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
關燈
小
中
大
以荊州讓之,免斷送于兩兒之手,死亦可對列祖列宗于地下。
輾轉尋思至此,心下似已輕松,病如減了一半,不由啟目四顧,房中無人,徑于病榻擡身,居然掙紮坐起,複凝神自喜道:“天誘吾衷,以啟吾弟,必是天将興賢,不可違也,決不可以與子,吾獲瞑目矣!” 劉表當下擇賢之心既定,便不欲告知夫人,及謀于蒯越蒯良蔡瑁張允等一班左右,苦撐下床,扶牆就案,抽筆即去修書,往召玄德。
隻言病重思弟,一為訣别,将有所托,望偕請葛子龍,一同速來。
寫到這裡,已覺筆有千鈞,兩腕亂顫,不能再寫;擲筆倚床,塞書枕下,側臂向後而倒,驟忽瞑眩,又行暈去。
蔡夫人趨來視疾,哭喚半日方蘇,始知表疾已入膏肓,危在旦夕,因泣問道:“主公若此,琮兒将如之何?”表僅指口,雙目流淚不語,有頃始道:“吾自有處,夫人勿憂。
”夫人見表時時昏沈,急召蒯越求計,蒯越道:“吾當矯命如此如此,召大公子先回,人至或殺或留,盡操夫人手矣!”蔡夫人悅,密令如計而行,再來看視劉表,表仍未醒,從事伊籍适入,即囑道:“不知琮兒何往,妾将覓之,煩從事暫侍主公,醒時速來喚妾。
”籍敬諾。
夫人足方出闼,表似乍醒,見籍甚喜,呼之近前。
低聲說道:“待子久矣!”手摸枕下藏書授之道:“煩君速往新野一行。
”更喘息道:“家國重托,在君一身,慎勿稍洩,誤我大事,死且知感!”伊籍受命,泣拜而去。
卻說劉琦在江夏屯駐,日日悶處船中,近來時覺肉不顫而自驚,坐卧非常不甯,稍覺痊可,又忽奉急令移防荊州。
不明就裡,惟以軍令父命,兩俱難違,隻得告請黃祖,另撥水師速行接防夏口。
祖令呂公引所部戰船百艘,前來相代訖,琦即領全部舟師,計戰船大小二千餘隻,開行上遊。
剛至巴陵,又接荊州急遞文書,内言父親病重,令将師船止駐半途火速遄歸。
琦驚駭不已,掉頭大哭,遂一人遵陸,兼程飛騎而進。
不意劉琦水師一經移動,早有東吳細作探明,又将消息飛報江東。
孫權聞之,大喜設朝,便思商議興兵,乘機報仇,去取江夏。
時水軍都督周瑜,正偕魯肅,在鄱陽簡練水師,同不在側,文官僅有張昭顧雍虞翻張溫,武将有程普黃蓋韓當周泰徐盛丁奉甘甯陳武等共守建業,餘均布在要隘,孫權當下會合文武衆官,道:“劉備見逐于蔡瑁,早離荊州,出屯新野,劉表又病重未蔔生死,今據探報劉琦水師移入荊州,此必劉表将亡,二子争立之故。
江夏現在空虛,惜公瑾子敬在外,急不能歸。
孤欲親将三軍,前往雪恨,取江夏,馘黃祖,以報不共戴天之仇,諸君以為何如?”徐盛谏道:“不可,先破虜将軍,先讨逆将軍,均以輕身親出緻危,将軍欲報先将軍之仇,隻宜坐鎮江南,未可輕動,盛不材願領一軍,直取江夏,斬黃祖之頭,以奉先将軍之靈,乞主公許之。
”張昭說道:“徐文向之言是也,願主公速定大計,毋更遲疑,可即從之。
” 權見文武同心,已操勝算,心中大喜,當日下令,授徐盛為前将軍,即拜江夏太守,但留程普黃蓋二将,共守吳會。
其餘五将,并偏裨将士,合領水師三萬,步軍一萬五千人,俱随徐盛出兵。
徐盛頓首受命,便領衆将出至大營升帳,先議進兵方略,說道:“此去江夏道路,計有三條,一由九江陸路,出金牛鎮,越鹹甯新市,可攻江夏之南;一由建業水路,達樊口登岸,經梅城白浒,可攻江夏之東;正面水師沂溯流直上,可攻江夏之北;不知那位将軍,敢當一二兩路重任?”韓當周泰齊聲願往,盛即令韓當取第一路,周泰取第二路,各與五千軍先行去訖。
又令甘甯領船二十艘,為前部先鋒,早半日起兵;甯領命,亦先去訖。
盛分丁奉陳武為左右翼,自領全部水師,督軍随後,出正面援應甘甯,向前出征。
時際涼秋九月,洞庭水漲,長江浪濤洶湧,西北風大作,各戰艦滿挂風帆,其疾如矢,隻五六日間,哨船來報,前面已離夏口不遠。
且說甘甯領船為前部先鋒,乘風直搶夏口,欹船側水,怒槳如飛,遠遠望見夏口岸邊,疏疏落落,約有戰船百十餘号,在彼駐守。
甘甯早得探報,已知夏口守将,正是黃祖部下愛将,當年射死孫堅的呂公。
甯争功心盛,便用言激勵水兵,一面催船火速向前,急來尋仇。
此時呂公,已瞭見下流有小船二三十隻,滿載軍士,乘風呐喊,飛棹搶來,明是吳兵來到,急忙準備迎敵,一腳躍出艙頭,親身擂鼓。
各船聞警,争先啟碇,紛紛掉頭開動時,東吳船已至切近。
呂公舉旗一揮,心欺吳兵舟小人少,手下戰船,望知号令,便依次散開,成了個圈子,把吳船圍将起來,又沖風直上,四面向吳船撞去。
一聲梆子響,箭如雨發,甘甯各船軍士,隻有高舉藤牌,遮擋不住,頓時二十隻戰船,滿載亂箭,如同二十隻水刺猬,在江中團團亂轉,卻不顧命般往來沖突,江面風勢愈緊。
不提防呂公坐船,反被外面江風朝裡一逼,恰遇甘甯船隻,撞将出來,兩船正對了頭,相距不過丈許。
甘甯眼快,急舉左手飛舞藤牌,護定頭面,右手帶緊所執鋼刀,回腕向後一揚,将身退後半步,猛然擡腿,朝上一縱,早躍過呂公船上。
隻聽大喝一聲,手起刀落,已将呂公連肩砍倒,順手割下首級,揮刀亂殺,滿船兵士,無人敢敵,一半死于水中。
東吳船隻,一齊得勢,奮勇過船,亂呼砍殺。
夏口船隻,目見主将喪命,百餘隻戰艦,一律膽寒,不敢戀戰,登時四散解圍,一隻隻扯起風帆,皆忙向江夏逃命。
對江黃祖,接得探報,聞得江中喊殺震天,已在城頭觀戰,一見如此情形,即遣大将張武蘇飛,帶領隔江戰船,來援夏口。
當遇甘甯乘勝追逐逃船,越江而來,兩方即在江心對陣。
一方占着順風,一方占着順水,卻把長江天險,恰恰各得平分。
金鼓雷鳴,短兵相接,夏口敗回船隻,又轉身圍攏,前來助戰。
蘇飛坐船較大,在後指揮,張武坐船在前,早接住甘甯軍刀對戰。
張武本非甘甯敵手,隻戰了十餘合,已隻有招架之功,卻因甘甯船少,被蘇飛四面合圍,困在當中。
江夏兵多勢大,甘甯無心久戰,隻思乘隙突圍,卻反為張武絆住,失去一半酣戰之力。
那江夏船上亂箭,又如飛蝗般逼來,看看不便厮殺,寡不敵衆;東吳兵正要敗北,忽聽下遊江面,鼓角驚天,号炮震地,旌旗已蔽空而至,旗開處,艨艟戰艦,風帆飽滿,猶如百座連城,排山倒海,破浪飛來。
當中一座大船,桅頂高懸一面帥字大旗,迎風招展,船頭一員大将,明盔亮甲,巍然獨坐,兩旁将士,夾侍如林,乃徐盛也。
甯見盛親統大軍,救應已到,奮臂一呼,大軍到了,所部各小船上水兵聞之,猛勇頓增十倍,刹時舍死忘生,全力向外撲殺。
外面丁奉領船從右殺來,陳武領船從左殺來,人人奮勇,個個争先。
真個兵乘風勢,風助兵威,但遇江夏的船,跳過就殺。
這一江的好風,卻遇着這一場的好殺,隻殺得江夏水師。
血染江流,屍橫水底,夏口助戰的船隻,又是望風而逃了。
丁奉催動戰船,趕上蘇飛,便彎弓搭箭,将蘇飛一箭,射落水中。
張武心慌,早被甘甯一刀逼近,結果性命。
黃祖獨在城頭,看見風色不利,自家水師大敗,急叫手下關城。
又有探馬報來,東南兩方城外,俱有東吳人馬,從陸路殺來,不知多少,即将攻城;一路是九江周泰旗号,一路是令支韓當旗号。
黃祖聞報,不由意亂心慌,知城萬不能守,隻得棄了城池,避入未經出戰的留守坐艦,慌令将帆桅扯滿,速向鹦鹉洲開駛飛逃。
黃祖上得船時,東吳大隊戰船,已得徐盛号令,乘勝即攻江夏,萬衆傳呼,千
輾轉尋思至此,心下似已輕松,病如減了一半,不由啟目四顧,房中無人,徑于病榻擡身,居然掙紮坐起,複凝神自喜道:“天誘吾衷,以啟吾弟,必是天将興賢,不可違也,決不可以與子,吾獲瞑目矣!” 劉表當下擇賢之心既定,便不欲告知夫人,及謀于蒯越蒯良蔡瑁張允等一班左右,苦撐下床,扶牆就案,抽筆即去修書,往召玄德。
隻言病重思弟,一為訣别,将有所托,望偕請葛子龍,一同速來。
寫到這裡,已覺筆有千鈞,兩腕亂顫,不能再寫;擲筆倚床,塞書枕下,側臂向後而倒,驟忽瞑眩,又行暈去。
蔡夫人趨來視疾,哭喚半日方蘇,始知表疾已入膏肓,危在旦夕,因泣問道:“主公若此,琮兒将如之何?”表僅指口,雙目流淚不語,有頃始道:“吾自有處,夫人勿憂。
”夫人見表時時昏沈,急召蒯越求計,蒯越道:“吾當矯命如此如此,召大公子先回,人至或殺或留,盡操夫人手矣!”蔡夫人悅,密令如計而行,再來看視劉表,表仍未醒,從事伊籍适入,即囑道:“不知琮兒何往,妾将覓之,煩從事暫侍主公,醒時速來喚妾。
”籍敬諾。
夫人足方出闼,表似乍醒,見籍甚喜,呼之近前。
低聲說道:“待子久矣!”手摸枕下藏書授之道:“煩君速往新野一行。
”更喘息道:“家國重托,在君一身,慎勿稍洩,誤我大事,死且知感!”伊籍受命,泣拜而去。
卻說劉琦在江夏屯駐,日日悶處船中,近來時覺肉不顫而自驚,坐卧非常不甯,稍覺痊可,又忽奉急令移防荊州。
不明就裡,惟以軍令父命,兩俱難違,隻得告請黃祖,另撥水師速行接防夏口。
祖令呂公引所部戰船百艘,前來相代訖,琦即領全部舟師,計戰船大小二千餘隻,開行上遊。
剛至巴陵,又接荊州急遞文書,内言父親病重,令将師船止駐半途火速遄歸。
琦驚駭不已,掉頭大哭,遂一人遵陸,兼程飛騎而進。
不意劉琦水師一經移動,早有東吳細作探明,又将消息飛報江東。
孫權聞之,大喜設朝,便思商議興兵,乘機報仇,去取江夏。
時水軍都督周瑜,正偕魯肅,在鄱陽簡練水師,同不在側,文官僅有張昭顧雍虞翻張溫,武将有程普黃蓋韓當周泰徐盛丁奉甘甯陳武等共守建業,餘均布在要隘,孫權當下會合文武衆官,道:“劉備見逐于蔡瑁,早離荊州,出屯新野,劉表又病重未蔔生死,今據探報劉琦水師移入荊州,此必劉表将亡,二子争立之故。
江夏現在空虛,惜公瑾子敬在外,急不能歸。
孤欲親将三軍,前往雪恨,取江夏,馘黃祖,以報不共戴天之仇,諸君以為何如?”徐盛谏道:“不可,先破虜将軍,先讨逆将軍,均以輕身親出緻危,将軍欲報先将軍之仇,隻宜坐鎮江南,未可輕動,盛不材願領一軍,直取江夏,斬黃祖之頭,以奉先将軍之靈,乞主公許之。
”張昭說道:“徐文向之言是也,願主公速定大計,毋更遲疑,可即從之。
” 權見文武同心,已操勝算,心中大喜,當日下令,授徐盛為前将軍,即拜江夏太守,但留程普黃蓋二将,共守吳會。
其餘五将,并偏裨将士,合領水師三萬,步軍一萬五千人,俱随徐盛出兵。
徐盛頓首受命,便領衆将出至大營升帳,先議進兵方略,說道:“此去江夏道路,計有三條,一由九江陸路,出金牛鎮,越鹹甯新市,可攻江夏之南;一由建業水路,達樊口登岸,經梅城白浒,可攻江夏之東;正面水師沂溯流直上,可攻江夏之北;不知那位将軍,敢當一二兩路重任?”韓當周泰齊聲願往,盛即令韓當取第一路,周泰取第二路,各與五千軍先行去訖。
又令甘甯領船二十艘,為前部先鋒,早半日起兵;甯領命,亦先去訖。
盛分丁奉陳武為左右翼,自領全部水師,督軍随後,出正面援應甘甯,向前出征。
時際涼秋九月,洞庭水漲,長江浪濤洶湧,西北風大作,各戰艦滿挂風帆,其疾如矢,隻五六日間,哨船來報,前面已離夏口不遠。
且說甘甯領船為前部先鋒,乘風直搶夏口,欹船側水,怒槳如飛,遠遠望見夏口岸邊,疏疏落落,約有戰船百十餘号,在彼駐守。
甘甯早得探報,已知夏口守将,正是黃祖部下愛将,當年射死孫堅的呂公。
甯争功心盛,便用言激勵水兵,一面催船火速向前,急來尋仇。
此時呂公,已瞭見下流有小船二三十隻,滿載軍士,乘風呐喊,飛棹搶來,明是吳兵來到,急忙準備迎敵,一腳躍出艙頭,親身擂鼓。
各船聞警,争先啟碇,紛紛掉頭開動時,東吳船已至切近。
呂公舉旗一揮,心欺吳兵舟小人少,手下戰船,望知号令,便依次散開,成了個圈子,把吳船圍将起來,又沖風直上,四面向吳船撞去。
一聲梆子響,箭如雨發,甘甯各船軍士,隻有高舉藤牌,遮擋不住,頓時二十隻戰船,滿載亂箭,如同二十隻水刺猬,在江中團團亂轉,卻不顧命般往來沖突,江面風勢愈緊。
不提防呂公坐船,反被外面江風朝裡一逼,恰遇甘甯船隻,撞将出來,兩船正對了頭,相距不過丈許。
甘甯眼快,急舉左手飛舞藤牌,護定頭面,右手帶緊所執鋼刀,回腕向後一揚,将身退後半步,猛然擡腿,朝上一縱,早躍過呂公船上。
隻聽大喝一聲,手起刀落,已将呂公連肩砍倒,順手割下首級,揮刀亂殺,滿船兵士,無人敢敵,一半死于水中。
東吳船隻,一齊得勢,奮勇過船,亂呼砍殺。
夏口船隻,目見主将喪命,百餘隻戰艦,一律膽寒,不敢戀戰,登時四散解圍,一隻隻扯起風帆,皆忙向江夏逃命。
對江黃祖,接得探報,聞得江中喊殺震天,已在城頭觀戰,一見如此情形,即遣大将張武蘇飛,帶領隔江戰船,來援夏口。
當遇甘甯乘勝追逐逃船,越江而來,兩方即在江心對陣。
一方占着順風,一方占着順水,卻把長江天險,恰恰各得平分。
金鼓雷鳴,短兵相接,夏口敗回船隻,又轉身圍攏,前來助戰。
蘇飛坐船較大,在後指揮,張武坐船在前,早接住甘甯軍刀對戰。
張武本非甘甯敵手,隻戰了十餘合,已隻有招架之功,卻因甘甯船少,被蘇飛四面合圍,困在當中。
江夏兵多勢大,甘甯無心久戰,隻思乘隙突圍,卻反為張武絆住,失去一半酣戰之力。
那江夏船上亂箭,又如飛蝗般逼來,看看不便厮殺,寡不敵衆;東吳兵正要敗北,忽聽下遊江面,鼓角驚天,号炮震地,旌旗已蔽空而至,旗開處,艨艟戰艦,風帆飽滿,猶如百座連城,排山倒海,破浪飛來。
當中一座大船,桅頂高懸一面帥字大旗,迎風招展,船頭一員大将,明盔亮甲,巍然獨坐,兩旁将士,夾侍如林,乃徐盛也。
甯見盛親統大軍,救應已到,奮臂一呼,大軍到了,所部各小船上水兵聞之,猛勇頓增十倍,刹時舍死忘生,全力向外撲殺。
外面丁奉領船從右殺來,陳武領船從左殺來,人人奮勇,個個争先。
真個兵乘風勢,風助兵威,但遇江夏的船,跳過就殺。
這一江的好風,卻遇着這一場的好殺,隻殺得江夏水師。
血染江流,屍橫水底,夏口助戰的船隻,又是望風而逃了。
丁奉催動戰船,趕上蘇飛,便彎弓搭箭,将蘇飛一箭,射落水中。
張武心慌,早被甘甯一刀逼近,結果性命。
黃祖獨在城頭,看見風色不利,自家水師大敗,急叫手下關城。
又有探馬報來,東南兩方城外,俱有東吳人馬,從陸路殺來,不知多少,即将攻城;一路是九江周泰旗号,一路是令支韓當旗号。
黃祖聞報,不由意亂心慌,知城萬不能守,隻得棄了城池,避入未經出戰的留守坐艦,慌令将帆桅扯滿,速向鹦鹉洲開駛飛逃。
黃祖上得船時,東吳大隊戰船,已得徐盛号令,乘勝即攻江夏,萬衆傳呼,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