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影零篇
關燈
小
中
大
“偉叔不是坐着那麼一個上東洋去了麼?”我說,“你等他回來問問他。
” 吉公苦笑了。
“傻孩子,偉叔是讀書人,他是出洋留學的,坐到一個火輪船上,也不到機器房裡去的,那裡都是粗的工人火伕等管着。
” “那你呢?難道你就能跑到粗人火伕的機器房裡去?”孩子們受了大人影響,懷疑到吉公的自尊心。
“吉公喜歡去學習,吉公不在乎那些個。
”他笑了,看看我為他十分着急的樣子,忙把話轉變一點安慰我說:“在外國,能幹的人也有專管機器的,好比船上的船長吧,他就也得懂機器還懂地理。
軍官吧,他就懂炮車裡機器,盡念古書不相幹的,洋人比我們能幹,就為他們的機器……” 這次吉公講的話很多,我都聽不懂,但是我怕他發現我太小不明白他的話,以後不再要我幫忙,故此一直勉強聽下去,直到吉公記起廊下的相片,跳起來拉了我下樓。
又過了一些日子,吉公的照相頗博得一家人的稱贊,尤其是女人們喜歡的了不得。
天好的時候,六嬸娘找了幾位妯娌,請祖母和姑媽們去她院裡照相。
六嬸娘梳着油光的頭,眉目細細地淡淡地畫在她的白皙臉上,就同她自己畫的蘭花一樣有幾分勉強,她的院裡有幾棵梅花,幾竿竹,一個月門,還有一堆假山,大家都認為可以入畫的景緻。
但照相前,各人對于陳設的準備,也和吉公對于照相機底片等等的部署一般繁重。
嬸娘指揮丫頭玉珍,花匠老王,忙着擺茶幾,安放細緻的水煙袋及茶杯。
前面還要排着講究的盆花,然後兩旁列着幾張直背椅各人按着輩分、歲數各各坐成一個姿勢,有時還拉着一兩個孩子做襯托。
在這種時候,吉公的頭與手在他黑布與機器之間耐煩地周旋着。
周旋到相當時間,他認為已到達較完滿的程度,才把頭伸出觀望那被攝影的人衆。
每次他有個新穎的提議,照相的人們也就有說有笑的起勁。
這樣祖母便很驕傲起來,這是連孩子們都覺察得出的,雖然我們當時并未了解她的許多傷心。
吉公呢,他的全副精神卻在那照相技術上邊,周圍的空氣,人情并不在他注意中。
等到照相完了,他才微微地感到一種完成的暢适,興頭地掮着照相機,帶着一群孩子回去。
還有比這個嚴重的時候,如同年節或是老人們的生日,或宴客,吉公的照相職務便更為重要了。
早上你到吉公屋裡去,便看得到厚厚的紅布黑布挂在窗上,裡面點着小紅燈,吉公駝着背在黑暗中來往的工作。
他那種興趣,勤勞和認真,現在回想起來,我相信如果他晚生了三十年,這個社會裡必定會有他一個結實的地位的。
照相不過是他當時一個不得已的科學上活動,他對于其他機器的愛好,卻并不在照相以下。
不過在實際上照相既有所貢獻于接濟他生活的人,他也隻好安于這份工作了。
另一次我記得特别清楚,我那喜歡兵器、武藝的祖父,拿了許多所謂“洋槍”到吉公那裡,請他給揩擦上油。
兩人坐在廊下談天,小孩子們也圍上去。
吉公開一瓶橄榄油,扯點破布,來回地把玩那些我們認為頗神秘的洋槍,一邊議論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
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體知識,他把槍支在手裡,開開這裡,動動那裡,演講一般指手畫腳講到機器的巧妙,由槍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車,一件一件。
祖父感到驚訝了,這已經相信維新的老人聽到吉公這許多話,相當地敬服起來,微笑凝神地在那裡點頭領教。
大點的孩子也都聞所未聞地睜大了眼睛;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次是祖父對吉公非常愉悅的臉色。
祖父談到航海,說起他年輕的時候,極想到外國去,聽到某處招生學洋文,保送到外洋去,便設法想去投考。
但是那時他已聘了祖母,丈人方面得到消息大大的不高興,竟以要求退婚要挾他把那不高尚的志趣打消。
吉公聽了,黯淡的一笑,或者是想到了他自己年少時多少的夢,也曾被這同一個讀書人給毀掉了。
他們講到蘇彜士運河,吉公便高興地,同情地,把樓上地圖拿下來,由地理講到曆史,甲午呀,庚子呀,我都是在那時第一次聽到。
我更記得平常不說話的吉公當日憤慨的議論,我為他不止一點的驕傲,雖然我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結論總回到機器上。
但是一年後吉公離開我們家,卻并不為着機器,而是出我們意料外地為着一個女人。
也許是因為吉公的照相相當地出了名,并且時常地出去照附近名勝風景,讓一些人知道了,就常有人來請他去照相。
為着對于技術的興趣,他亦必定到人家去盡義務的為人照全家樂,或帶着朝珠譜褂的單人留影。
酬報則時常是些食品、果子。
有一次有人請他去,照相的卻是一位未曾出閣的姑娘,這位姑娘因在擇婿上稍稍經過點周折,故此她家裡對于她的親事常懷着悲觀。
與吉公認識的是她堂房哥哥,照相的事是否這位哥哥故意地設施,家裡人後來議論得非常熱烈,我們也始終不得明了。
要緊地是,事實上吉公對于這姑娘一家甚有好感,為着這姑娘的相片也頗盡了些職務;我不記得他是否在相片上設色,至少那姑娘的口唇上是抹了一小點胭脂的。
這事傳到祖母耳裡,這位相信家教謹嚴的女人便不大樂意。
起前,她覺得一個未出閣的女子,相片交給一個沒有家室的男子手裡印洗,是不名譽不正當的。
并且這女子既不是和我們同一省份,便是屬于“外江”人家的,事情尤其要謹慎。
在這糾紛中,我才又得聽到關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劇。
多少年前他是曾經娶過妻室的,一位年輕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過一個孩子,卻在極短的時間内,母子兩人全都死去。
這事除卻在吉公一人的心裡,這兩人的存在幾乎不在任何地方留下一點憑據。
現在這照相的姑娘是吉公生命裡的一個新轉變,在他單調的日月裡開出一條路來。
不止在人情上吉公也和他人一樣需要異性的關心和安慰,就是在事業的野心上,這姑娘的家人也給吉公以不少的鼓勵,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輪船的夢是有了相當的擔保,本來悠長沒有着落的日子,現在是驟然地點上希望。
雖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裡他卻開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樹又開了花;晚上有沒有月亮;還買了幾條金魚養到缸裡。
在樓上他也哼哼一點調子,把風景照片鑲成好看的框子,零整地拿出去托人代售。
有時他還整理舊箱子;多少年他沒有心緒翻檢的破舊東西,現在有時也拿出來放在床上、椅背上,盡小孩子們好奇地問長問短,他也滿不在乎了。
忽然突兀地他把婚事決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選好,預備去入贅。
祖母生氣到默不作聲,隻退到女人家的眼淚裡去,嗚咽她對于這弟弟的一切失望。
家裡人看到舅爺很不體面地,到外省人家去入贅,帶着一點箱籠什物,自然也有許多與祖母表同情的。
但吉公則終于離開那所浪漫的樓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那布着柚子樹蔭的小跨院漸漸成為一個更寂寞的角隅,那道吱吱啞啞的木梯從此便沒有人上下,除卻小孩子們有時淘氣,上到一半又趕忙下來。
現在想來,我不能不稱贊吉公當時那一點掙紮的活力,能不甘于一種平淡的現狀。
那小樓隻能塵封吉公過去不幸的影子,卻不能把他給活埋在裡邊。
吉公的行為既是叛離親族,在舊家庭裡許多人就不能容忍這種的不自尊。
他婚後的行動,除了帶着新娘來拜過祖母外,其他事情便不聽到有人提起!似乎過了不久的時候,他也就到上海去,多少且與火輪船有關系。
有一次我曾大膽地問過祖父,他似乎對于吉公是否在火輪船做事沒有多大興趣,完全忘掉他們一次很融洽的談話。
在祖母生前,吉公也還有來信,但到她死後,就完全地渺然消失,不通音問了。
兩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裡去,無意中遇到一位遠親,他告訴我吉公住在城中,境況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個學校裡讀書,對于科學都非常嗜好,尤其是内中一個,特别聰明,屢得學校獎金等等。
于是我也老聲老氣地發出人事的感慨。
如吉公自己生早了三四十年,我說,我希望他這個兒子所生的時代與環境合适于他的聰明,能給他以發展的機會不再複演他老子的悲劇。
并且在生命的道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勵,敏捷地達到他可能的成功。
這得失且并不僅是吉公個人的,而可以計算做我們這老朽的國家的。
至于我會見到那六十歲的吉公,聽到他離開我們家以後一段奮鬥的曆史,這裡實沒有細講的必要,因為那中年以後不經過訓練,自己琢磨出來的機器師,他的成就必定是有限的。
縱使他有相當天賦的聰明,他亦不能與太不适當的環境搏鬥。
由于愛好機器,他到輪船上做事,到碼頭公司裡任職,更進而獨立的創辦他的小規模絲織廠,這些全同他的照相一樣,僅成個實際上能博取物質勝利的小事業,對于他精神上超物質的興趣,已不能有所補助,有所啟發。
年老了,當時的聰明一天天消失,所餘僅是一片和藹的平庸和空虛。
認真地說,他仍是個失敗者。
如果迷信點的話,相信上天或許要償補給吉公他一生的委屈,這下文的故事,就應該在他那個聰明孩子和我們這個時代上。
但是我則仍然十分懷疑。
(原載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一日《大公報?文藝副刊》) 三文珍 家裡在複雜情形下搬到另一個城市去,自己是多出來的一件行李。
大約七歲,似乎已長大了,篁姊同家裡商量接我到她處住半年,我便被送過去了。
起初一切都是那麼模糊,重疊的一堆新印象亂在一處;老大的舊房子,不知有多少老老少少的人,樓,樓上憧憧的人影,嘈雜陌生的聲音,假山,繞着假山的水池,很講究的大盆子花,菜圃,大石井,紅紅綠綠小孩子,穿着很好看或粗糙的許多婦人圍着四方桌打牌的,在空屋裡養蠶的,曬幹菜的,生活全是那麼混亂繁複和新奇。
自己卻總是孤單,怯生,寂寞。
積漸地在紛亂的周遭中,居然掙紮出一點頭緒,認到一個凝固的中心,在寂寞焦心或怯生時便設法尋求這中心,抓緊它,旋繞着它要求一個孩子所迫切需要的保護,溫暖,和慰安。
這凝固的中心便是一個約摸十七歲年齡的女孩子。
她有個苗條身材,一根很黑的發辮,紮着大紅絨繩;兩隻靈活真叫人喜歡黑晶似的眼珠;和一雙白皙輕柔無所不會的手。
她叫做文珍。
人人都喊她文珍,不管是梳着油光頭的婦女,扶着拐杖的老太太,剛會走路的“孫少”,老媽子或門房裡人! 文珍随着喊她的聲音轉,一會兒在樓上牌桌前張羅,一會兒下樓穿過廊子不見了,又一會兒是哪個孩子在後池釣魚,喊她去尋釣竿,或是另一個迫她到園角攀摘隔牆的還不熟透的桑椹。
一天之中這紮着紅絨繩的發辮到處可以看到,跟着便是那靈活的眼珠。
本能的,我知道我尋着我所需要的中心,和駱駝在沙漠中望見綠洲一樣。
清早上寂寞地踱出院子一邊望着銀紅陽光射在藤蘿葉上,一邊卻盼望着那紮着紅絨繩的辮子快點出現。
湊巧她過來了;花布衫熨得平平的,就有補的地方,也總是剪成如意或桃子等好玩的式樣,雪白的襪子,青布的鞋,輕快地走着路,手裡持着一些老太太早上需要的東西,開水,臉盆或是水煙袋,看着我,她就和藹親切地笑笑: “怎麼不去吃稀飯?” 難為情地,我低下頭。
“好吧,我帶你去。
盡怕生不行的呀!” 感激的我跟着她走。
到了正廳後面,(兩張八仙桌上已有許多人在吃早飯)她把東西放在一旁,攜着我的手到了中間桌邊,順便地喊聲:“五少奶,起得真早,”等五少奶轉過身來,便更柔聲地說:“小客人還在怕生呢,一個人在外邊吹着,也不進來吃稀飯!”于是把我放在五少奶旁邊方凳上,她自去大鍋裡盛碗稀飯,從桌心碟子裡挾出一把油炸花生,揀了一角有紅心的鹽雞蛋放在我面前,笑了一笑走去幾步,又回頭來,到我耳朵邊輕輕地說: “好好地吃,吃完了,找阿元玩去,他們早上都在後池邊看花匠做事,你也去。
”或是:“到老太太後廊子找我,你看不看怎樣挾燕窩?” 紅絨發辮暫時便消失了。
太陽熱起來,有天我在水亭子裡睡着了,睜開眼正是文珍過來把我拉起來,“不能睡,不能睡,這裡又是日頭又是風的,快給我進去喝點熱茶。
”害怕的我跟着她去到小廚房,看着她拿開水沖茶,聽她嘴裡哼哼地唱着小調。
篁姊走過看到我們便喊:“文珍,天這麼熱你把她帶到小廚房裡做什麼?”我當時真怕文珍生氣,文珍卻笑嘻嘻地:“三少奶奶,你這位妹妹真怕生,總是一個人悶着,今天又在水亭裡睡着了,你給她想想法子解解悶,這裡怪難為她的。
” 篁姊看看我說:“怎麼不找那些孩子玩去?”我沒有答應出來,文珍在篁姊背後已對我擠了擠眼,我感激地便不響了。
篁姊走去,文珍拉了我的手說:“不要緊,不找那些孩子玩時就來找我好了,我替你想想法子。
你喜歡不喜歡拆舊衣衫?我給你一把小剪子,我教你。
” 于是面對面我們兩人有時便坐在樹蔭下拆舊衣,我不會時她就叫我幫助她拉着布,她一個人剪,一邊還同我講故事。
指着大石井,她說:“文環比我大兩歲長得頂好看了,好看的人沒有好命,更可憐!我的命也不好,可是我長得老實樣,沒有什麼人來欺侮我。
”文環是跳井死的丫頭,這事發生在我未來這家以前,我就知道孩子們到了晚上,便互相逗着說文環的鬼常常在井邊來去。
“文環的鬼真來麼?”我問文珍。
“這事你得問芳少爺去。
” 我怔住不懂,文珍笑了,“小孩子還信鬼麼?我告訴你,文環的死都是芳少爺不好,要是有鬼她還不來找他算賬,我看,就沒有鬼,文環白死了!”我仍然沒有懂,文珍也不再往下講了,自己好像不勝感慨的樣子。
過一會她忽然說: “芳少爺講書倒講得頂好了,我替你出個主意,等他們早上講詩的時候,你也去聽。
背詩挺有意思的,明天我帶你去聽
” 吉公苦笑了。
“傻孩子,偉叔是讀書人,他是出洋留學的,坐到一個火輪船上,也不到機器房裡去的,那裡都是粗的工人火伕等管着。
” “那你呢?難道你就能跑到粗人火伕的機器房裡去?”孩子們受了大人影響,懷疑到吉公的自尊心。
“吉公喜歡去學習,吉公不在乎那些個。
”他笑了,看看我為他十分着急的樣子,忙把話轉變一點安慰我說:“在外國,能幹的人也有專管機器的,好比船上的船長吧,他就也得懂機器還懂地理。
軍官吧,他就懂炮車裡機器,盡念古書不相幹的,洋人比我們能幹,就為他們的機器……” 這次吉公講的話很多,我都聽不懂,但是我怕他發現我太小不明白他的話,以後不再要我幫忙,故此一直勉強聽下去,直到吉公記起廊下的相片,跳起來拉了我下樓。
又過了一些日子,吉公的照相頗博得一家人的稱贊,尤其是女人們喜歡的了不得。
天好的時候,六嬸娘找了幾位妯娌,請祖母和姑媽們去她院裡照相。
六嬸娘梳着油光的頭,眉目細細地淡淡地畫在她的白皙臉上,就同她自己畫的蘭花一樣有幾分勉強,她的院裡有幾棵梅花,幾竿竹,一個月門,還有一堆假山,大家都認為可以入畫的景緻。
但照相前,各人對于陳設的準備,也和吉公對于照相機底片等等的部署一般繁重。
嬸娘指揮丫頭玉珍,花匠老王,忙着擺茶幾,安放細緻的水煙袋及茶杯。
前面還要排着講究的盆花,然後兩旁列着幾張直背椅各人按着輩分、歲數各各坐成一個姿勢,有時還拉着一兩個孩子做襯托。
在這種時候,吉公的頭與手在他黑布與機器之間耐煩地周旋着。
周旋到相當時間,他認為已到達較完滿的程度,才把頭伸出觀望那被攝影的人衆。
每次他有個新穎的提議,照相的人們也就有說有笑的起勁。
這樣祖母便很驕傲起來,這是連孩子們都覺察得出的,雖然我們當時并未了解她的許多傷心。
吉公呢,他的全副精神卻在那照相技術上邊,周圍的空氣,人情并不在他注意中。
等到照相完了,他才微微地感到一種完成的暢适,興頭地掮着照相機,帶着一群孩子回去。
還有比這個嚴重的時候,如同年節或是老人們的生日,或宴客,吉公的照相職務便更為重要了。
早上你到吉公屋裡去,便看得到厚厚的紅布黑布挂在窗上,裡面點着小紅燈,吉公駝着背在黑暗中來往的工作。
他那種興趣,勤勞和認真,現在回想起來,我相信如果他晚生了三十年,這個社會裡必定會有他一個結實的地位的。
照相不過是他當時一個不得已的科學上活動,他對于其他機器的愛好,卻并不在照相以下。
不過在實際上照相既有所貢獻于接濟他生活的人,他也隻好安于這份工作了。
另一次我記得特别清楚,我那喜歡兵器、武藝的祖父,拿了許多所謂“洋槍”到吉公那裡,請他給揩擦上油。
兩人坐在廊下談天,小孩子們也圍上去。
吉公開一瓶橄榄油,扯點破布,來回地把玩那些我們認為頗神秘的洋槍,一邊議論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
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體知識,他把槍支在手裡,開開這裡,動動那裡,演講一般指手畫腳講到機器的巧妙,由槍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車,一件一件。
祖父感到驚訝了,這已經相信維新的老人聽到吉公這許多話,相當地敬服起來,微笑凝神地在那裡點頭領教。
大點的孩子也都聞所未聞地睜大了眼睛;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次是祖父對吉公非常愉悅的臉色。
祖父談到航海,說起他年輕的時候,極想到外國去,聽到某處招生學洋文,保送到外洋去,便設法想去投考。
但是那時他已聘了祖母,丈人方面得到消息大大的不高興,竟以要求退婚要挾他把那不高尚的志趣打消。
吉公聽了,黯淡的一笑,或者是想到了他自己年少時多少的夢,也曾被這同一個讀書人給毀掉了。
他們講到蘇彜士運河,吉公便高興地,同情地,把樓上地圖拿下來,由地理講到曆史,甲午呀,庚子呀,我都是在那時第一次聽到。
我更記得平常不說話的吉公當日憤慨的議論,我為他不止一點的驕傲,雖然我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結論總回到機器上。
但是一年後吉公離開我們家,卻并不為着機器,而是出我們意料外地為着一個女人。
也許是因為吉公的照相相當地出了名,并且時常地出去照附近名勝風景,讓一些人知道了,就常有人來請他去照相。
為着對于技術的興趣,他亦必定到人家去盡義務的為人照全家樂,或帶着朝珠譜褂的單人留影。
酬報則時常是些食品、果子。
有一次有人請他去,照相的卻是一位未曾出閣的姑娘,這位姑娘因在擇婿上稍稍經過點周折,故此她家裡對于她的親事常懷着悲觀。
與吉公認識的是她堂房哥哥,照相的事是否這位哥哥故意地設施,家裡人後來議論得非常熱烈,我們也始終不得明了。
要緊地是,事實上吉公對于這姑娘一家甚有好感,為着這姑娘的相片也頗盡了些職務;我不記得他是否在相片上設色,至少那姑娘的口唇上是抹了一小點胭脂的。
這事傳到祖母耳裡,這位相信家教謹嚴的女人便不大樂意。
起前,她覺得一個未出閣的女子,相片交給一個沒有家室的男子手裡印洗,是不名譽不正當的。
并且這女子既不是和我們同一省份,便是屬于“外江”人家的,事情尤其要謹慎。
在這糾紛中,我才又得聽到關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劇。
多少年前他是曾經娶過妻室的,一位年輕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過一個孩子,卻在極短的時間内,母子兩人全都死去。
這事除卻在吉公一人的心裡,這兩人的存在幾乎不在任何地方留下一點憑據。
現在這照相的姑娘是吉公生命裡的一個新轉變,在他單調的日月裡開出一條路來。
不止在人情上吉公也和他人一樣需要異性的關心和安慰,就是在事業的野心上,這姑娘的家人也給吉公以不少的鼓勵,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輪船的夢是有了相當的擔保,本來悠長沒有着落的日子,現在是驟然地點上希望。
雖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裡他卻開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樹又開了花;晚上有沒有月亮;還買了幾條金魚養到缸裡。
在樓上他也哼哼一點調子,把風景照片鑲成好看的框子,零整地拿出去托人代售。
有時他還整理舊箱子;多少年他沒有心緒翻檢的破舊東西,現在有時也拿出來放在床上、椅背上,盡小孩子們好奇地問長問短,他也滿不在乎了。
忽然突兀地他把婚事決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選好,預備去入贅。
祖母生氣到默不作聲,隻退到女人家的眼淚裡去,嗚咽她對于這弟弟的一切失望。
家裡人看到舅爺很不體面地,到外省人家去入贅,帶着一點箱籠什物,自然也有許多與祖母表同情的。
但吉公則終于離開那所浪漫的樓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那布着柚子樹蔭的小跨院漸漸成為一個更寂寞的角隅,那道吱吱啞啞的木梯從此便沒有人上下,除卻小孩子們有時淘氣,上到一半又趕忙下來。
現在想來,我不能不稱贊吉公當時那一點掙紮的活力,能不甘于一種平淡的現狀。
那小樓隻能塵封吉公過去不幸的影子,卻不能把他給活埋在裡邊。
吉公的行為既是叛離親族,在舊家庭裡許多人就不能容忍這種的不自尊。
他婚後的行動,除了帶着新娘來拜過祖母外,其他事情便不聽到有人提起!似乎過了不久的時候,他也就到上海去,多少且與火輪船有關系。
有一次我曾大膽地問過祖父,他似乎對于吉公是否在火輪船做事沒有多大興趣,完全忘掉他們一次很融洽的談話。
在祖母生前,吉公也還有來信,但到她死後,就完全地渺然消失,不通音問了。
兩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裡去,無意中遇到一位遠親,他告訴我吉公住在城中,境況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個學校裡讀書,對于科學都非常嗜好,尤其是内中一個,特别聰明,屢得學校獎金等等。
于是我也老聲老氣地發出人事的感慨。
如吉公自己生早了三四十年,我說,我希望他這個兒子所生的時代與環境合适于他的聰明,能給他以發展的機會不再複演他老子的悲劇。
并且在生命的道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勵,敏捷地達到他可能的成功。
這得失且并不僅是吉公個人的,而可以計算做我們這老朽的國家的。
至于我會見到那六十歲的吉公,聽到他離開我們家以後一段奮鬥的曆史,這裡實沒有細講的必要,因為那中年以後不經過訓練,自己琢磨出來的機器師,他的成就必定是有限的。
縱使他有相當天賦的聰明,他亦不能與太不适當的環境搏鬥。
由于愛好機器,他到輪船上做事,到碼頭公司裡任職,更進而獨立的創辦他的小規模絲織廠,這些全同他的照相一樣,僅成個實際上能博取物質勝利的小事業,對于他精神上超物質的興趣,已不能有所補助,有所啟發。
年老了,當時的聰明一天天消失,所餘僅是一片和藹的平庸和空虛。
認真地說,他仍是個失敗者。
如果迷信點的話,相信上天或許要償補給吉公他一生的委屈,這下文的故事,就應該在他那個聰明孩子和我們這個時代上。
但是我則仍然十分懷疑。
(原載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一日《大公報?文藝副刊》) 三文珍 家裡在複雜情形下搬到另一個城市去,自己是多出來的一件行李。
大約七歲,似乎已長大了,篁姊同家裡商量接我到她處住半年,我便被送過去了。
起初一切都是那麼模糊,重疊的一堆新印象亂在一處;老大的舊房子,不知有多少老老少少的人,樓,樓上憧憧的人影,嘈雜陌生的聲音,假山,繞着假山的水池,很講究的大盆子花,菜圃,大石井,紅紅綠綠小孩子,穿着很好看或粗糙的許多婦人圍着四方桌打牌的,在空屋裡養蠶的,曬幹菜的,生活全是那麼混亂繁複和新奇。
自己卻總是孤單,怯生,寂寞。
積漸地在紛亂的周遭中,居然掙紮出一點頭緒,認到一個凝固的中心,在寂寞焦心或怯生時便設法尋求這中心,抓緊它,旋繞着它要求一個孩子所迫切需要的保護,溫暖,和慰安。
這凝固的中心便是一個約摸十七歲年齡的女孩子。
她有個苗條身材,一根很黑的發辮,紮着大紅絨繩;兩隻靈活真叫人喜歡黑晶似的眼珠;和一雙白皙輕柔無所不會的手。
她叫做文珍。
人人都喊她文珍,不管是梳着油光頭的婦女,扶着拐杖的老太太,剛會走路的“孫少”,老媽子或門房裡人! 文珍随着喊她的聲音轉,一會兒在樓上牌桌前張羅,一會兒下樓穿過廊子不見了,又一會兒是哪個孩子在後池釣魚,喊她去尋釣竿,或是另一個迫她到園角攀摘隔牆的還不熟透的桑椹。
一天之中這紮着紅絨繩的發辮到處可以看到,跟着便是那靈活的眼珠。
本能的,我知道我尋着我所需要的中心,和駱駝在沙漠中望見綠洲一樣。
清早上寂寞地踱出院子一邊望着銀紅陽光射在藤蘿葉上,一邊卻盼望着那紮着紅絨繩的辮子快點出現。
湊巧她過來了;花布衫熨得平平的,就有補的地方,也總是剪成如意或桃子等好玩的式樣,雪白的襪子,青布的鞋,輕快地走着路,手裡持着一些老太太早上需要的東西,開水,臉盆或是水煙袋,看着我,她就和藹親切地笑笑: “怎麼不去吃稀飯?” 難為情地,我低下頭。
“好吧,我帶你去。
盡怕生不行的呀!” 感激的我跟着她走。
到了正廳後面,(兩張八仙桌上已有許多人在吃早飯)她把東西放在一旁,攜着我的手到了中間桌邊,順便地喊聲:“五少奶,起得真早,”等五少奶轉過身來,便更柔聲地說:“小客人還在怕生呢,一個人在外邊吹着,也不進來吃稀飯!”于是把我放在五少奶旁邊方凳上,她自去大鍋裡盛碗稀飯,從桌心碟子裡挾出一把油炸花生,揀了一角有紅心的鹽雞蛋放在我面前,笑了一笑走去幾步,又回頭來,到我耳朵邊輕輕地說: “好好地吃,吃完了,找阿元玩去,他們早上都在後池邊看花匠做事,你也去。
”或是:“到老太太後廊子找我,你看不看怎樣挾燕窩?” 紅絨發辮暫時便消失了。
太陽熱起來,有天我在水亭子裡睡着了,睜開眼正是文珍過來把我拉起來,“不能睡,不能睡,這裡又是日頭又是風的,快給我進去喝點熱茶。
”害怕的我跟着她去到小廚房,看着她拿開水沖茶,聽她嘴裡哼哼地唱着小調。
篁姊走過看到我們便喊:“文珍,天這麼熱你把她帶到小廚房裡做什麼?”我當時真怕文珍生氣,文珍卻笑嘻嘻地:“三少奶奶,你這位妹妹真怕生,總是一個人悶着,今天又在水亭裡睡着了,你給她想想法子解解悶,這裡怪難為她的。
” 篁姊看看我說:“怎麼不找那些孩子玩去?”我沒有答應出來,文珍在篁姊背後已對我擠了擠眼,我感激地便不響了。
篁姊走去,文珍拉了我的手說:“不要緊,不找那些孩子玩時就來找我好了,我替你想想法子。
你喜歡不喜歡拆舊衣衫?我給你一把小剪子,我教你。
” 于是面對面我們兩人有時便坐在樹蔭下拆舊衣,我不會時她就叫我幫助她拉着布,她一個人剪,一邊還同我講故事。
指着大石井,她說:“文環比我大兩歲長得頂好看了,好看的人沒有好命,更可憐!我的命也不好,可是我長得老實樣,沒有什麼人來欺侮我。
”文環是跳井死的丫頭,這事發生在我未來這家以前,我就知道孩子們到了晚上,便互相逗着說文環的鬼常常在井邊來去。
“文環的鬼真來麼?”我問文珍。
“這事你得問芳少爺去。
” 我怔住不懂,文珍笑了,“小孩子還信鬼麼?我告訴你,文環的死都是芳少爺不好,要是有鬼她還不來找他算賬,我看,就沒有鬼,文環白死了!”我仍然沒有懂,文珍也不再往下講了,自己好像不勝感慨的樣子。
過一會她忽然說: “芳少爺講書倒講得頂好了,我替你出個主意,等他們早上講詩的時候,你也去聽。
背詩挺有意思的,明天我帶你去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