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丙戌,禦春塘臺,設三日製,賦居首李墩直赴殿試。

     4月10日 ○戊子,以金東健爲黃海道觀察使。

     4月11日 ○己醜,以金祖根爲扈衛大將。

     4月13日 ○辛卯,上展拜于永禧殿、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宣禧宮。

     4月15日 ○癸巳,以洪敬謨爲刑曹判書。

     4月16日 ○甲午,上禦仁政殿,行日次儒生殿講,居首趙然興,直赴殿試。

     4月17日 ○乙未,召見京畿監司李若愚及入格儒生于熙政堂,若愚辭陛也。

     4月20日 ○戊戌,以李嘉愚爲漢城府判尹。

     4月22日 ○庚子,以樸晦壽爲刑曹判書。

     4月26日 ○甲辰,以金學性爲吏曹參議,李憲球爲禮曹判書。

     4月30日 ○戊申,以李正耆爲司諫院大司諫。

     五月 5月5日 ○癸醜,敎曰:「德陵、安陵陵上修改時,監董觀察使趙冀永,加資。

     5月7日 ○乙卯,召對于熙政堂。

     5月9日 ○丁巳,召對于熙政堂。

     5月10日 ○戊午,上詣北苑,行望拜禮。

     5月12日 ○庚申,上詣仁政殿月臺,親傳景慕宮夏享香祝。

     ○以尹緻秀爲成均館大司成。

     5月13日 ○辛酉,召對于熙政堂。

     5月17日 ○乙醜,召見黃海監司金東健于熙政堂,辭陛也。

     5月18日 ○丙寅,召對于熙政堂。

     5月20日 ○戊辰,命祈雨祭不蔔日設行,仍慮囚。

     ○以李惟秀爲右邊捕盜大將。

     5月21日 ○己巳,以樸永元爲刑曹判書。

     5月25日 ○癸酉,召對于熙政堂。

     5月26日 ○甲戌,召對于熙政堂。

     5月27日 ○乙亥,上詣仁政殿月臺親傳南壇雩祀壇祈雨祭香祝。

     ○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領議政趙寅永曰:「旱氣比甚,民情萬萬渴悶矣。

    」上曰:「屢度祈雨,靈應尙此邈然,誠甚悶鬱矣。

    各道雨澤何如?今若雨下,則庶有可望耶?」寅永曰:「今若得雨,大稔則雖未可期,免歉則似可優矣。

    」又啓言:「慶州逋還中,崔恒鎭等三漢未捧,二萬八千三百十八石零,吏奴各名下未捧,三萬七千七百八十四石。

    就其中用法者,特許蕩減,作故者待年豐收納,其餘當捧條三萬七千餘石,限三年除耗,俾民邑有所紓力。

    」從之。

     ○命都內濬川。

     5月28日 ○丙子,晝講于熙政堂。

     5月29日 ○丁醜,召對于熙政堂。

     ○命別歲抄書入。

     ○敎曰:「判義禁刑曹判書,持諸道配案,就議大臣,可以酌放者付標以入。

    」又敎曰:「秋曹審理時,結案罪人,一體擧行。

    」 六月 6月1日 ○戊寅,日有食之。

     ○召對于熙政堂。

     6月4日 ○辛巳,上詣仁政殿月臺,親傳宗廟祈雨祭香祝。

     6月5日 ○壬午,行五次祈雨祭于宗廟。

     ○自前夜五更,至申時,雨一寸三分。

     ○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領議政趙寅永曰:「水旱之來,實關氣數,未可謂盡由人事所召,而若其財成輔相之方,又不容不備盡人力。

    夫然後,農不愆期,民不乏食,卽聖人所謂水火金木土穀惟修者也。

    雖以我朝典例言之,其切於農務,而昔所痛禁,今皆弛廢者,槪爲四條。

    其一曰,移秧之禁也。

    水源豐足之地,移揷與否,自無關於雨暘,則未嘗非大減除草之役,至若土品高燥,泉脈淺短者,則隻可乾播水付,不宜一例移秧,而乃其惰怠僥倖之徒,擧憚鋤耘之力,惟懷霑潤之望。

    四五月之間,或値一朔亢旱,便成全坪荒蕪,故在前此禁,載在令甲,而慢不察飭,仍作習俗,雖遇饑饉而莫之悔,豈不痛哉?其二曰,私屠之禁也。

    牛畜之關於農政何如,而挽近法禁,在在蕩然,邑必有庖,場必有屠,坐肆估販之類,締結牛賊,至於計束給價,以分其利,譏捕無以禁偸竊之源,孶息無以當宰殺之數,歲耗月損,耒耨失時,甚或一頭百金之直,而曾所罕聞。

    先從此禁申嚴之後,庶可爲務農勸耕之要矣。

    其三曰,山腰火田之禁也。

    菑燒日入,擧皆童濯,關防無林藪之阻,山峽乏材木之用,固已萬萬悶歎。

    而以其赭山之故,上而雲氣不興,下而泉源不滋,無以蒸成沛澤,此實爲惜乾之一端。

    而旱則谿澗斷絶,灌漑失利,潦則沙石崩頹,塡閼爲害,所以法典之設禁也。

    苟非然者,何以棄許多生穀之土,不爲斯民之食乎?古人作事,擧皆爲經遠之圖,而今人則全事苟簡,惟計目前,故如此等事,一向抛置,無復有語到者,恐非制法之本意也。

    其四曰,堤內起墾之禁也。

    築堤,所以儲水,儲水,所以備旱。

    苟使疏濬如法,滀洩以時,則堤下疇隴,俱成膏沃,豈有乾枯失稔之患?而小民無知,苟圖咫尺之地,今歲冒耕,明年侵界,以至於堤水盡涸,而徒歸一夫之私,竟貽千畝之害。

    言念及此,寧不寒心?今此仰陳四條,俱係國典所載,非臣臆見。

    而若謂之申明此禁,以救目下遑汲之狀,則比如臨渴掘井,無以濟事,苟使州郡長吏,的知此禁,爲來後備豫之方,則行之一歲,必有一歲之效,行之二歲,必有二歲之效,惟在以實心行實事,勿以爲一場閑語話而已。

    以此意,措辭關飭於諸道諸都,條條禁斷,亦以爲守令黜陟之政何如?」上曰:「各別嚴飭,俾有實效。

    」 ○命戶惠堂京納情費,各別摘發。

     ○以樸容壽爲吏曹參議,樸晦壽爲漢城府判尹。

     6月6日 ○癸未,敎曰:「圭壁之擧,至于五次,夙宵渴悶,寢食靡安,幸賴祖宗之靈,得此甘霈,豈可無告喜之擧乎?報謝祭,卽爲設行。

    」 6月10日 ○丁亥,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中樞府事洪奭周卒。

    敎曰:「此大臣遜荒凡幾年矣?況先朝耆舊,次第凋零之餘,逝單又至,驚衋曷已?卒領府事洪奭周喪葬祭等節,自當按例擧行,祿俸限三年輸送。

    」奭周,自童丱,攻文學,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