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廉價貨币的“新政”(下)
關燈
小
中
大
年德國超級通貨膨脹剛剛平息下來的時候,華爾街的銀行家就開始籌劃如何幫助德國整軍備戰。
1924年開始的道威斯計劃和1929年的楊計劃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1924年的道威斯計劃,完美地符合德國參謀本部軍事經濟學家的計劃。
” 摩根系的美國通用電氣總裁歐文·楊(OwenYoung)還是羅斯福創辦的聯合歐洲投資公司最主要的金融後盾。
也是這個歐文.楊創辦了協調國際銀行家合作關系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ofInternationalSettlement)。
恰如克林頓在喬治城大學的恩師著名曆史學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Quigley)所指出的那樣:“它(國際清算銀行)是在制造一個金融系統來控制世界,一個被少數人控制的、能夠主宰政治體制和世界經濟的(機制)。
” 從1924年到1931年,華爾街通過這兩個計劃總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争賠款,德國實際上是得到了一筆美國資助的520億馬克的巨額金融資助,整個德國軍事工業得以迅猛發展。
早在1919年,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就預見到了凡爾賽和約中的德國無法承擔的巨額賠款,最終必然導緻德國人要麼賴賬,要麼發動戰争,不幸的是兩者最後都發生了。
面對納粹德國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軍事工廠,再看看美國在大衰退中鏽迹斑斑的生産車間,難怪美國議員麥克法丹痛斥華爾街銀行家和美聯儲拿着美國納稅人的金錢去資助德國的戰争機器: “主席先生,如果德國的諾貝爾公司出售給日本軍隊用在滿洲(中國東北)或其它的地方,它可以把售貨票據用美元結算,然後送到紐約公開貼現市場,美聯儲銀行将對該票據進行貼現,并以此為抵押發行新的美元紙币,美聯儲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德國的公司把它的庫存塞進了美國的銀行系統。
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派代表到日内瓦參加(德國)裁軍的會議呢?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不正在讓我國政府為日本軍隊償還德國軍火公司的債務嗎?” 除了在紐約商業票據貼現市場上對德國和日本軍事工業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資,美聯儲還将美國的黃金儲備直接運往德國。
“本屬于美國銀行儲戶的數量巨大的金錢被送給了德國,而且沒有任何抵押。
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僅僅是靠德國人的商業票據就發放美國貨币。
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被注入進德國的經濟體,這個過程到今天仍在繼續。
德國廉價的商業票據在這裡(紐約)被定價和延期,被抵押的是美國政府的信譽,而支付費用的是美國人民。
1932年4月27日,美聯儲運出了價值75萬美元的本屬于美國人民的黃金給德國。
一個星期之後,另外30萬美元的黃金以同樣的方式運往德國。
僅在5月中旬就有高達1200萬美元的黃金被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運往德國。
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駛往德國的黃金運輸船。
主席先生,我相信美國銀行的儲蓄者有權知道美聯儲用他們的錢在幹什麼。
” 除了華爾街的巨額資助,希特勒的金融制度改革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德國私有中央銀行手中收回了貨币發行權。
在擺脫了以國債為抵押才能發行貨币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後,德國的經濟如火箭般地竄升,德國的失業率在1933年時高達30%,到1938年卻出現了勞工緊缺。
美國公司對德國在技術和金融方面的巨大扶持早已不是什麼秘密,這些扶持被後來的曆史學家解釋為“意外事件或短視行為”。
正是這些“意外的短視”極大地提高了德國軍事工業的生産能力。
1934年,德國石油生産能力為30萬噸天然石油和80萬噸合成汽油(煤轉油),剩餘部分完全仰賴進口。
在美國标準石油公司的氫化石油專利轉讓給德國之後,到1944年,德國竟能生産550萬噸合成汽油和100萬噸天然石油。
“盡管德國軍事計劃部門要求工業企業安裝現代化的生産設備來進行大規模的生産,但是德國的軍事經濟專家和工業企業并沒有完全理解大規模生産的涵義,直到美國兩家主要的汽車生産廠為打入歐洲市場在德國建立新式工廠之後,才讓他們大開眼界。
德國專家被派到底特律去學習模塊生産的專業技術和流水線作業。
德國工程師不僅參觀了飛機制造廠,還被允許觀看了其它重要軍事設施,他們從中學到了大量的技術,并最終用這些技術來對付美國。
” 與德國軍事工業生産體系保持密切合作關系的美國公
1924年開始的道威斯計劃和1929年的楊計劃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1924年的道威斯計劃,完美地符合德國參謀本部軍事經濟學家的計劃。
” 摩根系的美國通用電氣總裁歐文·楊(OwenYoung)還是羅斯福創辦的聯合歐洲投資公司最主要的金融後盾。
也是這個歐文.楊創辦了協調國際銀行家合作關系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ofInternationalSettlement)。
恰如克林頓在喬治城大學的恩師著名曆史學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Quigley)所指出的那樣:“它(國際清算銀行)是在制造一個金融系統來控制世界,一個被少數人控制的、能夠主宰政治體制和世界經濟的(機制)。
” 從1924年到1931年,華爾街通過這兩個計劃總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争賠款,德國實際上是得到了一筆美國資助的520億馬克的巨額金融資助,整個德國軍事工業得以迅猛發展。
早在1919年,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就預見到了凡爾賽和約中的德國無法承擔的巨額賠款,最終必然導緻德國人要麼賴賬,要麼發動戰争,不幸的是兩者最後都發生了。
面對納粹德國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軍事工廠,再看看美國在大衰退中鏽迹斑斑的生産車間,難怪美國議員麥克法丹痛斥華爾街銀行家和美聯儲拿着美國納稅人的金錢去資助德國的戰争機器: “主席先生,如果德國的諾貝爾公司出售給日本軍隊用在滿洲(中國東北)或其它的地方,它可以把售貨票據用美元結算,然後送到紐約公開貼現市場,美聯儲銀行将對該票據進行貼現,并以此為抵押發行新的美元紙币,美聯儲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德國的公司把它的庫存塞進了美國的銀行系統。
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派代表到日内瓦參加(德國)裁軍的會議呢?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不正在讓我國政府為日本軍隊償還德國軍火公司的債務嗎?” 除了在紐約商業票據貼現市場上對德國和日本軍事工業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資,美聯儲還将美國的黃金儲備直接運往德國。
“本屬于美國銀行儲戶的數量巨大的金錢被送給了德國,而且沒有任何抵押。
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僅僅是靠德國人的商業票據就發放美國貨币。
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被注入進德國的經濟體,這個過程到今天仍在繼續。
德國廉價的商業票據在這裡(紐約)被定價和延期,被抵押的是美國政府的信譽,而支付費用的是美國人民。
1932年4月27日,美聯儲運出了價值75萬美元的本屬于美國人民的黃金給德國。
一個星期之後,另外30萬美元的黃金以同樣的方式運往德國。
僅在5月中旬就有高達1200萬美元的黃金被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運往德國。
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駛往德國的黃金運輸船。
主席先生,我相信美國銀行的儲蓄者有權知道美聯儲用他們的錢在幹什麼。
” 除了華爾街的巨額資助,希特勒的金融制度改革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德國私有中央銀行手中收回了貨币發行權。
在擺脫了以國債為抵押才能發行貨币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後,德國的經濟如火箭般地竄升,德國的失業率在1933年時高達30%,到1938年卻出現了勞工緊缺。
美國公司對德國在技術和金融方面的巨大扶持早已不是什麼秘密,這些扶持被後來的曆史學家解釋為“意外事件或短視行為”。
正是這些“意外的短視”極大地提高了德國軍事工業的生産能力。
1934年,德國石油生産能力為30萬噸天然石油和80萬噸合成汽油(煤轉油),剩餘部分完全仰賴進口。
在美國标準石油公司的氫化石油專利轉讓給德國之後,到1944年,德國竟能生産550萬噸合成汽油和100萬噸天然石油。
“盡管德國軍事計劃部門要求工業企業安裝現代化的生産設備來進行大規模的生産,但是德國的軍事經濟專家和工業企業并沒有完全理解大規模生産的涵義,直到美國兩家主要的汽車生産廠為打入歐洲市場在德國建立新式工廠之後,才讓他們大開眼界。
德國專家被派到底特律去學習模塊生産的專業技術和流水線作業。
德國工程師不僅參觀了飛機制造廠,還被允許觀看了其它重要軍事設施,他們從中學到了大量的技術,并最終用這些技術來對付美國。
” 與德國軍事工業生産體系保持密切合作關系的美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