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保衛延安》出版,二十五年了。
關于它,我從未為報刊寫過一個字。
倒是用了好多年的時間,在侮辱和踐踏中寫了許多材料,&ldquo交代&rdquo自己因為寫了它而犯下的&ldquo滔天罪行&rdquo。
在那些年月裡,我曾千百次在心裡問自己:難道一個人少年投身革命,在艱苦環境中出生入死,為的是和廣大群衆一道來争取這樣一種&ldquo命運&rdquo嗎? 一九四七年夏初,敵人大舉進攻延安之後不久,我到了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mdash&mdash即後來的人民解放軍第二軍。
跟随部隊參加了許多次戰鬥,走遍了西北的大部分地方,穿過沙漠、草原、戈壁,越過數不清的高山峻嶺和大小河川,直到一九四九年末進軍至帕米爾高原。
這一場艱苦卓絕的鬥争以及無數英雄人物所表現的自我犧牲精神,給予我的教育是永世難忘的。
因而,部隊抵達祖國邊陲,還在硝煙彌漫中繼續追剿殘敵時,我便着手來寫這部作品了。
這一場戰争,太偉大太壯烈了。
随便寫一點東西來記述它,我覺得對不起烈士和戰争中流血流汗的人們。
然而要寫一部長篇巨著,并且在我們現有的描寫戰争作品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創造,又談何容易!先不說我的閱曆、學曆、對文學的研究、對藝術的理解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以及其他方面的修養等等,單說當時的客觀條件,就使人望而卻步!那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語言不通,風俗迥異,沒有任何圖書資料可供參考;所依靠的是一本油印的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部隊的油印小報,曆次戰役和戰鬥的總結;新華社在各個時期關于戰争形勢所發表的述評及社論;再就是我在戰争中所寫的新聞、通訊、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和劇本等。
還有在戰争中所寫的日記,近二百萬字。
衷心感謝新華社對我的培養和新聞工作使我得到的鍛煉,因為它要求你努力學習;要求你不僅看到一些具體的戰鬥,以及許多看起來是孤立的事件,而且要求你矚目于西北戰場、矚目于全國各戰場,以至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
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鑽在遙遠邊疆的剛剛從反動派手中奪取的簡陋營房裡,必然眼光狹小,因而也隻能就事論事,要想寫一部較有分量的長篇作品,那是不可能的。
在以往的歲月裡,人們忙于打仗,顧不上寫有關戰争的規模較大的作品。
當時,寫農村生活和土地改革的長篇,還有幾部,寫民兵和遊擊隊鬥争的作品也有一兩部,而寫我人民解放軍作戰的作品,除了個别長篇和中篇小說之外,還有一些短篇小說及報告文學作品。
我反複讀過這些作品,并且從中獲得不少教益和啟示。
但是,這些已有的成就和經驗,是不夠的。
這就是說,在描寫革命戰争方面,既要求助我們當前已有的成就,而更多地是求助于以魯迅先生為首的中國新文學,以及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和蘇聯革命初期的文學名著等。
當時清醒地估量了自己面臨的困難。
于是決定先寫一部長篇的報告文學作品,從延安撤退寫起,直到進軍帕米爾高原為止,記述西北解放戰争的整個過程。
一捆捆材料就堆在軍營鬥室的地上,要想進去,便必須跳來蹦去地&ldquo翻山越嶺&rdquo。
那個時期,白天騎上馬出去采訪,或者發消息,寫通訊,反映我軍打仗和準備開展生産建設等情況;到晚上,就坐下來寫這部作品。
九個多月的時間,居然寫起了近百萬字。
全是真人真事,按時間順序把戰争中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
稿子都是使用繳獲的國民黨的粗劣報紙和宣傳品的背面來抄寫的。
因此初稿抄起來,足有十幾斤。
一九五○年底,初稿剛完成,就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
當時,從冰天雪地的邊疆回到黃河岸邊的故鄉,騎馬、坐汽車,至少也得三個月甚至半年。
我五内俱焚地拿着電報去找我們的兵團司令&mdash&mdash西北戰場一位威名遠震的英雄。
他,深表同情,讓我搭乘當時在西北似乎是絕無僅有的一架軍用飛機,趕到西安。
然後就穿過我們當年在渭河北岸的作過戰的許多地方,在嚴寒和風雪中步行數日,終于回到了家鄉。
十七歲離開這度過我苦難童年的地方,現在歸來了。
也許有人以為我背着一大捆東西,一定是給母親帶來的貴重禮物,其實它就是這部稿子;再加上腰裡的手槍,這就是我所有的一切了。
午夜,我趕到母親住的房前,立刻就止住腳步,熱淚滾滾而下!門前是平漠漠的雪,積了半尺多厚,連一個腳印也看不見;破門閉着;沒有燈光,不見煙火,像一個多少年都沒有人住過的小廟似的。
&hellip&hellip看到這一切,什麼都明白了!推門進去,隻見土炕上,半邊鋪着一片席子,母親就躺在上面! 炕角放着一個破瓦罐,那裡頭放着我多年來在戎馬倥偬之中,給母親寫來的一封封蓋着&ldquo軍郵&rdquo戳記的書信。
生命離開了她以後,身軀竟變得這樣瘦小了&hellip&hellip我坐在這捆稿子上,伸出雙臂,抱起了永遠不能回答我的呼喊的母親,放聲痛哭!&hellip&h
關于它,我從未為報刊寫過一個字。
倒是用了好多年的時間,在侮辱和踐踏中寫了許多材料,&ldquo交代&rdquo自己因為寫了它而犯下的&ldquo滔天罪行&rdquo。
在那些年月裡,我曾千百次在心裡問自己:難道一個人少年投身革命,在艱苦環境中出生入死,為的是和廣大群衆一道來争取這樣一種&ldquo命運&rdquo嗎? 一九四七年夏初,敵人大舉進攻延安之後不久,我到了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mdash&mdash即後來的人民解放軍第二軍。
跟随部隊參加了許多次戰鬥,走遍了西北的大部分地方,穿過沙漠、草原、戈壁,越過數不清的高山峻嶺和大小河川,直到一九四九年末進軍至帕米爾高原。
這一場艱苦卓絕的鬥争以及無數英雄人物所表現的自我犧牲精神,給予我的教育是永世難忘的。
因而,部隊抵達祖國邊陲,還在硝煙彌漫中繼續追剿殘敵時,我便着手來寫這部作品了。
這一場戰争,太偉大太壯烈了。
随便寫一點東西來記述它,我覺得對不起烈士和戰争中流血流汗的人們。
然而要寫一部長篇巨著,并且在我們現有的描寫戰争作品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創造,又談何容易!先不說我的閱曆、學曆、對文學的研究、對藝術的理解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以及其他方面的修養等等,單說當時的客觀條件,就使人望而卻步!那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語言不通,風俗迥異,沒有任何圖書資料可供參考;所依靠的是一本油印的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部隊的油印小報,曆次戰役和戰鬥的總結;新華社在各個時期關于戰争形勢所發表的述評及社論;再就是我在戰争中所寫的新聞、通訊、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和劇本等。
還有在戰争中所寫的日記,近二百萬字。
衷心感謝新華社對我的培養和新聞工作使我得到的鍛煉,因為它要求你努力學習;要求你不僅看到一些具體的戰鬥,以及許多看起來是孤立的事件,而且要求你矚目于西北戰場、矚目于全國各戰場,以至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
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鑽在遙遠邊疆的剛剛從反動派手中奪取的簡陋營房裡,必然眼光狹小,因而也隻能就事論事,要想寫一部較有分量的長篇作品,那是不可能的。
在以往的歲月裡,人們忙于打仗,顧不上寫有關戰争的規模較大的作品。
當時,寫農村生活和土地改革的長篇,還有幾部,寫民兵和遊擊隊鬥争的作品也有一兩部,而寫我人民解放軍作戰的作品,除了個别長篇和中篇小說之外,還有一些短篇小說及報告文學作品。
我反複讀過這些作品,并且從中獲得不少教益和啟示。
但是,這些已有的成就和經驗,是不夠的。
這就是說,在描寫革命戰争方面,既要求助我們當前已有的成就,而更多地是求助于以魯迅先生為首的中國新文學,以及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和蘇聯革命初期的文學名著等。
當時清醒地估量了自己面臨的困難。
于是決定先寫一部長篇的報告文學作品,從延安撤退寫起,直到進軍帕米爾高原為止,記述西北解放戰争的整個過程。
一捆捆材料就堆在軍營鬥室的地上,要想進去,便必須跳來蹦去地&ldquo翻山越嶺&rdquo。
那個時期,白天騎上馬出去采訪,或者發消息,寫通訊,反映我軍打仗和準備開展生産建設等情況;到晚上,就坐下來寫這部作品。
九個多月的時間,居然寫起了近百萬字。
全是真人真事,按時間順序把戰争中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
稿子都是使用繳獲的國民黨的粗劣報紙和宣傳品的背面來抄寫的。
因此初稿抄起來,足有十幾斤。
一九五○年底,初稿剛完成,就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
當時,從冰天雪地的邊疆回到黃河岸邊的故鄉,騎馬、坐汽車,至少也得三個月甚至半年。
我五内俱焚地拿着電報去找我們的兵團司令&mdash&mdash西北戰場一位威名遠震的英雄。
他,深表同情,讓我搭乘當時在西北似乎是絕無僅有的一架軍用飛機,趕到西安。
然後就穿過我們當年在渭河北岸的作過戰的許多地方,在嚴寒和風雪中步行數日,終于回到了家鄉。
十七歲離開這度過我苦難童年的地方,現在歸來了。
也許有人以為我背着一大捆東西,一定是給母親帶來的貴重禮物,其實它就是這部稿子;再加上腰裡的手槍,這就是我所有的一切了。
午夜,我趕到母親住的房前,立刻就止住腳步,熱淚滾滾而下!門前是平漠漠的雪,積了半尺多厚,連一個腳印也看不見;破門閉着;沒有燈光,不見煙火,像一個多少年都沒有人住過的小廟似的。
&hellip&hellip看到這一切,什麼都明白了!推門進去,隻見土炕上,半邊鋪着一片席子,母親就躺在上面! 炕角放着一個破瓦罐,那裡頭放着我多年來在戎馬倥偬之中,給母親寫來的一封封蓋着&ldquo軍郵&rdquo戳記的書信。
生命離開了她以後,身軀竟變得這樣瘦小了&hellip&hellip我坐在這捆稿子上,伸出雙臂,抱起了永遠不能回答我的呼喊的母親,放聲痛哭!&helli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