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1966年11月26日,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去世。
【xi】他生命最後幾年全心投入的曆史論著尚未完成。
朋友們不僅哀悼他的突然離世,也非常關心這本書的命運。
從他的談話和部分手稿中,可以明顯地覺察到克拉考爾對曆史論題有很多重要的想法,手稿的部分章節他曾展示給有限的讀者或提交讨論組讨論,另外有些章節已單獨成文發表了。
由于他晚年才開始探讨曆史論題,先前作品中也沒有過多觸及這一主題,因此這本論述曆史的著作代表着克拉考爾思想的嶄新面向。
沒有這本書,我們對他本人及其思想的理解與體認将不完整。
這本書的大部分章節在他去世之前已經寫就;部分未完成的章節也有了詳細的概要,足以彌補内容的空缺,理解他思想的走向。
這也算是對朋友和同事的一大慰藉。
我們非常感謝莉莉·克拉考爾及牛津大學出版社,感謝他們為這本書的整理、保存與發行所做的努力,【xii】使它能以如今的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讓我們聆聽作者的見解與教誨。
1920年代,我還在海德堡求學時,就已經耳聞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的大名,拜讀過很多他發表在《法蘭克福報》上的文章,非常仰慕。
他晚年在紐約的時候,我才真正與他相識,随後,我們建立起了親密的私人友誼,這種交情很難也很少會在兩個上了年紀的人之間發生。
我們經常當面或通過電話交談,主要談論他那段時間殚精竭慮思考的,也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主題&mdash&mdash曆史。
克拉考爾并不經常授課或舉辦講座,但會積極參加各類學術研讨會和讨論組,像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闡釋學研讨班。
克拉考爾在多個學科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因此并不專屬某一學科或專業,更不屬于某一學派。
他是一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曆史學家,最主要的是一名批評家和作家。
吸收利用不同學科資源并内化到他的原創性思想之中,克拉考爾在很多不同領域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不關注也不信任任何固定僵化的系統和方法,既不趕時髦,也決不妥協。
經曆并熟知構成人類現實多面向的某種真實體驗,他洞察敏銳,見解豐富,言語表達堅定而清晰。
他有力的風格反映了其思想的強勁深刻,他越是不在意使自己的話語适應所處時代的短暫時尚,對未來讀者的啟發越是深刻。
克拉考爾對任何固定僵化、不言自明的思想體系的不信任,既是與生俱來,也是有意為之。
他規避整個神學體系,對技術哲學的态度不甚明朗。
【xiii】他欽佩胡塞爾(Husserl),但僅限于後者提出的&ldquo生活世界&rdquo(Lebenswelt)觀念。
他仰慕伊拉斯谟(Erasmus),原因在于他拒絕制定或認可任何固化的神學或哲學立場。
他堅持強調個人的具體體驗,比起古典哲學家,他與普魯斯特(Proust)或卡夫卡(Kafka)之類的作家更加品性相投。
這是由于他并不信任我們有能力借助哲學或神學體系來把握&ldquo最終事&rdquo,克拉考爾更願意&ldquo為終結之前的最終事提供臨時性的洞察與理解&rdquo。
除了暫時性這一特點外,曆史之所以吸引克拉考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作為一名學者和道德家,他深切地渴望&ldquo展現一些領域的意義,它們應該憑借自身的價值獲得承認,但還未被人們所認識&rdquo,并且&ldquo使那些由于尚未命名而被忽略或誤判的生存模式和目标得以複原&rdquo。
正如克拉考爾自陳的,這一關切将他最後的曆史遺作與先前作品中對看似不同問題的考量,尤其是對攝影和電影的研究連接在一起。
因此,他堅持認為,曆史算不上是一門科學,正如攝影并非一門藝術,将曆史與攝影進行比較将會帶來深刻的洞見。
與他的總體态度一緻,這本書并非試圖系統闡釋一種曆史哲學或曆史學方法論。
我們不妨将之看作在書寫和理解曆史過程中對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一系列沉思。
他傾向于批判黑格爾(Hegel)和尼采(Nietzsche)、斯賓格勒(Spengler)和湯因比(Toynbee)、克羅齊(Croce)和科林伍德(Collingwood)提出的關于曆史的普遍理論,對海德格爾(Heidegger)及分析哲學家的理論也頗有微詞。
【xiv】克拉考爾更認同一些實踐曆史學家的觀點,譬如蘭克(Ranke)和赫伊津哈(Huizinga),尤其是布克哈特(Burckhardt)、德羅伊森(Droysen)和馬魯(Marrou)、皮雷納(Pirenne)和布洛赫(Bloch),以及巴特菲
【xi】他生命最後幾年全心投入的曆史論著尚未完成。
朋友們不僅哀悼他的突然離世,也非常關心這本書的命運。
從他的談話和部分手稿中,可以明顯地覺察到克拉考爾對曆史論題有很多重要的想法,手稿的部分章節他曾展示給有限的讀者或提交讨論組讨論,另外有些章節已單獨成文發表了。
由于他晚年才開始探讨曆史論題,先前作品中也沒有過多觸及這一主題,因此這本論述曆史的著作代表着克拉考爾思想的嶄新面向。
沒有這本書,我們對他本人及其思想的理解與體認将不完整。
這本書的大部分章節在他去世之前已經寫就;部分未完成的章節也有了詳細的概要,足以彌補内容的空缺,理解他思想的走向。
這也算是對朋友和同事的一大慰藉。
我們非常感謝莉莉·克拉考爾及牛津大學出版社,感謝他們為這本書的整理、保存與發行所做的努力,【xii】使它能以如今的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讓我們聆聽作者的見解與教誨。
1920年代,我還在海德堡求學時,就已經耳聞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的大名,拜讀過很多他發表在《法蘭克福報》上的文章,非常仰慕。
他晚年在紐約的時候,我才真正與他相識,随後,我們建立起了親密的私人友誼,這種交情很難也很少會在兩個上了年紀的人之間發生。
我們經常當面或通過電話交談,主要談論他那段時間殚精竭慮思考的,也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主題&mdash&mdash曆史。
克拉考爾并不經常授課或舉辦講座,但會積極參加各類學術研讨會和讨論組,像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闡釋學研讨班。
克拉考爾在多個學科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因此并不專屬某一學科或專業,更不屬于某一學派。
他是一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曆史學家,最主要的是一名批評家和作家。
吸收利用不同學科資源并内化到他的原創性思想之中,克拉考爾在很多不同領域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不關注也不信任任何固定僵化的系統和方法,既不趕時髦,也決不妥協。
經曆并熟知構成人類現實多面向的某種真實體驗,他洞察敏銳,見解豐富,言語表達堅定而清晰。
他有力的風格反映了其思想的強勁深刻,他越是不在意使自己的話語适應所處時代的短暫時尚,對未來讀者的啟發越是深刻。
克拉考爾對任何固定僵化、不言自明的思想體系的不信任,既是與生俱來,也是有意為之。
他規避整個神學體系,對技術哲學的态度不甚明朗。
【xiii】他欽佩胡塞爾(Husserl),但僅限于後者提出的&ldquo生活世界&rdquo(Lebenswelt)觀念。
他仰慕伊拉斯谟(Erasmus),原因在于他拒絕制定或認可任何固化的神學或哲學立場。
他堅持強調個人的具體體驗,比起古典哲學家,他與普魯斯特(Proust)或卡夫卡(Kafka)之類的作家更加品性相投。
這是由于他并不信任我們有能力借助哲學或神學體系來把握&ldquo最終事&rdquo,克拉考爾更願意&ldquo為終結之前的最終事提供臨時性的洞察與理解&rdquo。
除了暫時性這一特點外,曆史之所以吸引克拉考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作為一名學者和道德家,他深切地渴望&ldquo展現一些領域的意義,它們應該憑借自身的價值獲得承認,但還未被人們所認識&rdquo,并且&ldquo使那些由于尚未命名而被忽略或誤判的生存模式和目标得以複原&rdquo。
正如克拉考爾自陳的,這一關切将他最後的曆史遺作與先前作品中對看似不同問題的考量,尤其是對攝影和電影的研究連接在一起。
因此,他堅持認為,曆史算不上是一門科學,正如攝影并非一門藝術,将曆史與攝影進行比較将會帶來深刻的洞見。
與他的總體态度一緻,這本書并非試圖系統闡釋一種曆史哲學或曆史學方法論。
我們不妨将之看作在書寫和理解曆史過程中對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一系列沉思。
他傾向于批判黑格爾(Hegel)和尼采(Nietzsche)、斯賓格勒(Spengler)和湯因比(Toynbee)、克羅齊(Croce)和科林伍德(Collingwood)提出的關于曆史的普遍理論,對海德格爾(Heidegger)及分析哲學家的理論也頗有微詞。
【xiv】克拉考爾更認同一些實踐曆史學家的觀點,譬如蘭克(Ranke)和赫伊津哈(Huizinga),尤其是布克哈特(Burckhardt)、德羅伊森(Droysen)和馬魯(Marrou)、皮雷納(Pirenne)和布洛赫(Bloch),以及巴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