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将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

關燈
三萬,前往幽州。

    ”飛答道:“請俟主公病愈,再往不遲。

    ”玄德道:“孤病不知何日始愈,三弟先去,為孤減卻憂心也!”張飛再拜受命。

    四人方欲出宮,玄德道:“士元可彙列諸将功勳,以便議酬庸之典。

    ”士元領命,拜辭出府。

     到了次日,士元傳出漢中王旨意,承制授張飛為都督冀幽并營四州諸軍事冀州牧,馬谡為幽州刺史,監冀州牧幕府事。

    二人入宮謝恩辭行,即日就道。

    到了許昌,見過元直,分兵三萬,從馬超部下調回張苞,從元直部下調了張翼馬忠二将,星夜前往幽州。

    不日到了,魏延王平張嶷俱來谒見,張飛傳述漢中王旨意,慰勞諸将,設宴款待,諸将謝過,各回防地去了, 洛陽城裡,龐士元與雲長商議道:“大王命統彙叙諸将功績,以便酬庸,但諸将位高,非分茅胙土,不足以償勞勚,而分茅胙土,又非俟大王正位後不可;以統愚意,不如将此意分告諸将,令其稍候,俟大王病愈正位後,論功行賞,為有光勞也!”雲長稱善,立即派人分緻諸将,大衆都不約而同,遵命辦理。

    誰知玄德病勢卻一日緊上一日,二人十分憂慮不提。

     卻說乘桴浮海的東吳君臣,自從出了海口,揚帆直向南粵出發,起初一二日,到還風平浪靜,沿途在海濱上打聽土人,言會稽各地,已為漢兵所得,東瓯閩越,消息不通,君臣在舟中,相對歎息,行了十餘日,那一日将到舟山海峽,忽然間天上一點烏雲,掩映日邊,霎時飙風大起,白日無光,海水壁立,白浪滔天,有如山倒,湧入船艙。

    東吳水師船隻,攏岸不及,一頓飯工夫,自相撞擊,沉沒了數百号,餘舟亦自相颠播。

     孫亮在大船上,焚香禱告道:“若孫氏不亡,即時風息,若天亡孫氏,夫複何言!”祝告巳畢,隻見空中忽然現出日光,風勢略止,左右諸臣,皆呼萬歲。

    卻又作怪,一霎時風又大起,波浪更甚于前,從行船隻,所餘無幾!孫亮大恸道:“天既亡我,何必更累生民!”舉身一躍,投入海中。

    陸遜周泰淩統諸葛瑾顧雍等,一齊恸哭道:“臣等冒死相從,欲以延先王之祚耳,今幼主如此,何忍獨存!”相率投海自盡,宮眷将卒四五萬人,一齊俱盡。

     一時雨止風息,天空如鏡,剩下一二十隻船,人人頭昏眼花,六神無主,被水漂流到錢塘江附近來了。

    衆人悠悠醒轉,已被岸上守兵得知,飛報守将廖化。

    化命将船扣住,叫衆人上來問話,問知原因,化亦為之恻然,仍命衆人前去打撈屍首。

     不過一日,江上守兵報稱江邊浮屍無數,互相連屬。

    化命人撈上,吳兵認得是孫亮諸人屍首,無不痛哭。

    化命人擇取上好棺木衣衾,将諸人香湯沐浴,分别成殓,飛報趙雲。

    雲令諸葛恪前往迎取回來,仍用王禮将孫亮葬入孫權墳側,從死諸臣,準其祔葬,并許人民哭臨。

    正是: 素車白馬,前胥後種之潮;畫鹢餘皇,西越東吳之影。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金粉六朝,同都建業,石頭千載,孰建金陵,伊古以來,王師之會于城下者屢矣。

    元明而後,始定燕京,遂使王氣銷沈,人忘南渡!帝京黯黪,月冷秦淮!今日者鼎革慶成,山河民主,恢宏故物,複我漢京,始得拜國父于鐘山,奠國都于遺命。

    而北伐功成,固又以克複金陵為大彰天讨也。

    何白門鼓角,作者乃定一統以中興漢室,早成書于革命中斷之秋哉!謂非預言嘉谶,同于受命之符,蓋不可得!實亦人心思漢,全氏所歸,因不覺于遊戲文章,假諸葛而發抒孤憤,削平吳魏,再造家邦,意若軍閥之流,不過操懿耳!若曰崇拜英雄,作者且深悲諸葛矣,是豈有故亵故渎,而自陋陋國之意乎哉。

    若謂以帝制為宗,則又未知作者固以造時勢自命者也,甯有此冬烘頭腦而不識時勢之義乎哉!言諧近巧,巧乃無間;惟其無間,斯乃不得間之也。

     孫皓出降,孫策之所痛心也,降于司馬,作者尤深惡之。

    今若仍寫出降,非所以寫孫亮之英明也,且不合翻案之義。

    于百忙中寫一張昭,生不出于勸降,又百忙中寫一諸葛瑾,死不負于孫氏,以有陸遜從海之策,孫亮哭廟之亡,黃海樓船,君臣遂歸同盡!意若曰:與其至孫皓而出,不如早亡于孫亮,庶或戰而不勝,終必如此以死可矣。

    似此立論亡吳,桓王之目其瞑,作者于三國英雄雖死亦不忍絲毫屈辱,抑至如是。

    而設朝定議,即大翻舌戰群儒之案,映帶寫來,又甚顯然。

    普以“哭祖廟一王死幸”寫于孫亮,補翻後案,毋乃變幻甚奇也。

    卒使天地晦冥,波濤山撼,牽衣入海,潮落錢塘,東吳之亡,遂以桓王而生色,不異于崖山帝昺,南宋君臣!夫始知作者意在南枝,蓋始終惡胡悲漢,革命思想常萦腦際,故至有是比附焉。

    若諸葛義同生死,乃寫吳得其虎,張昭有觍面目,無非欲令自裁,筆底餘波,則又蓋将蜀亡慘狀,一一報之于吳耳。

    吳會雖平,僅使先主精神一振,而病勢日加沉重,終不救于一己之亡身,言外餘音,尤令人低徊于先主仇吳至亡,仍屬無益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