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謁先師上升文華殿 晤顏帝又到文範宮
關燈
小
中
大
左右有二聯,其一曰:
想當年境困簞瓢,樂道安貧,泗水淵源承聖學。
欣此日位居上相,扶元參化,金階黼黻翊皇猷。
又一聯雲: 克復盡歸仁,在守心齋嚴四勿。
天爵榮封帝,全憑德行冠諸賢。
匾對俱是顏體楷書,金光炫目,精一正在瞻仰時,忽聽見二童子傳呼道:「請柳大仙與遊生直上階來,與帝君當面敘話。
」真君聞說,也不在階下行禮,依著童子之言,直上臺階到了座前,帝君起立歡迎,謂真君精一道:「元陽大仙有勞了,精一師弟有勞了,請坐,請坐。
」真君與精一各上前參拜畢,真君說道:「卑職領精一前來,恭謁帝君,瞻仰宮闕,並懇帝君垂一篇訓文,以醒末世,未識帝君肯否?」帝君道:「以何要件為題目呢?」真君道:「末世之人,貪於聲色,擾於嗜欲,非委靡暴棄,即妄作非為,大率昧於性命之旨。
今夕到此,即請撰一篇知命文可也。
」〈(戒人妄作非為,而講以性命之理,是根本解決法。
)〉 帝君曰:「善。
」乃即案頭振筆直書,一霎時間,便已脫稿,交付真君,真君接過手來,細閱一過,喜形於色,隨將稿交與精一,令於座上朗誦一遍,精一從頭讀之,其文如下: 顏帝勸人知命文 「且夫茫茫六合之內,元元眾姓,無貴無賤,無少無長,孰非屬於三台之主宰乎?問孰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乎?夫命、猶令也。
天命之謂性,稟於有生之初,即理也。
人不能窮理,不惟不知性,且不知命者也。
《書》曰:『惟皇降衷,厥有恆性』,《易》曰:『各正性命』,又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可知命之理,根於性,苟不能復性,而能知命立命者鮮矣!〈(以上論性命之理相連,欲立命功當先復性。
)〉 彼世之庸庸碌碌之輩,既不知性,復不知命者,勿論也。
獨怪夫老師宿儒,皓首窮經,尚茫然不知命之屬何事?動曰:『某某王侯將相,命何貴也。
某某窮夫乞丐,命何賤也。
』更曰:『人生窮通得失壽夭,皆屬之命』不加修省之,復吾性以全吾命,愚孰甚焉?豈知命有轉移之權,果能知命之所在,先有培補之功,自然有轉移之效。
子思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理有固然,可知生人之命,在各人培補之,保全之。
命之通也,不因通而淫蕩其志。
命之窮也,不因窮而改變其操。
久之格其非心,守乎正道,素位而行,安命聽天,自然轉兇成吉,消患無形,至於命之壽夭修短,何足計乎?〈(以上言知命、始能安命,發人之所未發,推論明詳。
)〉 吾也簞瓢陋巷,命困極矣,常人處此,不堪其憂,有何樂乎?吾蕩蕩為懷,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非樂貧也,守吾命也。
能守吾命,即所以立吾之命也。
然而立命之學,又非可淺嘗也。
要必能真知命之所在,有克己復禮之功,存誠去偽之實,方能盡性而立命。
如樹木然,根深則葉茂。
如泉水然,源潔則流清。
立命之道,即如是已。
〈(帝君自述己身立命之學工夫先由盡性知命)〉自今以往,望世之言命者,各自思省,莫謂命已生成,諉之氣數,而無所不為,自戕其身,自促其年。
如能服膺吾訓,各知命之所在,不敢以暴戾傷身,不敢以淫蕩傷精,保全固有之良,以復還於穆之命,則人人可登仁壽之域,又安有夭折之患乎?願世人共勉之,勿忽予言焉可。
〈(望世人立命復還古處,一片慈祥悱惻之心,紬繹不盡。
)〉?」 〈【知命而不知性,勢必流於作惡。
】〉 精一將文讀竟,真君歎賞不已,謂精一道:「此文雖普勸世人,而於儒生士子,尤當體貼。
師弟好好帶回爾壇,急刊入記中也。
」精一道:「弟子懍遵。
」顏帝君又謂精一道:「我夫子嘗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夫世人不知命,其大害有數種原因:一因不知天命所歸,而妄希非分。
一因甘於暴棄,而自誤前程。
一因不知愛惜己身,而自作戕賊。
一因獲罪於天,而暗中折除,此皆不知命者也。
〈【不知命之害,帝君此文推闡殆盡無餘蘊矣,學者其三復之。
】〉 何謂不知天命所歸,而妄希非分?如有等人,不度德量力,而敢為不韙,覬覦非常,智小謀大,力小任重,福未獲而禍先及之者是已。
何謂甘於暴棄?而自誤前程。
如有等人,賦質本優,而不加發憤,功名本有,而不肯振作,中道而廢,畫地自封,優遊玩忽,迄於無成者是已。
何謂不知愛惜?而自行戕賊。
如有等人,精力強固,本有壽徵,而貪於酒色,徇於貨利,蹈於危險,以緻促其年齡,賊害其身者是已。
何謂獲罪於天,而暗中折除?如有等人,根器非凡,命中原有富貴,而不知自愛,甘心為惡,卒幹神怒,削籍減祿,困厄以終,李登之類是已。
如是者豈可歸咎於命,諉之於命哉? 師弟細閱《丹桂籍》一書,所引案證,俱係實事,人有應富貴壽考,而貧賤夭折。
應貧賤夭折,而富貴壽考。
又有命應遭厄,或行一大善而危難即解。
命應處順,或為一大惡而災禍即生。
因果報應,福善禍淫,天律森嚴,理所必至。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逭。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若請命中註定,如鐵闆然,則三台南北鬥星君,又何有增壽、減壽、削籍、增祿之事乎?此不待辯而自明矣。
」精一聽了這段訓語,心中了解,因與真君拜辭了復聖帝君,逕出宮來。
真君道:「金雞唱曉三次,天將曙矣。
我師徒速速回壇罷了。
」於是令使者速駕風火輪,霎時到壇。
苟天君與真君各回宮繳敕去訖,欲知下回,又遊何宮?且看明夕分解: 總評: ⊙聖門七十子酣睡不醒,是此書疑問,亦是天下疑問。
⊙孔子之道《論語》一書,發明盡矣。
編中訓士子文一則,尤為簡括明詳,足聲末學病痛。
⊙世人不能正命而死,皆由不知命之理所緻,帝君此文,真是喚醒癡迷,學者讀此,而與孟子盡心章互相印證,自然得之。
欣此日位居上相,扶元參化,金階黼黻翊皇猷。
又一聯雲: 克復盡歸仁,在守心齋嚴四勿。
天爵榮封帝,全憑德行冠諸賢。
匾對俱是顏體楷書,金光炫目,精一正在瞻仰時,忽聽見二童子傳呼道:「請柳大仙與遊生直上階來,與帝君當面敘話。
」真君聞說,也不在階下行禮,依著童子之言,直上臺階到了座前,帝君起立歡迎,謂真君精一道:「元陽大仙有勞了,精一師弟有勞了,請坐,請坐。
」真君與精一各上前參拜畢,真君說道:「卑職領精一前來,恭謁帝君,瞻仰宮闕,並懇帝君垂一篇訓文,以醒末世,未識帝君肯否?」帝君道:「以何要件為題目呢?」真君道:「末世之人,貪於聲色,擾於嗜欲,非委靡暴棄,即妄作非為,大率昧於性命之旨。
今夕到此,即請撰一篇知命文可也。
」〈(戒人妄作非為,而講以性命之理,是根本解決法。
)〉 帝君曰:「善。
」乃即案頭振筆直書,一霎時間,便已脫稿,交付真君,真君接過手來,細閱一過,喜形於色,隨將稿交與精一,令於座上朗誦一遍,精一從頭讀之,其文如下: 顏帝勸人知命文 「且夫茫茫六合之內,元元眾姓,無貴無賤,無少無長,孰非屬於三台之主宰乎?問孰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乎?夫命、猶令也。
天命之謂性,稟於有生之初,即理也。
人不能窮理,不惟不知性,且不知命者也。
《書》曰:『惟皇降衷,厥有恆性』,《易》曰:『各正性命』,又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可知命之理,根於性,苟不能復性,而能知命立命者鮮矣!〈(以上論性命之理相連,欲立命功當先復性。
)〉 彼世之庸庸碌碌之輩,既不知性,復不知命者,勿論也。
獨怪夫老師宿儒,皓首窮經,尚茫然不知命之屬何事?動曰:『某某王侯將相,命何貴也。
某某窮夫乞丐,命何賤也。
』更曰:『人生窮通得失壽夭,皆屬之命』不加修省之,復吾性以全吾命,愚孰甚焉?豈知命有轉移之權,果能知命之所在,先有培補之功,自然有轉移之效。
子思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理有固然,可知生人之命,在各人培補之,保全之。
命之通也,不因通而淫蕩其志。
命之窮也,不因窮而改變其操。
久之格其非心,守乎正道,素位而行,安命聽天,自然轉兇成吉,消患無形,至於命之壽夭修短,何足計乎?〈(以上言知命、始能安命,發人之所未發,推論明詳。
)〉 吾也簞瓢陋巷,命困極矣,常人處此,不堪其憂,有何樂乎?吾蕩蕩為懷,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非樂貧也,守吾命也。
能守吾命,即所以立吾之命也。
然而立命之學,又非可淺嘗也。
要必能真知命之所在,有克己復禮之功,存誠去偽之實,方能盡性而立命。
如樹木然,根深則葉茂。
如泉水然,源潔則流清。
立命之道,即如是已。
〈(帝君自述己身立命之學工夫先由盡性知命)〉自今以往,望世之言命者,各自思省,莫謂命已生成,諉之氣數,而無所不為,自戕其身,自促其年。
如能服膺吾訓,各知命之所在,不敢以暴戾傷身,不敢以淫蕩傷精,保全固有之良,以復還於穆之命,則人人可登仁壽之域,又安有夭折之患乎?願世人共勉之,勿忽予言焉可。
〈(望世人立命復還古處,一片慈祥悱惻之心,紬繹不盡。
)〉?」 〈【知命而不知性,勢必流於作惡。
】〉 精一將文讀竟,真君歎賞不已,謂精一道:「此文雖普勸世人,而於儒生士子,尤當體貼。
師弟好好帶回爾壇,急刊入記中也。
」精一道:「弟子懍遵。
」顏帝君又謂精一道:「我夫子嘗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夫世人不知命,其大害有數種原因:一因不知天命所歸,而妄希非分。
一因甘於暴棄,而自誤前程。
一因不知愛惜己身,而自作戕賊。
一因獲罪於天,而暗中折除,此皆不知命者也。
〈【不知命之害,帝君此文推闡殆盡無餘蘊矣,學者其三復之。
】〉 何謂不知天命所歸,而妄希非分?如有等人,不度德量力,而敢為不韙,覬覦非常,智小謀大,力小任重,福未獲而禍先及之者是已。
何謂甘於暴棄?而自誤前程。
如有等人,賦質本優,而不加發憤,功名本有,而不肯振作,中道而廢,畫地自封,優遊玩忽,迄於無成者是已。
何謂不知愛惜?而自行戕賊。
如有等人,精力強固,本有壽徵,而貪於酒色,徇於貨利,蹈於危險,以緻促其年齡,賊害其身者是已。
何謂獲罪於天,而暗中折除?如有等人,根器非凡,命中原有富貴,而不知自愛,甘心為惡,卒幹神怒,削籍減祿,困厄以終,李登之類是已。
如是者豈可歸咎於命,諉之於命哉? 師弟細閱《丹桂籍》一書,所引案證,俱係實事,人有應富貴壽考,而貧賤夭折。
應貧賤夭折,而富貴壽考。
又有命應遭厄,或行一大善而危難即解。
命應處順,或為一大惡而災禍即生。
因果報應,福善禍淫,天律森嚴,理所必至。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逭。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若請命中註定,如鐵闆然,則三台南北鬥星君,又何有增壽、減壽、削籍、增祿之事乎?此不待辯而自明矣。
」精一聽了這段訓語,心中了解,因與真君拜辭了復聖帝君,逕出宮來。
真君道:「金雞唱曉三次,天將曙矣。
我師徒速速回壇罷了。
」於是令使者速駕風火輪,霎時到壇。
苟天君與真君各回宮繳敕去訖,欲知下回,又遊何宮?且看明夕分解: 總評: ⊙聖門七十子酣睡不醒,是此書疑問,亦是天下疑問。
⊙孔子之道《論語》一書,發明盡矣。
編中訓士子文一則,尤為簡括明詳,足聲末學病痛。
⊙世人不能正命而死,皆由不知命之理所緻,帝君此文,真是喚醒癡迷,學者讀此,而與孟子盡心章互相印證,自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