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攻擊性特質

關燈
失去興趣,逐漸與環境隔離。

     虛榮心不斷地給患者提供各種借口來逃避檢測自己真實能力的任務。

    在面臨考試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他用&ldquo不感興趣&rdquo和&ldquo怯場&rdquo等借口不參加考試。

    因為,對他而言,成功逃避這場考試,使他的虛榮心和自我價值感得到維持。

    虛榮心這個所謂的&ldquo護身符&rdquo一直帶給他一種安全感,讓他不斷地自我安慰,把失敗歸咎于運氣不佳或者是生病等客觀原因,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他表現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虛榮:阻礙他去參加考試,讓他在需要做決策時選擇逃避。

    他害怕失敗讓自己丢臉,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嘗到無法相信自己所做決定的痛苦。

     通過該病例中患者的自我報告,可以看到患者一直都存在無法相信自己選擇的這一問題。

    每當需要進行決策時,他就猶豫不決,變得軟弱,表明他想要逃避決策,退出行動。

     患者是家中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兒子,還是家中唯一的大學生。

    可以說,他是家庭的驕傲,家人都對他抱有極高的期望。

    父親時刻都在鞭策他,告誡他會成為人中之龍。

    他自己也很渴望超越他人,并以此為目标激勵自己。

    現在,在他被焦慮和不安所困擾,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實現目标時,虛榮心給他提供了逃避現實問題的一條途徑。

     上述案例讓我們看到虛榮心如何影響個體的發展。

    虛榮心在童年早期就阻礙個體的社會情感的發展,他們在虛榮心的驅使下逐漸孤立自己。

    這些人仿佛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臆造出了一個都市、一幢幢建築,自己在裡面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實際上他們一無所獲,并将自己的失敗歸咎于現實。

    幻想和遭受現實挫折是虛榮個體的一個普遍特征。

    他們企圖在與他人交往中達成目的,不管是通過權力、手段,還是背叛。

    他們對他人總是吹毛求疵,當獲得成功,或自我感覺比他人優秀時,他們就會喜不自勝。

    由于同伴并不像他們一樣關注這些所謂較量,所以他們總是覺得是自己轉敗為勝,扭轉局勢。

    最後,這些虛榮的人堅信自己是正義和卓越的象征。

     然而,他們所采取的伎倆比較拙劣。

    例如,案例中的患者,本來應該學習和參加考試,通過這些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但是,他對自我價值産生了錯誤的認識,态度消極,就表現出考前焦慮。

     除考試外,事無巨細,他都如臨大敵。

    每一次着裝、每一次發言,對他而言都是決定人生成敗的大事。

    他所有的行為模式都受到虛榮、野心和不切實際的希望所操控。

    每一件小事對他而言都像是一場戰役,這些無休止的戰役最終把他逼入絕境,讓他的人生毫無快樂可言。

    生活基本條件得到滿足是個體感受快樂的前提,否則,快樂将與之無緣。

    在感受不到人生樂趣時,他隻能自欺欺人地去想象自己可以支配他人,自己比他人優秀。

     他如果确實優秀,一定會吸引很多對手,畢竟沒有誰會願意沒有較量就俯首稱臣。

    然而,患者并不具備這種優勢,他隻有對自己的模糊、不确定的評價。

    在這種處境中,他無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也難以獲得成功,面對的隻能是挫折和打擊。

    這時,患者還要時刻表現出高人一等,肯定會倍感壓力。

     如果一個人出于真心,盡心盡力地為他人服務,榮譽會不請自來。

    即使受到别人質疑,質疑也很難站住腳,也不會有損他的榮譽,因為他的行為不是源于虛榮。

    真心的人和虛榮的人的關鍵區别在于:個體的行為是否源自自私的态度,是否出于提升自己價值的企圖?虛榮的人是自私的,做事一般都出于一些特殊的目的。

    相反,一個社會情感發展完善的人總在扪心自問:&ldquo我能為别人做什麼?&rdquo兩者在态度和價值觀上的差異顯而易見。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一條普遍真理:奉獻者總能比接受者獲得更多的幸福。

    如果仔細推敲這句話中對人性的理解,就會發現它在強調一種奉獻精神。

    奉獻、服務他人或幫助他人可以充實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

    就像俗語所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與此同時,隻知道索取的人總是不知滿足,得寸進尺,總是在想自己還可以得到什麼,可以再擁有什麼,以此來獲得快樂。

    他們從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或者需求,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在他們的人生哲學中,從來沒有&ldquo和諧生活&rdquo&ldquo和平共處&rdquo這些詞語。

    他們要求他人臣服,完全遵守自己定下的規矩,決不允許任何反抗。

    這些人的性格、思維、得寸進尺的态度和行事方式與普通人格格不入,讓人生厭。

     還有些人表現虛榮的方式更為原始。

    這些人打扮誇張,奇裝異服,帶着莫名自信,并且引以為傲,就像原始人在頭上插上豔麗的羽毛來彰顯地位一樣。

    有些人将熱衷于華麗的服飾,追求時髦作為滿足虛榮心的途徑。

    他們的錦衣華服就像是盔甲或武器,唯一的目的就是擊退敵人,來保住自己的虛榮心。

    有時候,個體的虛榮心還表現為使用一些色情裝飾品,或者一些非常低俗的文身。

    這些人通過這種嘩衆取寵來展示自己的方式,有時會讓他們顔面掃地,但有時也的确可以帶給他們優越感。

    此外,另一些人通過表現得非常嚴肅、冷酷來展現優越感。

    實際上,這些人外表冷酷,内心軟弱,他們隻是在裝腔作勢罷了。

    尤其是男孩,他們表現出的冷酷其實隻是對社會情感的排斥。

    這類人總想從他人的不幸中尋得安慰,如果别人乞求他們同情,他們就覺得受到巨大的侮辱,變得更加冷酷無情。

    就像有些父母用養育過程的艱辛來教育孩子,希望以情動人,但孩子卻覺得可笑,不以為然。

     如前所述,虛榮的人喜歡掩飾自己,在想操控别人之前,總是先給些甜頭。

    所以,他們表面上熱情、真誠和好相處,内心卻争強好勝,自私自利。

    如果把虛榮的人與人交往比喻為一場戰鬥,他們首先會讓對方放松警惕,他們會表現得上進,有責任感。

    之後,他們才慢慢地表現出自私的本性。

    這時,我們會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失望,難以接受這種改變,自我安慰說也許他們的性格有兩面性。

    事實上,虛榮的人的性格從來都是如此,讓人先喜後悲。

     虛榮的人為了赢得别人認同,所采用的詭計可稱為&ldquo心靈捕獲&rdquo。

    為了獲勝,他們全身心投入這場表演當中,不遺餘力。

    在與人相處時,他們大談人性,處處表現出對他人的關愛。

    不過,過于誇張的表現也容易暴露出他們的目的。

    一位意大利犯罪心理學家曾經說過:&ldquo當一個人表露的善意和仁心超出一定程度時,我們應加倍小心。

    &rdquo這一觀點盡管有待商榷,但不無可能。

    總之,虛榮的人易于識别,奉承讨好是他們的主要表現之一。

    但是,大多數普通人對此并不買賬。

    在此,提醒一下那些野心勃勃的人,阿谀奉承對于達到目的而言并不是一個恰當的方法。

     本書的前半部分闡述了導緻個體心理發展偏差的主要因素。

    從教育學的觀點看,問題兒童對周圍環境持有攻擊好鬥的态度。

    教師盡管深知生活的規則和自身的職責,但是無法把這些道理強行灌輸到這些兒童身上。

    唯一的方法是:盡可能不讓這些兒童暴露在富有攻擊性、可能激發他們好鬥心的環境當中。

    教師不應把這些兒童視為改造對象,而要把他們當成獨立的、平等的個體。

    這樣才有可能避免這些兒童産生被控制或被忽視的感受并向教師發起挑戰。

    當代文明社會,在鬥争情境中滋生的野心正在漸漸侵蝕個體的思想行為和性格。

    不當的野心随着在人際交往中進一步發展,會在人格中占據優勢,最終阻斷和瓦解個體的健康發展。

     童話故事中也有關于人性的許多描述,還展示了個體的虛榮心可能造成的危害。

    以《漁夫和金魚》為例,故事梗概是:有一個漁夫,有一次打魚時将捕到的一條魚放生,魚為了報答他,答應滿足他一個願望。

    但漁夫那貪婪自私的妻子卻得寸進尺,成了公爵夫人又想成為皇後,成了皇後之後還想成為上帝。

    魚在聽到她最後一個願望後大怒,将他們打回原形。

     個體的虛榮和野心會無限膨脹,不會停止。

    有趣的是,無論是在童話故事還是在野心勃勃、虛榮的人所熱衷的奮鬥目标中,個體追求權力的願望最終會發展為&ldquo想當上帝&rdquo。

    在現實生活中,虛榮的人要麼将自己視為上帝,要麼将自己視為上帝身邊的侍者,并不時地表達想當上帝的願望這些情況并不少見。

    想要成為上帝的欲望投射到人格邊界之外,并滲透在他們的言行舉止當中。

     這種虛榮心極度膨脹的例子在當今生活中随處可見。

    例如,很多人對于通靈術和超自然力量表現出莫大的興趣,他們渴望擁有超出常人的力量,超越人類,穿越時空,與鬼神交流。

     我們如果再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渴望在上帝身邊獲得一席之地。

    當代還有相當多的學校教育理念中是以神學思想為指導的,這些學校的前身就是教會學校。

    這種教育模式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所以,在當代的教育模式中應該引入更合理的思想或信念。

    但是,宗教或超自然解釋傾向在人類文明中影響至深,難以根除。

    事實上,除心理學的解釋外,大部分人對于人性的理解都源自《聖經》。

    《聖經》說,上帝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了人類。

    這些說法會對兒童的靈魂産生巨大的影響。

    毋庸置疑,《聖經》是一部巨著,對于人格發展已成熟的成人來說,每次讀後都會受益匪淺。

    但是,用《聖經》的思想來教育兒童并不妥當,或者即使讓兒童閱讀《聖經》,也最好别向他們解釋其中的含義,這樣有助于我們的下一代擁有健全的人格,而不會産生&ldquo既然我是上帝創造的,我就應該高高在上&rdquo的認識偏差。

     變為上帝的化身這種觀念類似于童話故事中的烏托邦,在那裡個體的任何願望都有可能實現。

    一般來說,兒童不會對這些故事信以為真,但卻很容易被這些想法誘惑,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就像兒童喜歡魔術一樣,盡管知道魔術是假的,但仍然被深深吸引。

    在現實中,有不少人沉迷于想象自己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