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者,狀王之德之純,其或庶幾乎。
嗚呼!庚寅之慟,尙忍言哉?而所依恃者,王時衣若幹尺也,甲午大喪,率土震蕩,而所維持而奠安者,亦王父母臨之爾。
嗚呼!今日天崩而地坼矣,民其奈何?以堯、舜之聖,不能使斯民爲堯、舜之民者,抑亦氣數之使然歟?惟王,爲宗社爲生民蚤夜一念,上格穹蒼,聖人龍飛,迓續景命,我邦家萬億年丕丕基,復底于泰山磐石之安,則實王之精誠,有以啓之也。
嗚呼!盛哉。
〈兵曹判書尹定鉉製。
〉 ○諡狀: 國王姓李氏,諱烉,字文應,宣恪王之孫,康穆王之子也,以丁亥七月十八日,生。
康穆王,以世子早薨,宣恪王以王爲世孫,請冊封于大朝,降勑曰:『朕念王宗祧遠紹,國本攸關,特沛恩施,允玆陳請,專遣大臣,齎捧誥命,封爲朝鮮國王,世孫竝賜彩幣等物,惟王曁世孫,綸綍寵承,益篤本支之慶,屛藩永固,用延宗社之休,欽哉無替朕命。
』至甲午,王,始八齡,而宣恪王寢疾,王日夜焦遑,親奉藥餌,旣革,遣大臣禱于廟社山川。
及遭大憂,顔色之戚,哭泣之哀,執禮踰常制,近臣衛卒,莫不嗚咽失聲,不忍仰視。
宣恪王妃金氏,具奏請承襲大朝,降勑曰:『王妃金氏奏稱:「爾賦性聰明,幼敦仁孝,夙有長人之德,爲國人所願戴,請冊承襲,朕俯循輿情,特允所請。
」玆遣官齎詔,誕告爾國封爾爲朝鮮國王,繼理國政,竝賜爾誥命彩幣等物,爾宜永矢靖共,懋纉承於侯服,迪宣忠順,作屛翰於天家。
爾其欽哉,毋替朕命。
』大臣百官,庭籲請嗣服,王,號哭不許,至屢日,然後始勉從之。
王,幼有異質,器度岐嶷,聰睿絶倫,宣恪王甚奇愛之。
旣冊儲,設師傅賓僚以輔導之,每筵接,王揖讓拜跪,動中儀節,講讀論辨,洞徹本原。
逮其踐阼,尙在沖齡,而政令施措事爲制置,恭奉先代之懿訓,克監先王之成憲,是則是傚,不愆不忘,朝著寅協,民物靖謐,翕然稱明主出焉。
王,上奉祖王妃曁父王妃,晨昏洞屬,愛敬備至,宮闈之內,和氣融洽。
及夫生辰歲時,或稱觴而獻壽,或拜箋而進賀,推以鍚類,遍逮群下朝士庶人之高年耆老,加以資級,賜以米帛,恩渥普覃,百姓觀感,皆由王根天之性,有以緻一國之興孝。
奉先之節,克敬克孝,宗廟祀享,輒皆躬行,齊心著存,至于牲牢樽爵,一一省眂,徹宵將事,不懈益虔,在位諸官,亦莫不駿奔,執事率禮無愆。
或攝儀則必手傳香祝,又遣近侍,儆察禮儀,恒以爲式。
先世園寢,永言追慕,每歲春秋,輪行省謁,以展霜露之感。
康穆王園寢風水,未克允臧,王,常懷憂懼,改蔔吉兆,亟行遷奉之禮,自相基定位至庀事董工,躬親檢飭,必誠必信,百官萬民,鹹仰孝思之無窮。
以至國社山川百神,莫不敬禮,莫不懷柔,寅念毖祀,而或有亢旱之災,圭璧徧擧,精意以享,至於深夜宮中,焚香露禱,以緻冥應之如響。
若夫事大之節,尤極盡誠,小心翼翼,謹修侯度時節。
年貢與別有陳奏謝恩行人,必愼揀,方物必親檢,而皇華宣詔之行,特遣上卿儐于境上,院宇延接之所,饔餼供億之需,無一不整飭。
及到王城,躬迎于郊館,祗受于宮庭,宴饗酬接,緻敬盡禮。
或有本國民之犯境,糾罰必嚴,大朝人之漂海,資送必厚,恪遵於欽定約束,罔敢或違。
以是而特被大朝眷恤之澤,視同內服,寵賫便蕃,隆私厚渥,逈出常格。
雖緣於大朝字小之德,而蓋亦王之忱誠,有以孚格而然也。
其於典學之工,一念孜孜,旣常參講筵,或宣賜召對,引接儒臣。
討論講究,上溯堯、舜心法傳授,下及宋賢性理之說,無不心悟體驗,貫通透徹。
而燕閑之暇,常對經籍,至于夜深,不知爲疲,而竗契奧旨,深造眞工。
動靜語默,不違規矩,隻字片言,皆合典訓,而發爲文章,雲漢昭回,光華所著,人皆可得而見。
其見諸行事,則承累代右文之治,尊尙儒術,表章道學,先賢俎豆之所,常緻酹侑,邱園經行之士,屢勤招延,以正一世之趨向,以立一王之章程。
至於倫常名義,益加闡明,褒忠奬節,尤無餘蘊,贈以爵諡官其子孫。
雖在閭巷匹庶,苟有一行之善,一節之卓,亦皆嘉尙表異,旌閭給復,樹之風聲,匝域興勸。
敦尙樸素,斥去靡麗,如非法章,未嘗近錦綺之屬,燕居進澣濯之衣,常膳絶豐盛之品。
內而無宴安之私,外而無盤遊之樂,身先而導率之,俾斯世歸於棄奢入儉之俗。
此皆王躬行心得之推餘,而以實心行實政,不自暇逸。
內而各司,外而諸路章疏文牘,雲委坌集,披覽裁決,不以爲倦,無少滯留。
廣開言路,翕受敷施,雖有極言竭論,亦或不槪,而未嘗斥絶屛遠,皆爲包容寬假,以長其不諱之風,而時或下令求言。
若遇災沴,避殿減膳,恐懼惕厲,尤急於納言,以助修省。
常以諴小民選良吏,爲出治之本。
凡監司守令之差送也,輒賜引見,申申勉戒。
其有治理優異者,錫馬而寵之,增階而榮之。
時遣繡衣,直指潛行鄕曲,訪求民隱,按廉長吏,剌擧非法。
又令宰列諸臣,抄淸白之吏,議贓汚之律,別薦循良,採用施行。
因玆而吏皆自修,民蒙實惠,懷保之澤,達於蔀屋,常謂保民之要,莫切於勸課農功,每當歲首,特下敎令,勉飭牧守,十行諄諄。
資助種糧,耕耘及時,若値荒年饑歲,發倉而賑之,移粟而救之,至捐內帑,補其不給,近自城闉,遠及陬澨,子惠普施,罔有捐瘠。
諸道以燒戶渰民聞者,必加恤於恒典之外,甚則別遣近臣慰撫之。
前後蠲減之政,不一二數,而海鰒之停封,嶺蔘之權減,皆出特恩。
宿糴之許以永停,貢逋之勿徵遺在,亦係異渥。
雖災荒溢目,憂虞孔殷,而歡聲四達,民皆安生而樂業。
又以謂欽恤刑典,爲爲治之先務,而兢兢緻愼,服念丕蔽,輕重有倫,情法曲當,而必求傅生之路,以盡哀敬之義。
遇災審讞,多所決放,祁寒盛暑,恒遣近侍,疏釋囚繫,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知人任人,其難其愼,專以器使,惟才是適,而揀選必精,進用無方,無間於疏遠,無蔽於昵近。
於是一藝一能,各效其長,草野寒畯,莫不競進。
每於大政,輒下蒐訪幽隱,振拔淹滯之敎,功臣廉吏之子孫,立慬效節之後裔,別爲收錄而候選,卽王所以任賢使能,酬忠勵世之政。
而凡百臣隣,無不禮遇,至於大臣,尤加敬待,尤篤委任民國大事,輒皆延訪熟議,參酌商確,務歸正當。
每引見,雖或疾?,不衣冠不見,王之愼朝儀,懋政事之德意,可謂至矣。
享國僅一紀有餘,而政成治定,化行俗美,方期郅隆之盛,不幸於己酉六月初六日壬申,大漸,薨于昌德宮之重熙堂,春秋二十有三。
臨終,大臣近臣禮官,竝入侍,正終之禮也,自王宮國都,至于窮山絶海深巷幽谷,莫不奔走哀號,如喪父母,可見仁聲仁聞,入人之深也。
王妃金氏,永興府院君祖根之女,丁酉行嘉禮,早薨,繼妃洪氏,益豐府院君在龍之女,甲辰行嘉禮,竝膺大朝冊封誥命。
王,以聰明英達之資,有剛健純粹之德。
講學之勤,罔間終始,律身之嚴,一循禮法,至孝根性而化孚於家國,深仁存心而澤被於生靈,嚴宮禁而近習裁抑,正朝廷而公道恢張,建大中而修人紀,崇正學而端士趨,賢能進而旁求遺逸,民庶綏而至及婦孺,皆古昔後王之所罕聞也。
方當承先世重熙累洽之運,做一代太和大同之治,環東土數千裡,無不衣被乎光輝,涵濡乎膏澤,而天降大割,竟靳遐齡,未及見久道化成之休,臣民之痛,曷有其極?惟其宏規懿範,布在於簡策,盛德大業,丕顯於朝野,可以建天地而俟百世,非特親賢樂利,沒世不能忘而已。
嗚呼!盛矣,嗚呼!痛哉。
〈吏曹判書李若愚製。
〉 ○行狀: 王姓李,諱烉,字文應,翼宗孝明大王適嗣,純宗成孝大王之孫。
母孝裕王大妃豐壤趙氏贈領議政豐恩府院君忠敬公萬永女,丁亥七月辛酉,生王于昌慶宮之景春殿。
先是,薨翼宗,以雕玉樹匣而授之,已而有身,誕彌之辰,有鶴一群,翔于殿上盤旋,久之乃去,宮中人異之。
王,龍睛犀角,日表秀朗,覃訏之音,若發金石,未百日而能起立。
數歲通周興嗣《千字文》百餘字,翼宗,意其目習也,試之他書,輒指其宿所知曰,是某字,翼宗,大奇之曰:『好學其將勝予乎。
』嘗所禦屛畫人物,戒人勿令壓之曰:『畫中兒疼矣,』其聰明仁愛特達之著於天賦者,已如此。
翼宗代聽國政四年,以庚寅五月壬戌賓天,王時四歲也,見人有悲遑之色,在阿母抱哭曰:『吾不欲華服,』聞殯殿號泣之聲,則亟止嬉遊,引席俯伏曰:『吾亦參班,戚容有動人者。
是歲九月,冊封爲王世孫,受冊于重熙堂,循循禮度,儼如成人,侍衛之臣,無不驩焉相慶。
正副使議欲除後四拜,蓋慮其勞於儀節也,王不從,禮畢爲後還內。
純宗曁明敬妃大嘉之賜以果盒,王奉盒,忽涕下,兩殿,怛然傷感,左右莫不相視而悲。
壬辰九月,行賓客相見禮,仍日開書筵,業次有程,時刻無舛,聽說文義,已瞭如,讀數遍,
嗚呼!庚寅之慟,尙忍言哉?而所依恃者,王時衣若幹尺也,甲午大喪,率土震蕩,而所維持而奠安者,亦王父母臨之爾。
嗚呼!今日天崩而地坼矣,民其奈何?以堯、舜之聖,不能使斯民爲堯、舜之民者,抑亦氣數之使然歟?惟王,爲宗社爲生民蚤夜一念,上格穹蒼,聖人龍飛,迓續景命,我邦家萬億年丕丕基,復底于泰山磐石之安,則實王之精誠,有以啓之也。
嗚呼!盛哉。
〈兵曹判書尹定鉉製。
〉 ○諡狀: 國王姓李氏,諱烉,字文應,宣恪王之孫,康穆王之子也,以丁亥七月十八日,生。
康穆王,以世子早薨,宣恪王以王爲世孫,請冊封于大朝,降勑曰:『朕念王宗祧遠紹,國本攸關,特沛恩施,允玆陳請,專遣大臣,齎捧誥命,封爲朝鮮國王,世孫竝賜彩幣等物,惟王曁世孫,綸綍寵承,益篤本支之慶,屛藩永固,用延宗社之休,欽哉無替朕命。
』至甲午,王,始八齡,而宣恪王寢疾,王日夜焦遑,親奉藥餌,旣革,遣大臣禱于廟社山川。
及遭大憂,顔色之戚,哭泣之哀,執禮踰常制,近臣衛卒,莫不嗚咽失聲,不忍仰視。
宣恪王妃金氏,具奏請承襲大朝,降勑曰:『王妃金氏奏稱:「爾賦性聰明,幼敦仁孝,夙有長人之德,爲國人所願戴,請冊承襲,朕俯循輿情,特允所請。
」玆遣官齎詔,誕告爾國封爾爲朝鮮國王,繼理國政,竝賜爾誥命彩幣等物,爾宜永矢靖共,懋纉承於侯服,迪宣忠順,作屛翰於天家。
爾其欽哉,毋替朕命。
』大臣百官,庭籲請嗣服,王,號哭不許,至屢日,然後始勉從之。
王,幼有異質,器度岐嶷,聰睿絶倫,宣恪王甚奇愛之。
旣冊儲,設師傅賓僚以輔導之,每筵接,王揖讓拜跪,動中儀節,講讀論辨,洞徹本原。
逮其踐阼,尙在沖齡,而政令施措事爲制置,恭奉先代之懿訓,克監先王之成憲,是則是傚,不愆不忘,朝著寅協,民物靖謐,翕然稱明主出焉。
王,上奉祖王妃曁父王妃,晨昏洞屬,愛敬備至,宮闈之內,和氣融洽。
及夫生辰歲時,或稱觴而獻壽,或拜箋而進賀,推以鍚類,遍逮群下朝士庶人之高年耆老,加以資級,賜以米帛,恩渥普覃,百姓觀感,皆由王根天之性,有以緻一國之興孝。
奉先之節,克敬克孝,宗廟祀享,輒皆躬行,齊心著存,至于牲牢樽爵,一一省眂,徹宵將事,不懈益虔,在位諸官,亦莫不駿奔,執事率禮無愆。
或攝儀則必手傳香祝,又遣近侍,儆察禮儀,恒以爲式。
先世園寢,永言追慕,每歲春秋,輪行省謁,以展霜露之感。
康穆王園寢風水,未克允臧,王,常懷憂懼,改蔔吉兆,亟行遷奉之禮,自相基定位至庀事董工,躬親檢飭,必誠必信,百官萬民,鹹仰孝思之無窮。
以至國社山川百神,莫不敬禮,莫不懷柔,寅念毖祀,而或有亢旱之災,圭璧徧擧,精意以享,至於深夜宮中,焚香露禱,以緻冥應之如響。
若夫事大之節,尤極盡誠,小心翼翼,謹修侯度時節。
年貢與別有陳奏謝恩行人,必愼揀,方物必親檢,而皇華宣詔之行,特遣上卿儐于境上,院宇延接之所,饔餼供億之需,無一不整飭。
及到王城,躬迎于郊館,祗受于宮庭,宴饗酬接,緻敬盡禮。
或有本國民之犯境,糾罰必嚴,大朝人之漂海,資送必厚,恪遵於欽定約束,罔敢或違。
以是而特被大朝眷恤之澤,視同內服,寵賫便蕃,隆私厚渥,逈出常格。
雖緣於大朝字小之德,而蓋亦王之忱誠,有以孚格而然也。
其於典學之工,一念孜孜,旣常參講筵,或宣賜召對,引接儒臣。
討論講究,上溯堯、舜心法傳授,下及宋賢性理之說,無不心悟體驗,貫通透徹。
而燕閑之暇,常對經籍,至于夜深,不知爲疲,而竗契奧旨,深造眞工。
動靜語默,不違規矩,隻字片言,皆合典訓,而發爲文章,雲漢昭回,光華所著,人皆可得而見。
其見諸行事,則承累代右文之治,尊尙儒術,表章道學,先賢俎豆之所,常緻酹侑,邱園經行之士,屢勤招延,以正一世之趨向,以立一王之章程。
至於倫常名義,益加闡明,褒忠奬節,尤無餘蘊,贈以爵諡官其子孫。
雖在閭巷匹庶,苟有一行之善,一節之卓,亦皆嘉尙表異,旌閭給復,樹之風聲,匝域興勸。
敦尙樸素,斥去靡麗,如非法章,未嘗近錦綺之屬,燕居進澣濯之衣,常膳絶豐盛之品。
內而無宴安之私,外而無盤遊之樂,身先而導率之,俾斯世歸於棄奢入儉之俗。
此皆王躬行心得之推餘,而以實心行實政,不自暇逸。
內而各司,外而諸路章疏文牘,雲委坌集,披覽裁決,不以爲倦,無少滯留。
廣開言路,翕受敷施,雖有極言竭論,亦或不槪,而未嘗斥絶屛遠,皆爲包容寬假,以長其不諱之風,而時或下令求言。
若遇災沴,避殿減膳,恐懼惕厲,尤急於納言,以助修省。
常以諴小民選良吏,爲出治之本。
凡監司守令之差送也,輒賜引見,申申勉戒。
其有治理優異者,錫馬而寵之,增階而榮之。
時遣繡衣,直指潛行鄕曲,訪求民隱,按廉長吏,剌擧非法。
又令宰列諸臣,抄淸白之吏,議贓汚之律,別薦循良,採用施行。
因玆而吏皆自修,民蒙實惠,懷保之澤,達於蔀屋,常謂保民之要,莫切於勸課農功,每當歲首,特下敎令,勉飭牧守,十行諄諄。
資助種糧,耕耘及時,若値荒年饑歲,發倉而賑之,移粟而救之,至捐內帑,補其不給,近自城闉,遠及陬澨,子惠普施,罔有捐瘠。
諸道以燒戶渰民聞者,必加恤於恒典之外,甚則別遣近臣慰撫之。
前後蠲減之政,不一二數,而海鰒之停封,嶺蔘之權減,皆出特恩。
宿糴之許以永停,貢逋之勿徵遺在,亦係異渥。
雖災荒溢目,憂虞孔殷,而歡聲四達,民皆安生而樂業。
又以謂欽恤刑典,爲爲治之先務,而兢兢緻愼,服念丕蔽,輕重有倫,情法曲當,而必求傅生之路,以盡哀敬之義。
遇災審讞,多所決放,祁寒盛暑,恒遣近侍,疏釋囚繫,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知人任人,其難其愼,專以器使,惟才是適,而揀選必精,進用無方,無間於疏遠,無蔽於昵近。
於是一藝一能,各效其長,草野寒畯,莫不競進。
每於大政,輒下蒐訪幽隱,振拔淹滯之敎,功臣廉吏之子孫,立慬效節之後裔,別爲收錄而候選,卽王所以任賢使能,酬忠勵世之政。
而凡百臣隣,無不禮遇,至於大臣,尤加敬待,尤篤委任民國大事,輒皆延訪熟議,參酌商確,務歸正當。
每引見,雖或疾?,不衣冠不見,王之愼朝儀,懋政事之德意,可謂至矣。
享國僅一紀有餘,而政成治定,化行俗美,方期郅隆之盛,不幸於己酉六月初六日壬申,大漸,薨于昌德宮之重熙堂,春秋二十有三。
臨終,大臣近臣禮官,竝入侍,正終之禮也,自王宮國都,至于窮山絶海深巷幽谷,莫不奔走哀號,如喪父母,可見仁聲仁聞,入人之深也。
王妃金氏,永興府院君祖根之女,丁酉行嘉禮,早薨,繼妃洪氏,益豐府院君在龍之女,甲辰行嘉禮,竝膺大朝冊封誥命。
王,以聰明英達之資,有剛健純粹之德。
講學之勤,罔間終始,律身之嚴,一循禮法,至孝根性而化孚於家國,深仁存心而澤被於生靈,嚴宮禁而近習裁抑,正朝廷而公道恢張,建大中而修人紀,崇正學而端士趨,賢能進而旁求遺逸,民庶綏而至及婦孺,皆古昔後王之所罕聞也。
方當承先世重熙累洽之運,做一代太和大同之治,環東土數千裡,無不衣被乎光輝,涵濡乎膏澤,而天降大割,竟靳遐齡,未及見久道化成之休,臣民之痛,曷有其極?惟其宏規懿範,布在於簡策,盛德大業,丕顯於朝野,可以建天地而俟百世,非特親賢樂利,沒世不能忘而已。
嗚呼!盛矣,嗚呼!痛哉。
〈吏曹判書李若愚製。
〉 ○行狀: 王姓李,諱烉,字文應,翼宗孝明大王適嗣,純宗成孝大王之孫。
母孝裕王大妃豐壤趙氏贈領議政豐恩府院君忠敬公萬永女,丁亥七月辛酉,生王于昌慶宮之景春殿。
先是,薨翼宗,以雕玉樹匣而授之,已而有身,誕彌之辰,有鶴一群,翔于殿上盤旋,久之乃去,宮中人異之。
王,龍睛犀角,日表秀朗,覃訏之音,若發金石,未百日而能起立。
數歲通周興嗣《千字文》百餘字,翼宗,意其目習也,試之他書,輒指其宿所知曰,是某字,翼宗,大奇之曰:『好學其將勝予乎。
』嘗所禦屛畫人物,戒人勿令壓之曰:『畫中兒疼矣,』其聰明仁愛特達之著於天賦者,已如此。
翼宗代聽國政四年,以庚寅五月壬戌賓天,王時四歲也,見人有悲遑之色,在阿母抱哭曰:『吾不欲華服,』聞殯殿號泣之聲,則亟止嬉遊,引席俯伏曰:『吾亦參班,戚容有動人者。
是歲九月,冊封爲王世孫,受冊于重熙堂,循循禮度,儼如成人,侍衛之臣,無不驩焉相慶。
正副使議欲除後四拜,蓋慮其勞於儀節也,王不從,禮畢爲後還內。
純宗曁明敬妃大嘉之賜以果盒,王奉盒,忽涕下,兩殿,怛然傷感,左右莫不相視而悲。
壬辰九月,行賓客相見禮,仍日開書筵,業次有程,時刻無舛,聽說文義,已瞭如,讀數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