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鳳姐的專權及其末路(2)
關燈
小
中
大
誰呢?”(第一百六回)
鳳姐的事雖瞞得過榮府上頭,卻瞞不過賈家貧窮子侄,賈芸想起“那年倪二借錢,買了香料送與他,才派我種樹……拿着太爺留下的公中銀錢在外放加一錢,我們窮當家兒,要借一兩也不能。
他打量保得住一輩子不窮的了!那裡知道外頭的名聲兒很不好,我不說罷了;若說起來,人命官司不知有多少呢!”(第一百四回) 鳳姐固有才幹,但她能夠發揮才幹,須有兩個條件,一是用她的人能夠予以信任,二是用她的人許其自由用錢,二者缺一,鳳姐隻是庸懦之人。
她在甯國府辦理秦可卿的喪事,就是賈珍信任她,又叫她不要省錢。
他對鳳姐說:“妹妹愛怎麼樣辦就怎麼樣辦。
要什麼,隻管拿這對牌取去,也不必問我。
隻求别存心替我省錢,要好看為上。
”(第十三回)果然鳳姐辦得井井有條,其分配工作于用人,各有專司,偷懶的罰,勤勉的賞,賞罰分明,于是甯府用人,“不似先時隻揀便宜的做,剩下苦差,沒個招攬。
各房中也不能趁亂迷失東西。
便是人來客往,也都安靜了,不比先前紊亂無頭緒,一切偷安竊取等弊,一概都蠲了”。
鳳姐雖然忙得“菜飯無心,坐卧不甯”,“隻因素性好勝,惟恐落人褒貶,故費盡精神,籌畫得十分整齊。
于是,合族中上下無不稱歎”(第十四回)。
到了辦理賈母喪事,情形就不同了。
抄家之後,景況大不如前。
關于賈母喪事如何辦理,乃有三種意見:一是鴛鴦以為老太太留下的銀子,應該用在老太太身上,希望喪事能夠體面,能夠風光。
二是邢夫人想到将來家計艱難,“巴不得留一點子作個收局”。
三是賈政認為“老太太的喪事固要認真辦理,但是知道的呢,說是老太太自己結果自己;不知道的,隻說咱們都隐匿起來了,如今很寬裕”(第一百十回)。
賈政畢竟是讀書明理的人,孔子曾言:“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論語·八佾》)合禮與喪二者言之,就是子路所說:“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禮記注疏》卷七《檀弓上》)鳳姐夾在三種意見之中,已經不易辦事,何況賈母留下的錢又不在賈琏及鳳姐手裡(第一百十回)。
此時榮府用人,“統共男仆隻有二十一人,女仆隻有十九人,餘者俱是些丫頭,連各房算上,也不過三十多人,難以派差”。
據賈琏說,“這些奴才們,有錢的早溜了。
按着冊子叫去,有說告病的,說下莊子去了的。
剩下幾個走不動的,隻有賺錢的能耐,還有賠錢的本事麼”(第一百十回)。
其所以如此零落,女仆衆人皆謂:“我們聽見外頭男人抱怨說:這麼件大事,咱們一點摸不着,淨當苦差,叫人怎麼能齊心呢?”(第一百十回)而“丫頭們見邢夫人等不助着鳳姐的威風,更加作踐起他來”(第一百十回)。
鳳姐歎道:“東府裡的事(秦可卿喪事),雖說托辦的,太太雖在那裡,不好意思說什麼。
如今是自己的事情,又是公中的,人人說得話。
再者,外頭的銀錢也叫不靈:即如棚裡要一件東西,傳出去了,總不見拿進來,這叫我什麼法兒呢?”(第一百十回)鳳姐隻得央求說道:“大娘嬸子們可憐我罷!我上頭捱了好些話,為的是你們不齊截,叫人笑話,明兒你們豁出些辛苦來罷!”(第一百十回)當日何等威風,現在竟向傭人乞憐。
李纨很同情鳳姐,說道:“這樣的一件大事,不撒散幾個錢就辦的開了麼?可憐鳳丫頭鬧了幾年,不想在老太太的事上,隻怕保不住臉了!”(第一百十回)到了開吊出殡,更不成話。
“雖說僧經道忏,吊祭供飯,絡繹不絕,終是銀錢吝啬,誰肯踴躍,不過草草了事。
連日王妃诰命也來得不少。
鳳姐也不能上去照應,隻好在底下張羅:叫了那個,走了這個;發一回急,央及一回;支吾過了一起,又打發一起。
别說鴛鴦等看去不象樣,連鳳姐自己心裡也過不去了”(第一百十回)。
鳳姐本來有病在身,連日辛苦,已經支撐不住。
而一個小丫頭又跑來說:“二奶奶在這裡呢,怪不得大太太說:裡頭人多,照應不過來,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鳳姐聽了這話,“眼淚直流,隻覺得眼前一黑,嗓子裡一甜,便噴出鮮紅的血來,身子站不住,就蹲倒在地”(第一百十回),從此以後,病入膏肓,遂于自怨自咎之下,魂歸離恨天了。
他打量保得住一輩子不窮的了!那裡知道外頭的名聲兒很不好,我不說罷了;若說起來,人命官司不知有多少呢!”(第一百四回) 鳳姐固有才幹,但她能夠發揮才幹,須有兩個條件,一是用她的人能夠予以信任,二是用她的人許其自由用錢,二者缺一,鳳姐隻是庸懦之人。
她在甯國府辦理秦可卿的喪事,就是賈珍信任她,又叫她不要省錢。
他對鳳姐說:“妹妹愛怎麼樣辦就怎麼樣辦。
要什麼,隻管拿這對牌取去,也不必問我。
隻求别存心替我省錢,要好看為上。
”(第十三回)果然鳳姐辦得井井有條,其分配工作于用人,各有專司,偷懶的罰,勤勉的賞,賞罰分明,于是甯府用人,“不似先時隻揀便宜的做,剩下苦差,沒個招攬。
各房中也不能趁亂迷失東西。
便是人來客往,也都安靜了,不比先前紊亂無頭緒,一切偷安竊取等弊,一概都蠲了”。
鳳姐雖然忙得“菜飯無心,坐卧不甯”,“隻因素性好勝,惟恐落人褒貶,故費盡精神,籌畫得十分整齊。
于是,合族中上下無不稱歎”(第十四回)。
到了辦理賈母喪事,情形就不同了。
抄家之後,景況大不如前。
關于賈母喪事如何辦理,乃有三種意見:一是鴛鴦以為老太太留下的銀子,應該用在老太太身上,希望喪事能夠體面,能夠風光。
二是邢夫人想到将來家計艱難,“巴不得留一點子作個收局”。
三是賈政認為“老太太的喪事固要認真辦理,但是知道的呢,說是老太太自己結果自己;不知道的,隻說咱們都隐匿起來了,如今很寬裕”(第一百十回)。
賈政畢竟是讀書明理的人,孔子曾言:“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論語·八佾》)合禮與喪二者言之,就是子路所說:“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禮記注疏》卷七《檀弓上》)鳳姐夾在三種意見之中,已經不易辦事,何況賈母留下的錢又不在賈琏及鳳姐手裡(第一百十回)。
此時榮府用人,“統共男仆隻有二十一人,女仆隻有十九人,餘者俱是些丫頭,連各房算上,也不過三十多人,難以派差”。
據賈琏說,“這些奴才們,有錢的早溜了。
按着冊子叫去,有說告病的,說下莊子去了的。
剩下幾個走不動的,隻有賺錢的能耐,還有賠錢的本事麼”(第一百十回)。
其所以如此零落,女仆衆人皆謂:“我們聽見外頭男人抱怨說:這麼件大事,咱們一點摸不着,淨當苦差,叫人怎麼能齊心呢?”(第一百十回)而“丫頭們見邢夫人等不助着鳳姐的威風,更加作踐起他來”(第一百十回)。
鳳姐歎道:“東府裡的事(秦可卿喪事),雖說托辦的,太太雖在那裡,不好意思說什麼。
如今是自己的事情,又是公中的,人人說得話。
再者,外頭的銀錢也叫不靈:即如棚裡要一件東西,傳出去了,總不見拿進來,這叫我什麼法兒呢?”(第一百十回)鳳姐隻得央求說道:“大娘嬸子們可憐我罷!我上頭捱了好些話,為的是你們不齊截,叫人笑話,明兒你們豁出些辛苦來罷!”(第一百十回)當日何等威風,現在竟向傭人乞憐。
李纨很同情鳳姐,說道:“這樣的一件大事,不撒散幾個錢就辦的開了麼?可憐鳳丫頭鬧了幾年,不想在老太太的事上,隻怕保不住臉了!”(第一百十回)到了開吊出殡,更不成話。
“雖說僧經道忏,吊祭供飯,絡繹不絕,終是銀錢吝啬,誰肯踴躍,不過草草了事。
連日王妃诰命也來得不少。
鳳姐也不能上去照應,隻好在底下張羅:叫了那個,走了這個;發一回急,央及一回;支吾過了一起,又打發一起。
别說鴛鴦等看去不象樣,連鳳姐自己心裡也過不去了”(第一百十回)。
鳳姐本來有病在身,連日辛苦,已經支撐不住。
而一個小丫頭又跑來說:“二奶奶在這裡呢,怪不得大太太說:裡頭人多,照應不過來,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鳳姐聽了這話,“眼淚直流,隻覺得眼前一黑,嗓子裡一甜,便噴出鮮紅的血來,身子站不住,就蹲倒在地”(第一百十回),從此以後,病入膏肓,遂于自怨自咎之下,魂歸離恨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