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周振甫函
丕繩先生:
大著述及孔子之政治哲學時,據民可使由語以孔子為不重視人民。
然《論語》一書雜記孔子之言,初非孔子自著之書。
故其語多有為而發,喪欲速貧諸語,其明證也。
居今既不能得其所以為此言之旨,則毋甯勿加引用之為愈,似更不宜據以推論,否則毫厘之差,千裡之謬,倘亦有背于先生求真之旨欤?今即先生之言論之,孔子謂舉直錯枉則民服,是其重視民意者一;去食去兵而不可去信,視民信之重勝于兵食,其二;既庶既富則教之,其三;政在使近悅遠來,其四;教民七年,可以即戎,不教民戰,是為棄之,其五。
即據此五者言,孔子之重視人民何如乎? 大著又謂孔子迷信上帝,引“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為孔子之迷信命。
鄙意死生語,《論語》明著“子夏曰”,既不稱“子曰”,似不當以之指責孔子。
即就此兩語言,似亦未可謂迷信。
大抵孔門以事之可由己力者為“性”,如修道是;事之不可由己力而由乎運會者為“命”,如聖人不能必行其道是。
孟子性也命也之說,最得聖人之意。
故以死生富貴為命者,以君子直道而行,“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是死生之事系乎運會,非君子之所能自力。
君子既不肯枉道以幹求,雖可必其德修行立,而不可必其得位行道,是富貴窮達之事,亦非君子之所能自力,故付之命也。
蓋盡其可以自力者,而以不可以自力者付之自然,不怨天,不尤人,此亦孔子之所謂“命”。
故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蓋道之行不行,非聖人之所能為力,而系乎一時代之運會;運會者,一時代之政教學術風俗人情所交織成時代潮流,不同于迷信也。
至于“天生德于予”諸語,系表示聖人臨危不亂,履險若夷之堅強定力,似亦不足以為迷信。
近人章太炎被囚時,亦有類似之語,我人不可據之以言章氏之迷信;梁任公自言生平自信不緻枉死,故間關跋涉,身入虎口,以赴護國之難,亦猶是也。
大抵大勇之人自反不縮,往往有此種自信。
證以孔子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又謂,君子之道有三:仁不憂,知不惑,勇不懼,以二說相對照,知言即知之事,知禮即仁之事(顔淵問仁,答以“克己複禮”,可證),則知命為勇者不懼之事,非其明證欤? 大著又謂孔子為周禮保存者與發揮者,此語誠然。
然鄙意似當更需稍加闡說:孔子之所以從周,非因其為周而從之,因其為在當時無更善于此而從之,是孔子之旨歸在從善而不必從周:因革損益,百世可知,其明證一;行夏時,乘殷辂,服周冕,足征孔子不泥于周而必歸乎善,其明證二。
大著言必有征,鈎稽采獲,深入淺出,具見苦心,甚佩!惟于孔子之論稍與鄙見相違,敢盡言以求質正,仆亦非敢自信其必當也。
惟先生裁之,幸
然《論語》一書雜記孔子之言,初非孔子自著之書。
故其語多有為而發,喪欲速貧諸語,其明證也。
居今既不能得其所以為此言之旨,則毋甯勿加引用之為愈,似更不宜據以推論,否則毫厘之差,千裡之謬,倘亦有背于先生求真之旨欤?今即先生之言論之,孔子謂舉直錯枉則民服,是其重視民意者一;去食去兵而不可去信,視民信之重勝于兵食,其二;既庶既富則教之,其三;政在使近悅遠來,其四;教民七年,可以即戎,不教民戰,是為棄之,其五。
即據此五者言,孔子之重視人民何如乎? 大著又謂孔子迷信上帝,引“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為孔子之迷信命。
鄙意死生語,《論語》明著“子夏曰”,既不稱“子曰”,似不當以之指責孔子。
即就此兩語言,似亦未可謂迷信。
大抵孔門以事之可由己力者為“性”,如修道是;事之不可由己力而由乎運會者為“命”,如聖人不能必行其道是。
孟子性也命也之說,最得聖人之意。
故以死生富貴為命者,以君子直道而行,“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是死生之事系乎運會,非君子之所能自力。
君子既不肯枉道以幹求,雖可必其德修行立,而不可必其得位行道,是富貴窮達之事,亦非君子之所能自力,故付之命也。
蓋盡其可以自力者,而以不可以自力者付之自然,不怨天,不尤人,此亦孔子之所謂“命”。
故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蓋道之行不行,非聖人之所能為力,而系乎一時代之運會;運會者,一時代之政教學術風俗人情所交織成時代潮流,不同于迷信也。
至于“天生德于予”諸語,系表示聖人臨危不亂,履險若夷之堅強定力,似亦不足以為迷信。
近人章太炎被囚時,亦有類似之語,我人不可據之以言章氏之迷信;梁任公自言生平自信不緻枉死,故間關跋涉,身入虎口,以赴護國之難,亦猶是也。
大抵大勇之人自反不縮,往往有此種自信。
證以孔子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又謂,君子之道有三:仁不憂,知不惑,勇不懼,以二說相對照,知言即知之事,知禮即仁之事(顔淵問仁,答以“克己複禮”,可證),則知命為勇者不懼之事,非其明證欤? 大著又謂孔子為周禮保存者與發揮者,此語誠然。
然鄙意似當更需稍加闡說:孔子之所以從周,非因其為周而從之,因其為在當時無更善于此而從之,是孔子之旨歸在從善而不必從周:因革損益,百世可知,其明證一;行夏時,乘殷辂,服周冕,足征孔子不泥于周而必歸乎善,其明證二。
大著言必有征,鈎稽采獲,深入淺出,具見苦心,甚佩!惟于孔子之論稍與鄙見相違,敢盡言以求質正,仆亦非敢自信其必當也。
惟先生裁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