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保衛延安》
關燈
小
中
大
馮雪峰
杜鵬程作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的出版,從我們文學工作上說或從人民的文藝生活上說,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讀者們也許不大注意這樣的作品在我國今天文學的成長上反映了什麼意義和問題,但每一個讀者打開這本書,隻要讀下去,他就會覺得它的迫人的鼓舞力量,會很自然地振奮和緊張起來,會引起好像不是在欣賞藝術作品,而是被引到緊張的實際的戰鬥生活中去了似的心情來。
讀者對于這書所描寫的英雄們,也一定會強烈地引起像書中陳興允旅長說過的那種意識和感情來,覺得受到深刻的感化和教育。
書中第六章第五節中,陳興允旅長曾經這樣地描述過我們的戰士們: 我們的戰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給了人民事業。
他們即使去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積極自動毫無怨言。
一個人,望着他們就不知道什麼叫艱難畏懼。
一個人比比他們,就覺得自己貢獻太少,就覺得自己站在任何崗位上都不應該有什麼不滿意。
人面對他們,還有什麼個人打算,那會羞愧而死! 這種鼓舞人的力量,當然并不隻限于它所描寫的個别英雄的。
全書都充滿着令人振奮的力量。
但是,這種鼓舞力量說明什麼呢? 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這本書的成就,它的精神,作者的創作精神,以及這本書對于我們的意義,等等,我以為就都有引起我們注意的必要。
這本書的很大的成就,我覺得是無疑的。
它描寫出了一幅真正動人的人民革命戰争的圖畫,成功地寫出了人民如何戰勝了敵人的生動的曆史中的一頁。
對于這樣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說明作品的實質、精神和成就。
這部作品,大家将都會承認,是夠得上稱為它所描寫的這一次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有名的英雄戰争的一部史詩的。
或者,從更高的要求說,從這部作品還可以加工的意義上說,也總可以說是這樣的英雄史詩的一部初稿。
它的英雄史詩的基礎是已經确定的了。
我們讀者的親切的感受,也就是可靠的證明:在它強烈而統一的氣氛裡,在它對于戰争的全面而有中心的描寫裡,這麼集中地、鮮明地、生動有力地激動着我們的是這樣的革命戰争的面貌,氣氛,尤其是它的偉大的精神。
作者以戰鬥的精神,寫出了這樣的革命戰争,于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
在作品中,作者究竟掌握了什麼呢? 我們看一看罷。
我們讀過全部作品就會覺得,作者是确實掌握了這次戰争的精神的。
最要緊的,是他掌握了這次戰争所以勝利的關鍵和依靠來達到勝利的全部力量,掌握了這次戰争的根本的和主要的精神,于是也就掌握了它的全面的精神。
作者能夠這樣掌握,用不到解釋,當然是由于他全面地研究和掌握了這次戰争的全部發展過程的緣故。
我們閱讀的時候就會深刻地感到,在全部作品中,作者所追求的,确信的,要以全身的力氣來肯定和歌頌的,就是這次戰争勝利的關鍵和達到勝利的全部力量。
作者集中精神而全力以赴地來體現和描寫的,也就是這次戰争所以達到如此輝煌勝利的那種精神和力量。
于是,作者不能不讓全部篇幅都去描寫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以及人民解放軍和革命人民群衆的堅苦卓絕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種在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創作精神,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對于他的作品是最根本的,這是這部作品成功的關鍵。
為什麼這種精神是最根本的呢?我們可以從這次戰争的實際情況來加以說明。
如果我們要史詩地來描寫這樣的戰争,那也可以從史詩的任務來加以說明。
我們都知道,這次戰争的勝利,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戰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計以及對于戰争的英明指示和領導,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人民解放軍的堅苦英勇的作戰,陝北解放區人民的忠誠團結,全國人民解放軍在各戰場的配合作戰,全國人民的同情等因素之下取得的。
這些主要的因素也是人民解放戰争中每次勝利的共同的原因。
但是,每一次的勝利都在說明,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每次戰争任務的正确規定和對于戰争進行的正确指示,以及堅定而靈活地掌握了毛主席戰略思想的指揮員的正确指揮,乃是勝利的關鍵。
同時也是每一次勝利都在說明,在黨所指示而人們為它而奮鬥的戰争任務的鼓舞之下,在正确的指示、領導和指揮之下,所有勝利的因素于是就能夠最高度地發揚出來,最高度地結合起來,而造成必定勝利的偉大力量,并且表現出在人民解放戰争曆史上屢見不鮮的那種最輝煌、最模範的革命戰争的精神。
這次戰争,由于蔣介石以十倍于我當時在西北的人民解放軍的兵力來進攻延安和陝北解放區而發生。
當時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民主的聖地,是當時中國的頭腦和心髒,是人民勝利的象征。
蔣介石企圖給中共首腦部和西北人民解放軍以重大的打擊,以挽救反動勢力的滅亡。
但這時候,全國形勢已經在轉移,因為這正是蔣介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開始的向全國各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已經被粉碎的時候。
人民已經在八個月中殲滅了敵人七十一萬人,敵人的武裝力量和人民武裝力量的巨大懸殊的情況已經有很大改變。
敵人這時候(一九四七年三月)開始的重點進攻,即集中力量向山東解放區和陝北解放區進攻,在客觀上正反映着全國形勢将有更快更大的發展,蔣介石将更快走到滅亡,因為全國各戰場上人民軍隊的力量是在上升,敵人的力量是在下降。
但在這樣的曆史關頭,将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人民如何戰勝敵人的問題。
當時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地分析了全國形勢和全國敵我的力量,認為在全國人民解放軍的配合作戰之下,在西北戰場也有粉碎敵人進攻的可能,于是就英明果斷地規定了這次戰争的最艱巨的曆史任務,不僅要不讓敵人占到一點便宜,而且要以少于敵人十倍的兵力在陝北殲滅敵人,以争取戰局和曆史的新的發展。
後來事實完全證明,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這種精神對于當時戰局發展和曆史發展所起的作用,實在是非常巨大,十分突出的。
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這種精神和對于戰争任務的規定、對于戰争進行的指示和領導,以及毛主席的親自指揮和彭德懷将軍的實際負責指揮,是這次戰争達到如此勝利的關鍵。
自然,關鍵并不是一切,也不是事物的全部根本,它隻是事物根本的一個方面;然而關鍵,具體地和根本地決定着一切并聯系着一切方面。
這次戰争經過的具全情況,說明了一切戰争達到勝利的力量,都是圍繞着這次戰争的如此艱巨的明确的曆史任務、正确的領導和英明的指揮,而最高度地鼓舞起來,發揚出來,結合起來的,于是造成了這樣一種非勝利不可的偉大力量的合奏的。
偉大中國人民的堅苦卓絕的、戰勝了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精神,也是這樣地發揚出來的。
如果我們要求有描寫這樣的革命戰争的史詩,那就必須描寫出這樣的革命戰争的精神。
這樣的革命戰争的偉大精神,永遠都值得歌頌,永遠都有提高人們的英雄氣概,鼓舞人們自我犧牲地、莊嚴偉大地奮勇前進的力量。
在這樣的史詩主題的面前,作家的創造性當然不是表現在被動地服從事件的外表的真實上面,然而一定表現在如何去真正掌握到事件的本質及其根本的、重要的精神上面。
作家的無限的創造性仍然要在掌握現實和表現現實上面發揮出來;就是說,這樣的史詩的作者的創造性将在對于事件的深入的徹底的認識和正确的全面的掌握上面,在概括的能力和集中的、突出而生動的描寫(英雄人物的創造)上面,在熱烈而強有力的、啟發人的歌頌上面,高度地發揮出來。
作家的創造性不僅不會受限制,而且是最受着他所要描寫的對象的鼓舞的,因為對象的精神最能激發人們的戰鬥和創造熱情。
但這樣,作家就必須真正掌握到對象的偉大精神,并且作家自己必須有足夠的熱情和英雄氣概,才能描寫出這樣的戰争,才能歌頌這樣的戰争及其英雄們。
這種對于事件的正确掌握以及戰鬥性的歌頌态度,就是英雄史詩所必需的精神。
我們如果要史詩地描寫保衛延安戰争,也就隻有真正掌握了它所以勝利的關鍵和全部力量,才能有根據地真正體現出這一次戰争及其全面的精神,才能描寫出這樣的戰争。
描寫出人們的力量怎樣發揮出來,描寫出這種輝煌的、模範的人民革命戰争的精神。
同時,隻有這樣地描寫,才能反映出戰争發生和進行時的時代脈搏,使作品能夠以強烈的真實的曆史感覺去啟發讀者進入曆史現實裡去,使他(讀者)的感受能夠更深刻。
我們要知道,保衛延安戰争的勝利不是平凡的勝利;這是克服了多少難于克服的困難的勝利,同時是推動了曆史前進的勝利。
抓住了這次戰争的艱巨性和它的困難環境以及勝利的輝煌巨大,就最能夠喚起人們對于這曆史事件的親切的感覺和強烈的感情,以推動他們去認識曆史怎樣在革命的推動之下發展過來,去認識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以及人民的英勇堅苦的鬥争怎樣帶來了革命的勝利,從而得到鼓舞和教育。
這就是我們從作品中所看見的作者所掌握到的東西以及作者的創作精神。
我們可以指出來,這部作品成為一部英雄史詩,成為一部有力地描寫了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革命戰争的英明領導和指揮,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衆的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書,是和作者掌握這次戰争以及如此強有力地肯定它的偉大精神的這種方法和态度分不開的。
作者所掌握到的東西,怎樣在藝術上體現出來的呢? 作者掌握住現實的全面和核心,并且信心不移地集中精神去描寫根本的、主要的東西,這就使作品能夠統一地、有中心地展開對于戰争的全面的描寫,能夠在一條主幹上布開豐盛繁茂的革命戰争生活的枝葉,能夠把許多動人的情景織在一塊彩色鮮明強烈的、奪目而不亂目的織錦裡。
讀者們也許不大注意這樣的作品在我國今天文學的成長上反映了什麼意義和問題,但每一個讀者打開這本書,隻要讀下去,他就會覺得它的迫人的鼓舞力量,會很自然地振奮和緊張起來,會引起好像不是在欣賞藝術作品,而是被引到緊張的實際的戰鬥生活中去了似的心情來。
讀者對于這書所描寫的英雄們,也一定會強烈地引起像書中陳興允旅長說過的那種意識和感情來,覺得受到深刻的感化和教育。
書中第六章第五節中,陳興允旅長曾經這樣地描述過我們的戰士們: 我們的戰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給了人民事業。
他們即使去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積極自動毫無怨言。
一個人,望着他們就不知道什麼叫艱難畏懼。
一個人比比他們,就覺得自己貢獻太少,就覺得自己站在任何崗位上都不應該有什麼不滿意。
人面對他們,還有什麼個人打算,那會羞愧而死! 這種鼓舞人的力量,當然并不隻限于它所描寫的個别英雄的。
全書都充滿着令人振奮的力量。
但是,這種鼓舞力量說明什麼呢? 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這本書的成就,它的精神,作者的創作精神,以及這本書對于我們的意義,等等,我以為就都有引起我們注意的必要。
這本書的很大的成就,我覺得是無疑的。
它描寫出了一幅真正動人的人民革命戰争的圖畫,成功地寫出了人民如何戰勝了敵人的生動的曆史中的一頁。
對于這樣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說明作品的實質、精神和成就。
這部作品,大家将都會承認,是夠得上稱為它所描寫的這一次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有名的英雄戰争的一部史詩的。
或者,從更高的要求說,從這部作品還可以加工的意義上說,也總可以說是這樣的英雄史詩的一部初稿。
它的英雄史詩的基礎是已經确定的了。
我們讀者的親切的感受,也就是可靠的證明:在它強烈而統一的氣氛裡,在它對于戰争的全面而有中心的描寫裡,這麼集中地、鮮明地、生動有力地激動着我們的是這樣的革命戰争的面貌,氣氛,尤其是它的偉大的精神。
作者以戰鬥的精神,寫出了這樣的革命戰争,于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
在作品中,作者究竟掌握了什麼呢? 我們看一看罷。
我們讀過全部作品就會覺得,作者是确實掌握了這次戰争的精神的。
最要緊的,是他掌握了這次戰争所以勝利的關鍵和依靠來達到勝利的全部力量,掌握了這次戰争的根本的和主要的精神,于是也就掌握了它的全面的精神。
作者能夠這樣掌握,用不到解釋,當然是由于他全面地研究和掌握了這次戰争的全部發展過程的緣故。
我們閱讀的時候就會深刻地感到,在全部作品中,作者所追求的,确信的,要以全身的力氣來肯定和歌頌的,就是這次戰争勝利的關鍵和達到勝利的全部力量。
作者集中精神而全力以赴地來體現和描寫的,也就是這次戰争所以達到如此輝煌勝利的那種精神和力量。
于是,作者不能不讓全部篇幅都去描寫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以及人民解放軍和革命人民群衆的堅苦卓絕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種在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創作精神,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對于他的作品是最根本的,這是這部作品成功的關鍵。
為什麼這種精神是最根本的呢?我們可以從這次戰争的實際情況來加以說明。
如果我們要史詩地來描寫這樣的戰争,那也可以從史詩的任務來加以說明。
我們都知道,這次戰争的勝利,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戰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計以及對于戰争的英明指示和領導,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人民解放軍的堅苦英勇的作戰,陝北解放區人民的忠誠團結,全國人民解放軍在各戰場的配合作戰,全國人民的同情等因素之下取得的。
這些主要的因素也是人民解放戰争中每次勝利的共同的原因。
但是,每一次的勝利都在說明,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每次戰争任務的正确規定和對于戰争進行的正确指示,以及堅定而靈活地掌握了毛主席戰略思想的指揮員的正确指揮,乃是勝利的關鍵。
同時也是每一次勝利都在說明,在黨所指示而人們為它而奮鬥的戰争任務的鼓舞之下,在正确的指示、領導和指揮之下,所有勝利的因素于是就能夠最高度地發揚出來,最高度地結合起來,而造成必定勝利的偉大力量,并且表現出在人民解放戰争曆史上屢見不鮮的那種最輝煌、最模範的革命戰争的精神。
這次戰争,由于蔣介石以十倍于我當時在西北的人民解放軍的兵力來進攻延安和陝北解放區而發生。
當時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民主的聖地,是當時中國的頭腦和心髒,是人民勝利的象征。
蔣介石企圖給中共首腦部和西北人民解放軍以重大的打擊,以挽救反動勢力的滅亡。
但這時候,全國形勢已經在轉移,因為這正是蔣介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開始的向全國各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已經被粉碎的時候。
人民已經在八個月中殲滅了敵人七十一萬人,敵人的武裝力量和人民武裝力量的巨大懸殊的情況已經有很大改變。
敵人這時候(一九四七年三月)開始的重點進攻,即集中力量向山東解放區和陝北解放區進攻,在客觀上正反映着全國形勢将有更快更大的發展,蔣介石将更快走到滅亡,因為全國各戰場上人民軍隊的力量是在上升,敵人的力量是在下降。
但在這樣的曆史關頭,将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人民如何戰勝敵人的問題。
當時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地分析了全國形勢和全國敵我的力量,認為在全國人民解放軍的配合作戰之下,在西北戰場也有粉碎敵人進攻的可能,于是就英明果斷地規定了這次戰争的最艱巨的曆史任務,不僅要不讓敵人占到一點便宜,而且要以少于敵人十倍的兵力在陝北殲滅敵人,以争取戰局和曆史的新的發展。
後來事實完全證明,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這種精神對于當時戰局發展和曆史發展所起的作用,實在是非常巨大,十分突出的。
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這種精神和對于戰争任務的規定、對于戰争進行的指示和領導,以及毛主席的親自指揮和彭德懷将軍的實際負責指揮,是這次戰争達到如此勝利的關鍵。
自然,關鍵并不是一切,也不是事物的全部根本,它隻是事物根本的一個方面;然而關鍵,具體地和根本地決定着一切并聯系着一切方面。
這次戰争經過的具全情況,說明了一切戰争達到勝利的力量,都是圍繞着這次戰争的如此艱巨的明确的曆史任務、正确的領導和英明的指揮,而最高度地鼓舞起來,發揚出來,結合起來的,于是造成了這樣一種非勝利不可的偉大力量的合奏的。
偉大中國人民的堅苦卓絕的、戰勝了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精神,也是這樣地發揚出來的。
如果我們要求有描寫這樣的革命戰争的史詩,那就必須描寫出這樣的革命戰争的精神。
這樣的革命戰争的偉大精神,永遠都值得歌頌,永遠都有提高人們的英雄氣概,鼓舞人們自我犧牲地、莊嚴偉大地奮勇前進的力量。
在這樣的史詩主題的面前,作家的創造性當然不是表現在被動地服從事件的外表的真實上面,然而一定表現在如何去真正掌握到事件的本質及其根本的、重要的精神上面。
作家的無限的創造性仍然要在掌握現實和表現現實上面發揮出來;就是說,這樣的史詩的作者的創造性将在對于事件的深入的徹底的認識和正确的全面的掌握上面,在概括的能力和集中的、突出而生動的描寫(英雄人物的創造)上面,在熱烈而強有力的、啟發人的歌頌上面,高度地發揮出來。
作家的創造性不僅不會受限制,而且是最受着他所要描寫的對象的鼓舞的,因為對象的精神最能激發人們的戰鬥和創造熱情。
但這樣,作家就必須真正掌握到對象的偉大精神,并且作家自己必須有足夠的熱情和英雄氣概,才能描寫出這樣的戰争,才能歌頌這樣的戰争及其英雄們。
這種對于事件的正确掌握以及戰鬥性的歌頌态度,就是英雄史詩所必需的精神。
我們如果要史詩地描寫保衛延安戰争,也就隻有真正掌握了它所以勝利的關鍵和全部力量,才能有根據地真正體現出這一次戰争及其全面的精神,才能描寫出這樣的戰争。
描寫出人們的力量怎樣發揮出來,描寫出這種輝煌的、模範的人民革命戰争的精神。
同時,隻有這樣地描寫,才能反映出戰争發生和進行時的時代脈搏,使作品能夠以強烈的真實的曆史感覺去啟發讀者進入曆史現實裡去,使他(讀者)的感受能夠更深刻。
我們要知道,保衛延安戰争的勝利不是平凡的勝利;這是克服了多少難于克服的困難的勝利,同時是推動了曆史前進的勝利。
抓住了這次戰争的艱巨性和它的困難環境以及勝利的輝煌巨大,就最能夠喚起人們對于這曆史事件的親切的感覺和強烈的感情,以推動他們去認識曆史怎樣在革命的推動之下發展過來,去認識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以及人民的英勇堅苦的鬥争怎樣帶來了革命的勝利,從而得到鼓舞和教育。
這就是我們從作品中所看見的作者所掌握到的東西以及作者的創作精神。
我們可以指出來,這部作品成為一部英雄史詩,成為一部有力地描寫了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革命戰争的英明領導和指揮,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衆的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書,是和作者掌握這次戰争以及如此強有力地肯定它的偉大精神的這種方法和态度分不開的。
作者所掌握到的東西,怎樣在藝術上體現出來的呢? 作者掌握住現實的全面和核心,并且信心不移地集中精神去描寫根本的、主要的東西,這就使作品能夠統一地、有中心地展開對于戰争的全面的描寫,能夠在一條主幹上布開豐盛繁茂的革命戰争生活的枝葉,能夠把許多動人的情景織在一塊彩色鮮明強烈的、奪目而不亂目的織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