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韓世忠大破苗翊
關燈
小
中
大
宮隔絕,一日啜羹覆手,念卿等被谪,此事誰任?”言罷,解所服玉帶賜之。
帝握世忠手恸哭曰:“卿在外,中軍統制吳湛佐逆為最,尚留朕肘腋,久必為患,卿當先誅之。
”世忠曰:“陛下無憂,臣即捉下,以正其惡。
”浚等退出。
世忠次日來訪吳湛。
湛握手與語,世忠曰:“人言閣下助苗傅作亂,信有乎?”湛見世忠顔色變異,恐懼不敢對。
世忠怒折其中指,令部下捉歸,入奏帝。
帝下诏與王世修俱斬于市。
複令世忠檢錄官屬,但是苗傅逆黨,皆誅貶有差。
尚書右仆射朱勝非,自以嘗出入苗傅府中,恐禍及身,見帝言曰:“臣昔遇變,義即當死,偷生至此,正欲圖今日之事耳。
幸惡罪已竄,叛黨服誅,臣乞罷政,投閑歸老,苟全餘喘于終年,實出陛下之盛德也。
”帝曰:“朕遭内變,仆射扶持之功不為不多。
且朕今得複位,卿等正宜輔佐國政,共成大業,享爵祿以遺子孫,何遽以退閑為辭。
”勝非力奏曰:“非臣固敢違天顔而圖安逸,緣臣才不足以莅政,武不足以撥亂,徒食君祿,侍朝竟無益也。
”帝見勝非陳奏剀切,遂準其清,因曰:“仆射已退,誰可代此職?”勝非曰:“呂頤浩、張浚二人得一可代臣職。
”帝又問二人孰優,對曰:“張浚喜事而疏,頤浩練事而暴。
然頤浩民望素着,陛下宜任之。
”勝非既罷政,帝即以呂頤浩為尚書右仆射,以劉光世為禦營副使,韓世忠、張浚為禦前左右軍都統制,诏韓世忠、劉光世部兵迫剿苗傅、劉正彥,立魏國公旁為旉太子。
自是朝政日以就緒,禁庭内外百僚肅然。
話分兩頭。
卻說韓世忠、劉光世承诏旨,分兵趕捉苗傅、劉正彥二賊。
傅聞知官軍搜捕緊急,與正彥走入閩地躲避。
韓世忠連夜追襲,捉苗傅于浦城。
劉光世亦得劉正彥。
即将二人檻車監囚,遣人送詣行在。
高宗大悅,下诏将苗傅、劉正彥戮于市曹,全家老幼皆棄市,複命枭二兇首号令阙下。
帝既誅苗傅、劉正彥,因謂群臣曰:“苗傅等乘機倡亂,屈辱寡人,今被捉送阙下,全家誅夷,是徒自取其禍耳,與人何預?以今卿等各宜協辦匡朕,慎圖名節,以保善後計,苗氏之事可鑒也。
”衆臣拜曰:“誠如聖渝。
”自是高宗頗勤政事,因下诏以四失罪己:一日昧經邦之大略,二日昧戡難之遠圖,三日無綏人之德,四日失馭臣之柄。
且說司勳員外郎趙鼎見帝下罪己诏,上疏曰:“自王安石用事,變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辟國之謀,造生邊患;興理财之政,窮困民力;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
至崇甯初蔡京托紹述之名,盡祖宗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于安石,成于蔡京。
今安石猶配享神宗,而京之黨未除,時政之缺莫大于此,乞陛下速宜改正,天下幸甚。
”疏進,诏下着中書省行之。
越三日,中丞張守上疏曰:“陛下處宮室之安,則思二帝母後穹廬毳幕之居;烹膳羞之奉,則思二帝母後膻肉酪漿之味;服細暖之衣,則思二帝母後窮邊絕塞之塞否;操予奪之柄,則思二帝母後語言動作爰制于人;享嫔禦之适,則思二帝母後誰為之使令;對臣下之朝,則思二帝母後誰為之尊禮。
思之又思,兢雲栗雲。
聖心不倦,而天不為之助順者,萬無是理也。
”疏上,高宗覽之,涕然淚下,即頒诏着令洪皓充大金通問使,前至金國體問太上道君皇帝消息,許為大臣之中薦有能達君命者副行。
洪皓奏曰:“臣舉薦一人,可與臣同往金國通使。
”
帝握世忠手恸哭曰:“卿在外,中軍統制吳湛佐逆為最,尚留朕肘腋,久必為患,卿當先誅之。
”世忠曰:“陛下無憂,臣即捉下,以正其惡。
”浚等退出。
世忠次日來訪吳湛。
湛握手與語,世忠曰:“人言閣下助苗傅作亂,信有乎?”湛見世忠顔色變異,恐懼不敢對。
世忠怒折其中指,令部下捉歸,入奏帝。
帝下诏與王世修俱斬于市。
複令世忠檢錄官屬,但是苗傅逆黨,皆誅貶有差。
尚書右仆射朱勝非,自以嘗出入苗傅府中,恐禍及身,見帝言曰:“臣昔遇變,義即當死,偷生至此,正欲圖今日之事耳。
幸惡罪已竄,叛黨服誅,臣乞罷政,投閑歸老,苟全餘喘于終年,實出陛下之盛德也。
”帝曰:“朕遭内變,仆射扶持之功不為不多。
且朕今得複位,卿等正宜輔佐國政,共成大業,享爵祿以遺子孫,何遽以退閑為辭。
”勝非力奏曰:“非臣固敢違天顔而圖安逸,緣臣才不足以莅政,武不足以撥亂,徒食君祿,侍朝竟無益也。
”帝見勝非陳奏剀切,遂準其清,因曰:“仆射已退,誰可代此職?”勝非曰:“呂頤浩、張浚二人得一可代臣職。
”帝又問二人孰優,對曰:“張浚喜事而疏,頤浩練事而暴。
然頤浩民望素着,陛下宜任之。
”勝非既罷政,帝即以呂頤浩為尚書右仆射,以劉光世為禦營副使,韓世忠、張浚為禦前左右軍都統制,诏韓世忠、劉光世部兵迫剿苗傅、劉正彥,立魏國公旁為旉太子。
自是朝政日以就緒,禁庭内外百僚肅然。
話分兩頭。
卻說韓世忠、劉光世承诏旨,分兵趕捉苗傅、劉正彥二賊。
傅聞知官軍搜捕緊急,與正彥走入閩地躲避。
韓世忠連夜追襲,捉苗傅于浦城。
劉光世亦得劉正彥。
即将二人檻車監囚,遣人送詣行在。
高宗大悅,下诏将苗傅、劉正彥戮于市曹,全家老幼皆棄市,複命枭二兇首号令阙下。
帝既誅苗傅、劉正彥,因謂群臣曰:“苗傅等乘機倡亂,屈辱寡人,今被捉送阙下,全家誅夷,是徒自取其禍耳,與人何預?以今卿等各宜協辦匡朕,慎圖名節,以保善後計,苗氏之事可鑒也。
”衆臣拜曰:“誠如聖渝。
”自是高宗頗勤政事,因下诏以四失罪己:一日昧經邦之大略,二日昧戡難之遠圖,三日無綏人之德,四日失馭臣之柄。
且說司勳員外郎趙鼎見帝下罪己诏,上疏曰:“自王安石用事,變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辟國之謀,造生邊患;興理财之政,窮困民力;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
至崇甯初蔡京托紹述之名,盡祖宗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于安石,成于蔡京。
今安石猶配享神宗,而京之黨未除,時政之缺莫大于此,乞陛下速宜改正,天下幸甚。
”疏進,诏下着中書省行之。
越三日,中丞張守上疏曰:“陛下處宮室之安,則思二帝母後穹廬毳幕之居;烹膳羞之奉,則思二帝母後膻肉酪漿之味;服細暖之衣,則思二帝母後窮邊絕塞之塞否;操予奪之柄,則思二帝母後語言動作爰制于人;享嫔禦之适,則思二帝母後誰為之使令;對臣下之朝,則思二帝母後誰為之尊禮。
思之又思,兢雲栗雲。
聖心不倦,而天不為之助順者,萬無是理也。
”疏上,高宗覽之,涕然淚下,即頒诏着令洪皓充大金通問使,前至金國體問太上道君皇帝消息,許為大臣之中薦有能達君命者副行。
洪皓奏曰:“臣舉薦一人,可與臣同往金國通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