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
關燈
小
中
大
趙夫人可領本部人馬,直取蔣欽營寨,彼兵新敗,士無鬥志,必然潰散,一營敗潰,牽動全軍,我軍可操必勝之權矣!”雲騄應諾,揮兵徑劫蔣欽的營,果然兵無主将,全營四散。
雲騄令軍中放起火來,江東軍士,一時大亂,趙雲諸将越殺越有精神,雲騄領兵從蔣欽營中殺出,又來攻徐盛的營寨。
一軍得勢,萬衆如龍,徐盛蘭将,隻得棄了蔡甸,孫韶保護韓當周泰一齊敗走。
荊州兵西涼兵奮勇追殺,江東兵陷落沿途湖沼者,不計其數。
一直追到夏口,呂蒙整兵迎護,徐盛諸将,方得入城。
呂蒙令将受傷二将,用船隻送回九江養傷。
徐盛甘甯,上前請罪。
呂蒙道:“二位将軍,出死入生,血戰累月,敵兵勢大,非戰之罪也!”二将謝過。
呂蒙道:“趙雲乘累勝之勢,非得夏口不止,夏口無險可憑,彼之水師,近在咫尺,若水陸夾攻,我軍将無噍類!軍鋒已挫,再戰為難,我意不如棄了夏口,先令馬隊回秣陵關駐紮,步隊登舟,順流東守九江,水師斷後,焚毀夏口,免為敵守,二位将軍以為如何?”二将道:“事已到此,隻有此法。
”蒙令馬隊先行開拔,候馬隊去了一日,密令水師伺候迎敵,步隊乘夜登舟,即時開駛,江東兵退後,夏口城中,四面火起。
你說趙雲緣何不攻城?雲因追兵勞乏,暫為休息,又令向寵前去督率水師,約期進攻,誰知呂蒙先自走了。
趙雲揮兵入城,救滅了火,安撫居民,也不窮追,令向寵将兵船分泊沿江上下,令嚴壽劉封領兵二萬,守住夏口,與江夏隔江對峙,水陸聯絡,聲勢浩大。
元直自率關平周倉,全兵還屯南陽。
趙雲夫婦回到荊州,來見玄德。
玄德接到捷報,不勝歡悅,親率文武出城迎接,雲夫婦向前參見。
玄德攜雲手道:“呂蒙徐盛,江東名将,皆為我子龍所敗,漢室中興有日矣!”雲夫婦遜謝,随入城中,進得帥府,玄德設宴,與雲賀功,令雲坐首座,雲固辭不就,說道:“請候他年蕩平吳會,再膺上賞!”玄德不得已從之。
正是: 江漢滔滔,盡是元勳汗血;荊襄滾滾,皆輸上将威儀!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荊州之禍,有曹操之夾攻,猇亭之敗,有曹丕之親征,聯魏仇蜀,即成離蜀自仇之局,作者以吳之失計也,為寫此回以翻之,此又讀者所不覺也。
蓋以吳蜀相聯,赤壁得志為影,故先寫蔡中蔡和詐降之往事,以引此次之鏖兵,此中己寓隐戒。
而仙桃之敗,亦仍以襄樊雲長之兵夾攻之,以暗襯徐公明大戰沔水,深入而勝之翻案。
必又以關平周倉,明示假手,吳仇得親報之,并見雲長坦蕩,不可以自出複仇辱之也。
皂角不守、何異麥城,三方圍沔,是如麥城之虛其北面也。
不寫陸遜,固以徐盛為代,然亦不許仇及伯言,以伯言之出,乃先主不納吳降,而以忿兵激之出耳。
況本書之志,真英雄雖在敵國,不輕棄之;且以不寫為褒,如遜即其一例。
故本回翻案,人益不覺,以為地理所及,戰略所關,宜如是寫,而不知此一回中,為翻荊州一案之補筆,即翻猇亭一案之正筆也。
書生拜大将,則向寵近似,寫伏于前;猇亭得仇人,則潘璋之死,寫殺于後;連營之火,見于皂角;孫桓之出,代以孫韶,直令退回秣陵,又何異逃歸白帝也,是知翻案有隐有顯,有暗有明;有前後錯綜,有彼此颠倒;複入之以變幻奇妙之文,出之以反正映帶之筆,草草一讀,更何從識其端倪哉。
作者感喟于古今戰事之禍,厥意遙深,雖為論古之雄文,亦每見痛今之微筆,似有意似無意,竟不可知。
然身為今人,則親見今事,亦自然出諸筆底;如諷如嘲,殆未自覺,固屬文人心理之恒常,況自以遊戲筆墨寫之,倉卒間本無取于諱忌也。
民元夏口之火,人民至今思之,尚存餘悸,不圖今于此回忽睹及之,瓦礫邱墟,樓台焦土,鹹陽一炬恐不足匹,則我國人民之重拜軍閥之賜者,乃千年以上,竟同拜呂蒙之賜!微哉斯言之旨乎!而後知古今一轍,火燒夏口之馮段,亦不過呂蒙一類人物而已。
至以此火為連營之尾聲補足翻案,又更寫東吳本領,終不舍此一着,時愈久而膽愈天,由燒山林以進焚市鎮,所以著呂蒙之惡,而不外以一嫉字寫之耳,是則讀者萬勿徒以感今筆墨視之也可。
雲騄令軍中放起火來,江東軍士,一時大亂,趙雲諸将越殺越有精神,雲騄領兵從蔣欽營中殺出,又來攻徐盛的營寨。
一軍得勢,萬衆如龍,徐盛蘭将,隻得棄了蔡甸,孫韶保護韓當周泰一齊敗走。
荊州兵西涼兵奮勇追殺,江東兵陷落沿途湖沼者,不計其數。
一直追到夏口,呂蒙整兵迎護,徐盛諸将,方得入城。
呂蒙令将受傷二将,用船隻送回九江養傷。
徐盛甘甯,上前請罪。
呂蒙道:“二位将軍,出死入生,血戰累月,敵兵勢大,非戰之罪也!”二将謝過。
呂蒙道:“趙雲乘累勝之勢,非得夏口不止,夏口無險可憑,彼之水師,近在咫尺,若水陸夾攻,我軍将無噍類!軍鋒已挫,再戰為難,我意不如棄了夏口,先令馬隊回秣陵關駐紮,步隊登舟,順流東守九江,水師斷後,焚毀夏口,免為敵守,二位将軍以為如何?”二将道:“事已到此,隻有此法。
”蒙令馬隊先行開拔,候馬隊去了一日,密令水師伺候迎敵,步隊乘夜登舟,即時開駛,江東兵退後,夏口城中,四面火起。
你說趙雲緣何不攻城?雲因追兵勞乏,暫為休息,又令向寵前去督率水師,約期進攻,誰知呂蒙先自走了。
趙雲揮兵入城,救滅了火,安撫居民,也不窮追,令向寵将兵船分泊沿江上下,令嚴壽劉封領兵二萬,守住夏口,與江夏隔江對峙,水陸聯絡,聲勢浩大。
元直自率關平周倉,全兵還屯南陽。
趙雲夫婦回到荊州,來見玄德。
玄德接到捷報,不勝歡悅,親率文武出城迎接,雲夫婦向前參見。
玄德攜雲手道:“呂蒙徐盛,江東名将,皆為我子龍所敗,漢室中興有日矣!”雲夫婦遜謝,随入城中,進得帥府,玄德設宴,與雲賀功,令雲坐首座,雲固辭不就,說道:“請候他年蕩平吳會,再膺上賞!”玄德不得已從之。
正是: 江漢滔滔,盡是元勳汗血;荊襄滾滾,皆輸上将威儀!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荊州之禍,有曹操之夾攻,猇亭之敗,有曹丕之親征,聯魏仇蜀,即成離蜀自仇之局,作者以吳之失計也,為寫此回以翻之,此又讀者所不覺也。
蓋以吳蜀相聯,赤壁得志為影,故先寫蔡中蔡和詐降之往事,以引此次之鏖兵,此中己寓隐戒。
而仙桃之敗,亦仍以襄樊雲長之兵夾攻之,以暗襯徐公明大戰沔水,深入而勝之翻案。
必又以關平周倉,明示假手,吳仇得親報之,并見雲長坦蕩,不可以自出複仇辱之也。
皂角不守、何異麥城,三方圍沔,是如麥城之虛其北面也。
不寫陸遜,固以徐盛為代,然亦不許仇及伯言,以伯言之出,乃先主不納吳降,而以忿兵激之出耳。
況本書之志,真英雄雖在敵國,不輕棄之;且以不寫為褒,如遜即其一例。
故本回翻案,人益不覺,以為地理所及,戰略所關,宜如是寫,而不知此一回中,為翻荊州一案之補筆,即翻猇亭一案之正筆也。
書生拜大将,則向寵近似,寫伏于前;猇亭得仇人,則潘璋之死,寫殺于後;連營之火,見于皂角;孫桓之出,代以孫韶,直令退回秣陵,又何異逃歸白帝也,是知翻案有隐有顯,有暗有明;有前後錯綜,有彼此颠倒;複入之以變幻奇妙之文,出之以反正映帶之筆,草草一讀,更何從識其端倪哉。
作者感喟于古今戰事之禍,厥意遙深,雖為論古之雄文,亦每見痛今之微筆,似有意似無意,竟不可知。
然身為今人,則親見今事,亦自然出諸筆底;如諷如嘲,殆未自覺,固屬文人心理之恒常,況自以遊戲筆墨寫之,倉卒間本無取于諱忌也。
民元夏口之火,人民至今思之,尚存餘悸,不圖今于此回忽睹及之,瓦礫邱墟,樓台焦土,鹹陽一炬恐不足匹,則我國人民之重拜軍閥之賜者,乃千年以上,竟同拜呂蒙之賜!微哉斯言之旨乎!而後知古今一轍,火燒夏口之馮段,亦不過呂蒙一類人物而已。
至以此火為連營之尾聲補足翻案,又更寫東吳本領,終不舍此一着,時愈久而膽愈天,由燒山林以進焚市鎮,所以著呂蒙之惡,而不外以一嫉字寫之耳,是則讀者萬勿徒以感今筆墨視之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