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使節
關燈
小
中
大
前蜿蜒經過。
因為剛下了一場大雨,所以渠中清水潺潺,水量比平日大了許多。
聽說遇上連降大雨的時節,渠中還會有從滄池遊來的小魚,在這森嚴得叫人喘不過氣來的未央宮一帶,倒實在是一道頗為宜人的小景緻。
閣以渠得名,不過,這條石渠的作用卻不單是一種裝點,更主要是為了防災&mdash&mdash因為這裡收藏着整個帝國的曆史。
走進閣中,一股竹木的氣息就撲鼻而來。
一排排、一列列堆滿簡牍的書架向閣中深處延伸,一眼望不到頭。
從開國丞相蕭何自秦國宮廷收集來的圖籍文書,到此後曆年積存的文檔秘錄,無不彙聚在此。
自建成至今,這間巨大的藏書閣還未發生過一起偷盜或火災。
看來當初蕭丞相把石渠閣定址在此确有遠見&mdash&mdash還有比托庇于帝王的起居之所更安全的所在嗎? 蘇武站在一排排書架之間,前後左右,觸目所見,都是鋪天蓋地的簡牍。
對這些東西,他有些敬畏。
他雖然識字,但和周圍許多将門出身的郎官一樣,很少接觸這個文人儒生的聖地。
那些厚重的史料,晦澀的古文,對他都是隻能敬而遠之的東西。
也許隻有大名鼎鼎的太史令能讀得完那些東西吧。
他是當朝最善于與文牍古籍打交道的人。
聽說他的父親&mdash&mdash前任太史令司馬談,在他十歲前就開始教授他先秦諸子之說。
十歲後,又先後師從董仲舒、孔安國研讀《春秋》、《尚書》等古籍。
所以,二人雖因曾同為宮中郎官、又都是京兆人而交好,但在這位家學淵源、學識廣博的同僚面前,蘇武總有些自慚形穢。
&ldquo沒想到,陛下居然選擇了你。
&rdquo太史令捧着一卷絲帛,從兩列書架深處走出來,道,&ldquo子卿,我真羨慕你。
&rdquo &ldquo羨慕?&rdquo蘇武苦笑一下,道,&ldquo子長,你知道我要去哪裡嗎?&rdquo 太史令道:&ldquo知道,而且我曾主動向陛下請命前往,可惜陛下不準。
&rdquo 蘇武吃驚地道:&ldquo知道你還想去?&rdquo 太史令點頭道:&ldquo出使匈奴,人皆視為畏途,可在我,是求之不得的美差&mdash&mdash我鑒定那石鏡上的銘文時就對那鏡子産生了極大興趣,那可真是一件罕見的古物。
&rdquo說着将手中那幅帛書在幾案上鋪展開來,坐下道,&ldquo子卿,你看,這就是那石鏡上的銘文。
當年我将之拓印下來,現在石鏡失蹤,這成了唯一的憑據。
&rdquo 真有這麼件東西? 蘇武驚訝地走過去細看,一看之下,卻是一頭霧水。
那方錦帛中,印着一圈銘文,個個形狀詭異,似字非字,似畫非畫,一眼看去,竟沒有一個是認識的。
數一數,這&ldquo字&rdquo共有八個。
蘇武道:&ldquo這、這是什麼文字?先秦的嗎?&rdquo &ldquo我也說不清。
&rdquo太史令道,&ldquo這石鏡極其樸素,沒有任何可借以識别的款式紋飾,隻有鏡背後刻了這一圈鏡銘,但字形奇古,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沒有一個是在古器上常見的。
當年陛下命我識讀這些文字,我自負博學,八體精通,可一見這鏡銘,還是愣住了。
這鏡銘文字和我所知道的任何一種古文(作者注:漢朝&ldquo古文&rdquo是指先秦的古文字,而非文言文)都不同,隻能勉強看出它有個别結構接近史籀大篆,但遠比它們簡易淳樸,又有一絲蟲書的古老谲美。
我隻能肯定,那必是一種比我們現今所知道的古文古老得多的文字,或許就是傳說中上古的&lsquo蝌蚪書&rsquo吧。
我費盡心力琢磨了一個多月,才識讀出這些字來。
&rdquo &ldquo你讀出來了?&rdquo蘇武驚奇地道,&ldquo寫的是什麼?&rdquo &ldquo說起來,這文字内容倒平淡無奇,&rdquo太史令歎了口氣,轉身迅速從身旁的書架上抽出一冊簡牍,打開來道,&ldquo居然就出自這普天下儒生都讀過的《詩經》!&lsquo天命玄鳥,降而生商&rsquo&mdash&mdash《商頌·玄鳥》篇的第一句。
唉,說穿了一錢不值。
&rdquo &ldquo《詩經》?玄鳥?&rdquo蘇武好奇地接過簡牍,看着上面那密密的文字,皺起眉道,&ldquo子長,你以為人人都像你那麼好的學問嗎?《五經》我是一看就頭痛。
這首詩講的是什麼?&rdquo &ldquo哦,是我想當然了。
&rdquo太史令搔了搔頭,在幾案前坐下,道,&ldquo不過這首詩還算平直,說的是商朝始祖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娀氏有個女子叫簡狄,為帝喾次妃。
一天簡狄和兩名女伴沐浴于玄丘水,天上飛來一隻燕子,産下一枚鳥蛋,簡狄拾起那鳥蛋吃了,就懷孕生下了商朝的始祖契。
燕子是黑色的,所以古稱&lsquo玄鳥&rsquo。
&rdquo 吃鳥蛋生子?蘇武覺得有些好笑,道:&ldquo子長,你不會就為了這想要去匈奴吧?&rdquo 太史令搖搖頭道:&ldquo不是為了這個。
唔&hellip&hellip那個人,衛律&hellip&hellip他&hellip&hellip有些與衆不同。
&rdquo 蘇武道:&ldquo怎麼?你認識他?&rdquo 太史令點頭道:&ldquo很久以前,就在這裡,他曾經問過我一些奇怪的問題,令我至今無法忘懷。
那時他來這石渠閣借閱一些典籍&mdash&mdash你知道,這種藏書閣向來冷清。
宮中諸郎,極少會來這裡,而衛律是來這石渠閣次數最多的人。
他要的書很雜,内容又大多冷僻,這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我特地留意了一下,發現他似乎在找與商朝有關的典籍。
商朝史料不多,除《詩》、《書》外,大多散見于先秦諸子的著作中。
我因為家傳的緣故,對先秦諸子素有研習。
有時見他為了查個資料的出處,要翻閱數百石簡牍,便忍不住幫他一把。
我本跟他不熟,他是個話不多的人,這樣一來二去,才有了些交流。
在交談中,我發現他骨子裡有一股說不出的邪異之氣。
後來出了叛逃的事,我聯想到他說過的那些話,感到他偷走這面石鏡,隻怕其中大有文章。
&rdquo 蘇武好奇地道:&ldquo他跟你說過些什麼?&rdquo 太史令看着前方,像是陷入了沉思。
隔了很久,才緩緩地道:&ldquo他問我,為什麼商朝的史料這麼少?他說,這石渠閣簡牍萬千&hellip&hellip&rdquo ◇◇◇◇ &ldquo這石渠閣簡牍萬千,&rdquo衛律道,&ldquo上至堯舜,下迄周秦,皆有史料留存,唯獨商朝這一段,不但正史匮乏,就連野史逸聞也寥寥可數,這是怎麼一回事?&rdquo 我點點頭。
我知道,他不是在炫耀自己對商史的熟識,而是實實在在很困惑。
因為這困惑我也曾經有過。
你知道,我這些年在編撰《史記》,而商朝是讓我感到最頭疼的朝代。
商朝統治六百多年,曆經三十餘位帝王,除了開國的商湯、亡國的商纣,幾乎全是面目模糊、毫無特征。
我寫史喜歡刻畫人物,商朝卻時常使我覺得無從下手。
擺在我眼前的,隻有一個個幹巴巴的以天幹命名的符号:外丙、小甲、中丁、外壬&hellip&hellip我知道他們的世系更疊,卻不知道他們的形貌、性情、喜惡、功過。
隻是若非以治史為業,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個現象。
衛律是來這石渠閣的人中,唯一一個提出這疑問的。
我不由得暗贊他眼光敏銳,問道:&ldquo足下怎麼會想到問這個?&rdquo 衛律翻着幾案上剛看完的那幾冊簡牍,道:&ldquo沒什麼,就是疑惑。
我記得商的先祖契任職司徒,掌管教化百姓;《書》雲&lsquo唯殷先人有冊有典&rsquo,可見其文教之昌盛。
這樣一個朝代,曆史卻幾近空白,難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rdquo 我點頭沉吟道:&ldquo不錯,商史匮乏,我也感覺到了,我修史之時,也曾為此煩惱過。
也許是時日太久,導緻史料遺失的緣故吧。
&rdquo 衛律不置可否地笑笑,道:&ldquo還有,商朝文字,最可信的,當是見諸《尚書》的那幾篇吧。
而就這《尚書》中流傳下來的那僅有的幾篇商朝文诰,語言都艱澀難明,什麼&lsquo蔔稽曰其如台&rsquo,什麼&lsquo猷黜乃心,無傲從康&rsquo,幾乎無一字能以今義解讀。
這又是何故?&rdquo 我又是一怔。
《尚書》文字晦澀,世人皆知,尤其涉及先商的篇章,多少飽學之士窮一生精力鑽研此書,也未必能讀得懂,卻從沒人想過問一句:它為什麼這麼難懂? 我沉思了一會兒,道:&ldquo&lsquo尚&rsquo者,上也。
想來既是上古之書,年深日久,自然晦澀難懂。
&rdquo 衛律搖頭道:&ldquo語言文字,總是一脈相承的。
商人遣詞造句,為什麼會和我們現在所用的相差那麼大?太史大人,你不覺得,那些文字的怪異艱澀,已經超出了時間久遠可能造成的語言的變異?&rdquo 我被他說得也有些疑惑起來,道:&ldquo你是說&hellip&hellip&rdquo &ldquo我想,&rdquo衛律若有所思地道,&ldquo有沒有可能,這是周武王故意造成的結果?&rdquo &ldquo周武王?&rdquo我大感意外,道,&ldquo這跟周武王有什麼關系?&rdquo 衛律道:&ldquo武王滅商後,曾借着大封宗親功臣,将周語作為雅言雅音,在各諸侯國推廣。
也許,周朝正是要借着這種手段,使得殷商的語言文字逐漸變成無人知曉的死文字,從而斷絕殷商文史典籍的傳承!&rdquo 我心中一驚,隐隐感到此人話裡有些令人不安的東西。
我道:&ldquo你、你怎麼會這樣想?周朝為什麼要這麼做?武王伐纣,是以有道伐無道,何至于對前朝戒懼至此?&rdquo &ldquo不錯,&rdquo衛律耐人尋味地道,&ldquo問題就出在這裡。
一方面,說是民心所向,前徒倒戈,兵不血刃就入了朝歌;另一方面,卻對一個聲名狼藉的前朝如此戒備防範,連語言文字都要禁絕。
恐怕商周鼎革的那段曆史,并不像我們通常所知道的那麼簡單!&rdquo 我倒抽了一口冷氣:&ldquo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殷商無道,周武王吊民伐罪,世人皆知&hellip&hellip&rdquo &ldquo世人皆知,世人都看見了嗎?不說别的,此書就與這世傳的正史多有矛盾。
&rdquo說着,衛律拿起幾案上一冊簡牍,道,&ldquo根據此書的記錄,從文王到武王,對到底要不要伐纣這件事,其實一直帶有很深的疑慮。
文王托言吉夢,宣稱&lsquo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rsquo,如果真是天下苦商久矣,何必挖空心思造這樣的輿論?豈有宣告自己繼承一個臭名昭著的王權統緒以争取民心的?武王出征之前,做了一個噩夢,便驚恐地對周公說:&lsquo嗚呼,謀洩哉!今朕寤,有商驚予。
&rsquo不是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嗎?怎麼聽起來好像見不得光的密室陰謀?武王幾次與周公交談,都提到&lsquo天命&rsquo一詞,言語中既敬又畏,并且是畏的成分居多,以緻需要周公多次開導解釋,才能把那種深切的恐懼壓下去。
我很好奇,他到底在恐懼什麼?他說的&lsquo天命&rsquo究竟是什麼?在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況下,難道說還有什麼不可測的力量可能使父子兩代的努力毀于一旦?&rdquo 我看了看那冊簡牍,松了一口氣,道:&ldquo你怕是言過了。
這部《周書》我看過,用語雖古,但所記之事聳人聽聞,和傳世的《尚書·周書》出入太大,不太可信,十有八九是後世僞托。
&rdquo &ldquo僞托?&rdquo衛律笑了笑,用一根手指輕叩着幾案,悠悠地道,&ldquo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僞?你是史官,應該比我更清楚,所謂的&lsquo史實&rsquo是怎樣打造出來的。
拿着史筆的,都是最後的勝利者。
商周之交的那段曆史,是誰記錄的?還不是西周的史官!文王武王,是自古以來被奉為楷模的明君聖主,幾乎有如完人。
這形象從何而來?食君之祿,自然忠君之事,根據需要取舍材料,抑揚塗飾,也是題中應有之意&hellip&hellip&rdquo 我猛地站起來,忿聲道:&ldquo并不是所有
因為剛下了一場大雨,所以渠中清水潺潺,水量比平日大了許多。
聽說遇上連降大雨的時節,渠中還會有從滄池遊來的小魚,在這森嚴得叫人喘不過氣來的未央宮一帶,倒實在是一道頗為宜人的小景緻。
閣以渠得名,不過,這條石渠的作用卻不單是一種裝點,更主要是為了防災&mdash&mdash因為這裡收藏着整個帝國的曆史。
走進閣中,一股竹木的氣息就撲鼻而來。
一排排、一列列堆滿簡牍的書架向閣中深處延伸,一眼望不到頭。
從開國丞相蕭何自秦國宮廷收集來的圖籍文書,到此後曆年積存的文檔秘錄,無不彙聚在此。
自建成至今,這間巨大的藏書閣還未發生過一起偷盜或火災。
看來當初蕭丞相把石渠閣定址在此确有遠見&mdash&mdash還有比托庇于帝王的起居之所更安全的所在嗎? 蘇武站在一排排書架之間,前後左右,觸目所見,都是鋪天蓋地的簡牍。
對這些東西,他有些敬畏。
他雖然識字,但和周圍許多将門出身的郎官一樣,很少接觸這個文人儒生的聖地。
那些厚重的史料,晦澀的古文,對他都是隻能敬而遠之的東西。
也許隻有大名鼎鼎的太史令能讀得完那些東西吧。
他是當朝最善于與文牍古籍打交道的人。
聽說他的父親&mdash&mdash前任太史令司馬談,在他十歲前就開始教授他先秦諸子之說。
十歲後,又先後師從董仲舒、孔安國研讀《春秋》、《
所以,二人雖因曾同為宮中郎官、又都是京兆人而交好,但在這位家學淵源、學識廣博的同僚面前,蘇武總有些自慚形穢。
&ldquo沒想到,陛下居然選擇了你。
&rdquo太史令捧着一卷絲帛,從兩列書架深處走出來,道,&ldquo子卿,我真羨慕你。
&rdquo &ldquo羨慕?&rdquo蘇武苦笑一下,道,&ldquo子長,你知道我要去哪裡嗎?&rdquo 太史令道:&ldquo知道,而且我曾主動向陛下請命前往,可惜陛下不準。
&rdquo 蘇武吃驚地道:&ldquo知道你還想去?&rdquo 太史令點頭道:&ldquo出使匈奴,人皆視為畏途,可在我,是求之不得的美差&mdash&mdash我鑒定那石鏡上的銘文時就對那鏡子産生了極大興趣,那可真是一件罕見的古物。
&rdquo說着将手中那幅帛書在幾案上鋪展開來,坐下道,&ldquo子卿,你看,這就是那石鏡上的銘文。
當年我将之拓印下來,現在石鏡失蹤,這成了唯一的憑據。
&rdquo 真有這麼件東西? 蘇武驚訝地走過去細看,一看之下,卻是一頭霧水。
那方錦帛中,印着一圈銘文,個個形狀詭異,似字非字,似畫非畫,一眼看去,竟沒有一個是認識的。
數一數,這&ldquo字&rdquo共有八個。
蘇武道:&ldquo這、這是什麼文字?先秦的嗎?&rdquo &ldquo我也說不清。
&rdquo太史令道,&ldquo這石鏡極其樸素,沒有任何可借以識别的款式紋飾,隻有鏡背後刻了這一圈鏡銘,但字形奇古,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沒有一個是在古器上常見的。
當年陛下命我識讀這些文字,我自負博學,八體精通,可一見這鏡銘,還是愣住了。
這鏡銘文字和我所知道的任何一種古文(作者注:漢朝&ldquo古文&rdquo是指先秦的古文字,而非文言文)都不同,隻能勉強看出它有個别結構接近史籀大篆,但遠比它們簡易淳樸,又有一絲蟲書的古老谲美。
我隻能肯定,那必是一種比我們現今所知道的古文古老得多的文字,或許就是傳說中上古的&lsquo蝌蚪書&rsquo吧。
我費盡心力琢磨了一個多月,才識讀出這些字來。
&rdquo &ldquo你讀出來了?&rdquo蘇武驚奇地道,&ldquo寫的是什麼?&rdquo &ldquo說起來,這文字内容倒平淡無奇,&rdquo太史令歎了口氣,轉身迅速從身旁的書架上抽出一冊簡牍,打開來道,&ldquo居然就出自這普天下儒生都讀過的《詩經》!&lsquo天命玄鳥,降而生商&rsquo&mdash&mdash《商頌·玄鳥》篇的第一句。
唉,說穿了一錢不值。
&rdquo &ldquo《詩經》?玄鳥?&rdquo蘇武好奇地接過簡牍,看着上面那密密的文字,皺起眉道,&ldquo子長,你以為人人都像你那麼好的學問嗎?《五經》我是一看就頭痛。
這首詩講的是什麼?&rdquo &ldquo哦,是我想當然了。
&rdquo太史令搔了搔頭,在幾案前坐下,道,&ldquo不過這首詩還算平直,說的是商朝始祖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娀氏有個女子叫簡狄,為帝喾次妃。
一天簡狄和兩名女伴沐浴于玄丘水,天上飛來一隻燕子,産下一枚鳥蛋,簡狄拾起那鳥蛋吃了,就懷孕生下了商朝的始祖契。
燕子是黑色的,所以古稱&lsquo玄鳥&rsquo。
&rdquo 吃鳥蛋生子?蘇武覺得有些好笑,道:&ldquo子長,你不會就為了這想要去匈奴吧?&rdquo 太史令搖搖頭道:&ldquo不是為了這個。
唔&hellip&hellip那個人,衛律&hellip&hellip他&hellip&hellip有些與衆不同。
&rdquo 蘇武道:&ldquo怎麼?你認識他?&rdquo 太史令點頭道:&ldquo很久以前,就在這裡,他曾經問過我一些奇怪的問題,令我至今無法忘懷。
那時他來這石渠閣借閱一些典籍&mdash&mdash你知道,這種藏書閣向來冷清。
宮中諸郎,極少會來這裡,而衛律是來這石渠閣次數最多的人。
他要的書很雜,内容又大多冷僻,這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我特地留意了一下,發現他似乎在找與商朝有關的典籍。
商朝史料不多,除《詩》、《書》外,大多散見于先秦諸子的著作中。
我因為家傳的緣故,對先秦諸子素有研習。
有時見他為了查個資料的出處,要翻閱數百石簡牍,便忍不住幫他一把。
我本跟他不熟,他是個話不多的人,這樣一來二去,才有了些交流。
在交談中,我發現他骨子裡有一股說不出的邪異之氣。
後來出了叛逃的事,我聯想到他說過的那些話,感到他偷走這面石鏡,隻怕其中大有文章。
&rdquo 蘇武好奇地道:&ldquo他跟你說過些什麼?&rdquo 太史令看着前方,像是陷入了沉思。
隔了很久,才緩緩地道:&ldquo他問我,為什麼商朝的史料這麼少?他說,這石渠閣簡牍萬千&hellip&hellip&rdquo ◇◇◇◇ &ldquo這石渠閣簡牍萬千,&rdquo衛律道,&ldquo上至堯舜,下迄周秦,皆有史料留存,唯獨商朝這一段,不但正史匮乏,就連野史逸聞也寥寥可數,這是怎麼一回事?&rdquo 我點點頭。
我知道,他不是在炫耀自己對商史的熟識,而是實實在在很困惑。
因為這困惑我也曾經有過。
你知道,我這些年在編撰《
商朝統治六百多年,曆經三十餘位帝王,除了開國的商湯、亡國的商纣,幾乎全是面目模糊、毫無特征。
我寫史喜歡刻畫人物,商朝卻時常使我覺得無從下手。
擺在我眼前的,隻有一個個幹巴巴的以天幹命名的符号:外丙、小甲、中丁、外壬&hellip&hellip我知道他們的世系更疊,卻不知道他們的形貌、性情、喜惡、功過。
隻是若非以治史為業,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個現象。
衛律是來這石渠閣的人中,唯一一個提出這疑問的。
我不由得暗贊他眼光敏銳,問道:&ldquo足下怎麼會想到問這個?&rdquo 衛律翻着幾案上剛看完的那幾冊簡牍,道:&ldquo沒什麼,就是疑惑。
我記得商的先祖契任職司徒,掌管教化百姓;《書》雲&lsquo唯殷先人有冊有典&rsquo,可見其文教之昌盛。
這樣一個朝代,曆史卻幾近空白,難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rdquo 我點頭沉吟道:&ldquo不錯,商史匮乏,我也感覺到了,我修史之時,也曾為此煩惱過。
也許是時日太久,導緻史料遺失的緣故吧。
&rdquo 衛律不置可否地笑笑,道:&ldquo還有,商朝文字,最可信的,當是見諸《尚書》的那幾篇吧。
而就這《尚書》中流傳下來的那僅有的幾篇商朝文诰,語言都艱澀難明,什麼&lsquo蔔稽曰其如台&rsquo,什麼&lsquo猷黜乃心,無傲從康&rsquo,幾乎無一字能以今義解讀。
這又是何故?&rdquo 我又是一怔。
《尚書》文字晦澀,世人皆知,尤其涉及先商的篇章,多少飽學之士窮一生精力鑽研此書,也未必能讀得懂,卻從沒人想過問一句:它為什麼這麼難懂? 我沉思了一會兒,道:&ldquo&lsquo尚&rsquo者,上也。
想來既是上古之書,年深日久,自然晦澀難懂。
&rdquo 衛律搖頭道:&ldquo語言文字,總是一脈相承的。
商人遣詞造句,為什麼會和我們現在所用的相差那麼大?太史大人,你不覺得,那些文字的怪異艱澀,已經超出了時間久遠可能造成的語言的變異?&rdquo 我被他說得也有些疑惑起來,道:&ldquo你是說&hellip&hellip&rdquo &ldquo我想,&rdquo衛律若有所思地道,&ldquo有沒有可能,這是周武王故意造成的結果?&rdquo &ldquo周武王?&rdquo我大感意外,道,&ldquo這跟周武王有什麼關系?&rdquo 衛律道:&ldquo武王滅商後,曾借着大封宗親功臣,将周語作為雅言雅音,在各諸侯國推廣。
也許,周朝正是要借着這種手段,使得殷商的語言文字逐漸變成無人知曉的死文字,從而斷絕殷商文史典籍的傳承!&rdquo 我心中一驚,隐隐感到此人話裡有些令人不安的東西。
我道:&ldquo你、你怎麼會這樣想?周朝為什麼要這麼做?武王伐纣,是以有道伐無道,何至于對前朝戒懼至此?&rdquo &ldquo不錯,&rdquo衛律耐人尋味地道,&ldquo問題就出在這裡。
一方面,說是民心所向,前徒倒戈,兵不血刃就入了朝歌;另一方面,卻對一個聲名狼藉的前朝如此戒備防範,連語言文字都要禁絕。
恐怕商周鼎革的那段曆史,并不像我們通常所知道的那麼簡單!&rdquo 我倒抽了一口冷氣:&ldquo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殷商無道,周武王吊民伐罪,世人皆知&hellip&hellip&rdquo &ldquo世人皆知,世人都看見了嗎?不說别的,此書就與這世傳的正史多有矛盾。
&rdquo說着,衛律拿起幾案上一冊簡牍,道,&ldquo根據此書的記錄,從文王到武王,對到底要不要伐纣這件事,其實一直帶有很深的疑慮。
文王托言吉夢,宣稱&lsquo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rsquo,如果真是天下苦商久矣,何必挖空心思造這樣的輿論?豈有宣告自己繼承一個臭名昭著的王權統緒以争取民心的?武王出征之前,做了一個噩夢,便驚恐地對周公說:&lsquo嗚呼,謀洩哉!今朕寤,有商驚予。
&rsquo不是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嗎?怎麼聽起來好像見不得光的密室陰謀?武王幾次與周公交談,都提到&lsquo天命&rsquo一詞,言語中既敬又畏,并且是畏的成分居多,以緻需要周公多次開導解釋,才能把那種深切的恐懼壓下去。
我很好奇,他到底在恐懼什麼?他說的&lsquo天命&rsquo究竟是什麼?在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況下,難道說還有什麼不可測的力量可能使父子兩代的努力毀于一旦?&rdquo 我看了看那冊簡牍,松了一口氣,道:&ldquo你怕是言過了。
這部《
&rdquo &ldquo僞托?&rdquo衛律笑了笑,用一根手指輕叩着幾案,悠悠地道,&ldquo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僞?你是史官,應該比我更清楚,所謂的&lsquo史實&rsquo是怎樣打造出來的。
拿着史筆的,都是最後的勝利者。
商周之交的那段曆史,是誰記錄的?還不是西周的史官!文王武王,是自古以來被奉為楷模的明君聖主,幾乎有如完人。
這形象從何而來?食君之祿,自然忠君之事,根據需要取舍材料,抑揚塗飾,也是題中應有之意&hellip&hellip&rdquo 我猛地站起來,忿聲道:&ldquo并不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