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爾德(Butterfield)、卡埃基(Kaegi)、赫克斯特(Hexter)和庫布勒(Kubler)。
對此我深表贊同。
克拉考爾是一位敏銳的批評家和傑出的引用者,不論批判還是贊同,他都以自己的洞察為指引。
他對克羅齊曆史&ldquo當前趣味理論&rdquo的精湛批判,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正合時宜,正如他對尼采或對&ldquo社會曆史的當代沉迷&rdquo所做的批判。
他的一些驚人見解應該引起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ldquo觀念史是一部誤解史。
&rdquo&ldquo&hellip&hellip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共同持有一種假設,即擺脫了物質束縛的自由狀态終有一天會改善人類的境況,這種假設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良好願景。
&rdquo&ldquo社會安排對文化趨勢的影響非常模糊。
&rdquo将曆史學家比作觀光者,或談論流亡者治外法權的時候,他受益于自己的個人經曆。
當聲明真理既在時間之内又超越時間之上的時候,他為人們将哲學史和知識史理解為一項有效任務和事業,提供了一種途徑和視角。
在一些重要議題上,克拉考爾不願給出明确的解決方案,而是提出問題,從而為進一步思考打下基礎。
一般曆史(通史)和特殊曆史(專史)的差異,或如他所言,宏觀曆史和微觀曆史的差異,代表着一種嚴肅的兩難之境。
克拉考爾似乎認為特殊研究的結果異常複雜、難以一般化,因此大部分會被通史學家忽略。
對此,我略懷希望,相信随着時光流逝,具體研究的結果會浸入各類一般曆史之中,【xv】各種相互矛盾的細節可以在相互比較和合理論述的前提下得到解決。
另外一個克拉考爾有力指出但未解決的難題是&ldquo時序&rdquo(chronological)時間和&ldquo有形&rdquo(shaped)時間的差異,前者是指發生在一定時期内所有事件的一般順序,後者是指某一具體領域或傳統所特有的獨特順序。
關于這點,我要更為樂觀,我試圖在強調文化史多元主義的同時,将普遍性文化史概念作為康德意義上的調節性理念加以保持。
我們原本認為克拉考爾留下的這本遺作可能會顯得殘缺不全、支離破碎,正是由于他拒絕提出某種理論體系;但我們可喜地看到,這本書要比想象的更加連貫可讀。
不論出現在書中哪個位置,每一章節、每一段落,甚至每一個句子,各有其主旨和承載的信息。
&ldquo導論&rdquo部分介紹了克拉考爾是如何開始對曆史主題發生興趣的,以及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這本書占據了何種位置。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曆史相比于自然科學的地位問題。
第三章涉及對曆史&ldquo當前趣味理論&rdquo的批判。
第四章&ldquo曆史學家的旅程&rdquo重點強調曆史事件的具體性,并對曆史學家在何種程度上能夠克服其主觀方法這一問題展開讨論。
第五章&ldquo曆史世界的結構&rdquo探讨一般曆史和特殊曆史的兩難之境。
第六章&ldquo亞哈随魯,或時間之謎&rdquo主要探讨時序時間和&ldquo有形&rdquo時間的兩難之境。
第七章&ldquo一般曆史和美學方法&rdquo已經發表過,主要處理曆史與藝術的關系問題。
最後一章&ldquo前廳&rdquo(TheAnteroom)讨論曆史與哲學的關系,重點強調曆史的中介特征。
【xvi】 盡管有畫蛇添足之虞,我還是非常感謝能有機會為本書添加寥寥數筆。
我極為欽佩克拉考爾的為人、思想及寫作,其原因本書均有體現。
克拉考爾是我認識的最有教養的人之一,他對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及其背後的傳統有着毫不妥協的是非觀念,從這些傳統中汲取他認為合理與适宜之處構建自己的世界。
這種精神支持着他的所有寫作,對此我深表贊同。
我欽佩他的經驗和洞悉世事的能力,羨慕他能将這一切以獨特的方式付諸筆端。
我覺得克拉考爾所說的一切均指向一個真實的世界,這是專屬于他的世界,對于這個世界,我也有部分的體認,并希望能夠置身其中。
他的所言所寫是其思想和生活的珍貴見證,同時見證了他艱難經曆、遭受不公但洞察深刻的那個絕非完美的世界。
他所傳遞的訊息,我希望不會被今天各種喧嚣的口号所淹沒,隻要我們文明的智慧和财富曆久彌新,能夠為那些願意閱讀與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思考生活與行動的人提供意義,它将繼續被人所聆聽、給人以教誨。
保羅·奧斯卡·克裡斯特勒 1968年8月,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對此我深表贊同。
克拉考爾是一位敏銳的批評家和傑出的引用者,不論批判還是贊同,他都以自己的洞察為指引。
他對克羅齊曆史&ldquo當前趣味理論&rdquo的精湛批判,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正合時宜,正如他對尼采或對&ldquo社會曆史的當代沉迷&rdquo所做的批判。
他的一些驚人見解應該引起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ldquo觀念史是一部誤解史。
&rdquo&ldquo&hellip&hellip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共同持有一種假設,即擺脫了物質束縛的自由狀态終有一天會改善人類的境況,這種假設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良好願景。
&rdquo&ldquo社會安排對文化趨勢的影響非常模糊。
&rdquo将曆史學家比作觀光者,或談論流亡者治外法權的時候,他受益于自己的個人經曆。
當聲明真理既在時間之内又超越時間之上的時候,他為人們将哲學史和知識史理解為一項有效任務和事業,提供了一種途徑和視角。
在一些重要議題上,克拉考爾不願給出明确的解決方案,而是提出問題,從而為進一步思考打下基礎。
一般曆史(通史)和特殊曆史(專史)的差異,或如他所言,宏觀曆史和微觀曆史的差異,代表着一種嚴肅的兩難之境。
克拉考爾似乎認為特殊研究的結果異常複雜、難以一般化,因此大部分會被通史學家忽略。
對此,我略懷希望,相信随着時光流逝,具體研究的結果會浸入各類一般曆史之中,【xv】各種相互矛盾的細節可以在相互比較和合理論述的前提下得到解決。
另外一個克拉考爾有力指出但未解決的難題是&ldquo時序&rdquo(chronological)時間和&ldquo有形&rdquo(shaped)時間的差異,前者是指發生在一定時期内所有事件的一般順序,後者是指某一具體領域或傳統所特有的獨特順序。
關于這點,我要更為樂觀,我試圖在強調文化史多元主義的同時,将普遍性文化史概念作為康德意義上的調節性理念加以保持。
我們原本認為克拉考爾留下的這本遺作可能會顯得殘缺不全、支離破碎,正是由于他拒絕提出某種理論體系;但我們可喜地看到,這本書要比想象的更加連貫可讀。
不論出現在書中哪個位置,每一章節、每一段落,甚至每一個句子,各有其主旨和承載的信息。
&ldquo導論&rdquo部分介紹了克拉考爾是如何開始對曆史主題發生興趣的,以及與他的早期作品相比,這本書占據了何種位置。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曆史相比于自然科學的地位問題。
第三章涉及對曆史&ldquo當前趣味理論&rdquo的批判。
第四章&ldquo曆史學家的旅程&rdquo重點強調曆史事件的具體性,并對曆史學家在何種程度上能夠克服其主觀方法這一問題展開讨論。
第五章&ldquo曆史世界的結構&rdquo探讨一般曆史和特殊曆史的兩難之境。
第六章&ldquo亞哈随魯,或時間之謎&rdquo主要探讨時序時間和&ldquo有形&rdquo時間的兩難之境。
第七章&ldquo一般曆史和美學方法&rdquo已經發表過,主要處理曆史與藝術的關系問題。
最後一章&ldquo前廳&rdquo(TheAnteroom)讨論曆史與哲學的關系,重點強調曆史的中介特征。
【xvi】 盡管有畫蛇添足之虞,我還是非常感謝能有機會為本書添加寥寥數筆。
我極為欽佩克拉考爾的為人、思想及寫作,其原因本書均有體現。
克拉考爾是我認識的最有教養的人之一,他對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及其背後的傳統有着毫不妥協的是非觀念,從這些傳統中汲取他認為合理與适宜之處構建自己的世界。
這種精神支持着他的所有寫作,對此我深表贊同。
我欽佩他的經驗和洞悉世事的能力,羨慕他能将這一切以獨特的方式付諸筆端。
我覺得克拉考爾所說的一切均指向一個真實的世界,這是專屬于他的世界,對于這個世界,我也有部分的體認,并希望能夠置身其中。
他的所言所寫是其思想和生活的珍貴見證,同時見證了他艱難經曆、遭受不公但洞察深刻的那個絕非完美的世界。
他所傳遞的訊息,我希望不會被今天各種喧嚣的口号所淹沒,隻要我們文明的智慧和财富曆久彌新,能夠為那些願意閱讀與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思考生活與行動的人提供意義,它将繼續被人所聆聽、給人以教誨。
保羅·奧斯卡·克裡斯特勒 1968年8月,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