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
關燈
小
中
大
信,叫人專進大營,請俟山内火起,派兵接應。
到了夜分,叫王雲帶了原兵,當先引路,自己領兵随後。
到了出口,守山魏兵見是王雲,放了上來。
王雲上了山口,諸葛瞻人馬陸續上來,守兵莫知所以。
漢兵乘勢把住山口,王雲諸葛瞻乘着星光,從山後小路,一步一步,挨上山去,到了大寨,天快亮了。
諸葛瞻吩咐軍士,就營旁放起火來,自己挺槍奮勇當先,殺入魏營。
王淩從睡夢中驚醒,從寨後匍匐溜出,越過前山,登時寨中火光燭天,漢兵無不以一當百。
外面馬岱關索兩支人馬,因接着諸葛瞻書信,惟恐有失,火速催軍,前來山下。
山口漢兵,把旗一招,二将督兵直上,隻聽見前面殺聲大起。
原來王淩逃到前山,文欽同著文鴦趕即來救,迎頭碰見王雲諸葛瞻追趕王淩,文欽便接住諸葛瞻,文鴦接住王雲,戰不到十合,文鴦一槍将王雲挑下山澗中去了。
父子雙戰諸葛瞻,正在危急,馬岱大叫道:“小将軍休慌,某家來了!”揮刀上前,接住文鴦。
關索催動後軍,乘勢追殺魏兵,見馬岱戰文鴦不下,迎上前去,雙戰文鴦。
諸葛瞻一槍,将文欽左臂刺傷,文欽向後便走,諸葛瞻便來助攻文鴦。
那文鴦雖然猛勇,見父親受傷,槍法慌亂,虛掩一槍,望前山敗走。
馬岱指揮兵将,向前追趕,乘勢占住了前山大營。
不料山下鼓角齊鳴,曹兵來了一支救兵。
原來司馬懿聞聽馬超來攻龍門,惟恐守兵單弱,急調司馬昭前來,待到來時,已經失守。
司馬昭将敗兵讓過,就在山下安營,王淩文欽,來營請罪。
司馬昭怒道:“龍門天險,屏蔽洛陽,二将身領重兵,竟将要地喪失,尚何面目歸見魏王?”吩咐武士,将二人綁了,解赴洛陽,聽都督辦理,以申軍法。
二人俯首無辭,繩穿索綁,即時押赴洛陽。
當下有人報知文鴦,那文鴦性如烈火,大怒道:“王淩失了後山,我父救援,身受重傷,今不分皂白,一律治罪,似此昏亂,不如他适!”一聲号令,全營盡變,追上前頭,打開囚車,救出二人,竟上龍門投降漢軍;司馬昭大怒,領兵前來追趕,文鴦力戰斷後,追兵紛紛落馬。
山上馬岱諸人,看得清清楚楚,叫降兵紮住半山,馬岱領兵下山,接應文鴦。
司馬昭見有接應,急忙收兵回營。
文欽父子同王淩見過馬岱關索諸葛瞻。
馬岱吩咐三人好好将息,一面使人飛報孟起。
不半日問,馬超派人送來手令,叫諸葛附馬,帶領王淩文欽回到大營,文鴦留在龍門統領新軍。
諸葛瞻得令,同了王文二人,回到颍陽鎮,自己先進去見了主帥。
馬超攜手笑道:“賢侄初次出兵,便立奇功,真是将門有種!”諸葛瞻謙遜了一回,馬超叫他領王文二人進來。
二将進營,上前參拜,馬超還禮道:“二位将軍,棄暗投明,可敬可賀!即煩文将軍作書與令郎,統率所部,随同進兵,我自派人送文将軍赴宜陽城裡養傷,候傷痕全愈,再赴前敵,王将軍即在大營可也。
”二将謝過。
文欽修了書信,告知兒子,言馬将軍相待甚好,自己赴宜陽城養傷,可領新軍随同前敵諸軍并進,勉圖報稱雲雲。
馬超差人将書信送付前敵,一面派人選文欽至宜陽養傷。
文鴦得了父親手書,自同馬岱諸人計劃進兵,馬超卻把諸葛瞻留在大營,不令他身當前敵,恐怕他稍有損傷,對漢中王與元帥不起。
且說司馬昭收兵回營,一面使人飛報洛陽,言王淩文欽造反,失守龍門山;一面與衆将士商議道:“我軍虛實,王文二人,甚為知曉,彼軍現據高地,若出不意,下山圍攻,萬分危險,不如将軍隊連夜撤入少室山中,盡行藏匿,彼兵出據平地,我洛陽之軍,可以撓其前,少室之軍,可以擾其後,彼得龍門,等于不得耳!”衆将齊聲贊成,乘着黑夜,盡行撤退,藏匿少室山去了。
比及天明,龍門山上,馬岱關索文鴦,看見山下曹營盡空,不見一人,反吃了一驚。
差了幾十名精細小卒,下山打探,走了十條裡,不見曹兵蹤影,三人大疑起來,即忙差人告知馬超。
馬超同着諸葛贍王淩三人,悉起大兵,來到前山,憑山一望,四顧茫茫。
馬超道:“久聞司馬昭兄弟能兵,勝似其父,今幸命來救龍門,未曾見陣,棄了防地,逃匿何方?必有陰謀,不宜輕動。
”諸葛瞻道:“我依山為營,三營相互,山上為二營,營更相倚,進可以攻洛陽,退可以保龍門,雖有陰謀,其如我何?”馬超道:“賢侄之言,甚為有理!”即令馬岱文鴦關索三人下山,倚山為營;馬超自與諸葛瞻在山上安了兩個營寨,各營多派哨兵,四處探訪,小心提防司馬昭前來劫營。
那洛陽城裡司馬懿,聞聽龍門失守,王淩文欽父子投降,司馬昭藏兵少室,急令司馬師領兵二萬,鐘會為副,會同司馬昭攻屯龍門山漢兵,以免洛陽後顧之憂。
令鄧艾全軍渡洛,進襲宜陽,以擊馬超後路。
且說司馬昭暗地差人知會哥哥司馬師,約期會攻龍門山下漢軍營寨,兩軍約下暗号。
到了日期,司馬師鐘會兩路出兵進攻漢營;到了營門,一聲喊起,司馬師砍開馬岱營門,鐘會砍開文
到了夜分,叫王雲帶了原兵,當先引路,自己領兵随後。
到了出口,守山魏兵見是王雲,放了上來。
王雲上了山口,諸葛瞻人馬陸續上來,守兵莫知所以。
漢兵乘勢把住山口,王雲諸葛瞻乘着星光,從山後小路,一步一步,挨上山去,到了大寨,天快亮了。
諸葛瞻吩咐軍士,就營旁放起火來,自己挺槍奮勇當先,殺入魏營。
王淩從睡夢中驚醒,從寨後匍匐溜出,越過前山,登時寨中火光燭天,漢兵無不以一當百。
外面馬岱關索兩支人馬,因接着諸葛瞻書信,惟恐有失,火速催軍,前來山下。
山口漢兵,把旗一招,二将督兵直上,隻聽見前面殺聲大起。
原來王淩逃到前山,文欽同著文鴦趕即來救,迎頭碰見王雲諸葛瞻追趕王淩,文欽便接住諸葛瞻,文鴦接住王雲,戰不到十合,文鴦一槍将王雲挑下山澗中去了。
父子雙戰諸葛瞻,正在危急,馬岱大叫道:“小将軍休慌,某家來了!”揮刀上前,接住文鴦。
關索催動後軍,乘勢追殺魏兵,見馬岱戰文鴦不下,迎上前去,雙戰文鴦。
諸葛瞻一槍,将文欽左臂刺傷,文欽向後便走,諸葛瞻便來助攻文鴦。
那文鴦雖然猛勇,見父親受傷,槍法慌亂,虛掩一槍,望前山敗走。
馬岱指揮兵将,向前追趕,乘勢占住了前山大營。
不料山下鼓角齊鳴,曹兵來了一支救兵。
原來司馬懿聞聽馬超來攻龍門,惟恐守兵單弱,急調司馬昭前來,待到來時,已經失守。
司馬昭将敗兵讓過,就在山下安營,王淩文欽,來營請罪。
司馬昭怒道:“龍門天險,屏蔽洛陽,二将身領重兵,竟将要地喪失,尚何面目歸見魏王?”吩咐武士,将二人綁了,解赴洛陽,聽都督辦理,以申軍法。
二人俯首無辭,繩穿索綁,即時押赴洛陽。
當下有人報知文鴦,那文鴦性如烈火,大怒道:“王淩失了後山,我父救援,身受重傷,今不分皂白,一律治罪,似此昏亂,不如他适!”一聲号令,全營盡變,追上前頭,打開囚車,救出二人,竟上龍門投降漢軍;司馬昭大怒,領兵前來追趕,文鴦力戰斷後,追兵紛紛落馬。
山上馬岱諸人,看得清清楚楚,叫降兵紮住半山,馬岱領兵下山,接應文鴦。
司馬昭見有接應,急忙收兵回營。
文欽父子同王淩見過馬岱關索諸葛瞻。
馬岱吩咐三人好好将息,一面使人飛報孟起。
不半日問,馬超派人送來手令,叫諸葛附馬,帶領王淩文欽回到大營,文鴦留在龍門統領新軍。
諸葛瞻得令,同了王文二人,回到颍陽鎮,自己先進去見了主帥。
馬超攜手笑道:“賢侄初次出兵,便立奇功,真是将門有種!”諸葛瞻謙遜了一回,馬超叫他領王文二人進來。
二将進營,上前參拜,馬超還禮道:“二位将軍,棄暗投明,可敬可賀!即煩文将軍作書與令郎,統率所部,随同進兵,我自派人送文将軍赴宜陽城裡養傷,候傷痕全愈,再赴前敵,王将軍即在大營可也。
”二将謝過。
文欽修了書信,告知兒子,言馬将軍相待甚好,自己赴宜陽城養傷,可領新軍随同前敵諸軍并進,勉圖報稱雲雲。
馬超差人将書信送付前敵,一面派人選文欽至宜陽養傷。
文鴦得了父親手書,自同馬岱諸人計劃進兵,馬超卻把諸葛瞻留在大營,不令他身當前敵,恐怕他稍有損傷,對漢中王與元帥不起。
且說司馬昭收兵回營,一面使人飛報洛陽,言王淩文欽造反,失守龍門山;一面與衆将士商議道:“我軍虛實,王文二人,甚為知曉,彼軍現據高地,若出不意,下山圍攻,萬分危險,不如将軍隊連夜撤入少室山中,盡行藏匿,彼兵出據平地,我洛陽之軍,可以撓其前,少室之軍,可以擾其後,彼得龍門,等于不得耳!”衆将齊聲贊成,乘着黑夜,盡行撤退,藏匿少室山去了。
比及天明,龍門山上,馬岱關索文鴦,看見山下曹營盡空,不見一人,反吃了一驚。
差了幾十名精細小卒,下山打探,走了十條裡,不見曹兵蹤影,三人大疑起來,即忙差人告知馬超。
馬超同着諸葛贍王淩三人,悉起大兵,來到前山,憑山一望,四顧茫茫。
馬超道:“久聞司馬昭兄弟能兵,勝似其父,今幸命來救龍門,未曾見陣,棄了防地,逃匿何方?必有陰謀,不宜輕動。
”諸葛瞻道:“我依山為營,三營相互,山上為二營,營更相倚,進可以攻洛陽,退可以保龍門,雖有陰謀,其如我何?”馬超道:“賢侄之言,甚為有理!”即令馬岱文鴦關索三人下山,倚山為營;馬超自與諸葛瞻在山上安了兩個營寨,各營多派哨兵,四處探訪,小心提防司馬昭前來劫營。
那洛陽城裡司馬懿,聞聽龍門失守,王淩文欽父子投降,司馬昭藏兵少室,急令司馬師領兵二萬,鐘會為副,會同司馬昭攻屯龍門山漢兵,以免洛陽後顧之憂。
令鄧艾全軍渡洛,進襲宜陽,以擊馬超後路。
且說司馬昭暗地差人知會哥哥司馬師,約期會攻龍門山下漢軍營寨,兩軍約下暗号。
到了日期,司馬師鐘會兩路出兵進攻漢營;到了營門,一聲喊起,司馬師砍開馬岱營門,鐘會砍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