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春花秋月何時了(2)
關燈
小
中
大
第14章春花秋月何時了(2)
穿行在三月迷蒙的煙雨中,于曲折的路徑裡尋覓着過往遺留的淡淡痕迹。
隻是,涉過歲月寥廓的長河,就可以抵達彼岸嗎?在蒼茫的曆史面前,一句唐詩寫下了清明的主題。
那個客行他鄉的杜牧,就是在煙雨古道中吟出&ldquo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rdquo的千古惆怅。
聽着時光流逝的清音,往者不複,一切恍然如昔。
莫如歸去,歸去,在飛雁抹梢的寒林;歸去,在微雨滌塵的柴門。
舉起邀約故人的酒杯,飲一盞杏花佳釀,與清明的春雨同醉。
唐代的瑰麗在明月疏雨中遠去,宋朝的存在是為了承載大唐雄風的盛世繁華,是為了傾瀉浩瀚千秋的淋漓墨香。
春軒的煙雨打濕了芬芳的桃李,就像許多華麗的過往紛灑在青苔闌珊的角落。
宋時黃庭堅有詩吟&ldquo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rdquo。
無論你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或是賢者愚人,千百年後,都隻留幾叢蓬蒿,一處荒丘,隐沒在煙霧封鎖的山林小徑。
歲月的更疊,一切都有了變遷,隻是任憑鬥轉星移,那掩藏在曆史深處的風,依舊流轉在每一個明淨的季節,吹拂着那些古往今來過客的衣衫。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
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在璀璨流瑩的年代裡,就連曆盡滄桑的世事都是曠達明亮的。
宋人張擇端用他細膩生動的筆墨潑染出北宋汴梁城的絕代畫卷,一幅飄香千載的《清明上河圖》融入了當年的錦繡河山、人生百态,古往今來攝獲了多少文人墨客婉轉的精魂,又留住了多少芸芸衆生贊歎的目光。
五湖已定,四海歸甯,清明時節的汴梁城清風拂柳,煙草連碧,摩肩接踵的人流粉墨登場,街巷河岸盡現一片姹紫嫣紅的人間春色。
上至達官貴族,下到販夫走卒,普天之下共浴盛世和煦,世間萬物同驅春寒料峭。
那绮麗的畫舫裝載着誰的風景,那曲折的江水丈量着誰的年輪。
六朝更疊,興亡誰定?天下蒼生的命運定格在一軸宏闊的畫卷中,連同那個叫做清明的古老節氣。
曆史不能允許我們去忘記任何一段動人心魄的剪影。
翻閱近代史冊,不知記載了多少正氣千秋的血色浪漫。
為了民族的自由,那些革命先烈,忍把熱血灑紅塵,甘抛頭顱向昆侖。
當我們在歌頌盛世豐饒、人民富足、安居樂業的時候,如何可以忘記那些簇擁時代的風雲人物。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狼牙山五壯士、歌樂山烈士、淮海戰役烈士,是那麼多沸騰的熱血和嶙峋的骸骨換來了今天的太平盛世。
他們以豪邁的氣魄、博大的襟懷、崇高的姿态行經過歲月的守望,在烽火燃燒的天空裡劃下了凝重的色彩。
那麼鮮明的昭示令黯然的清明時節,也平添幾許回腸蕩氣的深韻。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春日裡踏青,清明時祭祖。
行走在山野荒徑,思緒若浮雲一樣缥缈不定。
爛漫的杜鵑紅鋪陳着季節奪目的色彩,可一句懷古的詩文卻讓人久久地活在記憶的糾纏裡。
原以為隻要人淡如菊,心中便可以平靜無波,然而曆史厚重如斯,如何能擺脫憑吊千古的情愫?細雨寒春,怎麼能淡忘那些如梭的過往?面對曠野中的森森古道,河岸邊的泱泱流水,深山裡的沉沉暮霭,仿佛天下物事盡攬其間,個人的那些一波三折的苦難也随着蒼茫的風煙隐沒離散。
從遠古到今夕,誰說抛擲一些風景便會得到更加明淨的風景,
隻是,涉過歲月寥廓的長河,就可以抵達彼岸嗎?在蒼茫的曆史面前,一句唐詩寫下了清明的主題。
那個客行他鄉的杜牧,就是在煙雨古道中吟出&ldquo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rdquo的千古惆怅。
聽着時光流逝的清音,往者不複,一切恍然如昔。
莫如歸去,歸去,在飛雁抹梢的寒林;歸去,在微雨滌塵的柴門。
舉起邀約故人的酒杯,飲一盞杏花佳釀,與清明的春雨同醉。
唐代的瑰麗在明月疏雨中遠去,宋朝的存在是為了承載大唐雄風的盛世繁華,是為了傾瀉浩瀚千秋的淋漓墨香。
春軒的煙雨打濕了芬芳的桃李,就像許多華麗的過往紛灑在青苔闌珊的角落。
宋時黃庭堅有詩吟&ldquo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rdquo。
無論你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或是賢者愚人,千百年後,都隻留幾叢蓬蒿,一處荒丘,隐沒在煙霧封鎖的山林小徑。
歲月的更疊,一切都有了變遷,隻是任憑鬥轉星移,那掩藏在曆史深處的風,依舊流轉在每一個明淨的季節,吹拂着那些古往今來過客的衣衫。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
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在璀璨流瑩的年代裡,就連曆盡滄桑的世事都是曠達明亮的。
宋人張擇端用他細膩生動的筆墨潑染出北宋汴梁城的絕代畫卷,一幅飄香千載的《清明上河圖》融入了當年的錦繡河山、人生百态,古往今來攝獲了多少文人墨客婉轉的精魂,又留住了多少芸芸衆生贊歎的目光。
五湖已定,四海歸甯,清明時節的汴梁城清風拂柳,煙草連碧,摩肩接踵的人流粉墨登場,街巷河岸盡現一片姹紫嫣紅的人間春色。
上至達官貴族,下到販夫走卒,普天之下共浴盛世和煦,世間萬物同驅春寒料峭。
那绮麗的畫舫裝載着誰的風景,那曲折的江水丈量着誰的年輪。
六朝更疊,興亡誰定?天下蒼生的命運定格在一軸宏闊的畫卷中,連同那個叫做清明的古老節氣。
曆史不能允許我們去忘記任何一段動人心魄的剪影。
翻閱近代史冊,不知記載了多少正氣千秋的血色浪漫。
為了民族的自由,那些革命先烈,忍把熱血灑紅塵,甘抛頭顱向昆侖。
當我們在歌頌盛世豐饒、人民富足、安居樂業的時候,如何可以忘記那些簇擁時代的風雲人物。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狼牙山五壯士、歌樂山烈士、淮海戰役烈士,是那麼多沸騰的熱血和嶙峋的骸骨換來了今天的太平盛世。
他們以豪邁的氣魄、博大的襟懷、崇高的姿态行經過歲月的守望,在烽火燃燒的天空裡劃下了凝重的色彩。
那麼鮮明的昭示令黯然的清明時節,也平添幾許回腸蕩氣的深韻。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春日裡踏青,清明時祭祖。
行走在山野荒徑,思緒若浮雲一樣缥缈不定。
爛漫的杜鵑紅鋪陳着季節奪目的色彩,可一句懷古的詩文卻讓人久久地活在記憶的糾纏裡。
原以為隻要人淡如菊,心中便可以平靜無波,然而曆史厚重如斯,如何能擺脫憑吊千古的情愫?細雨寒春,怎麼能淡忘那些如梭的過往?面對曠野中的森森古道,河岸邊的泱泱流水,深山裡的沉沉暮霭,仿佛天下物事盡攬其間,個人的那些一波三折的苦難也随着蒼茫的風煙隐沒離散。
從遠古到今夕,誰說抛擲一些風景便會得到更加明淨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