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洧 濱
關燈
小
中
大
人将要往哪裡去呢?&rdquo
他更忘不了當他扶着那老人褰裳涉溱時老人對他發的感慨:
&ldquo從前,子産若是看見我們老人赤裸着兩條腿在秋天過河,就用他自己乘的車子載我們過去。
&hellip&hellip年幼的人都替老人提着東西在街上走路,這風氣還能保持多久呢?&rdquo 他一邊說着,一邊用手指着遼遠的一座土丘,他的眼裡含着淚珠說: &ldquo那就是我們的執政的墳墓,沒有幾個月,已經被茸茸的綠草蒙遍了。
&rdquo 子胥回味着昨天那老人的談話,舉首四顧,在不遠的地方,昨天望見的那座土丘今天并沒有在他面前消逝。
子胥懷着景慕的心情信步向那裡走去。
他走近墳墓,看見在新栽種的松柏下,聚集着許多男女,這都是來哀悼子産的死的。
自從子産死後,到這裡來的人每天都有,盡管日子久了,也并不見減少;今天這樣好的天氣,來的人分外多,遠遠看來,俨然成為一個市集了。
這一帶地方,每逢春季桃花水下時,本來是男女嬉遊之所,人人手裡舉着蘭草,說是祓除不詳,其實是唱着柔靡的歌,發洩他們一冬天窒悶的情緒。
如今這座墳墓使這塊地方變得純潔了:今天這裡的男女再也沒有春日嬉笑的心情,人人的面上都是嚴肅的。
子胥把方才公子勝所唱的&ldquo洧之外,洵且樂&rdquo與目前的景象對比,是多麼不同!他又想起太子建在外邊輾轉流亡,好容易得到鄭國的收容,哪裡想到他的生活剛一安定,便趁着子産死去、舉國傷悼的時機,在計劃着危害鄭國的陰謀,這樣的不德不義使子胥對着這些樸質的鄭人好像自己也做下了罪惡一般。
這些人在子産的墳前,有如一群子女圍着一個死去的母親,各人說出各人心内的愁苦&mdash&mdash 一個農夫說:田裡的谷稻,我懶得去割了。
一個中年的婦人在歎氣:身邊的珠玉,我沒有心情佩帶了。
一個老人在一旁說出昨天那個老人的同樣的話:咳,子産死了,我也快死了,但是鄭人&mdash&mdash這些年輕的孩子們将要往哪裡去呢? 說到這裡,人人的臉上都露出無所适從的樣子,一個土地貧瘠、又沒有精強武備的國家,仰仗着子産的聰明才智,二十多年國内平安,邊界上沒有發生過多麼大的紛擾。
現在,子産埋在這無語的墳墓裡了,誰的心裡不感到國内緊嚴的秩序一天一天地會松弛,外侮一天一天地會逼近呢?這時大家都異口同聲唱着&mdash&mdash 我有子弟,子産誨之; 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子産而死,誰其嗣之。
大家翻來覆去地唱,其中有一個看守池沼的小吏在歌唱時眼淚流得最多。
最後歌聲停息了,他的哭聲卻止不住。
哭到最痛切時,他忽然立起身來,站在子産的墳前,用演說的口氣向大家說起一件事,這時無人不感到驚愕。
&ldquo諸位,&rdquo他一邊擦幹眼淚一邊說,&ldquo我們的執政死了,我也不想活下去了,因為我做過一件欺騙的事。
欺騙我們全國人民所愛戴的人,那是多麼大的一個罪過。
三年了,還是在那次的大火以前,一天有人送給執政幾條魚,執政把這幾條魚交給我,叫我放在我的池沼裡養着。
我看着那幾條歡蹦亂跳的魚,不知為什麼起了難以克制的食欲,我把它們偷偷地烹着吃了。
過了兩天,我看見執政,心裡有些忸怩,轉瞬間又鼓起勇氣,我向他說,魚到了水裡,先有些不舒展,不久就很自如,我不知為什麼沒有把水閘放好,幾條魚兒擺了擺尾巴,都向着一個方向從放水的地方浮出去了。
執政聽了,不但不責罰我,反倒為那幾條魚喜歎,他贊歎着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我這該死的人,走出門來,還自言自語地說:誰說子産聰明呢,如今他上了我的當了。
&rdquo 他說到這裡,沉吟片刻,又擡起頭來望着大家
&hellip&hellip年幼的人都替老人提着東西在街上走路,這風氣還能保持多久呢?&rdquo 他一邊說着,一邊用手指着遼遠的一座土丘,他的眼裡含着淚珠說: &ldquo那就是我們的執政的墳墓,沒有幾個月,已經被茸茸的綠草蒙遍了。
&rdquo 子胥回味着昨天那老人的談話,舉首四顧,在不遠的地方,昨天望見的那座土丘今天并沒有在他面前消逝。
子胥懷着景慕的心情信步向那裡走去。
他走近墳墓,看見在新栽種的松柏下,聚集着許多男女,這都是來哀悼子産的死的。
自從子産死後,到這裡來的人每天都有,盡管日子久了,也并不見減少;今天這樣好的天氣,來的人分外多,遠遠看來,俨然成為一個市集了。
這一帶地方,每逢春季桃花水下時,本來是男女嬉遊之所,人人手裡舉着蘭草,說是祓除不詳,其實是唱着柔靡的歌,發洩他們一冬天窒悶的情緒。
如今這座墳墓使這塊地方變得純潔了:今天這裡的男女再也沒有春日嬉笑的心情,人人的面上都是嚴肅的。
子胥把方才公子勝所唱的&ldquo洧之外,洵且樂&rdquo與目前的景象對比,是多麼不同!他又想起太子建在外邊輾轉流亡,好容易得到鄭國的收容,哪裡想到他的生活剛一安定,便趁着子産死去、舉國傷悼的時機,在計劃着危害鄭國的陰謀,這樣的不德不義使子胥對着這些樸質的鄭人好像自己也做下了罪惡一般。
這些人在子産的墳前,有如一群子女圍着一個死去的母親,各人說出各人心内的愁苦&mdash&mdash 一個農夫說:田裡的谷稻,我懶得去割了。
一個中年的婦人在歎氣:身邊的珠玉,我沒有心情佩帶了。
一個老人在一旁說出昨天那個老人的同樣的話:咳,子産死了,我也快死了,但是鄭人&mdash&mdash這些年輕的孩子們将要往哪裡去呢? 說到這裡,人人的臉上都露出無所适從的樣子,一個土地貧瘠、又沒有精強武備的國家,仰仗着子産的聰明才智,二十多年國内平安,邊界上沒有發生過多麼大的紛擾。
現在,子産埋在這無語的墳墓裡了,誰的心裡不感到國内緊嚴的秩序一天一天地會松弛,外侮一天一天地會逼近呢?這時大家都異口同聲唱着&mdash&mdash 我有子弟,子産誨之; 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子産而死,誰其嗣之。
大家翻來覆去地唱,其中有一個看守池沼的小吏在歌唱時眼淚流得最多。
最後歌聲停息了,他的哭聲卻止不住。
哭到最痛切時,他忽然立起身來,站在子産的墳前,用演說的口氣向大家說起一件事,這時無人不感到驚愕。
&ldquo諸位,&rdquo他一邊擦幹眼淚一邊說,&ldquo我們的執政死了,我也不想活下去了,因為我做過一件欺騙的事。
欺騙我們全國人民所愛戴的人,那是多麼大的一個罪過。
三年了,還是在那次的大火以前,一天有人送給執政幾條魚,執政把這幾條魚交給我,叫我放在我的池沼裡養着。
我看着那幾條歡蹦亂跳的魚,不知為什麼起了難以克制的食欲,我把它們偷偷地烹着吃了。
過了兩天,我看見執政,心裡有些忸怩,轉瞬間又鼓起勇氣,我向他說,魚到了水裡,先有些不舒展,不久就很自如,我不知為什麼沒有把水閘放好,幾條魚兒擺了擺尾巴,都向着一個方向從放水的地方浮出去了。
執政聽了,不但不責罰我,反倒為那幾條魚喜歎,他贊歎着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我這該死的人,走出門來,還自言自語地說:誰說子産聰明呢,如今他上了我的當了。
&rdquo 他說到這裡,沉吟片刻,又擡起頭來望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