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環境場—圖形和背景格局
關燈
小
中
大
者把注意力集中于這根線的其中一個中心部,分,結果,這個被凝視的部分不但沒有得到強調,反而縮小,變得模糊,而且,如果整體的維度及其部分都加以恰當選擇的話,那麼,被凝視部分還會完全消失,觀察者在看得見的那根線的餘下部分看到一個空缺。
由此可見,通過把一個部分與其結構上的統一體相隔離,觀察者就會破壞該部分。
這是一個絕對的證據,它證明了作為一個客觀事實的大的單位(thelargeunit)産生了它的可見性,而不是觀察者的态度産生了可見性。
邊緣的貢獻:起作用的背景,強有力的組織内力的圖形或中心的協作 (2)當我們說邊緣部分是一種背景感覺時,我們的意思并不是說邊緣部分可以在圖形的産生方面進行無條件的合作,同樣,我們也不主張,一俟認為中心是一種圖形感覺時,便否認了它能在背景的産生中進行合作。
但是,下述說法仍然是正确的:單單邊緣可以産生一個背景,而單單中心則不能,甚至當邊緣部分本身喪失了産生圖形的一切能力時也是這樣。
後面這種說法被兩類視力紊亂所證實。
如果有人患了視網膜炎,他的視野就會縮小,以至于隻有中心部分仍起作用,從一切實用目的上講,這個患者實際上等于一個盲人了。
另一方面,對某些癔病患者進行的視野計測試(perimetrictests),或者對某些患特殊功能性精神病的患者進行的視野計測試,均表明他們的視野都局限在一個微小的中心區内,這個中心區域的面積可能比實際上成了瞎子的患視網膜炎的患者的中心區域還要小。
但是,這些患者仍能在視覺上為他們自己定向,而沒有多大困難。
讓我們簡單地描述一下視野計測驗。
患者凝視着一點,而測驗者從邊緣處引入各種形狀和顔色的小圓盤。
患者必須在見到一個東西時馬上指明這樣東西,也就是他在邊緣處看到的物體是什麼形狀,哪種顔色。
通過這種測試圖形産生的方法,發現了視網膜的三個不同色區。
由此可見,這類測驗邊緣地區圖形産生的實驗僅僅是通過邊緣地區進行的。
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記住我們正在測試的那種操作的話,那麼,當我們發現測試結果有賴于我們所用的測試材料時,便不會感到驚訝了,更确切地說,我們應當期望用這些物體取得更好的操作,比起那些處于更加有利條件下的物體産生較差的清晰度來,當這些物體被人直接注視時會産生良好的組織。
此外,當我們了解到由中心和邊緣共同産生的那些場部分具有它們導源于中心區域的那些特點時(如果它們密切地聯系一緻的話),我們也不應該感到驚訝。
這兩種期待都得到充分證實。
甚至在普通的視覺敏銳性檢查中,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所使用的測試材料。
M.R.哈羅爾和我的分辨實驗都涉及上述的問題,這些實驗表明,視覺敏銳性有賴于圖形和背景的硬性(hardness)和軟性(softness)。
蓋爾布(Gelb)于1921年也就邊緣問題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個黑色的雙重圓環畫在一塊大紙闆上,圓環外徑36厘米,黑線寬8毫米,中間的白色空間寬度為5毫米。
被試用單眼注視雙重圓環的中心。
接着,把另一塊白色紙闆(上面的圓環有一個大約12度的缺口)放在第一塊紙闆的頂上,并将該紙闆朝觀察者方向移近,緻使兩個小弧融合成一個弧,而且完全抹去了中介的那個白色空間。
因此,當遮蔽的紙闆被移去時,整個的雙重圓環以及雙重圓環中間的那個白色的圓就變得清楚可見了。
與此相似的是,如果不用一個黑色的雙重圓環,而用一個彩色的單環,并将測試的物體推向被試,其距離如此之近,以至于被試在遮蔽物後面看到了一根非彩色的短線,當遮蔽物被移去以後,被試便将看到一個完整的彩色圓。
不過,如果實驗者不用圓環和圓,而是用兩根直線,那麼,便會産生相反的結果。
如果在前面實驗中确定的一段距離以外,被試注視這樣一根線的一端,那麼在沒有遮蔽物的情況下,那根線将在離開注視點大約10厘米的距離上融合,而在大約20厘米的距離上,那根線的一小段仍被看作是兩根。
這種情況表明,一個場部分的組織程度有賴于組織的種類,也就是它的形狀。
良好的形狀将成為較好的圖形,也就是說,比差的形狀更加清晰和具有色彩。
雙重直線的一小段比整根線更占優勢,這一事實是由于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小段上面的緣故。
注意與态度一樣,是始于自我(Ego)的一種力,我們在後面将予以讨論。
但是,我們将從該實驗中提取這樣一個事實,即注意力在向場的特定部分添加能量的同時,也将增強它的清晰度,如果那個場的特定部分原先不那麼清晰的話。
由于圓中的一些小部分與整個圖形相比處于劣勢,盡管它們與雙重直線中的那些小段一樣,注意力的增強也會對它們十分有利,但是,組織的内力比起注意能量的添加所産生的效應來,前者肯定更強些。
我們從這一讨論中提出又一個結論。
眼科專家把視覺敏銳性的測驗作為他們标準檢查的一部分。
這種測驗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組織測驗,它不是關于視網膜解剖結構的一種測驗,看來這種觀點仍在眼科專家中間頗為流行[參見伯傑(Berger)]。
這些測驗結果也反映了某些解剖學的事實,但是這種反映隻是間接的;我們在從組織過程退回到它的條件中得出結論,對于這些條件來說,解剖學事實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
看來,補充這一評述是明智的,以便證明我們的實驗和理論讨論也可能具有其直接的實用價值。
中心和邊緣的合作 我們在上面提及,由中心和邊緣刺激聯合産生的那些場部分總是具有純中心區喚起的部分的一些特性。
當我們躺在山坡的柔軟草地上仰望天空時,我們看到整個天空呈現藍色,盡管我們視網膜的邊緣是色盲的;或者,當我們站在一堵紅色牆或綠色牆的對面,在距注視點的一定距離之内,牆壁并不變成灰色,盡管全色盲區和中心區之間的一個區域是紅綠色盲區。
這就是說,我們應當在邊緣區單獨作用和邊緣區與中心區合作這兩者之間進行區别。
我們前面讨論過的那個盲點實驗(即具有藍色和紅色臂的十字形實驗)也應當從這個角度加以考慮。
中心和邊緣在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因果關系 (3)我們可将前兩點的要旨歸納如下:業已證明,視野的組織有賴于兩組因素,一是場内組織的内力,另一是視覺部分内部的解剖差異。
即便邊緣部分可能産生清晰性和清晰度,但是,在這些方面,中心部分仍占優勢。
現在,當我們聲稱中心部分是圖形感覺而邊緣部分是背景感覺時,我們在這兩種因素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結,它是以下列事實為基礎的,也就是說,當中心區被另一區域包圍時,它将傾向于成為背景上的圖形。
現在,我們必須考察一下這種聯結屬哪種聯結。
為什麼中心區具有圖形感覺而邊緣區具有背景感覺?為什麼視網膜的解剖結構,乃至大腦的解剖結構,以這樣一種方式發展呢?這顯然是一個發生學(genetic)和生物學的問題,而且,隻有當我們對種系發生(phylo-genesis)的實際情況了解得很多之後,才能找到最終的答案。
但是,就目前來說,可以勾劃出一個一般的輪廓。
如果我們能夠從較少的結構狀态(或較多的結構狀态)下産生的行為結果中得出有機體的形态學狀況的話,簡要地說,如果我們能夠從功能中推論出器官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對任何一種有機體或有機體的任何一個成員的形态學狀況(morphologicalstatus)進行解釋了。
作為一個原則問題,這不是不可能實現的,苛勒(1924年)已經對此進行過說明。
任何一個過程都會以化學産物的形式留下痕迹,而且,唯有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方能促進其自身的發生。
因此,如果同一類型的過程在同一區域内反複發生的話,那麼,該區域便會逐漸改變,以便使相似過程的發生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們将這一觀念用于我們的視覺問題。
由于已閉合的區域将傾向于比正在閉合的部分更容易形成圖形,因此,視網膜的中心部分比邊緣部分有更大的機會産生圖形,甚至當中心部分和邊緣部分在解剖學上等同時也是如此。
然而,在圖形-背景的清晰度方面有着如此衆多的因素運作着,因此,中心部分由于其中心位置而産生的優越性有可能不足以為它提供一個有意義的超過邊緣部分的優勢。
頻率因素 但是,還有另一個因素也參與進來了。
如果場的情況是這樣的,即作為結果而産生的組織是背景上的一個圖形,這個圖形位于邊緣,以緻于視野不能像單一圖形位于中心時的情況那樣很好地得到平衡;已經閉合的部分使一個場部分成為一個圖形,這個因素添加到其他因素上面會增加它的圖形化程度,而且,當圖形盡可能地成為圖形時,朝向最大可能清晰度的場将因此而更加穩定地被組織。
我們也可以這樣講:正如閉合性構成了圖形的組織一樣,圖形的組織也有一種趨向閉合性的壓力。
這種壓力(pressure)是可以減輕的。
因為,眼睛與刺激物的關系,從而與視網膜上接近刺激(proximalstimuli)分布的關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眼睛、頭部和軀體可以移動,通過這類運動也轉移了刺激的分布。
因此,我們将期盼這樣一種單獨的圖形,它能引起眼睛的運動、頭部的運動或軀體的運動,直至它的接近刺激落入中心區為止。
當我們讨論行為理論時,我們将闡釋這個基本的論點。
不過,就目前而言,我們從這一論點中得出的推論是,圖形組織從視網膜中心出發時所具有的頻率(frequency)肯定比我們原先有理由去期望的更高。
因此,按照剛才闡釋的一般原則,我們必須期望這一區域将變成一個特别有利于産生圖形組織的區域。
當然,這并沒有為我們提供有關該過程之實際細節的頓悟,它并沒有說明為什麼視網膜中央凹内的感受器密度要比邊緣區的感受器密度大得多,也沒有試圖在杆狀細胞和錐狀細胞之間推論出什麼差别來。
可是,盡管我們的理論是不完整的,但它至少是一個開端。
而且,即便在這開端中,迄今為止共存着的大量的事實也開始變得統一和易于理解了。
正常的行為環境中的圖形-背景 現在,我們将這一圖形-背景類别用于正常的行為環境中去。
它是由視網膜刺激創造的,這種視網膜刺激與我們迄今為止讨論的一些例子中起作用的視網膜刺激屬于同一類型,但是,它在其分布上更加複雜。
此外,新的組織因素通常也因雙目視差(binocularparallax)而被引進。
然而,由于行為環境的主要特征在單目視覺者身上與在雙目視覺者身上并無基本差别,因此,目前我們将暫不考慮這個因素。
一切正常的視野,除了形式的細節以外,還有大量的深度細節。
與此同時,在一切正常的場裡面,輪廓都具有單方面的功能。
用馮·霍恩博斯特爾(VonHornbostel)的話來說,我們看到的是事物而不是事物之間的空洞(holes)。
為什麼我們看到事物而非它們之間的空洞 現在,我們可以試着回答為什麼我們如此這般的問題了。
迄今為止我們所讨論的兩種組織因素,在我看來,是以下結果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發生的分離和統一将把不同程度的内部清晰度區域進行分隔,而且,按照我們的定律,更加高度清晰的區域将成為圖形,其餘部分将彼此融合以形成背景。
你隻要看任何一張風景照片,便可以見到事物的形狀,山脈、樹木和建築物的形狀,但是卻見不到天空的形狀。
具有同樣重要性的第二個因素是良好的連續和良好的形狀。
我們見到的事物具有較好的形狀,它們與較好的輪廓相鄰接;可是那些空洞呢,我們可以看見,但是實際上卻看不見。
在例外的情形中,這些條件卻颠倒過來,我們看到空洞而不是事物,正如在兩塊具有鮮明外形的岩石之間,其空隙處的形狀可以被看作像一張臉,像一頭怪獸,或者其他某個物體,此時,岩石本身的形狀卻消失了。
對經驗主義答案的拒斥 這一解釋是與傳統的思維方式相對的。
然而,對于傳統的心理學來說,我們場内的事物的清晰度,或者我們場内的圖形和背景的清晰度,可以被視作一個清楚的經驗例子或學習例子,我們的理論把這種清晰度解釋為刺激分布的直接結果,也就是說,解釋為由刺激的鑲嵌(stimulusmosaic)而引起的自發組織。
因此,讓我們詳細地考查一下經驗主義對這種清晰度的解釋意味着什麼。
該工作實際上被經驗主義者忽略了,他們從來沒有想到應對他們的理論的真實性發生懷疑。
經驗主義理論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絕我們把圖形-背景的差别描述為一種組織問題。
如果經驗主義理論接受這種描述,就會把它還原為經驗,并認為不論見到的是空洞還是事物,輪廓的一側将具有分離功能。
經驗總是不斷地以犧牲一個為代價而對另一個倍加青睐。
第一種主張(認為空洞和事物具有同樣機會的主張)是嚴重違背圖形-背景清晰度定律的,這些定律是我們從經驗主義證據中得出的。
如果這是正确的話,那麼,根據圖形-背景清晰度的原理,那些我們沒有經驗過的圖樣應當是絕對模棱兩可的。
然而,這種推論是與實驗證據相矛盾的。
至于經驗主義者的第二種主張(即經驗将使天平轉向對若幹可能的圖形-背景組織中的一種組織有利),也缺乏任何一種根據。
我們不知道哪種經驗将具有這種效果,也不知道這些經驗究竟如何引起這種效果。
也許,經驗主義者會在這裡提出論點,認為事物的形狀是恒定的,而空洞的形狀則是可變的,這是因為同一事物與其他不同的物體處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鄰接。
對此的回答仍然是簡單的,也就是說,該論點犯了經驗的錯誤。
事物的視網膜意像随着事物和觀察者之間位置的每一種改變而變化;引起同一種事物的條件與引起空洞的條件一樣,很少是恒定的。
不顧鄰近刺激的變化,認為見到的事物總是恒定的,這是一個問題,而不是支持經驗主義理論的一個事實。
隻有在事物或圖形作為行為環境的部分而建立起來以後,才能獲得有關事物或圖形的經驗。
如果經驗主義者拒絕我們的主張(即認為圖形-背景的清晰度是一個組織問題的主張),那麼他必須首先解釋它是什麼。
由于我所了解的唯一明确的觀點是注意力的假設,而這種假設的不适當性已經多次反映出來,因此我克制自己不再對它進行深入的讨論(參見考夫卡,1922年)。
經驗主義的讀者,即便感覺到這些論争的力度,也不會輕易地放棄他的理論。
因為這些論争未能說明為什麼經驗主義是一個如此受到歡迎的學說;讀者很難清楚地看到,這種新理論是如何解釋那些特定的事實或事實方面的(它們使他的經驗主義對他變得如此之親切)。
當我們在後面讨論&ldquo恒常性&rdquo(constancy)問題時(見邊碼pp.223f.),這條鴻溝将得到填補。
在那些&ldquo恒常性&rdquo問題中,經驗主義的優勢看來特别明顯,而且經驗主義在那個問題上的觀點與在這裡一樣錯誤。
為了避免誤解:通過拒絕對圖形-背景的清晰度作出經驗主義解釋,我的意思并不是說經驗不可能是決定任何一種特定清晰度的若幹因素之一。
如果在某些條件下,即兩種圖形-背景的清晰度相等,其中一種已經發生過一次或若幹次,那麼很可能同樣的清晰度将在同樣的條件下發生。
魯賓認為他已經證明了這種&ldquo圖形的後效&rdquo(figuralaftereffect);然而,戈特沙爾特(Gottschaldt)于1929年進行的某些實驗對這一證明的有效性提出了懷凝。
正如我們以前所見的那樣,要想證明經驗的影響并非像經驗主義理論引導我們進行構想的那麼容易。
不過,我個人的意見是,這樣一種現實化的清晰度可能會促進類似的清晰度,在這個意義上說,經驗可能會影響圖形-背景的清晰度。
進一步的實驗必須表明我的信念是否正确,以及在何種條件下這種影響(如果它确實存在的話)會發生。
由此可見,通過把一個部分與其結構上的統一體相隔離,觀察者就會破壞該部分。
這是一個絕對的證據,它證明了作為一個客觀事實的大的單位(thelargeunit)産生了它的可見性,而不是觀察者的态度産生了可見性。
邊緣的貢獻:起作用的背景,強有力的組織内力的圖形或中心的協作 (2)當我們說邊緣部分是一種背景感覺時,我們的意思并不是說邊緣部分可以在圖形的産生方面進行無條件的合作,同樣,我們也不主張,一俟認為中心是一種圖形感覺時,便否認了它能在背景的産生中進行合作。
但是,下述說法仍然是正确的:單單邊緣可以産生一個背景,而單單中心則不能,甚至當邊緣部分本身喪失了産生圖形的一切能力時也是這樣。
後面這種說法被兩類視力紊亂所證實。
如果有人患了視網膜炎,他的視野就會縮小,以至于隻有中心部分仍起作用,從一切實用目的上講,這個患者實際上等于一個盲人了。
另一方面,對某些癔病患者進行的視野計測試(perimetrictests),或者對某些患特殊功能性精神病的患者進行的視野計測試,均表明他們的視野都局限在一個微小的中心區内,這個中心區域的面積可能比實際上成了瞎子的患視網膜炎的患者的中心區域還要小。
但是,這些患者仍能在視覺上為他們自己定向,而沒有多大困難。
讓我們簡單地描述一下視野計測驗。
患者凝視着一點,而測驗者從邊緣處引入各種形狀和顔色的小圓盤。
患者必須在見到一個東西時馬上指明這樣東西,也就是他在邊緣處看到的物體是什麼形狀,哪種顔色。
通過這種測試圖形産生的方法,發現了視網膜的三個不同色區。
由此可見,這類測驗邊緣地區圖形産生的實驗僅僅是通過邊緣地區進行的。
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記住我們正在測試的那種操作的話,那麼,當我們發現測試結果有賴于我們所用的測試材料時,便不會感到驚訝了,更确切地說,我們應當期望用這些物體取得更好的操作,比起那些處于更加有利條件下的物體産生較差的清晰度來,當這些物體被人直接注視時會産生良好的組織。
此外,當我們了解到由中心和邊緣共同産生的那些場部分具有它們導源于中心區域的那些特點時(如果它們密切地聯系一緻的話),我們也不應該感到驚訝。
這兩種期待都得到充分證實。
甚至在普通的視覺敏銳性檢查中,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所使用的測試材料。
M.R.哈羅爾和我的分辨實驗都涉及上述的問題,這些實驗表明,視覺敏銳性有賴于圖形和背景的硬性(hardness)和軟性(softness)。
蓋爾布(Gelb)于1921年也就邊緣問題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個黑色的雙重圓環畫在一塊大紙闆上,圓環外徑36厘米,黑線寬8毫米,中間的白色空間寬度為5毫米。
被試用單眼注視雙重圓環的中心。
接着,把另一塊白色紙闆(上面的圓環有一個大約12度的缺口)放在第一塊紙闆的頂上,并将該紙闆朝觀察者方向移近,緻使兩個小弧融合成一個弧,而且完全抹去了中介的那個白色空間。
因此,當遮蔽的紙闆被移去時,整個的雙重圓環以及雙重圓環中間的那個白色的圓就變得清楚可見了。
與此相似的是,如果不用一個黑色的雙重圓環,而用一個彩色的單環,并将測試的物體推向被試,其距離如此之近,以至于被試在遮蔽物後面看到了一根非彩色的短線,當遮蔽物被移去以後,被試便将看到一個完整的彩色圓。
不過,如果實驗者不用圓環和圓,而是用兩根直線,那麼,便會産生相反的結果。
如果在前面實驗中确定的一段距離以外,被試注視這樣一根線的一端,那麼在沒有遮蔽物的情況下,那根線将在離開注視點大約10厘米的距離上融合,而在大約20厘米的距離上,那根線的一小段仍被看作是兩根。
這種情況表明,一個場部分的組織程度有賴于組織的種類,也就是它的形狀。
良好的形狀将成為較好的圖形,也就是說,比差的形狀更加清晰和具有色彩。
雙重直線的一小段比整根線更占優勢,這一事實是由于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小段上面的緣故。
注意與态度一樣,是始于自我(Ego)的一種力,我們在後面将予以讨論。
但是,我們将從該實驗中提取這樣一個事實,即注意力在向場的特定部分添加能量的同時,也将增強它的清晰度,如果那個場的特定部分原先不那麼清晰的話。
由于圓中的一些小部分與整個圖形相比處于劣勢,盡管它們與雙重直線中的那些小段一樣,注意力的增強也會對它們十分有利,但是,組織的内力比起注意能量的添加所産生的效應來,前者肯定更強些。
我們從這一讨論中提出又一個結論。
眼科專家把視覺敏銳性的測驗作為他們标準檢查的一部分。
這種測驗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組織測驗,它不是關于視網膜解剖結構的一種測驗,看來這種觀點仍在眼科專家中間頗為流行[參見伯傑(Berger)]。
這些測驗結果也反映了某些解剖學的事實,但是這種反映隻是間接的;我們在從組織過程退回到它的條件中得出結論,對于這些條件來說,解剖學事實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
看來,補充這一評述是明智的,以便證明我們的實驗和理論讨論也可能具有其直接的實用價值。
中心和邊緣的合作 我們在上面提及,由中心和邊緣刺激聯合産生的那些場部分總是具有純中心區喚起的部分的一些特性。
當我們躺在山坡的柔軟草地上仰望天空時,我們看到整個天空呈現藍色,盡管我們視網膜的邊緣是色盲的;或者,當我們站在一堵紅色牆或綠色牆的對面,在距注視點的一定距離之内,牆壁并不變成灰色,盡管全色盲區和中心區之間的一個區域是紅綠色盲區。
這就是說,我們應當在邊緣區單獨作用和邊緣區與中心區合作這兩者之間進行區别。
我們前面讨論過的那個盲點實驗(即具有藍色和紅色臂的十字形實驗)也應當從這個角度加以考慮。
中心和邊緣在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因果關系 (3)我們可将前兩點的要旨歸納如下:業已證明,視野的組織有賴于兩組因素,一是場内組織的内力,另一是視覺部分内部的解剖差異。
即便邊緣部分可能産生清晰性和清晰度,但是,在這些方面,中心部分仍占優勢。
現在,當我們聲稱中心部分是圖形感覺而邊緣部分是背景感覺時,我們在這兩種因素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結,它是以下列事實為基礎的,也就是說,當中心區被另一區域包圍時,它将傾向于成為背景上的圖形。
現在,我們必須考察一下這種聯結屬哪種聯結。
為什麼中心區具有圖形感覺而邊緣區具有背景感覺?為什麼視網膜的解剖結構,乃至大腦的解剖結構,以這樣一種方式發展呢?這顯然是一個發生學(genetic)和生物學的問題,而且,隻有當我們對種系發生(phylo-genesis)的實際情況了解得很多之後,才能找到最終的答案。
但是,就目前來說,可以勾劃出一個一般的輪廓。
如果我們能夠從較少的結構狀态(或較多的結構狀态)下産生的行為結果中得出有機體的形态學狀況的話,簡要地說,如果我們能夠從功能中推論出器官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對任何一種有機體或有機體的任何一個成員的形态學狀況(morphologicalstatus)進行解釋了。
作為一個原則問題,這不是不可能實現的,苛勒(1924年)已經對此進行過說明。
任何一個過程都會以化學産物的形式留下痕迹,而且,唯有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方能促進其自身的發生。
因此,如果同一類型的過程在同一區域内反複發生的話,那麼,該區域便會逐漸改變,以便使相似過程的發生變得越來越容易。
我們将這一觀念用于我們的視覺問題。
由于已閉合的區域将傾向于比正在閉合的部分更容易形成圖形,因此,視網膜的中心部分比邊緣部分有更大的機會産生圖形,甚至當中心部分和邊緣部分在解剖學上等同時也是如此。
然而,在圖形-背景的清晰度方面有着如此衆多的因素運作着,因此,中心部分由于其中心位置而産生的優越性有可能不足以為它提供一個有意義的超過邊緣部分的優勢。
頻率因素 但是,還有另一個因素也參與進來了。
如果場的情況是這樣的,即作為結果而産生的組織是背景上的一個圖形,這個圖形位于邊緣,以緻于視野不能像單一圖形位于中心時的情況那樣很好地得到平衡;已經閉合的部分使一個場部分成為一個圖形,這個因素添加到其他因素上面會增加它的圖形化程度,而且,當圖形盡可能地成為圖形時,朝向最大可能清晰度的場将因此而更加穩定地被組織。
我們也可以這樣講:正如閉合性構成了圖形的組織一樣,圖形的組織也有一種趨向閉合性的壓力。
這種壓力(pressure)是可以減輕的。
因為,眼睛與刺激物的關系,從而與視網膜上接近刺激(proximalstimuli)分布的關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眼睛、頭部和軀體可以移動,通過這類運動也轉移了刺激的分布。
因此,我們将期盼這樣一種單獨的圖形,它能引起眼睛的運動、頭部的運動或軀體的運動,直至它的接近刺激落入中心區為止。
當我們讨論行為理論時,我們将闡釋這個基本的論點。
不過,就目前而言,我們從這一論點中得出的推論是,圖形組織從視網膜中心出發時所具有的頻率(frequency)肯定比我們原先有理由去期望的更高。
因此,按照剛才闡釋的一般原則,我們必須期望這一區域将變成一個特别有利于産生圖形組織的區域。
當然,這并沒有為我們提供有關該過程之實際細節的頓悟,它并沒有說明為什麼視網膜中央凹内的感受器密度要比邊緣區的感受器密度大得多,也沒有試圖在杆狀細胞和錐狀細胞之間推論出什麼差别來。
可是,盡管我們的理論是不完整的,但它至少是一個開端。
而且,即便在這開端中,迄今為止共存着的大量的事實也開始變得統一和易于理解了。
正常的行為環境中的圖形-背景 現在,我們将這一圖形-背景類别用于正常的行為環境中去。
它是由視網膜刺激創造的,這種視網膜刺激與我們迄今為止讨論的一些例子中起作用的視網膜刺激屬于同一類型,但是,它在其分布上更加複雜。
此外,新的組織因素通常也因雙目視差(binocularparallax)而被引進。
然而,由于行為環境的主要特征在單目視覺者身上與在雙目視覺者身上并無基本差别,因此,目前我們将暫不考慮這個因素。
一切正常的視野,除了形式的細節以外,還有大量的深度細節。
與此同時,在一切正常的場裡面,輪廓都具有單方面的功能。
用馮·霍恩博斯特爾(VonHornbostel)的話來說,我們看到的是事物而不是事物之間的空洞(holes)。
為什麼我們看到事物而非它們之間的空洞 現在,我們可以試着回答為什麼我們如此這般的問題了。
迄今為止我們所讨論的兩種組織因素,在我看來,是以下結果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發生的分離和統一将把不同程度的内部清晰度區域進行分隔,而且,按照我們的定律,更加高度清晰的區域将成為圖形,其餘部分将彼此融合以形成背景。
你隻要看任何一張風景照片,便可以見到事物的形狀,山脈、樹木和建築物的形狀,但是卻見不到天空的形狀。
具有同樣重要性的第二個因素是良好的連續和良好的形狀。
我們見到的事物具有較好的形狀,它們與較好的輪廓相鄰接;可是那些空洞呢,我們可以看見,但是實際上卻看不見。
在例外的情形中,這些條件卻颠倒過來,我們看到空洞而不是事物,正如在兩塊具有鮮明外形的岩石之間,其空隙處的形狀可以被看作像一張臉,像一頭怪獸,或者其他某個物體,此時,岩石本身的形狀卻消失了。
對經驗主義答案的拒斥 這一解釋是與傳統的思維方式相對的。
然而,對于傳統的心理學來說,我們場内的事物的清晰度,或者我們場内的圖形和背景的清晰度,可以被視作一個清楚的經驗例子或學習例子,我們的理論把這種清晰度解釋為刺激分布的直接結果,也就是說,解釋為由刺激的鑲嵌(stimulusmosaic)而引起的自發組織。
因此,讓我們詳細地考查一下經驗主義對這種清晰度的解釋意味着什麼。
該工作實際上被經驗主義者忽略了,他們從來沒有想到應對他們的理論的真實性發生懷疑。
經驗主義理論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絕我們把圖形-背景的差别描述為一種組織問題。
如果經驗主義理論接受這種描述,就會把它還原為經驗,并認為不論見到的是空洞還是事物,輪廓的一側将具有分離功能。
經驗總是不斷地以犧牲一個為代價而對另一個倍加青睐。
第一種主張(認為空洞和事物具有同樣機會的主張)是嚴重違背圖形-背景清晰度定律的,這些定律是我們從經驗主義證據中得出的。
如果這是正确的話,那麼,根據圖形-背景清晰度的原理,那些我們沒有經驗過的圖樣應當是絕對模棱兩可的。
然而,這種推論是與實驗證據相矛盾的。
至于經驗主義者的第二種主張(即經驗将使天平轉向對若幹可能的圖形-背景組織中的一種組織有利),也缺乏任何一種根據。
我們不知道哪種經驗将具有這種效果,也不知道這些經驗究竟如何引起這種效果。
也許,經驗主義者會在這裡提出論點,認為事物的形狀是恒定的,而空洞的形狀則是可變的,這是因為同一事物與其他不同的物體處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鄰接。
對此的回答仍然是簡單的,也就是說,該論點犯了經驗的錯誤。
事物的視網膜意像随着事物和觀察者之間位置的每一種改變而變化;引起同一種事物的條件與引起空洞的條件一樣,很少是恒定的。
不顧鄰近刺激的變化,認為見到的事物總是恒定的,這是一個問題,而不是支持經驗主義理論的一個事實。
隻有在事物或圖形作為行為環境的部分而建立起來以後,才能獲得有關事物或圖形的經驗。
如果經驗主義者拒絕我們的主張(即認為圖形-背景的清晰度是一個組織問題的主張),那麼他必須首先解釋它是什麼。
由于我所了解的唯一明确的觀點是注意力的假設,而這種假設的不适當性已經多次反映出來,因此我克制自己不再對它進行深入的讨論(參見考夫卡,1922年)。
經驗主義的讀者,即便感覺到這些論争的力度,也不會輕易地放棄他的理論。
因為這些論争未能說明為什麼經驗主義是一個如此受到歡迎的學說;讀者很難清楚地看到,這種新理論是如何解釋那些特定的事實或事實方面的(它們使他的經驗主義對他變得如此之親切)。
當我們在後面讨論&ldquo恒常性&rdquo(constancy)問題時(見邊碼pp.223f.),這條鴻溝将得到填補。
在那些&ldquo恒常性&rdquo問題中,經驗主義的優勢看來特别明顯,而且經驗主義在那個問題上的觀點與在這裡一樣錯誤。
為了避免誤解:通過拒絕對圖形-背景的清晰度作出經驗主義解釋,我的意思并不是說經驗不可能是決定任何一種特定清晰度的若幹因素之一。
如果在某些條件下,即兩種圖形-背景的清晰度相等,其中一種已經發生過一次或若幹次,那麼很可能同樣的清晰度将在同樣的條件下發生。
魯賓認為他已經證明了這種&ldquo圖形的後效&rdquo(figuralaftereffect);然而,戈特沙爾特(Gottschaldt)于1929年進行的某些實驗對這一證明的有效性提出了懷凝。
正如我們以前所見的那樣,要想證明經驗的影響并非像經驗主義理論引導我們進行構想的那麼容易。
不過,我個人的意見是,這樣一種現實化的清晰度可能會促進類似的清晰度,在這個意義上說,經驗可能會影響圖形-背景的清晰度。
進一步的實驗必須表明我的信念是否正确,以及在何種條件下這種影響(如果它确實存在的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