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将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張飛由采石矶渡江,與馬超合兵,向秣陵關進發,圍攻建業。
恰好向寵會合陸軍,将巢湖東吳水師,完全殲滅。
元直令龐豐龐豫領兵萬人,駐紮巢湖西梁山一帶,鎮撫新降各地,令向寵督水師急赴九洑洲,跟随趙雲,追擊東吳建業水師。
水陸諸軍十餘萬,沿江東下,旌旗蔽日,金鼓喧天,夜間燈火,照耀長江。
又令馬超率本部軍隊,渡秦淮河,奪句容丹陽,與姜維合兵,絕吳兵南竄之路。
吳兵一敗,不能複振,怎當得漢兵水陸環攻,三面合圍。
兼之建業方面,自從孫策占有以來,數十餘年,不見兵革,一日聽得漢兵來到,萬分驚恐,城外人民,扶老攜幼,逃避兵災,紛紛入城,四五日間,城中驟加十餘萬人,米谷柴薪,登時飛漲。
又因江東自與荊州開釁以來,錢糧金帛,大半耗竭,民間蓋藏,所餘無幾,城中形勢,日見危急。
陸遜周泰淩統諸将,督率水陸将士,分頭守禦;孫亮盡出宮中金帛,以犒士卒。
建業人民,世受孫氏撫育之恩,相率登陴助守,隻是外援盡絕,城中糧食,不能支持。
孫亮即時召集先王老臣張昭顧雍及陸遜諸将入府商議,隻諸葛瑾因為孫匡所谮,被吳軍監視,不能與議。
當下東吳大小文武官吏七十餘人,齊集吳王府中。
孫亮流涕言道:“孤承先王付托之重,不克負荷,喪師失地,兵臨城下,欲戰不能,求援無望,三世相傳之基業,誠恐一敗無遺,諸卿有何良策,可救危亡?” 張昭道:“主公!漢室重興,中原底定,曹氏早亡,今幸存者獨江東耳!然而兵敗将亡,江淮南北,勢成瓦解!頃聞瓯越八閩,皆為趙雲部将所得,我之所有,僅建業一城,漢兵水陸圍攻,勢焰方張,其誰能敵?依老臣愚見,不如開城納款,猶為上策;漢中王倘念婚姻之好,或令主公複紹先王之封,亦未可知,既可免生靈塗炭之火,又可延國家将墜之緒,猶勝于憑城血戰,終歸撓敗也!” 一言未畢,周泰抗聲說道:“子布之言,真亡國大夫之言!泰随先桓王與先王大小數十戰,未見兵敗投降而可自全者!我與荊州既絕姻好,已成仇敵,數年以來,淮徐江漢之間,伏屍盈野,流血盈川,非我滅劉,即劉滅我,勢不兩立,何能幸存?我兵雖敗,帶甲之士,尚數萬人,不如收合餘燼,背城借一,勝則固足存國,不勝當與國偕亡,又何必忍辱偷生,令先王抱恨于九泉也!”周泰言時,須發皆豎,目眦盡裂,一席話說得激昂悲壯,義憤填胸,所有将士,齊聲響應,皆願效死一戰。
孫亮不能自決,回顧陸遜道:“伯言以為如何?” 陸遜答道:“子布之言,固不足取,周将軍之論,亦未三思;先王之時,以青兖徐揚四州之兵力,徐呂甘韓諸将之謀勇,撫魏室之遺臣,以與諸葛亮相持于山東,大戰數十,卒成蹉跌,殆天意所歸,難以人力争也!今師徒撓敗,軍氣不振,即令再戰,亦敗而已,何能勝也?漢兵席屢勝之勢,水陸相輔而進,猛将如雲,謀臣如雨,雖桓王複生,亦不能守此孤城,況主公乎!臣聞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既興漢,不能與逆,以臣愚見,不如棄了建業,以戈船載戰士,由海道入南粵,阻嶺峤之險,用夷獠之衆,獵山海之富,盡舟楫之利,師仿趙佗以存先王之祀,差為可耳!” 衆文武聽得此言,有主安土重遷者,有主死守者,有主求降者,紛紛不一。
孫亮道:“伯言所見甚是,孤意決矣!”即時哭别祖廟,攜了祖父神主上船,令陸遜先去整理舟楫,撫慰将士,令文武将吏,願從去者,即赴舟上。
衆文武去留各半。
諸葛瑾聞得此信,囑其子恪道:“我受孫氏三世厚恩,義同生死,雖受讒言,亦無所怨,汝在家中,存先人一脈,漢兵雖至,決不令汝為難。
”恪牽衣哭泣,瑾絕裾而去,來到孫亮船上。
亮流涕道:“卿忠懇一至此耶!我負卿矣。
”顧雍步骘諸臣,陸續至者三十餘人,隻不見張昭來到。
亮道:“子布受先王知遇,何圖一至于此!”陸遜與周泰淩統率領水師,在後抵禦,自奉孫亮及官眷文武諸臣,乘夜泛舟先發。
次日日中,周泰淩統,俟孫亮去遠,拔隊起程。
趙雲向寵聞知,督兵随後追趕,趕到海口,将船泊住,候元帥将令,出海再追。
建業城中無主,張昭率餘存文武,開城迎降。
張飛馬超姜維,整旅入城,都因徐元直有令在前,不準騷擾居民,不準侵犯孫氏墳暮,不準焚搜衙署官府,各軍分城駐紮,露營住宿,軍民交易,公平往來,真個市肆不驚,秋毫無犯。
衆将屯兵已定,飛迎元帥入城。
徐庶至吳王府坐定,令有司簿記府中器物,俱送洛陽,一絲不苟。
積存金帛,分賞将士。
張昭來見,面頌漢中芏功德,元帥威靈。
元直笑道:“足下乃孫氏三世老臣,晚節不終,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吳桓王也?”昭大慚,回到家中,自缢而死。
元直一面令人飛報捷音,一面召回趙雲,令領陸軍與馬超分兩路去定東吳各地,沿海駐兵,防吳軍内犯;令向寵将水師分布海口,及沿江各要隘。
諸
恰好向寵會合陸軍,将巢湖東吳水師,完全殲滅。
元直令龐豐龐豫領兵萬人,駐紮巢湖西梁山一帶,鎮撫新降各地,令向寵督水師急赴九洑洲,跟随趙雲,追擊東吳建業水師。
水陸諸軍十餘萬,沿江東下,旌旗蔽日,金鼓喧天,夜間燈火,照耀長江。
又令馬超率本部軍隊,渡秦淮河,奪句容丹陽,與姜維合兵,絕吳兵南竄之路。
吳兵一敗,不能複振,怎當得漢兵水陸環攻,三面合圍。
兼之建業方面,自從孫策占有以來,數十餘年,不見兵革,一日聽得漢兵來到,萬分驚恐,城外人民,扶老攜幼,逃避兵災,紛紛入城,四五日間,城中驟加十餘萬人,米谷柴薪,登時飛漲。
又因江東自與荊州開釁以來,錢糧金帛,大半耗竭,民間蓋藏,所餘無幾,城中形勢,日見危急。
陸遜周泰淩統諸将,督率水陸将士,分頭守禦;孫亮盡出宮中金帛,以犒士卒。
建業人民,世受孫氏撫育之恩,相率登陴助守,隻是外援盡絕,城中糧食,不能支持。
孫亮即時召集先王老臣張昭顧雍及陸遜諸将入府商議,隻諸葛瑾因為孫匡所谮,被吳軍監視,不能與議。
當下東吳大小文武官吏七十餘人,齊集吳王府中。
孫亮流涕言道:“孤承先王付托之重,不克負荷,喪師失地,兵臨城下,欲戰不能,求援無望,三世相傳之基業,誠恐一敗無遺,諸卿有何良策,可救危亡?” 張昭道:“主公!漢室重興,中原底定,曹氏早亡,今幸存者獨江東耳!然而兵敗将亡,江淮南北,勢成瓦解!頃聞瓯越八閩,皆為趙雲部将所得,我之所有,僅建業一城,漢兵水陸圍攻,勢焰方張,其誰能敵?依老臣愚見,不如開城納款,猶為上策;漢中王倘念婚姻之好,或令主公複紹先王之封,亦未可知,既可免生靈塗炭之火,又可延國家将墜之緒,猶勝于憑城血戰,終歸撓敗也!” 一言未畢,周泰抗聲說道:“子布之言,真亡國大夫之言!泰随先桓王與先王大小數十戰,未見兵敗投降而可自全者!我與荊州既絕姻好,已成仇敵,數年以來,淮徐江漢之間,伏屍盈野,流血盈川,非我滅劉,即劉滅我,勢不兩立,何能幸存?我兵雖敗,帶甲之士,尚數萬人,不如收合餘燼,背城借一,勝則固足存國,不勝當與國偕亡,又何必忍辱偷生,令先王抱恨于九泉也!”周泰言時,須發皆豎,目眦盡裂,一席話說得激昂悲壯,義憤填胸,所有将士,齊聲響應,皆願效死一戰。
孫亮不能自決,回顧陸遜道:“伯言以為如何?” 陸遜答道:“子布之言,固不足取,周将軍之論,亦未三思;先王之時,以青兖徐揚四州之兵力,徐呂甘韓諸将之謀勇,撫魏室之遺臣,以與諸葛亮相持于山東,大戰數十,卒成蹉跌,殆天意所歸,難以人力争也!今師徒撓敗,軍氣不振,即令再戰,亦敗而已,何能勝也?漢兵席屢勝之勢,水陸相輔而進,猛将如雲,謀臣如雨,雖桓王複生,亦不能守此孤城,況主公乎!臣聞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既興漢,不能與逆,以臣愚見,不如棄了建業,以戈船載戰士,由海道入南粵,阻嶺峤之險,用夷獠之衆,獵山海之富,盡舟楫之利,師仿趙佗以存先王之祀,差為可耳!” 衆文武聽得此言,有主安土重遷者,有主死守者,有主求降者,紛紛不一。
孫亮道:“伯言所見甚是,孤意決矣!”即時哭别祖廟,攜了祖父神主上船,令陸遜先去整理舟楫,撫慰将士,令文武将吏,願從去者,即赴舟上。
衆文武去留各半。
諸葛瑾聞得此信,囑其子恪道:“我受孫氏三世厚恩,義同生死,雖受讒言,亦無所怨,汝在家中,存先人一脈,漢兵雖至,決不令汝為難。
”恪牽衣哭泣,瑾絕裾而去,來到孫亮船上。
亮流涕道:“卿忠懇一至此耶!我負卿矣。
”顧雍步骘諸臣,陸續至者三十餘人,隻不見張昭來到。
亮道:“子布受先王知遇,何圖一至于此!”陸遜與周泰淩統率領水師,在後抵禦,自奉孫亮及官眷文武諸臣,乘夜泛舟先發。
次日日中,周泰淩統,俟孫亮去遠,拔隊起程。
趙雲向寵聞知,督兵随後追趕,趕到海口,将船泊住,候元帥将令,出海再追。
建業城中無主,張昭率餘存文武,開城迎降。
張飛馬超姜維,整旅入城,都因徐元直有令在前,不準騷擾居民,不準侵犯孫氏墳暮,不準焚搜衙署官府,各軍分城駐紮,露營住宿,軍民交易,公平往來,真個市肆不驚,秋毫無犯。
衆将屯兵已定,飛迎元帥入城。
徐庶至吳王府坐定,令有司簿記府中器物,俱送洛陽,一絲不苟。
積存金帛,分賞将士。
張昭來見,面頌漢中芏功德,元帥威靈。
元直笑道:“足下乃孫氏三世老臣,晚節不終,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吳桓王也?”昭大慚,回到家中,自缢而死。
元直一面令人飛報捷音,一面召回趙雲,令領陸軍與馬超分兩路去定東吳各地,沿海駐兵,防吳軍内犯;令向寵将水師分布海口,及沿江各要隘。
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