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城濮之戰與晉文襄的霸業
關燈
小
中
大
兵回救蔡國,與晉兵夾着癏水(在今河南葉縣一帶)結營,兩不相下。
晉軍統帥陽處父是個膽小鬼,不敢輕易與楚兵交戰,便設下一計,派人對楚軍統帥令尹子上說道:“你們若要開戰,我們可以退兵三十裡,讓你們渡過河來,排陣交鋒;否則你們退兵,讓我軍渡河接戰也好。
”楚人恐怕晉兵在半渡的時候邀擊,就自動退兵三十裡讓晉兵渡河。
陽處父一見楚人中計,就宣言道:“楚兵逃走了!”一面徑自領兵回去。
楚兵見晉兵走了,便也隻得回國。
楚王卻聽信了太子商臣的讒言,認為令尹子上受賂辱國,把他殺死(子上曾勸楚王勿立商臣為太子,所以商臣與他結下仇恨)。
所以這次晉楚相争,結果又被晉國占得了便宜。
晉襄的東征晉襄公對西(秦),對北(狄),對南(楚)都得到了相當的勝利之後,就開始經營東方諸侯了。
先是,衛國自從與狄相和之後,國勢好轉,在晉文公的末年,衛成公因恨晉國前次拘辱他的仇恨,就不肯去朝晉,反派大夫孔達領兵侵鄭,攻打緜訾和匡的地方,表示不聽霸主的命令。
晉襄公候父喪過了周年,派使遍告諸侯,起兵伐衛。
晉兵到了南陽地方,元帥先且居勸襄公道:“衛國不朝我國,和我國不朝周天子是一樣的罪狀。
我們不可學他人的壞樣。
請您去朝王,由我領兵去伐衛。
”于是襄公便在溫地朝見周王(這可見春秋時霸主“尊王”的作用),先且居和胥臣領兵直攻衛國,拔取了戚邑,擒獲守将孫昭子。
衛國派使去向陳國告急,陳君對衛使說道:“你們可再去伐晉,我自來替你們解說。
”衛國聽了陳國的話,就派孔達領兵伐晉。
後來晉國又邀合魯、宋、鄭、陳等國在垂隴的地方(在今河南荥澤縣附近)結盟,預備讨衛。
陳侯替衛國求和,拘了孔達向晉國解說。
晉秦的互攻這時秦穆公想洗雪前次被晉打敗的恥辱,在魯文公(僖公子興,嗣僖公位)二年的春天,命孟明領兵伐晉。
晉襄公親征,在彭衙(在今陝西白水縣)地方與秦兵開戰。
晉将狼銪帶領所部直沖秦陣,力戰而死;晉國大兵随殺過去,又把秦兵打得大敗。
晉人嘲笑秦國這次所興的兵是“拜賜之師”。
孟明再次喪師回國,秦穆公依舊重用他。
孟明增修國政,預備再舉伐晉報仇。
這年的冬天,晉、宋、鄭、陳諸國又合兵伐秦,奪取了汪和彭衙二邑,用來報複前次彭衙之役秦伐晉的仇恨。
魯文公三年的夏天,秦穆公親自領兵伐晉,渡過黃河,便把渡船燒了,以表示不勝不回的意思。
晉國知道這次秦兵來勢厲害,便采取守而不戰的政策。
秦兵奪取了晉國王官和郊兩處地方,從茅津渡河,封埋了死在?地的秦國戰士的屍首,才回國去。
秦國這次伐晉得了勝利,西戎各國都來歸服,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裡”,就做了西戎的霸主了。
但是晉國并不肯甘服,隔了一年,又起兵伐秦,圍困?和新城兩邑,報複了王官之役的仇恨。
可見在春秋時,晉、秦的國際交涉,總是晉占上風的。
晉楚的東方争競這時楚成王已被他的太子商臣所弑,商臣即位,是為穆王。
魯文公三年的春天,晉國聯合諸侯的兵向楚國示威,把服楚的沈國(在今安徽阜陽縣附近)打潰。
楚國也起兵圍困已服晉的江國(在今河南息縣),晉将先仆領兵伐楚以救江。
晉國又把江國被楚侵擾的事報告周王,周王派了王叔桓公會合晉将陽處父再伐楚國。
晉兵在方城地方攻城,遇到楚将息公子朱的兵,陽處父仍不敢輕易與楚開戰,就班師回國,江國終究被楚滅掉。
不久,楚兵又滅了六(在今安徽六安縣)與蓼(在今河南固始縣)兩國。
這可見楚國的聲勢在晉的全盛時代也并不衰息。
晉國人才的凋落與趙氏的得政魯文公六年,晉國因舊臣趙衰、栾枝、先且居、胥臣等統統去世,感覺人才缺乏,在夷的地方校閱軍隊,舍去新立的二軍,命狐射姑(狐偃子)為中軍元帥,趙盾(趙衰子)為佐。
命令已經發表,不料陽處父從溫地回來,一力主張改換中軍元帥。
他是晉國的太傅,說話很有效力,晉襄公便又在董的地方重閱軍隊,改命趙盾為中軍元帥,狐射姑為佐。
這是因為陽處父本是趙衰的屬吏,所以黨于趙氏,并且趙盾也确比狐射姑賢能,所以襄公會聽從陽處父的話。
趙盾既掌國政,便創制常典,規定刑法,治理罪獄,追捕逃亡,信用券契,削除舊污,整理禮秩,修複廢官,選拔才能,把國政整理完成,交給太傅陽處父和太師賈佗去行,作為常法。
這樣一來,晉國的國基便更穩定,而政權也就落在趙氏的手裡去了。
晉軍統帥陽處父是個膽小鬼,不敢輕易與楚兵交戰,便設下一計,派人對楚軍統帥令尹子上說道:“你們若要開戰,我們可以退兵三十裡,讓你們渡過河來,排陣交鋒;否則你們退兵,讓我軍渡河接戰也好。
”楚人恐怕晉兵在半渡的時候邀擊,就自動退兵三十裡讓晉兵渡河。
陽處父一見楚人中計,就宣言道:“楚兵逃走了!”一面徑自領兵回去。
楚兵見晉兵走了,便也隻得回國。
楚王卻聽信了太子商臣的讒言,認為令尹子上受賂辱國,把他殺死(子上曾勸楚王勿立商臣為太子,所以商臣與他結下仇恨)。
所以這次晉楚相争,結果又被晉國占得了便宜。
晉襄的東征晉襄公對西(秦),對北(狄),對南(楚)都得到了相當的勝利之後,就開始經營東方諸侯了。
先是,衛國自從與狄相和之後,國勢好轉,在晉文公的末年,衛成公因恨晉國前次拘辱他的仇恨,就不肯去朝晉,反派大夫孔達領兵侵鄭,攻打緜訾和匡的地方,表示不聽霸主的命令。
晉襄公候父喪過了周年,派使遍告諸侯,起兵伐衛。
晉兵到了南陽地方,元帥先且居勸襄公道:“衛國不朝我國,和我國不朝周天子是一樣的罪狀。
我們不可學他人的壞樣。
請您去朝王,由我領兵去伐衛。
”于是襄公便在溫地朝見周王(這可見春秋時霸主“尊王”的作用),先且居和胥臣領兵直攻衛國,拔取了戚邑,擒獲守将孫昭子。
衛國派使去向陳國告急,陳君對衛使說道:“你們可再去伐晉,我自來替你們解說。
”衛國聽了陳國的話,就派孔達領兵伐晉。
後來晉國又邀合魯、宋、鄭、陳等國在垂隴的地方(在今河南荥澤縣附近)結盟,預備讨衛。
陳侯替衛國求和,拘了孔達向晉國解說。
晉秦的互攻這時秦穆公想洗雪前次被晉打敗的恥辱,在魯文公(僖公子興,嗣僖公位)二年的春天,命孟明領兵伐晉。
晉襄公親征,在彭衙(在今陝西白水縣)地方與秦兵開戰。
晉将狼銪帶領所部直沖秦陣,力戰而死;晉國大兵随殺過去,又把秦兵打得大敗。
晉人嘲笑秦國這次所興的兵是“拜賜之師”。
孟明再次喪師回國,秦穆公依舊重用他。
孟明增修國政,預備再舉伐晉報仇。
這年的冬天,晉、宋、鄭、陳諸國又合兵伐秦,奪取了汪和彭衙二邑,用來報複前次彭衙之役秦伐晉的仇恨。
魯文公三年的夏天,秦穆公親自領兵伐晉,渡過黃河,便把渡船燒了,以表示不勝不回的意思。
晉國知道這次秦兵來勢厲害,便采取守而不戰的政策。
秦兵奪取了晉國王官和郊兩處地方,從茅津渡河,封埋了死在?地的秦國戰士的屍首,才回國去。
秦國這次伐晉得了勝利,西戎各國都來歸服,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裡”,就做了西戎的霸主了。
但是晉國并不肯甘服,隔了一年,又起兵伐秦,圍困?和新城兩邑,報複了王官之役的仇恨。
可見在春秋時,晉、秦的國際交涉,總是晉占上風的。
晉楚的東方争競這時楚成王已被他的太子商臣所弑,商臣即位,是為穆王。
魯文公三年的春天,晉國聯合諸侯的兵向楚國示威,把服楚的沈國(在今安徽阜陽縣附近)打潰。
楚國也起兵圍困已服晉的江國(在今河南息縣),晉将先仆領兵伐楚以救江。
晉國又把江國被楚侵擾的事報告周王,周王派了王叔桓公會合晉将陽處父再伐楚國。
晉兵在方城地方攻城,遇到楚将息公子朱的兵,陽處父仍不敢輕易與楚開戰,就班師回國,江國終究被楚滅掉。
不久,楚兵又滅了六(在今安徽六安縣)與蓼(在今河南固始縣)兩國。
這可見楚國的聲勢在晉的全盛時代也并不衰息。
晉國人才的凋落與趙氏的得政魯文公六年,晉國因舊臣趙衰、栾枝、先且居、胥臣等統統去世,感覺人才缺乏,在夷的地方校閱軍隊,舍去新立的二軍,命狐射姑(狐偃子)為中軍元帥,趙盾(趙衰子)為佐。
命令已經發表,不料陽處父從溫地回來,一力主張改換中軍元帥。
他是晉國的太傅,說話很有效力,晉襄公便又在董的地方重閱軍隊,改命趙盾為中軍元帥,狐射姑為佐。
這是因為陽處父本是趙衰的屬吏,所以黨于趙氏,并且趙盾也确比狐射姑賢能,所以襄公會聽從陽處父的話。
趙盾既掌國政,便創制常典,規定刑法,治理罪獄,追捕逃亡,信用券契,削除舊污,整理禮秩,修複廢官,選拔才能,把國政整理完成,交給太傅陽處父和太師賈佗去行,作為常法。
這樣一來,晉國的國基便更穩定,而政權也就落在趙氏的手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