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
關燈
小
中
大
取長沙桂陽諸郡;劉勝則我可以按兵觀釁,擇利而行。
瑜之所見如此,未知主公尊意如何?” 孫權大喜道:“孤為此事,日夜憂心,今得公瑾一言,如釋重負,公瑾可仍赴鄱陽,為興霸聲援;再令太史慈去濡須,助呂蒙扼合肥南下之路。
分付備了江東土産,以作貢物,張大夫準于明日起程入許便了。
”一宿無話,周瑜太史慈各自去了。
張宏早行夜宿,不一日,來至許都,先至丞相府報到。
曹操正與程昱荀彧劉晔一班謀士,談論荊州近狀,忽聞東吳使者來到,操顧謂衆謀士道:“諸公亦知東吳來使之意平?”劉晔答道:“東吳久不進貢,忽然遣使,必有所謂。
”荀彧微笑道:“不過因劉備新得荊州,欲來探詢丞相意旨耳!”操大笑道:“文若之言是也!”即召張宏入見。
張宏行禮已畢,操自移座命坐。
就相慰勞,然後問吳侯起居,張宏一一答應。
操問荊州情形,現在如何?宏答道:“劉備聽關雲長之言,欲恢複江夏,現已移張飛守襄陽,命雲長與諸葛亮帥水陸三萬人去江夏。
”操又問:“吳侯應付如何?”宏答道:“現以徐盛守江夏,甘甯守湓口,周瑜督水軍出九江,程普督陸軍緣江岸西上。
”操故為警喜之色,連聲贊歎道:“布置周密,吳侯真人傑也!”張宏辭出,操命荀彧送出府門,次日見遇天子,自回吳郡報告去了。
卻說曹操送出張宏,便與衆謀士計議道:“張宏來此,必系周瑜詭計,盛言劉備命雲長取江夏,暗中示我以襲襄樊之機。
孤素知雲長之意,不在吳而在于孤,決不輕棄襄樊,去取江夏。
然劉備取荊襄九郡之名,非得江夏不可。
孫權欲鬥孤兵于襄樊之下,彼既可以緩争,又可坐承其敝,諸公有以發其覆而折其謀否?” 荀攸言道:“丞相高明,既知東吳之陰謀,以攸愚見,東吳既注重荊州,合肥方面,防務必疏,丞相明日便可拜表出師,令曹子廉假公旗幟,頓兵三萬,會合葉申守将曹仁徐晃,屯兵百數十裡外,遙作攻取之勢;諸葛亮必知吳之所以誘我,與我之所以誘吳,必敕雲長按兵不動,是此路可無戰事。
然後丞相自領重兵,徑出合肥,以窺吳會,同時出發,聲東擊西,丞相以為如何?”操大喜道:“卿,吾之陳平也,東吳雖有周郎,其如卿叔侄何?”即召曹洪進府,投以機密。
次日上朝,拜表出師,征讨劉備。
那建安皇帝,自然是依卿所奏,發下白旄黃钺,禦駕送行,即日起程,留司馬懿護丞相府事。
操自率程昱等一班謀士,許褚等一班戰将,暗暗向合肥出發。
曹洪卻大張旗鼓,向襄陽一帶出發。
正是: 虎皮蒙馬,極鈎心鬥角之奇;蛟角成龍,露舞爪張牙之态。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此一回為全書過渡文章,凡蜀漢之委賢材,失大計,攸關于開基立國之得失興亡者,既備于前二回翻案盡之,三國局勢已為之一變。
以人言,則伏龍鳳雛,元直馬良,一時交至;關張趙黃魏等,英傑從風;人材蔚萃,不待三顧之勞,百裡之試。
樊城說降,散關請守之曲折,荊州求賢,南征獻策之纡回。
長沙義釋,法場袒臂之奇特,而龍虎風雲都成聚會。
不取波谲雲詭之雄文,不尚往複低徊之極筆,在玄德業慶得人之盛,不待角智而後昌。
以策言,則荊楚襄樊收于一讓,伊籍之救,不必舉其功;檀溪之馬,不必稱其躍;民心之屬,不必攜之渡江;四郡之歸,不必芳于武力。
若蔡夫人,蒯良,蒯越,蔡瑁,張允等,一班難養之女子小人,更不屑以污筆墨而曲曲傳之,不惟隐惡彰善之旨明,而白水南陽即立授有志中興之先主。
隻二回文字,已使彷徨無歸之玄德,席人歸天與之勢,有鼎足可成之基!豈但正統終不予曹,即劉氏于孫權保之襄樊,亦寸土可歸于操賊,并劉琮亦不令以降操書也。
籲!意何偉欤?然而事固美矣,使彼孫曹當此,其妒嫉憤恨,不安坐卧者,又為何如? 就三國曆史言,則有三分之雄者,必有三分之力,成三分之勢者,必有三分之材。
以力與材,均以雄與勢敵,夫始能分鼎足之局,理固然也。
今劉既若此,則孫曹兩方應付之權謀文字,亦不可不及為寫之,以明形勢,而見屈伸。
于是翻案可得而言,興衰可得而親;事勢所必宜若此,即文章之結構井阖,亦必然如此而始有以著筆也。
又豈文章著筆所必宜如此,抑且閱者人人心目中急不可待,亦必及及問曹孫之果若何,所必欲如此者也。
閱者于三方之形勢既明,從而得觀其成敗,論其短長;如騎之引鞅,如舟之執楫。
無此一回文字,則無以濟遠涉險,以窮道裡山川之勝。
又必極書智均力敵之奇,以見奔車飛渡之功,而顯人為制作之巧,真所謂挾泰山以超北海者,稱為過渡文章,猶隻令之航空,足以比例之耳。
綜曹操之一生奸谲詭計,千古無與抗衡,而其伎倆,特亦慣用因虛作實四字盡之矣。
如羁縻玄德,學圃不易之言,青梅煮酒之論,豈不知玄德終不為人下,自無非因虛作實耳。
牢籠雲長,三事相要之諾,五關斬将之寬,豈不知恩德不足結其心,亦無非因虛作實耳。
其如割發代首,望梅止渴,曹丕甄氏之納,典韋死馬之祭,一切小權小智,無一不以因虛作實行之。
其尚未得志以前,如刺卓獻刀,疑奢滅戶,矯诏以會諸侯,勤王而遷天子,因虛作實,早成天性。
及其既得志也,縛虎而誅呂布,維肋以殺楊修,許田射鹿而試衆心,腐儒舌劍而快自殺,矯诏以誅馬騰,抹書而間韓遂,凡茲奸詐,書不勝書,又無一而非因虛作實也。
甚至易炎劉之祚,則欲為文王,俾其子克成其篡;至于身死,猶存疑冢七十二,以惑人心,可謂自生及死,無時不在因虛作實中也。
故寫老瞞之權謀,隻于因虛作實而已足。
若小周郎之平生,如草船借箭,如蔣幹盜書,如甘露招親等啧啧于婦人孺子之口者,要而論之,又無非借刀殺人而已!故寫周郎之妙計,必不能出于借刀殺之外也。
即此題目上八字,已将孫曹兩方智計,活書無餘,更不必再看文字,文人筆底豈真有鬼哉!惟将曹操周瑜骨髓咀嚼,入腹再行吐出,自必淋漓盡緻,滿紙亂跳者,皆為活曹操活周瑜矣。
所謂文有三昧,此其是已。
将青梅煮酒一段事迹,透辟論來,謂曹操并無劉備在眼裡,明是對面阿谀,暗是當場取笑,聞雷失箸,本不足以騙老瞞,直将世俗轟傳之說,澈底推翻,此真有無上見識,亦見演義誤人。
而此書啟人聰慧,無處不高人一等,不惟翻棠議論,入木三分也。
故隻知追尋史迹之演義可以不讀,而不可不讀憑空結撰之本書,況中國本稱無史者乎!又何必于史是求也。
即此輕輕翻案,随筆逗入下文,以見江東一水相連,不能安枕,自成入情入理之文字。
而叙江東朝會,重武輕文要待天下太平,軍人退伍,方可恢複文東武西秩序,信筆皆成感慨激昂之言,何等有味。
又謂程普周瑜威權在手,勢位自然不議而尊,尤見揶揄古今不少。
若周瑜一段策算言詞,針對本書局勢,決其動靜機宜,又非胸懷經緯者,不能道其隻字,太公一部陰符,乃呈現紙上,幾使讀者認為真有是事。
周郎周郎!吾恐彼周郎者,尚不如此周郎也。
第一回因徐母叙及曹操一方,是曹為旁文。
第二回因江夏叙及孫權一方,是孫為旁文。
本回局勢一易,而入孫曹兩方,是孫曹皆為正文。
一方為旁文者易叙,兩方皆正文者難叙也。
又前二回皆寫事迹,本回專寫權謀,寫事迹者實也,實則易為,寫權謀者虛,虛則不易為。
以不易為之文,而下難叙之筆,寫得機詐百出,權謀互稱,不惟孫曹沾沾自喜,想著者捉筆終篇,其不沾沾自喜,雄視古人者蓋未之有也。
瑜之所見如此,未知主公尊意如何?” 孫權大喜道:“孤為此事,日夜憂心,今得公瑾一言,如釋重負,公瑾可仍赴鄱陽,為興霸聲援;再令太史慈去濡須,助呂蒙扼合肥南下之路。
分付備了江東土産,以作貢物,張大夫準于明日起程入許便了。
”一宿無話,周瑜太史慈各自去了。
張宏早行夜宿,不一日,來至許都,先至丞相府報到。
曹操正與程昱荀彧劉晔一班謀士,談論荊州近狀,忽聞東吳使者來到,操顧謂衆謀士道:“諸公亦知東吳來使之意平?”劉晔答道:“東吳久不進貢,忽然遣使,必有所謂。
”荀彧微笑道:“不過因劉備新得荊州,欲來探詢丞相意旨耳!”操大笑道:“文若之言是也!”即召張宏入見。
張宏行禮已畢,操自移座命坐。
就相慰勞,然後問吳侯起居,張宏一一答應。
操問荊州情形,現在如何?宏答道:“劉備聽關雲長之言,欲恢複江夏,現已移張飛守襄陽,命雲長與諸葛亮帥水陸三萬人去江夏。
”操又問:“吳侯應付如何?”宏答道:“現以徐盛守江夏,甘甯守湓口,周瑜督水軍出九江,程普督陸軍緣江岸西上。
”操故為警喜之色,連聲贊歎道:“布置周密,吳侯真人傑也!”張宏辭出,操命荀彧送出府門,次日見遇天子,自回吳郡報告去了。
卻說曹操送出張宏,便與衆謀士計議道:“張宏來此,必系周瑜詭計,盛言劉備命雲長取江夏,暗中示我以襲襄樊之機。
孤素知雲長之意,不在吳而在于孤,決不輕棄襄樊,去取江夏。
然劉備取荊襄九郡之名,非得江夏不可。
孫權欲鬥孤兵于襄樊之下,彼既可以緩争,又可坐承其敝,諸公有以發其覆而折其謀否?” 荀攸言道:“丞相高明,既知東吳之陰謀,以攸愚見,東吳既注重荊州,合肥方面,防務必疏,丞相明日便可拜表出師,令曹子廉假公旗幟,頓兵三萬,會合葉申守将曹仁徐晃,屯兵百數十裡外,遙作攻取之勢;諸葛亮必知吳之所以誘我,與我之所以誘吳,必敕雲長按兵不動,是此路可無戰事。
然後丞相自領重兵,徑出合肥,以窺吳會,同時出發,聲東擊西,丞相以為如何?”操大喜道:“卿,吾之陳平也,東吳雖有周郎,其如卿叔侄何?”即召曹洪進府,投以機密。
次日上朝,拜表出師,征讨劉備。
那建安皇帝,自然是依卿所奏,發下白旄黃钺,禦駕送行,即日起程,留司馬懿護丞相府事。
操自率程昱等一班謀士,許褚等一班戰将,暗暗向合肥出發。
曹洪卻大張旗鼓,向襄陽一帶出發。
正是: 虎皮蒙馬,極鈎心鬥角之奇;蛟角成龍,露舞爪張牙之态。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此一回為全書過渡文章,凡蜀漢之委賢材,失大計,攸關于開基立國之得失興亡者,既備于前二回翻案盡之,三國局勢已為之一變。
以人言,則伏龍鳳雛,元直馬良,一時交至;關張趙黃魏等,英傑從風;人材蔚萃,不待三顧之勞,百裡之試。
樊城說降,散關請守之曲折,荊州求賢,南征獻策之纡回。
長沙義釋,法場袒臂之奇特,而龍虎風雲都成聚會。
不取波谲雲詭之雄文,不尚往複低徊之極筆,在玄德業慶得人之盛,不待角智而後昌。
以策言,則荊楚襄樊收于一讓,伊籍之救,不必舉其功;檀溪之馬,不必稱其躍;民心之屬,不必攜之渡江;四郡之歸,不必芳于武力。
若蔡夫人,蒯良,蒯越,蔡瑁,張允等,一班難養之女子小人,更不屑以污筆墨而曲曲傳之,不惟隐惡彰善之旨明,而白水南陽即立授有志中興之先主。
隻二回文字,已使彷徨無歸之玄德,席人歸天與之勢,有鼎足可成之基!豈但正統終不予曹,即劉氏于孫權保之襄樊,亦寸土可歸于操賊,并劉琮亦不令以降操書也。
籲!意何偉欤?然而事固美矣,使彼孫曹當此,其妒嫉憤恨,不安坐卧者,又為何如? 就三國曆史言,則有三分之雄者,必有三分之力,成三分之勢者,必有三分之材。
以力與材,均以雄與勢敵,夫始能分鼎足之局,理固然也。
今劉既若此,則孫曹兩方應付之權謀文字,亦不可不及為寫之,以明形勢,而見屈伸。
于是翻案可得而言,興衰可得而親;事勢所必宜若此,即文章之結構井阖,亦必然如此而始有以著筆也。
又豈文章著筆所必宜如此,抑且閱者人人心目中急不可待,亦必及及問曹孫之果若何,所必欲如此者也。
閱者于三方之形勢既明,從而得觀其成敗,論其短長;如騎之引鞅,如舟之執楫。
無此一回文字,則無以濟遠涉險,以窮道裡山川之勝。
又必極書智均力敵之奇,以見奔車飛渡之功,而顯人為制作之巧,真所謂挾泰山以超北海者,稱為過渡文章,猶隻令之航空,足以比例之耳。
綜曹操之一生奸谲詭計,千古無與抗衡,而其伎倆,特亦慣用因虛作實四字盡之矣。
如羁縻玄德,學圃不易之言,青梅煮酒之論,豈不知玄德終不為人下,自無非因虛作實耳。
牢籠雲長,三事相要之諾,五關斬将之寬,豈不知恩德不足結其心,亦無非因虛作實耳。
其如割發代首,望梅止渴,曹丕甄氏之納,典韋死馬之祭,一切小權小智,無一不以因虛作實行之。
其尚未得志以前,如刺卓獻刀,疑奢滅戶,矯诏以會諸侯,勤王而遷天子,因虛作實,早成天性。
及其既得志也,縛虎而誅呂布,維肋以殺楊修,許田射鹿而試衆心,腐儒舌劍而快自殺,矯诏以誅馬騰,抹書而間韓遂,凡茲奸詐,書不勝書,又無一而非因虛作實也。
甚至易炎劉之祚,則欲為文王,俾其子克成其篡;至于身死,猶存疑冢七十二,以惑人心,可謂自生及死,無時不在因虛作實中也。
故寫老瞞之權謀,隻于因虛作實而已足。
若小周郎之平生,如草船借箭,如蔣幹盜書,如甘露招親等啧啧于婦人孺子之口者,要而論之,又無非借刀殺人而已!故寫周郎之妙計,必不能出于借刀殺之外也。
即此題目上八字,已将孫曹兩方智計,活書無餘,更不必再看文字,文人筆底豈真有鬼哉!惟将曹操周瑜骨髓咀嚼,入腹再行吐出,自必淋漓盡緻,滿紙亂跳者,皆為活曹操活周瑜矣。
所謂文有三昧,此其是已。
将青梅煮酒一段事迹,透辟論來,謂曹操并無劉備在眼裡,明是對面阿谀,暗是當場取笑,聞雷失箸,本不足以騙老瞞,直将世俗轟傳之說,澈底推翻,此真有無上見識,亦見演義誤人。
而此書啟人聰慧,無處不高人一等,不惟翻棠議論,入木三分也。
故隻知追尋史迹之演義可以不讀,而不可不讀憑空結撰之本書,況中國本稱無史者乎!又何必于史是求也。
即此輕輕翻案,随筆逗入下文,以見江東一水相連,不能安枕,自成入情入理之文字。
而叙江東朝會,重武輕文要待天下太平,軍人退伍,方可恢複文東武西秩序,信筆皆成感慨激昂之言,何等有味。
又謂程普周瑜威權在手,勢位自然不議而尊,尤見揶揄古今不少。
若周瑜一段策算言詞,針對本書局勢,決其動靜機宜,又非胸懷經緯者,不能道其隻字,太公一部陰符,乃呈現紙上,幾使讀者認為真有是事。
周郎周郎!吾恐彼周郎者,尚不如此周郎也。
第一回因徐母叙及曹操一方,是曹為旁文。
第二回因江夏叙及孫權一方,是孫為旁文。
本回局勢一易,而入孫曹兩方,是孫曹皆為正文。
一方為旁文者易叙,兩方皆正文者難叙也。
又前二回皆寫事迹,本回專寫權謀,寫事迹者實也,實則易為,寫權謀者虛,虛則不易為。
以不易為之文,而下難叙之筆,寫得機詐百出,權謀互稱,不惟孫曹沾沾自喜,想著者捉筆終篇,其不沾沾自喜,雄視古人者蓋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