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叔兵取南陽五郡

關燈
文叔兵取南陽五郡 卻說文叔、鄧禹三人離卻莊上,将近白水村界,見有宛城官軍王立一隊人馬追來。

    姚期與之大戰,王立敗走,期縱馬趕至林坡。

    忽坡中擁出壯士四五百人,頭頂重盔,身披重甲向前,李通李益活擒王立。

    期欲争功,鄧禹曰:&ldquo此偶爾小敵,未足為憑,不須競。

    &rdquo二人乃止。

    李通問文叔曰:&ldquo吾引衆軍繞城尋覓主公,不期此處才會。

    &rdquo文叔将任光開城并騎牛斬殺龐能、崔亭之事細說。

    李通大喜曰:&ldquo真天子百靈效助,信不虛也。

    &rdquo文叔引衆将及軍校回至白水村中。

    劉良父子、堅镡等接見,不勝喜慰,大設宴會,犒勞諸軍。

    酒終鄧禹曰:&ldquo此處雖有軍兵糧草,卻無城池。

    倘官軍一至,難以保守家屬。

    可先取胡陽為家,後取南陽三十六郡,主公之意若何?&rdquo文叔曰:&ldquo先生之言甚善。

    &rdquo次日遂拜鄧禹為軍師,姚期為先鋒,李通、堅镡為左右翼,劉寅、劉仲為合後。

    克日引軍三千攻取胡陽。

     早有細作報入城中,縣尹韓刀分付四門堅閉,親自上城謂姚期曰:&ldquo爾拜覆劉秀,吾願歸順,但容三日扣算戶口錢糧即便獻城。

    &rdquo姚期依言回報,文叔傳令退軍三日之後,複至城下。

    韓刀上城,命軍士請劉秀打話。

    文叔出至陣前,隻見城上綁縛一老人,推于城垛之上。

    文叔視之,乃叔父劉保。

    文叔一見,雙眸垂淚,謂韓刀曰:&ldquo爾言三日後獻城,何故綁吾叔父?&rdquo韓刀曰:&ldquo吾順爾者詐也,爾若攻城便斬爾叔。

    &rdquo文叔不忍叔父受刑,遂令退軍回至白水村,與軍師諸将商議,衆皆默然。

    文叔曰:&ldquo吾當自縛去見韓刀,救全叔父。

    &rdquo姚期曰:&ldquo主公何為發此言也?吾母為主公棄世,如何有始無終?諒一胡陽豈是難取,且待軍師再思良策。

    &rdquo 正商議間,忽報有人投軍,文叔令休放入。

    其投軍壯士攔阻不住,直至營中見文叔,曰:&ldquo主公興義,豈不容人投軍?&rdquo文叔曰:&ldquo今被胡陽縣尹韓刀拿吾叔父劉保要吾投拜,方才放免,無計可施,正待散開衆人故也。

    &rdquo其人笑曰:&ldquo量此小謀,有何難哉?&rdquo文叔看見其人大言,乃問曰:&ldquo爾有何計可救叔父,還要用軍幾何?&rdquo其人曰:&ldquo不須軍馬,吾隻用柴擔先去,主公可領軍兵随後就來,可取胡陽也。

    &rdquo遂密與文叔言之。

    文叔聽罷甚喜。

    其人出營,挑柴一擔入城去賣。

    恰遇買者,其人左三右四說價不同。

    适孫尹上城,恐有漢軍奸細,不論買賣人等俱趕至城上。

    其人手執柴擔,立于韓刀背後。

    須臾文叔軍至城邊,便呼韓刀打話,其人忙向胸前取出槍來,安於擔上,觑着韓刀脅下一刺。

    韓刀死于城下。

    其人舉槍殺散衆軍,大開城門。

    文叔引軍入城,至衙坐定,召問其人姓名,答曰:&ldquo姓陳名俊表字子招。

    &rdquo文叔大喜,重加賞賜,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差人迎接家屬老幼,搬運糧草,設宴祝賀。

    鄧禹曰:&ldquo雖有此城占立,如各州縣申奏朝廷,必調大軍來至,如之奈何?&rdquo文叔曰:&ldquo軍師妙策何如?&rdquo禹曰:&ldquo隻今便可分兵取各郡縣。

    李通、堅镡領兵五百取宛城,劉寅、李益領兵五百取棘陽,主公與姚期領兵五百取新野,吾領餘軍保守胡陽。

    &rdquo諸将聽令各領軍馬而行。

    當日文叔姚期軍至新野,文叔差人先赍書入城去。

    城中守将乃是蓋延、景丹二人,聞知胡陽之事,正在商議守禦。

    忽報文叔小校齊送書來,召至賬前拆書視畢,景丹曰:&ldquo吾聞劉秀仁德之主,況為漢室支派。

    常有真龍出現,今者應天順人必能中興,吾等隻宜歸附。

    &rdquo蓋延是其所議,對來使曰:&ldquo爾先回報,吾等願降。

    &rdquo使命既出,遂令大開城門迎接文叔。

    文叔與姚期引軍入城,安撫百姓,百姓莫不歡悅。

    文叔即日帶領蓋延、景丹、姚期及衆軍回轉胡陽。

    劉良、鄧禹接見。

    須臾李通、堅镡亦至,言宛城官民香花迎接,自願歸順,文叔等甚喜。

     且說劉寅、李益兵至棘陽。

    寅先差人下戰書,太守乃是武舉狀元岑彭,表甯君然。

    一見戰書,亦不拆看,竟扯破其書,點軍出城。

    臨行入辭其母曰:&ldquo兒今日領兵去破劉秀。

    &rdquo母曰:&ldquo爾勿可與劉文叔對敵,吾知文叔真命帝王,且厚德寬仁,隻宜順從。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