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945年5月
關燈
小
中
大
再談廠甸買畫
布衣
前談廠甸買書矣,請再談廠甸買畫。
由師大門首沿新華街路心,直至海王村口,均搭有蘆席棚,中為畫市。
新華街尚寬,兩旁依舊可行車馬也。
除棚中四壁均挂字畫外,并橫空布有繩索,懸畫其上。
觀畫者如蟻穿珠,側身畫叢。
但畫市與書市異,十之八九為赝鼎。
古人可假,即北平當代名家,亦未嘗不假。
嘗與王夢白同遊廠甸,見大軸王畫花鳥十餘幅,标價自十元至三十元不等(當然可以大大讨價)。
竊以為怪。
蓋王名不如齊白石,自視甚高,不屑與齊伍。
甯有以此賤價出售者乎?因私詢于王,王微笑。
予知為僞造,因問何不責賣畫人冒濫。
王笑曰:“這年頭,大家騙騙飯吃吧。
他曉得冒我王夢白的名,就算擡舉我。
王之擴達,誠有足多,亦可見廠甸之畫,無眼力者,萬萬不可買矣。
” 1942年2月19日 悼林庚白 水 予不識林庚白,猶之林不識我,然吾人究有一段文字交,聞其慘死,實不忍無一言也。
林以詩人自命,每一詩成,辄自譽為百年來所未有。
此與予為人,适至相反。
故接交之機會盡多,而予初不謀此。
林視予如何,予亦不知,然料無好評耳。
民國二十三年,林在上海晨報刊詩話,對于予作《春明外史》之描寫新詩人,謂系隐射徐志摩,橫肆抨擊。
或指報視予,予微哂。
蓋小說中人物,本不索隐,彼好為之,予亦不能禁,必與之計較,則失矣。
民國二十九年秋,新民報社轉來一快遞信,内附五律四首,其後朱钤鮮然,則林庚白之款也。
予大奇,以為必系責難。
及讀其書與詩,則推許備至。
詩之第一首,開宗明義,則曰:“吾友秦邦憲,當筵譽汝文。
”其下溢逾之詞,予幾讀之汗下,以林為人自視之高,乃反其以前之相難而相愛如此,實屬意外。
窺其書意,似欲在予編之《最後關頭》一欄發表。
予縱好名,安得借重名人,如此标榜?乃即回一信,托轉遞,深緻謝忱并約一江之隔,當圖良晤。
事後,予以語友人,友亦大奇,蓋文人得林庚白如此推許,極罕見之事也。
從此,予頗欲與林一晤,以作快談。
唯年來懼入城市,觏面無由。
且以盡可從容訂約,毋須急就,遂延擱至于二年,不圖林乃遭此厄遇,終身不複可晤,未免負此知交矣。
昔年詩醫葉古紅在日,予曾約給紅葉一軸送之。
後葉死,予學季子挂劍之意,于清明日,約萍廬、慧劍二兄焚其畫于墓上,以示不忘。
今予不但心許林君一晤,且曾函告之。
而林囗骨海角,且令人不能一吊其墓,則予之表明心迹之一文似未可少也。
乃述其文字之因緣如上。
1942年3月15日 誰能真個吟風月 水 姜堯章詠梅詞,“暗香”“疏影”兩阕,詞家向來認為千古絕調。
而近人胡适之博士,卻說是堆砌詞藻,沒有意義。
鬥膽說一句,胡先生對于詞章,也許是和他談佛學一樣,那是一條“死胡同”吧? “疏影”詞裡,有這樣幾句:“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環佩月夜歸來,化作此花獨幽。
”蓦然一看,自然不會想到是說梅花。
再細細一看,卻又自然是說梅花的疏影。
但果然隻說梅花疏影,那也不過吟風弄月的老套,算不了什麼。
然而他卻是用昭君暗射着徽欽二帝呢。
本來略有心腸的文人,他身遭離亂,哪裡會隻管吟風弄月(按:姜因秦桧當國。
不仕),他便是吟風弄月,也自有他的由來,也自有他的安頓。
你以為他真個吟風弄月,如胡博士之對姜先生,未免屈煞古人。
由昭君說到梅花,由梅花說到二帝,二鞑子吃螺蛳,這個彎子繞得不小。
可是這隻怪中國文學特别,造就文人這寄托遙深的境界。
實文人作文臨到這一步,也就傷盡了腦筋,挖空了心思。
當時雖然含糊過去,後代人飽食暖衣之餘,拿了前人文字把玩,往往倒捉住了他的心事。
千古來,文人之閉門寫作,既非圖着幾元一千字的價值,其所以然,正賴此耳。
1943年4月13日 緘默? 水 最近我買了兩冊土紙本,一冊自題着《茅檐集》,一冊自題着《留川集》。
《茅檐集》謄寫着我填的詞,《留川集》謄寫着我作的詩。
這倒不是什麼敝帚自珍,有時我硬是想填想寫。
既是想,我何必苛刻着自己,于是填起來寫起來。
但填了寫了之後,我并不打算在任何刊物上發表,而且我也不要抄給哪位朋友看。
難道白費一番構思的力量不成,所以我就寫在這兩冊本子上,無事時,自己翻翻。
對人,總算守了我的緘默;對己,我是發洩了我自己那“大塊之噫氣”。
今日處世之道,兩全是莫過于此了。
雖然,我真的緘默了嗎?沒有!天天報上都是載着隔靴搔癢式的東西,其實,真可不必
由師大門首沿新華街路心,直至海王村口,均搭有蘆席棚,中為畫市。
新華街尚寬,兩旁依舊可行車馬也。
除棚中四壁均挂字畫外,并橫空布有繩索,懸畫其上。
觀畫者如蟻穿珠,側身畫叢。
但畫市與書市異,十之八九為赝鼎。
古人可假,即北平當代名家,亦未嘗不假。
嘗與王夢白同遊廠甸,見大軸王畫花鳥十餘幅,标價自十元至三十元不等(當然可以大大讨價)。
竊以為怪。
蓋王名不如齊白石,自視甚高,不屑與齊伍。
甯有以此賤價出售者乎?因私詢于王,王微笑。
予知為僞造,因問何不責賣畫人冒濫。
王笑曰:“這年頭,大家騙騙飯吃吧。
他曉得冒我王夢白的名,就算擡舉我。
王之擴達,誠有足多,亦可見廠甸之畫,無眼力者,萬萬不可買矣。
” 1942年2月19日 悼林庚白 水 予不識林庚白,猶之林不識我,然吾人究有一段文字交,聞其慘死,實不忍無一言也。
林以詩人自命,每一詩成,辄自譽為百年來所未有。
此與予為人,适至相反。
故接交之機會盡多,而予初不謀此。
林視予如何,予亦不知,然料無好評耳。
民國二十三年,林在上海晨報刊詩話,對于予作《春明外史》之描寫新詩人,謂系隐射徐志摩,橫肆抨擊。
或指報視予,予微哂。
蓋小說中人物,本不索隐,彼好為之,予亦不能禁,必與之計較,則失矣。
民國二十九年秋,新民報社轉來一快遞信,内附五律四首,其後朱钤鮮然,則林庚白之款也。
予大奇,以為必系責難。
及讀其書與詩,則推許備至。
詩之第一首,開宗明義,則曰:“吾友秦邦憲,當筵譽汝文。
”其下溢逾之詞,予幾讀之汗下,以林為人自視之高,乃反其以前之相難而相愛如此,實屬意外。
窺其書意,似欲在予編之《最後關頭》一欄發表。
予縱好名,安得借重名人,如此标榜?乃即回一信,托轉遞,深緻謝忱并約一江之隔,當圖良晤。
事後,予以語友人,友亦大奇,蓋文人得林庚白如此推許,極罕見之事也。
從此,予頗欲與林一晤,以作快談。
唯年來懼入城市,觏面無由。
且以盡可從容訂約,毋須急就,遂延擱至于二年,不圖林乃遭此厄遇,終身不複可晤,未免負此知交矣。
昔年詩醫葉古紅在日,予曾約給紅葉一軸送之。
後葉死,予學季子挂劍之意,于清明日,約萍廬、慧劍二兄焚其畫于墓上,以示不忘。
今予不但心許林君一晤,且曾函告之。
而林囗骨海角,且令人不能一吊其墓,則予之表明心迹之一文似未可少也。
乃述其文字之因緣如上。
1942年3月15日 誰能真個吟風月 水 姜堯章詠梅詞,“暗香”“疏影”兩阕,詞家向來認為千古絕調。
而近人胡适之博士,卻說是堆砌詞藻,沒有意義。
鬥膽說一句,胡先生對于詞章,也許是和他談佛學一樣,那是一條“死胡同”吧? “疏影”詞裡,有這樣幾句:“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環佩月夜歸來,化作此花獨幽。
”蓦然一看,自然不會想到是說梅花。
再細細一看,卻又自然是說梅花的疏影。
但果然隻說梅花疏影,那也不過吟風弄月的老套,算不了什麼。
然而他卻是用昭君暗射着徽欽二帝呢。
本來略有心腸的文人,他身遭離亂,哪裡會隻管吟風弄月(按:姜因秦桧當國。
不仕),他便是吟風弄月,也自有他的由來,也自有他的安頓。
你以為他真個吟風弄月,如胡博士之對姜先生,未免屈煞古人。
由昭君說到梅花,由梅花說到二帝,二鞑子吃螺蛳,這個彎子繞得不小。
可是這隻怪中國文學特别,造就文人這寄托遙深的境界。
實文人作文臨到這一步,也就傷盡了腦筋,挖空了心思。
當時雖然含糊過去,後代人飽食暖衣之餘,拿了前人文字把玩,往往倒捉住了他的心事。
千古來,文人之閉門寫作,既非圖着幾元一千字的價值,其所以然,正賴此耳。
1943年4月13日 緘默? 水 最近我買了兩冊土紙本,一冊自題着《茅檐集》,一冊自題着《留川集》。
《茅檐集》謄寫着我填的詞,《留川集》謄寫着我作的詩。
這倒不是什麼敝帚自珍,有時我硬是想填想寫。
既是想,我何必苛刻着自己,于是填起來寫起來。
但填了寫了之後,我并不打算在任何刊物上發表,而且我也不要抄給哪位朋友看。
難道白費一番構思的力量不成,所以我就寫在這兩冊本子上,無事時,自己翻翻。
對人,總算守了我的緘默;對己,我是發洩了我自己那“大塊之噫氣”。
今日處世之道,兩全是莫過于此了。
雖然,我真的緘默了嗎?沒有!天天報上都是載着隔靴搔癢式的東西,其實,真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