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诩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關燈
小
中
大
陵,我以舟師橫江擊之,嚴守夏口,以緻敵兵,則進退有餘,可立于不敗之地矣。
” 徐盛道:“将軍胸有成竹,盛無所複用其一得之愚;但關雲長徐元直一世之人才,近加以趙子龍遊弋江湖,西北用兵,必備東南,若其有備,深入必危!曹之求我,我之援曹,皆欲起東南之戰鬥,緩西北之圍攻,欲令劉玄德備多力分,俾曹氏得以收回三晉耳。
我似可虛張聲勢以襲江陵,而集兵夏口,以待強敵;關雲長心高氣傲,久欲起兵與我為難,我若以取江陵為名,彼必為先發制人之舉,悉兵以争江夏,是彼為我緻,我竭水陸以環攻之,必可操勝算矣!” 呂蒙道:“彼兵大集,勝負未知,乘隙襲之,得巴陵,則彼亦不得不出兵,是彼亦為我所緻矣!我若得巴陵,亦可寬江夏之防,而制荊州之後;即煩将軍來守夏口,調興霸守江夏,我自率潘陳二将軍去襲巴陵,防地有失,将軍之責,戰事有失,蒙受其罪。
”徐盛見呂蒙決意,知不可争,便道:“将軍決意出兵,盛願負夏口之責。
” 呂蒙大喜,飛檄召甘甯來守江夏;一面吩咐潘璋陳武各領兵三百人,盡着白衣,駕着商船,向巴陵郡進發。
自己帶着杜襲,領戰船五百,水師三千人,随後接應。
令蔣欽朱桓領陸軍五千,從羊樓峒襲巴陵之後。
呂蒙預備已久,一聲出發,即時就道,極其神速。
甘甯調防江夏,分兵陸績應援。
徐盛接守夏口,深恐荊州兵若識破機關,以重兵阻巴陵,以輕兵襲夏口,弄成一個角弓反張,吩咐所部,用心防守,陸路添設煙墩,水路添設巡船;派了重兵,扼住荊州來路,以免為其所乘。
正是: 白衣搖橹,枉勞上将之陰謀;黑雲壓城,深恐敵兵之肆志。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劉備一生大業,成于諸葛,而前後大失有二:赤壁聯吳,東風克捷,不乘戰勝之威,蹶彼之困,長驅襄樊,并力中原,進規河洛,滅此朝食;而與周郎相争于荊州一席之地,遂使曹操坐大,不可複制,此一失也;兩川既定,斜谷倉皇,不乘雞肋之歸,悉我之銳,南圖關輔,戮力中興,旁收秦晉,恢吾故土;而與諸葛相娛于漢中一日之王,轉令關羽稱兵,不可複救,此又一失也。
倘以攻襄之命,臨于赤壁。
祁山之師,奮于關中,曾何司馬懿之善謀,能離吳蜀;滿寵之善使,能合孫曹;緻有子明驕白衣飛渡之舟,雲長哀麥城夜走之刃,以終于西蜀偏安,凄其白帝者乎?此本書所以一定漢中,即圖關輔,而揚威華夏,先固荊州,即此提前反後之例颠,遂握覆操折吳之勝算。
而一為按迹,仍屬以演義七十二回接寫七十三回之翻案文字也。
其蕩定并州,無非自抒偉略;而求援吳會,依然不晚操謀。
于是文和奉使,權代滿寵之行人;白衣渡江,故是呂蒙之面目。
然雲長未出,煙墩烽火,轉成設自阿蒙;子龍巡江,斥堠樓船,便以俘其伏卒;不亦寒盡吳兒助賊之膽,再敢出乘虛蹑後之奇否乎?讀前回,孔明書末,知會雲長,嚴防水寇,吾已知雲長将鞠旅而出荊襄,是逆筆也。
讀本回,呂蒙計中,僞飾舟商,上犯巴陵,吾益知雲長必陳師而即北伐,是犯筆也。
犯筆見則翻新之文至,而吳謀折,雲長之兵,可不大出耶?若夫雲長之兵可出荊稆,乃欲諸葛之兵得出關中也。
又作者欲救玄德平生二失之意,彌平諸葛缺憾,俾成大業,良有以夫!
” 徐盛道:“将軍胸有成竹,盛無所複用其一得之愚;但關雲長徐元直一世之人才,近加以趙子龍遊弋江湖,西北用兵,必備東南,若其有備,深入必危!曹之求我,我之援曹,皆欲起東南之戰鬥,緩西北之圍攻,欲令劉玄德備多力分,俾曹氏得以收回三晉耳。
我似可虛張聲勢以襲江陵,而集兵夏口,以待強敵;關雲長心高氣傲,久欲起兵與我為難,我若以取江陵為名,彼必為先發制人之舉,悉兵以争江夏,是彼為我緻,我竭水陸以環攻之,必可操勝算矣!” 呂蒙道:“彼兵大集,勝負未知,乘隙襲之,得巴陵,則彼亦不得不出兵,是彼亦為我所緻矣!我若得巴陵,亦可寬江夏之防,而制荊州之後;即煩将軍來守夏口,調興霸守江夏,我自率潘陳二将軍去襲巴陵,防地有失,将軍之責,戰事有失,蒙受其罪。
”徐盛見呂蒙決意,知不可争,便道:“将軍決意出兵,盛願負夏口之責。
” 呂蒙大喜,飛檄召甘甯來守江夏;一面吩咐潘璋陳武各領兵三百人,盡着白衣,駕着商船,向巴陵郡進發。
自己帶着杜襲,領戰船五百,水師三千人,随後接應。
令蔣欽朱桓領陸軍五千,從羊樓峒襲巴陵之後。
呂蒙預備已久,一聲出發,即時就道,極其神速。
甘甯調防江夏,分兵陸績應援。
徐盛接守夏口,深恐荊州兵若識破機關,以重兵阻巴陵,以輕兵襲夏口,弄成一個角弓反張,吩咐所部,用心防守,陸路添設煙墩,水路添設巡船;派了重兵,扼住荊州來路,以免為其所乘。
正是: 白衣搖橹,枉勞上将之陰謀;黑雲壓城,深恐敵兵之肆志。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劉備一生大業,成于諸葛,而前後大失有二:赤壁聯吳,東風克捷,不乘戰勝之威,蹶彼之困,長驅襄樊,并力中原,進規河洛,滅此朝食;而與周郎相争于荊州一席之地,遂使曹操坐大,不可複制,此一失也;兩川既定,斜谷倉皇,不乘雞肋之歸,悉我之銳,南圖關輔,戮力中興,旁收秦晉,恢吾故土;而與諸葛相娛于漢中一日之王,轉令關羽稱兵,不可複救,此又一失也。
倘以攻襄之命,臨于赤壁。
祁山之師,奮于關中,曾何司馬懿之善謀,能離吳蜀;滿寵之善使,能合孫曹;緻有子明驕白衣飛渡之舟,雲長哀麥城夜走之刃,以終于西蜀偏安,凄其白帝者乎?此本書所以一定漢中,即圖關輔,而揚威華夏,先固荊州,即此提前反後之例颠,遂握覆操折吳之勝算。
而一為按迹,仍屬以演義七十二回接寫七十三回之翻案文字也。
其蕩定并州,無非自抒偉略;而求援吳會,依然不晚操謀。
于是文和奉使,權代滿寵之行人;白衣渡江,故是呂蒙之面目。
然雲長未出,煙墩烽火,轉成設自阿蒙;子龍巡江,斥堠樓船,便以俘其伏卒;不亦寒盡吳兒助賊之膽,再敢出乘虛蹑後之奇否乎?讀前回,孔明書末,知會雲長,嚴防水寇,吾已知雲長将鞠旅而出荊襄,是逆筆也。
讀本回,呂蒙計中,僞飾舟商,上犯巴陵,吾益知雲長必陳師而即北伐,是犯筆也。
犯筆見則翻新之文至,而吳謀折,雲長之兵,可不大出耶?若夫雲長之兵可出荊稆,乃欲諸葛之兵得出關中也。
又作者欲救玄德平生二失之意,彌平諸葛缺憾,俾成大業,良有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