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府曾試圖做過什麼以及特權者為第三等級倡議什麼
關燈
小
中
大
政府并不是在想博得人們感激的一些動機的推動下,而是由于确信沒有國民的自願協助,它就無法彌補自己的種種過失,才答應為國民做些事,以為這樣就赢得了對它的所有計劃的盲目贊同。
正是從這種觀點出發,德·卡倫先生⑨提出了建立省議會的方案。
第一節省議會 隻要關注一下國民的利益,就不會不為第三等級在政治上毫無地位而感到震驚。
這位大臣甚至已經感覺到,等級的區分與一切向善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他大概打算逐漸消除這種區分。
第一個省議會方案似乎至少是本着這一精神設想和制定出來的。
隻須稍加留心地讀一讀這個方案,便會發現,此方案并未涉及公民個人的等級。
提到的隻是他們的财産,或現實的等級。
人們應當作為财産所有者,而不是作為教士、貴族或平民被召集到省議會來。
省議會因其宗旨而引人注目,因其應以何種方式組成而更顯重要,因為真正的全國性的代表乃通過省議會産生出來。
财産分為四類:第一類,領地。
凡領地所有者,貴族也好,平民也好,騎士也好,在俗的也好,構成這第一類。
普通的或單純的财産則分為另外三類,以示有别于領地。
若采取更為自然的分類,則應依據勞動的性質和利益的分量隻區分兩類,即農村财産與城市财産。
在城市财産中,除房舍外,還應包括所有的技藝、工場,行業,等等。
但是,人們大概認為,将教會的普通财産溶入這兩類财産中,為時尚早。
因此人們認為應将教士的單純财産單獨列為一類。
此即第二類财産。
第三類包括農村财産,第四類則包括城市财産。
請注意,上述各類财産中有三類被三個等級的公民占有,彼此不分,因此四類中的三個,均可以由貴族、平民或教士組成,并無區别。
第二類本身應包括馬耳他教派騎士⑩,乃至俗人,以代表收容所、教區工場,等等。
由于在這些省議會中,處理公共事務時不考慮個人的等級,故而人們理所當然地相信,三個等級之間不久便可形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因而也就是普遍利益;國家終将成為統一的,而這種統一狀态本應是一切國家的起點。
人們曾對首席大臣的頭腦大事吹噓,但這頭腦卻對這麼多的出色見解視而不見。
這并不是因為他看不清他打算為之服務的利益;而是因為他絲毫不了解被他糟蹋的東西的實際價值。
他重新劃分了非政治性的個人等級;盡管這個唯一的變動使他必須制定新方案,但是對于那些在他看來并不違背他的意願的東西,他還是滿足于舊的方案;此後,因二者缺乏協調,每天都産生許多難題,對此他感到驚訝。
貴族尤其無法想象,在一個數典忘祖的議會裡,他們怎能重整旗鼓。
他們這方面的憂慮成了旁觀者的笑柄。
建造這座大廈有種種弊病,最嚴重的弊病就在于它不是建立在天然的基礎,即人民的自由選舉之上,而是本末倒置,從房頂動工。
但是,這位大臣至少出于對第三等級權利的尊重,宣布第三等級的代表人數與僧侶和貴族的代表總數相等。
從這一條來看,該方案是有積極意義的。
實際結果如何呢?竟讓第三等級從特權等級中遴選議員。
我就知道有一個這樣的議會,在五十二名成員中,隻有一個不屬于特權階級。
人們就是這樣在為第三等級的事業服務,而且事先還公開宣布要對第三等級公平相待! 第二節顯貴會議 顯貴們已使一個又一個大臣大失所望。
提到顯貴們,沒有比色呂蒂先生(11)卓越的筆鋒形容得更中肯了:&ldquo國王曾兩度把他們召集在自己身邊,向他們就王權和國家利益征詢意見。
1787年(12)顯貴們做了些什麼呢?他們反對王權,維護特權。
1788年(13)顯貴們又做了些什麼呢?他們反對國家,維護特權。
&rdquo本來就不該在特權方面向顯貴咨詢,而應在知識方面向顯貴咨詢。
倒是小民百姓,每當他們需要就自己的事情,或就與他們确有利害關系的人的事情找人出個主意時,絕不至于找錯對象。
内克先生(14)上當了。
但是他怎能想到,正是投票贊成在省議會中第三等級代表與另兩個等級代表總數相等的這些人,卻反對在三級會議中實行這種平等呢?無論如何,公衆在這個問題上不曾上當。
我們總是聽到公衆說他們不贊成某項措施,因為他們已預計到其後果;他們認為,即使作最好的估計,由于這項措施
正是從這種觀點出發,德·卡倫先生⑨提出了建立省議會的方案。
第一節省議會 隻要關注一下國民的利益,就不會不為第三等級在政治上毫無地位而感到震驚。
這位大臣甚至已經感覺到,等級的區分與一切向善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他大概打算逐漸消除這種區分。
第一個省議會方案似乎至少是本着這一精神設想和制定出來的。
隻須稍加留心地讀一讀這個方案,便會發現,此方案并未涉及公民個人的等級。
提到的隻是他們的财産,或現實的等級。
人們應當作為财産所有者,而不是作為教士、貴族或平民被召集到省議會來。
省議會因其宗旨而引人注目,因其應以何種方式組成而更顯重要,因為真正的全國性的代表乃通過省議會産生出來。
财産分為四類:第一類,領地。
凡領地所有者,貴族也好,平民也好,騎士也好,在俗的也好,構成這第一類。
普通的或單純的财産則分為另外三類,以示有别于領地。
若采取更為自然的分類,則應依據勞動的性質和利益的分量隻區分兩類,即農村财産與城市财産。
在城市财産中,除房舍外,還應包括所有的技藝、工場,行業,等等。
但是,人們大概認為,将教會的普通财産溶入這兩類财産中,為時尚早。
因此人們認為應将教士的單純财産單獨列為一類。
此即第二類财産。
第三類包括農村财産,第四類則包括城市财産。
請注意,上述各類财産中有三類被三個等級的公民占有,彼此不分,因此四類中的三個,均可以由貴族、平民或教士組成,并無區别。
第二類本身應包括馬耳他教派騎士⑩,乃至俗人,以代表收容所、教區工場,等等。
由于在這些省議會中,處理公共事務時不考慮個人的等級,故而人們理所當然地相信,三個等級之間不久便可形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因而也就是普遍利益;國家終将成為統一的,而這種統一狀态本應是一切國家的起點。
人們曾對首席大臣的頭腦大事吹噓,但這頭腦卻對這麼多的出色見解視而不見。
這并不是因為他看不清他打算為之服務的利益;而是因為他絲毫不了解被他糟蹋的東西的實際價值。
他重新劃分了非政治性的個人等級;盡管這個唯一的變動使他必須制定新方案,但是對于那些在他看來并不違背他的意願的東西,他還是滿足于舊的方案;此後,因二者缺乏協調,每天都産生許多難題,對此他感到驚訝。
貴族尤其無法想象,在一個數典忘祖的議會裡,他們怎能重整旗鼓。
他們這方面的憂慮成了旁觀者的笑柄。
建造這座大廈有種種弊病,最嚴重的弊病就在于它不是建立在天然的基礎,即人民的自由選舉之上,而是本末倒置,從房頂動工。
但是,這位大臣至少出于對第三等級權利的尊重,宣布第三等級的代表人數與僧侶和貴族的代表總數相等。
從這一條來看,該方案是有積極意義的。
實際結果如何呢?竟讓第三等級從特權等級中遴選議員。
我就知道有一個這樣的議會,在五十二名成員中,隻有一個不屬于特權階級。
人們就是這樣在為第三等級的事業服務,而且事先還公開宣布要對第三等級公平相待! 第二節顯貴會議 顯貴們已使一個又一個大臣大失所望。
提到顯貴們,沒有比色呂蒂先生(11)卓越的筆鋒形容得更中肯了:&ldquo國王曾兩度把他們召集在自己身邊,向他們就王權和國家利益征詢意見。
1787年(12)顯貴們做了些什麼呢?他們反對王權,維護特權。
1788年(13)顯貴們又做了些什麼呢?他們反對國家,維護特權。
&rdquo本來就不該在特權方面向顯貴咨詢,而應在知識方面向顯貴咨詢。
倒是小民百姓,每當他們需要就自己的事情,或就與他們确有利害關系的人的事情找人出個主意時,絕不至于找錯對象。
内克先生(14)上當了。
但是他怎能想到,正是投票贊成在省議會中第三等級代表與另兩個等級代表總數相等的這些人,卻反對在三級會議中實行這種平等呢?無論如何,公衆在這個問題上不曾上當。
我們總是聽到公衆說他們不贊成某項措施,因為他們已預計到其後果;他們認為,即使作最好的估計,由于這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