寵督陸兵還守要地,自己督水師窮追呂蒙,好似流星趕月,看看趕到夏口,雲令水師船口分屯涓口金口,與江夏陸軍聯絡一氣,水師更番休息,預備進取夏口。
徐盛自領兵船接應呂蒙。
呂蒙上岸,入府坐定,徐盛始将江夏失守情形告知。
呂蒙長歎道:“血戰經旬,不徒不能取荊州尺寸之土,反失江夏重鎮,有何面目,回見吳侯!”便欲拔劍自刎。
徐盛奪劍道:“趙雲既取江夏,必合襄陽之兵,順漢水東下,以取夏口。
都督不謀急救夏口,乃欲自殺,豈不令天下豪傑恥笑!” 呂蒙收劍問道:“興霸兵勢如何?”徐盛道:“聞在潛江為劉封所扼,不能前進。
”蒙即喚潘璋領兵五千,前去接應興霸,不必再進,即守此地,以扼荊州兵沿漢水東下之路。
呂蒙令查點各軍損失,失了七百餘号戰船,死傷兵士九千餘人,不覺長歎道:“十載菁華,一朝盡矣!”徐盛力加寬慰,令孫韶領自己所部戰船,巡緝江面,飛檄淩統,将鄱陽水師交杜襲,帶領萬人前來夏口助防。
一面補充卒伍,休養傷痍,與趙雲隔江相持。
潛江方面,經向寵饬人倍道飛報捷音,馬雲騄聞信大喜,喚劉封道:“我兵兩路大捷,甘甯必走,賢侄可領兵徑劫其營,甘甯老将,決舍死迎敵,我自引兵接應,縱火燒之,敵必潰矣!”劉封領兵,真個領兵直闖甘甯營寨。
甘甯正接水軍敗報,方欲全軍而退,隻聽得營門外鼓角喧天,知道荊州兵闖營,便激厲軍士,開營出戰,兩馬相交,不到十合,劉封不是甘甯封手,正待敗走,隻見西涼兵分兩翼用火箭火彈,向江東兵營亂射,馬雲騄一馬當先,大叫“賢侄休慌,咱家來也!” 劉封見救兵到了,奮勇力戰,雲騄縱馬上前,甘甯力戰二将,并無懷怯。
隻是西涼兵弓箭犀利,着火燒身,軍士那裡抵擋得住,望後一退,荊州兵乘勢壓上前去,江東兵步步退後,甘甯禁約不住,隻得敗下陣來。
荊州兵奮勇追趕,大獲全勝,追了數十餘裡,幸虧潘璋領兵接應,方才紮住人馬,計點軍士,折傷四千餘人。
甘甯仰天歎道:“某家結發從戎,大小數十餘戰,未曾敗北,今乃為一女子所敗,豈非大憾!”潘璋道:“西涼兵弓箭是其所長,加以火器,我兵自不能敵,非将軍之過也!”兩個歎息不已。
正是: 女子從戎,竟敗錦帆之賊;男兒何用,偏輸玉貌之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作者慕諸葛之遇,哀諸葛之計,惜諸葛之材,成諸葛之志,而評諸葛将略非其所長,許知言于陳壽以寫本書。
故處處既明将略,如戰貴神速,守重後防,将必置謀,兵必樹應,出軍則如脫兔,得地則先撫民;旁邑必循,潰兵不納,必使内顧無虞,後防已固,然後再進以圖功。
深兵襲險,埋伏出奇,不喜為也。
而又處處善寫諸葛,如隆中對,如出師表,皆無時無地不詠歎之,烘染之,寫去寫來,無非抱此二篇大文著筆,再三設色,以寫今文。
老瞞比議遷都,已将隆中一對“出宛洛上将之師”寫得聲威大動矣。
今乃轉筆而趨荊州,寫入東吳,無非為寫趙雲;寫到趙雲,無非欲寫向寵,何以必寫向寵,則又無非更寫出師表也。
于是“先主生前,試用之于昔日,稱之曰能”者,于本回及鋒而試,乃獲新發于硎矣。
二十一回,始著寵之姓名;二十二回,略見寵之頭角;閑閑叙引,逐步入來,方閱一回,而洪湖十日之守,江東大敵之戰,一身重寄,材武驚俦,備寫向寵之果能,而試用二字,又自然顯露于筆底,謂非寫隆中對後,再一寫出師表,得乎?寫關公即寫降中對,作者明言之,讀者自無不知,若寫向寵以寫出師表,則作者暗寫之,令人意會其間,使明諸葛将略雖非所長,而二大文章,實堪見志于千古。
将略可更,而文章不可更;将略可不寫,而文章不可不寫。
然則寫雲長,寫向寵,亦無非仍寫諸葛。
以惜以哀,以羨以慕,深情婉戀,曲意回環,安得謂非諸葛古今第一知己。
前寫趙雲截江,巧敗呂蒙之計,今寫兩路攻荊,乃複東吳之仇,難同一呂蒙行軍,非可以犯筆論,而視作一案兩翻之也。
曷觀回目,此明以孫仲謀冠首書,即得之矣。
蓋吳棄好崇仇,興師犯蜀,為一罪案;蒙設謀行詭,襲殺雲長,為又一罪案。
君臣同罪,而實有分,故非前後各翻,爰書不定;即在路吳軍,亦無人知覺;吳以降卒賺開城門,是亦以降甲賺入城門;吳降傅糜二将,此殺朱桓一人抵之;吳燒七百裡連營,此失七百餘号戰船當之;所為翻案複仇之筆,不一而足。
則知前回所寫,乃先雪關公之恥,罪及一人;而此回方大複先主之仇,罪在其主,于及全吳,因必使水陸同敗,同失重地焉。
以一荊州并翻猇亭之案,孰又能謂不可分作兩回寫乎!
呂蒙知不能勝,吩咐退軍,自己領兵殿後,趙雲督兵水陸追殺,江東兵士一敗不能複振。
趙雲吩咐向寵督陸兵還守要地,自己督水師窮追呂蒙,好似流星趕月,看看趕到夏口,雲令水師船口分屯涓口金口,與江夏陸軍聯絡一氣,水師更番休息,預備進取夏口。
徐盛自領兵船接應呂蒙。
呂蒙上岸,入府坐定,徐盛始将江夏失守情形告知。
呂蒙長歎道:“血戰經旬,不徒不能取荊州尺寸之土,反失江夏重鎮,有何面目,回見吳侯!”便欲拔劍自刎。
徐盛奪劍道:“趙雲既取江夏,必合襄陽之兵,順漢水東下,以取夏口。
都督不謀急救夏口,乃欲自殺,豈不令天下豪傑恥笑!” 呂蒙收劍問道:“興霸兵勢如何?”徐盛道:“聞在潛江為劉封所扼,不能前進。
”蒙即喚潘璋領兵五千,前去接應興霸,不必再進,即守此地,以扼荊州兵沿漢水東下之路。
呂蒙令查點各軍損失,失了七百餘号戰船,死傷兵士九千餘人,不覺長歎道:“十載菁華,一朝盡矣!”徐盛力加寬慰,令孫韶領自己所部戰船,巡緝江面,飛檄淩統,将鄱陽水師交杜襲,帶領萬人前來夏口助防。
一面補充卒伍,休養傷痍,與趙雲隔江相持。
潛江方面,經向寵饬人倍道飛報捷音,馬雲騄聞信大喜,喚劉封道:“我兵兩路大捷,甘甯必走,賢侄可領兵徑劫其營,甘甯老将,決舍死迎敵,我自引兵接應,縱火燒之,敵必潰矣!”劉封領兵,真個領兵直闖甘甯營寨。
甘甯正接水軍敗報,方欲全軍而退,隻聽得營門外鼓角喧天,知道荊州兵闖營,便激厲軍士,開營出戰,兩馬相交,不到十合,劉封不是甘甯封手,正待敗走,隻見西涼兵分兩翼用火箭火彈,向江東兵營亂射,馬雲騄一馬當先,大叫“賢侄休慌,咱家來也!” 劉封見救兵到了,奮勇力戰,雲騄縱馬上前,甘甯力戰二将,并無懷怯。
隻是西涼兵弓箭犀利,着火燒身,軍士那裡抵擋得住,望後一退,荊州兵乘勢壓上前去,江東兵步步退後,甘甯禁約不住,隻得敗下陣來。
荊州兵奮勇追趕,大獲全勝,追了數十餘裡,幸虧潘璋領兵接應,方才紮住人馬,計點軍士,折傷四千餘人。
甘甯仰天歎道:“某家結發從戎,大小數十餘戰,未曾敗北,今乃為一女子所敗,豈非大憾!”潘璋道:“西涼兵弓箭是其所長,加以火器,我兵自不能敵,非将軍之過也!”兩個歎息不已。
正是: 女子從戎,竟敗錦帆之賊;男兒何用,偏輸玉貌之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作者慕諸葛之遇,哀諸葛之計,惜諸葛之材,成諸葛之志,而評諸葛将略非其所長,許知言于陳壽以寫本書。
故處處既明将略,如戰貴神速,守重後防,将必置謀,兵必樹應,出軍則如脫兔,得地則先撫民;旁邑必循,潰兵不納,必使内顧無虞,後防已固,然後再進以圖功。
深兵襲險,埋伏出奇,不喜為也。
而又處處善寫諸葛,如隆中對,如出師表,皆無時無地不詠歎之,烘染之,寫去寫來,無非抱此二篇大文著筆,再三設色,以寫今文。
老瞞比議遷都,已将隆中一對“出宛洛上将之師”寫得聲威大動矣。
今乃轉筆而趨荊州,寫入東吳,無非為寫趙雲;寫到趙雲,無非欲寫向寵,何以必寫向寵,則又無非更寫出師表也。
于是“先主生前,試用之于昔日,稱之曰能”者,于本回及鋒而試,乃獲新發于硎矣。
二十一回,始著寵之姓名;二十二回,略見寵之頭角;閑閑叙引,逐步入來,方閱一回,而洪湖十日之守,江東大敵之戰,一身重寄,材武驚俦,備寫向寵之果能,而試用二字,又自然顯露于筆底,謂非寫隆中對後,再一寫出師表,得乎?寫關公即寫降中對,作者明言之,讀者自無不知,若寫向寵以寫出師表,則作者暗寫之,令人意會其間,使明諸葛将略雖非所長,而二大文章,實堪見志于千古。
将略可更,而文章不可更;将略可不寫,而文章不可不寫。
然則寫雲長,寫向寵,亦無非仍寫諸葛。
以惜以哀,以羨以慕,深情婉戀,曲意回環,安得謂非諸葛古今第一知己。
前寫趙雲截江,巧敗呂蒙之計,今寫兩路攻荊,乃複東吳之仇,難同一呂蒙行軍,非可以犯筆論,而視作一案兩翻之也。
曷觀回目,此明以孫仲謀冠首書,即得之矣。
蓋吳棄好崇仇,興師犯蜀,為一罪案;蒙設謀行詭,襲殺雲長,為又一罪案。
君臣同罪,而實有分,故非前後各翻,爰書不定;即在路吳軍,亦無人知覺;吳以降卒賺開城門,是亦以降甲賺入城門;吳降傅糜二将,此殺朱桓一人抵之;吳燒七百裡連營,此失七百餘号戰船當之;所為翻案複仇之筆,不一而足。
則知前回所寫,乃先雪關公之恥,罪及一人;而此回方大複先主之仇,罪在其主,于及全吳,因必使水陸同敗,同失重地焉。
以一荊州并翻猇亭之案,孰又能謂不可分作兩回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