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同盟會以前的同盟會

關燈
國領事,請求不要把章炳麟與鄒容引渡給清廷;次年,他們創辦了《圖南日報》,以與《天南日報》對壘。

    同時他們也印了《革命軍》五千冊,把封面改題為“圖存篇”,秘密輸入泉州、漳州、潮州、嘉應州各鄉鎮。

    主筆是曾經在香港《中國日報》任職的陳詩仲,是尢列請了馮自由介紹來的。

     孫中山這一次經過新加坡,事前打電報給尢列,約他引陳等到輪船上晤面。

    晤面以後,彼此相見恨晚。

    孫中山告訴他們,新的革命組織已經在歐洲發端,到了日本就可以正式成立,希望他們在南洋預為布置。

    他們聽了,十分興奮。

    其後,在丙午年(1906年)陰曆三月,孫中山由日本經越南河内,到了新加坡,由于當年因宮崎寅藏被控圖謀行刺康有為一案而連帶地放逐的期限已滿,得以自由登陸,受到陳楚楠等極熱烈的歡迎。

    很快地,便在三月十三日成立了同盟會新加坡分會。

    當天,宣誓入盟的人,是:尢列、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黃耀庭、鄧子瑜、李竹癡、林鏡秋、許子麟、蕭百川、留鴻石、蔣玉田、吳業琛、何心田、林航葦。

     此外,在成立會的一天以前,似乎已經有一位謝已原在丙午年三月初九日入會,見于《乙巳、丙午兩年同盟會員名冊》。

    這可能是記載錯誤,或是謝已原和孫中山同船而來,在船上宣了誓。

    三月十三日以後,在新加坡陸續入會的,截至閏四月二十七日為止,又有李鏡仁等十六人,包括張人傑(靜江)。

    張人傑可能是在三月十三日宣誓入盟的,但名冊上寫成“三月三十日”,不知道是否寫錯。

     孫中山在乙巳年(1905年)六月初五日航經西貢,于六月中旬到達橫濱。

     這時候,各省的留學生聚集在日本的極多,而其中的一大部分都已被革命的思潮所沖激,認定清廷既已毫無抵禦外侮的能力,也絕對沒有立憲或改革庶政的誠意,中國國民隻剩下革命二字是救國自救的途徑。

    同時,他們對于孫中山的革命方略與人格學問,也都逐漸有了充分的認識與景仰,不像當年乙未廣州之役之時,以為孫中山确如清吏所說是“山大王”一流的好漢,也不再以為孫中山是專靠會黨作武裝的行動而不看重讀書人(尤其是留學生)了。

    孫中山在歐洲比、德、法三國的國都,皆組織了以留學生為基幹的革命團體,消息傳來,使得在日本的成千的留學生無不翹首盼望,盼望孫中山早日東航,讓他們也有機會接受他的領導。

     而且,這時候在各省留學生之中,已經頗有幾位自動地作過革命的事,然而在組織上并不曾進入興中會。

    孫中山自從庚子惠州之役以後,把工作重點放在宣傳,而盡量在組織方面策動各方自己的團體,不汲汲于擴充興中會。

    隻有在日本與檀香山,他作了整理興中會原有組織的事。

    在日本,他于1903年成立了一個秘密的軍事學校在東京青山,收了十四個學生,每人均須于入學以前宣誓。

    誓詞與其後的檀香山中華革命軍及東京同盟會的相同。

    這十四個學生包括黎勇錫、李自重、胡毅生。

    開學了一個月以後,孫中山離開日本去檀香山,校務由馮自由負責。

    又過了四個月,這學校因内部有意見而解散。

    在檀香山,孫中山把梁啟超所引去保皇會的分子,争取回來不少,也團結了始終不曾動搖的同志,吸收了若幹新的同志,“會名不用原名,而用&lsquo中華革命軍&rsquo五字”。

     孫中山由檀香山到了舊金山,隻吸收邝華泰等幾個人入會,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改組緻公堂。

     自從在歐洲比、德、法三國,有不少的留學生自動要求孫中山領導革命以後,孫中山知道革命思想已經深入留學生以及内地一般讀書人之心,到了可以重新發揮組織的力量之時,于是才決定從事革命分子大團結的運動,而馮自由與程家柽便在日本作了準備,于是孫中山一回到日本,中國同盟會就順利地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