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則無貨,欲去則溝壑在卽,欲留則産業俱空,而陳荒之稅尙存,久逋之還猶督,昔之十人之賦,今則一人當之,前之十家之糴,今則一家納之,始而殘戶亡,次而中戶破,終而饒戶竭,其勢必盡無而後乃已。
一邑如此,一道可知,一道如此,一國可知。
民生至此,殿下其將何恃而爲國乎?是豈可諉之於水旱天災之適然而玩愒而止,牽架而已乎?臣嘗求其所以緻此之由,與其所以救之之術,不過曰奢侈之不禁也,貪墨之不懲也。
服餙之華美,器玩之奇衺,居處飮食之無節,年增歲加,轉相慕效,鄕村而效京洛,韋布而效縉紳,賤而效貴,貧而效富,擧世靡然,無有限極,財安得不匱,民安得不困也?宰相名士,以其奢侈之故,不得不受人問遺,方伯守宰,以其問遺之故,不得不變其操守,鞭靴不已,今至苞苴。
常祿不足,今至誅求。
於是乎上下相蒙,內外交征,爲今日計,如欲去貪墨,先絶問遺,如欲絶問遺,先禁奢侈,四者相因,而奢侈二字,實受病之源也。
臣固知今世士夫,習奢已久,難於入儉,而屛一時耳目之娛,爲萬世民國之計,亦何苦而不改,何憚而不爲哉?夫然後,明詔廟堂,嚴立科條,申嚴贓律,奬選淸白,飭銓官而勿循常格,遣繡衣而時行澄汰,使廉吏有所勸貪,吏有所畏。
亟下哀痛之詔,庸慰濱死之民,可蠲者蠲之,可減者減之。
以此立法,行之十年,而民不阜國不裕,則臣請伏妄言之誅矣。
伏惟我慈聖殿下,愛民之仁,浹於肌髓,每有民戶燒渰之報,輒命別加顧恤於原典之外,使之奠接,不至失所,百姓聞此,莫不掩泣加額,欣欣相告,然燒渰死者,事非常有,故有則必上聞,飢餓死者,不勝其多,故下不得盡達。
殿下若以其已聞者,推之於未聞,恤小者廣之於多民,則此正孟子所謂仁之術,而生民其庶幾矣。
批曰:「爾言切中時弊,深庸嘉乃,當常目不忘矣。
」 11月11日 ○乙酉,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3日 ○丁亥,召見時原任大臣閣臣藥房提調,豐恩府院君、永興府院君于熙政堂,承候也。
11月14日 ○戊子,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5日 ○己醜,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6日 ○庚寅,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7日 ○辛卯,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8日 ○壬辰,進講于熙政堂。
○以趙冀永爲忠淸道觀察使。
11月19日 ○癸巳,進講于熙政堂。
○以金逌根爲禮曹判書,曺鳳振爲工曹判書,李紀淵爲司憲府大司憲。
11月20日 ○甲午,進講于熙政堂。
11月21日 ○乙未,進講于熙政堂。
11月22日 ○丙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3日 ○丁酉,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4日 ○戊戌,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5日 ○己亥,召見時原任大臣禮堂及豐恩府院君于熙政堂。
〈奉朝賀南公轍、領議政李相璜、領府事沈象奎、左議政樸宗薰、豐恩府院君、趙萬永、禮曹判書金逌根、參議金景善。
〉請對也。
相璜曰:「今日,卽明年之亞歲也。
明年,卽我大王大妃殿下光躋五旬之歲也。
謹按邦禮,慈聖五旬六旬之年,進冊稱觴,上告下布,遂成彜典。
臣等之今日登對,將以仰請成命,以爲擧行之地矣。
」大王大妃敎曰:「向來尊號,非但爲國典,子與孫旣升大位,此上天眷顧之仁,祖宗積德之蔭,雖以予積傷之懷,絶悲之情,不能不周思而聽從,今玆所請之事,果何所當乎?」諸大臣疊奏其不當謙抑之義,大王大妃敎曰:「以大殿處地言之,今日則每事固當隨予指導而爲之。
而雖春秋鼎盛之時,予所不欲爲之事,爲子孫而承順父母之志,是爲大孝,必欲強予之不欲爲者,豈悅於予心?而違親之志,是果爲養老之道理乎?大殿必當體予之心,卿等更勿多言。
」又敎曰:「所不欲爲之事,必欲使之受之者,似欲爲悅予而然,而是豈爲悅予之道乎?且予之志,大殿春秋鼎盛,國家太平,予亦壽躋六七十歲,而大殿欲爲此擧,則情理所在,予且無斷斷必辭之心矣。
」又敎曰:「如以予言爲不當,則須書以傳後曰:『有如此如此之事,女君不識事體,立其不當之固執』雲爾,則後考者,亦不過笑予之固執而已,有何虧損於聖孝乎?」又敎曰:「予本多膈火,心不合則非但過於沸鬱,氣輒上升,實難堪耐矣。
」上曰:「上號進饌,慈敎如是懇惻,不敢不承順。
而告布之節,謹依正廟甲寅已例擧行。
」 11月29日 ○癸卯,進講于熙政堂。
十二月 12月1日 ○甲辰,進講于熙政堂。
12月2日 ○乙巳,進講于熙政堂。
○以李憲瑋爲司憲府大司憲。
12月3日 ○丙午,進講于熙政堂。
12月4日 ○丁未,進講于熙政堂。
12月5日 ○戊申,進講于熙政堂。
12月7日 ○庚戌,太祖大王影幀,至,自永興,奉安于慶熙宮之光明殿。
上詣敦化門外祗迎。
○召見大臣禮堂于熙政堂。
〈右議政李止淵,禮曹參判趙鬥淳。
〉濬源殿影幀舊本,陪奉入來也。
止淵啓言:「肅廟戊辰,慶基殿禦容奉來時,因陪從大臣所奏,有沿路各邑大同蠲減之擧。
今番三道諸邑民力之勞悴,倍於戊辰,不可無別般軫恤。
若特降處分,則庶爲繼述之道矣。
」大王大妃敎曰:「筵退後量宜酌定,更稟。
」 12月8日 ○辛亥,進講于熙政堂。
12月9日 ○壬子,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0日 ○癸醜,進講于熙政堂。
○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領議政李相璜啓言:「臣嘗聞故相臣李元翼,九耋告退而還也,惓惓於前席者,惟以擇守令爲獻。
謹稽國朝故事,有令吏曹抄錄,善治人姓名入啓之時,有大臣備堂各薦二三人之時,有諸卿宰,各薦一人,作帖書入之時。
此皆出於爲捄其時之弊,而亦不無其時之效矣。
臣意則令備堂及曾經道臣,各薦已試有績之人,各數三人,自吏曹聚錄列書,庸備禦覽,一件則令置政曹,以爲隨窠調用之地,則恐或有目前實效,故敢達矣。
」大王大妃敎曰:「所奏甚好。
左右相兩銓之意皆然,依爲之。
擇守令固好,而次知守令之道臣擇送,尤爲切要,此則專在廟堂矣。
」相璜啓言:「月前伴送使有論啓中官事,而繼又有領府事論奏矣。
當初重臣論啓,若無睹聞之實狀,則豈有是也?以其心則出於抑近習念邑弊之意,誠宜嘉尙,而開納之矣,畢竟譴何,止於薄罷,至於大臣,尤朝家之優禮也。
當日所奏,實出忠款,而隻承誨諭,未蒙開允,從此此類之縱恣橫濫,將何所知懲乎?古先哲王之禦此類,操束於未然之前,摧遏於方萌之初,俾各小心,不至大戾,此類若知所警戢,不以前孽之倖逭爲喜,而常以更犯之難贖爲懼,則亦未嘗不爲此類之福矣。
」大王大妃敎曰:「所奏好且是矣。
當留念矣。
」兵曹判書權敦仁啓言:「西北松都人之許通宣薦,俱係朝飭,不必異同,而關西松都人,間多施行,惟彼北關,尙不擧論矣。
自今臘薦爲始,以有地處才器者,另飭抄薦,以爲疏鬱之方,恐合事宜。
」從之。
12月11日 ○甲寅,進講于熙政堂。
○以樸齊聞爲吏曹參判。
○給衣薄軍兵及流丐,恤典。
12月12日 ○乙卯,進講于熙政堂。
○以洪敬謨爲禮曹判書。
12月13日 ○丙辰,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4日 ○丁巳,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5日 ○戊午,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6日 ○己未,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7日 ○庚申,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8日 ○辛酉,進講于熙政堂。
○備局啓言:「觀此鹹鏡監司徐畊輔狀啓,則鹹興前判官李穆遠,永興前前府使李鎭華,吉州前牧使申紹,茂山前府使梁宣洙,慶興府使李秉吉,穩城前府使李光龍,贓汚狼藉矣。
令該府,嚴問捧口招。
不能剌擧之前道臣洪敬謨,施以譴削之典。
」允之。
尋因府讞,穆遠等六囚幷島配。
12月19日 ○壬戌,進講于熙政堂。
12月20日 ○癸亥,進講于熙政堂。
12月22日 ○乙醜,行藥院入診于熙政堂,召見忠淸監司趙冀永,辭陛也。
大王大妃敎曰:「國計艱虞,民生倒懸,未有甚於此時。
而況湖西一道,薦經大歉,凋殘困瘁,非他道比。
以卿愛君之誠,似當旬宣一方,盡心對揚矣。
向來北伯論墨倅狀啓,卿亦見之否?」冀永曰:「見之矣。
」大王大妃敎曰:「近來貪墨大行,民不支保。
北道守令若此,則他道亦皆推知,守令臧否,一一覈發,隨聞論勘。
且聞追大同引等之弊,轉成痼瘼,莫可釐革雲,須悉心矯捄,俾有實效,以副朝家軫念之意也。
每於道伯下去時,飭諭非止一再,而便成例套,未見實效,此豈對揚之道乎?卿則善爲下去,恪勤奉職可也。
」 ○大王大妃敎曰:「北道諸倅中,或慮有罪而不入於狀聞中矣。
今聞右相言,路過安邊時,以前倅事,有民訴雲,民訴果有實狀,而該倅獨爲倖逭,則是豈朝家刑政,而亦豈道臣對揚之本意乎?安邊前府使尹滋畊,罪犯有無,令道臣更爲嚴査登聞事,自廟堂分付。
」後,因道啓,亦島配之。
12月23日 ○丙寅,行柑製于泮宮,表居首李玄文直赴殿試。
12月24日 ○丁卯,都政,下批,以宋穉圭爲司憲府大司憲,尹緻謙爲司諫院大司諫,徐箕淳爲成均館大司成。
12月27日 ○庚午,召見前忠淸監司沈宜臣于熙政堂,遞來也。
12月30日 ○癸酉,京兆獻民數,五部及八道都元戶一百五十八萬一千一百六十二戶,男三百三十二萬五千三十二口,女三百三十萬七千六百九口。
濟州三邑都元戶,一萬七百八十九戶,男三萬五千一百九十四口,女四萬七百三十七口。
〈憲宗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實錄卷之四
一邑如此,一道可知,一道如此,一國可知。
民生至此,殿下其將何恃而爲國乎?是豈可諉之於水旱天災之適然而玩愒而止,牽架而已乎?臣嘗求其所以緻此之由,與其所以救之之術,不過曰奢侈之不禁也,貪墨之不懲也。
服餙之華美,器玩之奇衺,居處飮食之無節,年增歲加,轉相慕效,鄕村而效京洛,韋布而效縉紳,賤而效貴,貧而效富,擧世靡然,無有限極,財安得不匱,民安得不困也?宰相名士,以其奢侈之故,不得不受人問遺,方伯守宰,以其問遺之故,不得不變其操守,鞭靴不已,今至苞苴。
常祿不足,今至誅求。
於是乎上下相蒙,內外交征,爲今日計,如欲去貪墨,先絶問遺,如欲絶問遺,先禁奢侈,四者相因,而奢侈二字,實受病之源也。
臣固知今世士夫,習奢已久,難於入儉,而屛一時耳目之娛,爲萬世民國之計,亦何苦而不改,何憚而不爲哉?夫然後,明詔廟堂,嚴立科條,申嚴贓律,奬選淸白,飭銓官而勿循常格,遣繡衣而時行澄汰,使廉吏有所勸貪,吏有所畏。
亟下哀痛之詔,庸慰濱死之民,可蠲者蠲之,可減者減之。
以此立法,行之十年,而民不阜國不裕,則臣請伏妄言之誅矣。
伏惟我慈聖殿下,愛民之仁,浹於肌髓,每有民戶燒渰之報,輒命別加顧恤於原典之外,使之奠接,不至失所,百姓聞此,莫不掩泣加額,欣欣相告,然燒渰死者,事非常有,故有則必上聞,飢餓死者,不勝其多,故下不得盡達。
殿下若以其已聞者,推之於未聞,恤小者廣之於多民,則此正孟子所謂仁之術,而生民其庶幾矣。
批曰:「爾言切中時弊,深庸嘉乃,當常目不忘矣。
」 11月11日 ○乙酉,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3日 ○丁亥,召見時原任大臣閣臣藥房提調,豐恩府院君、永興府院君于熙政堂,承候也。
11月14日 ○戊子,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5日 ○己醜,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6日 ○庚寅,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7日 ○辛卯,進講于熙政堂。
11月18日 ○壬辰,進講于熙政堂。
○以趙冀永爲忠淸道觀察使。
11月19日 ○癸巳,進講于熙政堂。
○以金逌根爲禮曹判書,曺鳳振爲工曹判書,李紀淵爲司憲府大司憲。
11月20日 ○甲午,進講于熙政堂。
11月21日 ○乙未,進講于熙政堂。
11月22日 ○丙申,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3日 ○丁酉,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4日 ○戊戌,召對于熙政堂。
11月25日 ○己亥,召見時原任大臣禮堂及豐恩府院君于熙政堂。
〈奉朝賀南公轍、領議政李相璜、領府事沈象奎、左議政樸宗薰、豐恩府院君、趙萬永、禮曹判書金逌根、參議金景善。
〉請對也。
相璜曰:「今日,卽明年之亞歲也。
明年,卽我大王大妃殿下光躋五旬之歲也。
謹按邦禮,慈聖五旬六旬之年,進冊稱觴,上告下布,遂成彜典。
臣等之今日登對,將以仰請成命,以爲擧行之地矣。
」大王大妃敎曰:「向來尊號,非但爲國典,子與孫旣升大位,此上天眷顧之仁,祖宗積德之蔭,雖以予積傷之懷,絶悲之情,不能不周思而聽從,今玆所請之事,果何所當乎?」諸大臣疊奏其不當謙抑之義,大王大妃敎曰:「以大殿處地言之,今日則每事固當隨予指導而爲之。
而雖春秋鼎盛之時,予所不欲爲之事,爲子孫而承順父母之志,是爲大孝,必欲強予之不欲爲者,豈悅於予心?而違親之志,是果爲養老之道理乎?大殿必當體予之心,卿等更勿多言。
」又敎曰:「所不欲爲之事,必欲使之受之者,似欲爲悅予而然,而是豈爲悅予之道乎?且予之志,大殿春秋鼎盛,國家太平,予亦壽躋六七十歲,而大殿欲爲此擧,則情理所在,予且無斷斷必辭之心矣。
」又敎曰:「如以予言爲不當,則須書以傳後曰:『有如此如此之事,女君不識事體,立其不當之固執』雲爾,則後考者,亦不過笑予之固執而已,有何虧損於聖孝乎?」又敎曰:「予本多膈火,心不合則非但過於沸鬱,氣輒上升,實難堪耐矣。
」上曰:「上號進饌,慈敎如是懇惻,不敢不承順。
而告布之節,謹依正廟甲寅已例擧行。
」 11月29日 ○癸卯,進講于熙政堂。
十二月 12月1日 ○甲辰,進講于熙政堂。
12月2日 ○乙巳,進講于熙政堂。
○以李憲瑋爲司憲府大司憲。
12月3日 ○丙午,進講于熙政堂。
12月4日 ○丁未,進講于熙政堂。
12月5日 ○戊申,進講于熙政堂。
12月7日 ○庚戌,太祖大王影幀,至,自永興,奉安于慶熙宮之光明殿。
上詣敦化門外祗迎。
○召見大臣禮堂于熙政堂。
〈右議政李止淵,禮曹參判趙鬥淳。
〉濬源殿影幀舊本,陪奉入來也。
止淵啓言:「肅廟戊辰,慶基殿禦容奉來時,因陪從大臣所奏,有沿路各邑大同蠲減之擧。
今番三道諸邑民力之勞悴,倍於戊辰,不可無別般軫恤。
若特降處分,則庶爲繼述之道矣。
」大王大妃敎曰:「筵退後量宜酌定,更稟。
」 12月8日 ○辛亥,進講于熙政堂。
12月9日 ○壬子,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0日 ○癸醜,進講于熙政堂。
○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領議政李相璜啓言:「臣嘗聞故相臣李元翼,九耋告退而還也,惓惓於前席者,惟以擇守令爲獻。
謹稽國朝故事,有令吏曹抄錄,善治人姓名入啓之時,有大臣備堂各薦二三人之時,有諸卿宰,各薦一人,作帖書入之時。
此皆出於爲捄其時之弊,而亦不無其時之效矣。
臣意則令備堂及曾經道臣,各薦已試有績之人,各數三人,自吏曹聚錄列書,庸備禦覽,一件則令置政曹,以爲隨窠調用之地,則恐或有目前實效,故敢達矣。
」大王大妃敎曰:「所奏甚好。
左右相兩銓之意皆然,依爲之。
擇守令固好,而次知守令之道臣擇送,尤爲切要,此則專在廟堂矣。
」相璜啓言:「月前伴送使有論啓中官事,而繼又有領府事論奏矣。
當初重臣論啓,若無睹聞之實狀,則豈有是也?以其心則出於抑近習念邑弊之意,誠宜嘉尙,而開納之矣,畢竟譴何,止於薄罷,至於大臣,尤朝家之優禮也。
當日所奏,實出忠款,而隻承誨諭,未蒙開允,從此此類之縱恣橫濫,將何所知懲乎?古先哲王之禦此類,操束於未然之前,摧遏於方萌之初,俾各小心,不至大戾,此類若知所警戢,不以前孽之倖逭爲喜,而常以更犯之難贖爲懼,則亦未嘗不爲此類之福矣。
」大王大妃敎曰:「所奏好且是矣。
當留念矣。
」兵曹判書權敦仁啓言:「西北松都人之許通宣薦,俱係朝飭,不必異同,而關西松都人,間多施行,惟彼北關,尙不擧論矣。
自今臘薦爲始,以有地處才器者,另飭抄薦,以爲疏鬱之方,恐合事宜。
」從之。
12月11日 ○甲寅,進講于熙政堂。
○以樸齊聞爲吏曹參判。
○給衣薄軍兵及流丐,恤典。
12月12日 ○乙卯,進講于熙政堂。
○以洪敬謨爲禮曹判書。
12月13日 ○丙辰,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4日 ○丁巳,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5日 ○戊午,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6日 ○己未,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7日 ○庚申,進講于熙政堂。
12月18日 ○辛酉,進講于熙政堂。
○備局啓言:「觀此鹹鏡監司徐畊輔狀啓,則鹹興前判官李穆遠,永興前前府使李鎭華,吉州前牧使申紹,茂山前府使梁宣洙,慶興府使李秉吉,穩城前府使李光龍,贓汚狼藉矣。
令該府,嚴問捧口招。
不能剌擧之前道臣洪敬謨,施以譴削之典。
」允之。
尋因府讞,穆遠等六囚幷島配。
12月19日 ○壬戌,進講于熙政堂。
12月20日 ○癸亥,進講于熙政堂。
12月22日 ○乙醜,行藥院入診于熙政堂,召見忠淸監司趙冀永,辭陛也。
大王大妃敎曰:「國計艱虞,民生倒懸,未有甚於此時。
而況湖西一道,薦經大歉,凋殘困瘁,非他道比。
以卿愛君之誠,似當旬宣一方,盡心對揚矣。
向來北伯論墨倅狀啓,卿亦見之否?」冀永曰:「見之矣。
」大王大妃敎曰:「近來貪墨大行,民不支保。
北道守令若此,則他道亦皆推知,守令臧否,一一覈發,隨聞論勘。
且聞追大同引等之弊,轉成痼瘼,莫可釐革雲,須悉心矯捄,俾有實效,以副朝家軫念之意也。
每於道伯下去時,飭諭非止一再,而便成例套,未見實效,此豈對揚之道乎?卿則善爲下去,恪勤奉職可也。
」 ○大王大妃敎曰:「北道諸倅中,或慮有罪而不入於狀聞中矣。
今聞右相言,路過安邊時,以前倅事,有民訴雲,民訴果有實狀,而該倅獨爲倖逭,則是豈朝家刑政,而亦豈道臣對揚之本意乎?安邊前府使尹滋畊,罪犯有無,令道臣更爲嚴査登聞事,自廟堂分付。
」後,因道啓,亦島配之。
12月23日 ○丙寅,行柑製于泮宮,表居首李玄文直赴殿試。
12月24日 ○丁卯,都政,下批,以宋穉圭爲司憲府大司憲,尹緻謙爲司諫院大司諫,徐箕淳爲成均館大司成。
12月27日 ○庚午,召見前忠淸監司沈宜臣于熙政堂,遞來也。
12月30日 ○癸酉,京兆獻民數,五部及八道都元戶一百五十八萬一千一百六十二戶,男三百三十二萬五千三十二口,女三百三十萬七千六百九口。
濟州三邑都元戶,一萬七百八十九戶,男三萬五千一百九十四口,女四萬七百三十七口。
〈憲宗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實錄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