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于禁再被擒
關燈
小
中
大
。
諸葛瞻口中答應,細心服侍,覺得病勢日重,父親不肯服藥,不知是何意思,暗暗寫信回洛陽告知母親。
那黃忠領兵來到館陶,欺着司馬懿已死,于禁兵少,指揮軍隊,一擁圍城,乘勢攻打。
城中劉晔于禁,見黃忠帶領人馬,前來圍城,劉晔對于禁道:“黃忠來此,東阿必陷落矣!”恰好高唐平原兩處探子回來,報稱馬超引領全軍圍攻高唐,姜維引曆城得勝之師,圍攻平原,諸葛亮自駐曆城,指揮諸将。
劉晔太息道:“都督俊義,皆殉國矣!區區館陶,何能久也!”于禁相對黯然。
劉晔回到自己舍中,作書與于禁,令棄館陶,會合鐘鄧,急趨柳城,共輔曹彰,便以圖報,複自刎而死,從人将書呈于于禁,禁聞訊趨視,流涕下拜,令左右好生收殓,即行埋葬。
自己出府,提刀上馬,率領衆兵,從兵薄處,沖圍而走。
黃忠領兵随後追趕,不到十裡,看看趕上,于禁隻得回馬迎戰,關興張苞,雙騎并上。
于禁抵敵不住,急欲拔劍自殺,被黃忠輕舒猿臂,生擒過馬,衆兵一擁向前緊緊困住。
黃忠盡降曹兵,得了館陶,令張苞引兵三千,在此鎮撫;自同關興,押解于禁,來到高唐,會見馬超,馬超大喜,令将于禁前赴城下示衆。
鄧艾在城上,見于禁被擒,知道事無可為,與其令于禁在漢營受辱,不如令其一死為快;暗取雕弓,搭箭在手,叫一聲“文則,艾得罪了!”真個弓開如滿月,箭去若流星,不偏不歪,正中在于禁咽喉,翻身倒地。
城下黃忠,見鄧艾一箭射死于禁,也就城下一箭射去,正中鄧艾腮頰,鄧艾立時栽倒。
馬超傳令,乘勢攻城。
城上守軍,正在救護鄧艾,不防漢兵蟻附登城。
鄧艾忍痛持刀迎敵,李嚴趕到,攔頭就是一刀,鄧艾将刀架住。
馬岱趕到身後,一刀将鄧艾砍倒在地,再複一刀,結果性命,再也不能行險徼幸,暗度陰平了。
馬超得了高唐,吩咐将士,以禮埋葬鄧艾于禁,留李嚴鎮撫,自同黃忠領兵來會攻平原。
平原已被姜維圍得鐵桶相似,鐘會悉心防禦,兩下相持,又來了馬超黃忠兩支人馬,城下鼓聲動地。
鐘會看得明白,回到帳中,召集将士道:“會自出關輔,大小數十餘戰,不敢自怯,今漢兵麇集平原,東阿館陶,必已無幸,會何必以一己之故,陷全城之生靈!汝等可前往投降漢兵,我自有容身之處!”衆将半信半疑,有些人便去開城,回視鐘會,已自刎帳中!正是: 百戰餘生,終歸同盡;十年戎馬,空負英名。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曹操之扼呂布也,以軍令責劉備守淮南之路;傳谕各寨,有走透呂布及彼軍士者,依軍法處治。
今馬超困司馬懿于東阿,亦曰曹兵逸出何方,無分将卒,定斬不饒;可謂盡報複翻案之能事,則是作者之視司馬懿,有同呂布者耳。
呂布之後,乃生三國,司馬之後,乃無三國;呂布混亂中原,戰無不勝,司馬雄據中朝,謀無不成;呂布能勝曹操,曹操愛之,司馬能謀曹操,曹操亦愛之;呂布死後,漢随以亡,司馬死後,魏随以滅,其相似殆亦多矣。
惟動靜剛柔,外貌不同,故人或不能覺之,其為三國中之魔王,則一而已!不意作者于筆墨無形間,發明斯意,爰表出之。
曹仁之逃黑山,糾合賊衆,反援司馬,真不如曹彰之逃塞外,聯合鮮卑,以存曹祀。
然則魏武子孫,非胡即寇,流落不振,一至如此,作者之誅奸亦大酷矣!乃來援司馬,正所以早死司馬,是亦使司馬亡于曹氏子孫之手:翻案報複,甯不既巧且明?人讀本回,盡知東阿城外地雷火炮,無異上方谷司馬重臨;是以一炸于新安,再炸于東阿,不死司馬懿不止。
不如黑山募賊,司馬驅軍出城而亡,亦無異金阙召兵,曹髦驅車出朝而死。
則作者以一案而為兩重報複,雙管齊下,書中此例甚多,何至于司馬懿而不然也。
若張郃文聘呂虔滿奮之徒,同役而死,隻是一舉盡殲,所謂留亦無益,亦猶燒藤甲而定南蠻;故令燒東阿而亡曹魏,以此告終,無他筆法也。
演義鐘鄧亡蜀,而有相攻,今以諸葛滅魏,即令鐘鄧相離,而不能救;人至相攻,是與不相救,其義一也。
乃鄧艾小子,竟仍一箭射死于禁,是其慣殺自家人,舊惡不改, 則其城破身亡,何可不如諸葛瞻之死于綿竹者乎!而于禁仍殺于魏,特不許曹丕殺之,必令照舊為漢将生擒,仍因被擒之故,為魏人所殺,抑更翻案得妙。
若夫鐘會自刎,蓋又許其幾至假手複蜀、姑免身首異處、真可謂筆底絲毫不松。
諸葛瞻口中答應,細心服侍,覺得病勢日重,父親不肯服藥,不知是何意思,暗暗寫信回洛陽告知母親。
那黃忠領兵來到館陶,欺着司馬懿已死,于禁兵少,指揮軍隊,一擁圍城,乘勢攻打。
城中劉晔于禁,見黃忠帶領人馬,前來圍城,劉晔對于禁道:“黃忠來此,東阿必陷落矣!”恰好高唐平原兩處探子回來,報稱馬超引領全軍圍攻高唐,姜維引曆城得勝之師,圍攻平原,諸葛亮自駐曆城,指揮諸将。
劉晔太息道:“都督俊義,皆殉國矣!區區館陶,何能久也!”于禁相對黯然。
劉晔回到自己舍中,作書與于禁,令棄館陶,會合鐘鄧,急趨柳城,共輔曹彰,便以圖報,複自刎而死,從人将書呈于于禁,禁聞訊趨視,流涕下拜,令左右好生收殓,即行埋葬。
自己出府,提刀上馬,率領衆兵,從兵薄處,沖圍而走。
黃忠領兵随後追趕,不到十裡,看看趕上,于禁隻得回馬迎戰,關興張苞,雙騎并上。
于禁抵敵不住,急欲拔劍自殺,被黃忠輕舒猿臂,生擒過馬,衆兵一擁向前緊緊困住。
黃忠盡降曹兵,得了館陶,令張苞引兵三千,在此鎮撫;自同關興,押解于禁,來到高唐,會見馬超,馬超大喜,令将于禁前赴城下示衆。
鄧艾在城上,見于禁被擒,知道事無可為,與其令于禁在漢營受辱,不如令其一死為快;暗取雕弓,搭箭在手,叫一聲“文則,艾得罪了!”真個弓開如滿月,箭去若流星,不偏不歪,正中在于禁咽喉,翻身倒地。
城下黃忠,見鄧艾一箭射死于禁,也就城下一箭射去,正中鄧艾腮頰,鄧艾立時栽倒。
馬超傳令,乘勢攻城。
城上守軍,正在救護鄧艾,不防漢兵蟻附登城。
鄧艾忍痛持刀迎敵,李嚴趕到,攔頭就是一刀,鄧艾将刀架住。
馬岱趕到身後,一刀将鄧艾砍倒在地,再複一刀,結果性命,再也不能行險徼幸,暗度陰平了。
馬超得了高唐,吩咐将士,以禮埋葬鄧艾于禁,留李嚴鎮撫,自同黃忠領兵來會攻平原。
平原已被姜維圍得鐵桶相似,鐘會悉心防禦,兩下相持,又來了馬超黃忠兩支人馬,城下鼓聲動地。
鐘會看得明白,回到帳中,召集将士道:“會自出關輔,大小數十餘戰,不敢自怯,今漢兵麇集平原,東阿館陶,必已無幸,會何必以一己之故,陷全城之生靈!汝等可前往投降漢兵,我自有容身之處!”衆将半信半疑,有些人便去開城,回視鐘會,已自刎帳中!正是: 百戰餘生,終歸同盡;十年戎馬,空負英名。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曹操之扼呂布也,以軍令責劉備守淮南之路;傳谕各寨,有走透呂布及彼軍士者,依軍法處治。
今馬超困司馬懿于東阿,亦曰曹兵逸出何方,無分将卒,定斬不饒;可謂盡報複翻案之能事,則是作者之視司馬懿,有同呂布者耳。
呂布之後,乃生三國,司馬之後,乃無三國;呂布混亂中原,戰無不勝,司馬雄據中朝,謀無不成;呂布能勝曹操,曹操愛之,司馬能謀曹操,曹操亦愛之;呂布死後,漢随以亡,司馬死後,魏随以滅,其相似殆亦多矣。
惟動靜剛柔,外貌不同,故人或不能覺之,其為三國中之魔王,則一而已!不意作者于筆墨無形間,發明斯意,爰表出之。
曹仁之逃黑山,糾合賊衆,反援司馬,真不如曹彰之逃塞外,聯合鮮卑,以存曹祀。
然則魏武子孫,非胡即寇,流落不振,一至如此,作者之誅奸亦大酷矣!乃來援司馬,正所以早死司馬,是亦使司馬亡于曹氏子孫之手:翻案報複,甯不既巧且明?人讀本回,盡知東阿城外地雷火炮,無異上方谷司馬重臨;是以一炸于新安,再炸于東阿,不死司馬懿不止。
不如黑山募賊,司馬驅軍出城而亡,亦無異金阙召兵,曹髦驅車出朝而死。
則作者以一案而為兩重報複,雙管齊下,書中此例甚多,何至于司馬懿而不然也。
若張郃文聘呂虔滿奮之徒,同役而死,隻是一舉盡殲,所謂留亦無益,亦猶燒藤甲而定南蠻;故令燒東阿而亡曹魏,以此告終,無他筆法也。
演義鐘鄧亡蜀,而有相攻,今以諸葛滅魏,即令鐘鄧相離,而不能救;人至相攻,是與不相救,其義一也。
乃鄧艾小子,竟仍一箭射死于禁,是其慣殺自家人,舊惡不改, 則其城破身亡,何可不如諸葛瞻之死于綿竹者乎!而于禁仍殺于魏,特不許曹丕殺之,必令照舊為漢将生擒,仍因被擒之故,為魏人所殺,抑更翻案得妙。
若夫鐘會自刎,蓋又許其幾至假手複蜀、姑免身首異處、真可謂筆底絲毫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