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政鄭元容製。
〉 ○誌文: 於戲!洪惟我大行大王姓李氏,諱烉,字文應,翼宗孝明大王之子,純宗成孝大王之孫。
母妃趙氏,豐恩府院君忠敬公萬永女。
妃孝顯王後金氏,永興府院君祖根女,癸卯薨。
繼妃洪氏、益豐府院君在龍女。
王,以己酉五月十三日有疾不豫,六月初六日壬申,禮陟于昌德宮之正寢,壽二十三。
擧國奔走雨泣,婦孺無知,叫擗哀慕,皆曰『天乎』衆心波沸,若不保時日。
我大王大妃殿下,念宗社付托之至重,從天命人心之所歸,奉迎我嗣王殿下入紹大統,與小大臣,議王功德,謹上諡曰,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廟號曰憲宗。
以是年十月二十八日壬辰,葬王于健元陵西岡向卯之原,與孝顯後陵同塋異藏。
大王大妃體王平日雅志,在於節用愛民,絞冒衣衾。
皆出諸宮中,而殯葬之需,不煩民力焉。
嗣王殿下,以臣定鉉,嘗叨侍帷幄。
命臣以幽宮之誌,辭謝不獲命,臣竊惟天命有德,君師下民,必厚其福祿,降以遐壽,使其積累悠久,亭毓涵漬,措斯民於雍熙大猷之域,考古堯、舜、禹、湯、文、武之爲君,罔不是孚,則天道之必然也。
肆我正宗大王聖德神功,侔擬天地,巍蕩煥爀,民無能名焉,純宗大王,久道化成,深仁厚澤,浹人肌髓,沒世不能忘焉。
翼宗大王,贊化篤慶,基命宥密,所以啓佑我後人,深且遠矣。
式至于我大行大王,以三宗正體,沖齡嗣服,躬欽明濬哲之姿,繼重熙累洽之治,顯承謨烈,嚴恭寅畏,凡所以治人事天之方,靡不畢擧。
臨禦十有五年,朝野淸明,風雨順序,歲比登稔,民不飢寒。
時春秋鼎盛,日月方長,將運萬化而拊五辰,長駕遠馭,大造群生,肯搆我祖考作室,誕撫我無疆大曆服,上之所自期然也,臣民之所蘄望如此也,夫孰知大業未半,中途厭世,遽使含生之倫,如喪考妣也乎?嗚呼!慟哉。
有其德矣而嗇其壽,傳所雲德必得壽者非耶?王有其志矣,而末究其施,紀所雲『有志竟成』者非耶?三聖朝之仁之德,宜其克昌厥後,而今亦無得而徵焉,所謂天道於是乎不可知矣,而豈亦斯民者,擧皆無祿,不足蒙至治之澤也歟?嗚呼!慟哉。
始王大妃夢翼宗,授以玉樹,王以丁亥七月十八日,誕降于昌慶宮之景春殿,時有群鶴,盤旋飛繞於殿上,高入雲霄,人皆仰見而異之。
王,生有聖質,數歲通周興嗣《千文》百餘字,翼宗拈他書試之,輒指所知字,翼宗喜其聰悟,大奇愛之。
見屛畫人物,謂左右曰『毋壓畫中兒,恐兒疼矣,』天性仁愛,已著於幼時。
庚寅五月翼宗在儲位昇遐,王時四歲也,聞殯殿哭聲,輒止遊嬉,俯伏號泣曰:『吾不欲着華服。
』是年九月,冊封爲王世孫,兩殿嘉大禮之成,賜以果受而下淚,純宗爲之動容悲哀。
壬辰,行賓客相見禮,始開講筵,讀數遍,輒成誦,演文義渙然若宿解。
甲午,純宗賓天,承旨奉傳大寶,王,撤哭啓凾,審視而後敬受。
王時八歲也,臨大事明愼已如此。
王卽位,追尊皇考爲翼宗,尊純宗妃金氏爲大王大妃,母妃爲王大妃。
大王大妃垂簾同聽政,王事事承順,必稟而後行。
淸使見王周旋中禮,相顧聳賀。
三年諒闇,哭泣之哀,如成人焉。
辛醜,大王大妃撤簾,勉王以敬天愛民,勤學親賢,守先王家法,王,始親政事,式克欽承監于祖宗成憲,命大臣卿宰,薦淸白吏及文、蔭、武官、廉明者,而有治績登聞,則賜書增秩而褒勉之。
又令諸道,別薦經行武技,收擧草萊人才,不遺踈遠。
軫海民採鰒,夏時尤艱,命停六七月進供。
敎曰:『爲國以儉,當以身先減,』嶺南貢蔘,關西北貢鹿茸及內局尙方,每歲燕貿。
乙巳淸北諸邑大水,民田舍墊溺而渰死者甚衆,王,大驚憂,遣禦史慰諭安撫,辭旨惻怛,凡修頹補弊拯死賑飢之策,纖悉周備。
繼以輕徭減稅,發帑移粟,設祭水濱,俾勿爲厲,亟黜守宰之怠於撫綏者,民遂得奠居如故,忘其爲菑。
遇旱,屢召大臣,憂形于色,夜禦法服,焚香躬禱于後苑。
以內司及諸宮魚鹽堰、洑所在,擅拔糴戶,害及窮蔀,一切禁斷。
著爲令命,觀察居留之臣,各具民隱,條列以聞,廟堂議其便否而施行之。
總衛營之始設,慮有軍校橫於閭裡,飭法官麗於罪勿貸,取其尤無良者,徇於衆流之絶島,以徵其餘。
屛遠宦寺,趨走伏使而已,未嘗假以色辭。
尤愼庶獄,恐或有一夫之非辜,國有赦則親閱錄案,必審其輕重而疏決之,惟贓吏不宥焉。
責官師之無所規陳,戒銓選以勿通關節。
常患科擧之不公,前後飭諭甚勤,己酉春,下嚴旨,如有犯者,試官施以不信王言之律,儒生罪其父兄。
於是有司震讋,莫敢徇私。
謂筵臣曰:『每一經科試,輒緻人心之不平,今庶其不然乎?』克敬禋祀,躬祼太廟,拜跪登降,齊邀洞屬,誠心著存,僾然有見乎其位之思,凡百在位,駿奔肅恭,禮儀無愆。
陵園時節之享,籩實之餕,必進而嘗之。
常憂綏陵風水之未葉,親相宅兆,蔔吉于龍馬峰下,以丙午閏五月,行遷奉之禮,庀廞具治方中,躬親董飭,必誠必信,自啓欑之日及復土之時,惟進糜粥,皇皇瞿瞿,哭而結轖,至不能成聲,侍從諸臣,感激掩涕,莫能仰視。
時儀曹,因癸醜故制,大王大妃當服淺淡,王,以大王大妃,旣於庚寅服長子三年,則應服三年者,改葬服緦,此與癸醜有異,更令詢議。
於是大臣儒臣,俱援《儀禮》,改葬緦賈公彥疏,父爲長子亦同雲,則母統於父可知,遂改定以緦服,而邦禮無憾。
純宗、翼宗禦容,初奉於景祐宮之誠一軒,王,以朝夕瞻依之難,增兩室於璿源殿而移奉之,朔望與誕辰,必早詣展拜,非大雨雪,未之或廢。
命纂正宗、純宗、翼宗三朝寶鑑,剞劂告成,親上于太廟,以繼述先志而爲監法焉。
辛醜,上號于大王大妃,以闡七載簾幃之化。
戊申,大王大妃六旬,王大妃望五之年,追上徽號於純宗、翼宗,加上尊號於大王大妃、王大妃。
時王大妃有私制,翌日進饌,稱賀于大王大妃。
明年周甲之辰,亦奉觴上壽。
王,沖年違背,常以不記先王禦容,爲至痛,每問於逮事之臣,有對曰:『眞殿所奉睟容,猶未及殿下龍顔之克肖矣。
』王,對鏡泫然。
常奉翼宗禦製於案上,無時敬讀,語及庚寅,輒掩抑嗚咽。
事王大妃尤盡忠養,所禦殿,常令相近,每罷朝,卽入而侍坐,不忍須臾離側。
饌膳有慈殿親檢,則甚適靜攝,必慈殿臨視,乃爲安,至情深愛,常如孺子,王之大孝,眞終身慕者矣。
王端嚴正直,未明盥漱,雖勞倦,體無跛倚,晝未常臥。
雖燕涓,非衣冠不見廷臣,至大漸,如一日。
遇雷雨必警惕,在寢輒起。
聽斷之暇,常對方冊,至于夜深,平居以懋實自勉。
常愛河間獻王實事求是之語,書揭座右,以寓警省。
性不喜奢華,非袞衣,不禦紋繡,常服不逾棉苧,常膳止於數三器。
慈殿嘗言其薄略已甚,對曰『菲衣,所以養德,淡食,所以益壽。
常歎英廟儉德,思趾其美。
爲宮室不施丹艧曰:『予喜樸素,不須雕繪。
』服禦器用,惟取古雅,無金玉之飾。
對群臣辭氣溫醇,薰炙寵光者,油然如在陽春化日之中,而乾健自疆,臨事果決,凡所當爲,無所遲疑,至微細也,而知害於民,則無或因循。
神明內蘊,炳幾燭微,中外臣僚賢否得失,瞭然默識,而含弘淵穆,山藪莫量,凡一聞而一見者,雖十年之後,輒皆記存無遺,如左史記注之浩汗,因事援據,如誦已言,大祀典、大朝會節文、儀制,宿衛、陪扈、坐作、操練之度,至繁至賾掌故之所不能詳者,如燭照而數計。
武經《韜略》,醫方《本草》,象緯《璣衡》之類,竝皆精通。
雅愛書畫,古今名家,畢集於內府,考據金石遺文,補訂史傳闕漏,雖專門宿學,莫能及焉。
爲詩文神解峻潔,取法於古,有《元軒集》四卷,至於箋隷,亦臻其奧。
罕禦射而射必中,此皆天縱之餘事。
而尤見其知周萬物泛應曲當之妙矣。
讀經史必硏窮義理,剖析是非,明睿所照,貫徹本末。
嘗論唐玄宗貌瘦天下肥曰:『玄宗,實厭諫之主也。
厭諫而至於瘦,豈若舜之好察邇言,禹之拜昌言乎?』論漢文帝錢穀決獄之問曰:『平之辯,雖可喜,不如勃之訥,爲可信也,』論司馬光曰:『人或言光,是晉之後,而晉承魏統,故帝魏也,此則不然。
雖帝蜀漢,晉之爲正統,固自如也。
《通鑑》之誤,隻是識有不逮,非出於私也。
』惜光武之明,而見欺於圖讖,慨桓帝之知善,而不能用。
語治國則以紀綱爲本,語節用則以崇儉爲先。
又曰:『學雖貴於緻知,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最好陸贄奏議,蘇軾文章,令點定句讀,尤以《大學衍義》,爲經世之典,時値違豫,敎筵臣曰:『吾病有間,將讀此三書矣。
』玉音在耳,而末命遽揚,嗚呼!慟哉。
王之盛德至善,非區區文字所能摹畫其萬一,而天地之道,亦可一言盡也。
則子思所謂『惟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以是五
〉 ○誌文: 於戲!洪惟我大行大王姓李氏,諱烉,字文應,翼宗孝明大王之子,純宗成孝大王之孫。
母妃趙氏,豐恩府院君忠敬公萬永女。
妃孝顯王後金氏,永興府院君祖根女,癸卯薨。
繼妃洪氏、益豐府院君在龍女。
王,以己酉五月十三日有疾不豫,六月初六日壬申,禮陟于昌德宮之正寢,壽二十三。
擧國奔走雨泣,婦孺無知,叫擗哀慕,皆曰『天乎』衆心波沸,若不保時日。
我大王大妃殿下,念宗社付托之至重,從天命人心之所歸,奉迎我嗣王殿下入紹大統,與小大臣,議王功德,謹上諡曰,經文緯武明仁哲孝,廟號曰憲宗。
以是年十月二十八日壬辰,葬王于健元陵西岡向卯之原,與孝顯後陵同塋異藏。
大王大妃體王平日雅志,在於節用愛民,絞冒衣衾。
皆出諸宮中,而殯葬之需,不煩民力焉。
嗣王殿下,以臣定鉉,嘗叨侍帷幄。
命臣以幽宮之誌,辭謝不獲命,臣竊惟天命有德,君師下民,必厚其福祿,降以遐壽,使其積累悠久,亭毓涵漬,措斯民於雍熙大猷之域,考古堯、舜、禹、湯、文、武之爲君,罔不是孚,則天道之必然也。
肆我正宗大王聖德神功,侔擬天地,巍蕩煥爀,民無能名焉,純宗大王,久道化成,深仁厚澤,浹人肌髓,沒世不能忘焉。
翼宗大王,贊化篤慶,基命宥密,所以啓佑我後人,深且遠矣。
式至于我大行大王,以三宗正體,沖齡嗣服,躬欽明濬哲之姿,繼重熙累洽之治,顯承謨烈,嚴恭寅畏,凡所以治人事天之方,靡不畢擧。
臨禦十有五年,朝野淸明,風雨順序,歲比登稔,民不飢寒。
時春秋鼎盛,日月方長,將運萬化而拊五辰,長駕遠馭,大造群生,肯搆我祖考作室,誕撫我無疆大曆服,上之所自期然也,臣民之所蘄望如此也,夫孰知大業未半,中途厭世,遽使含生之倫,如喪考妣也乎?嗚呼!慟哉。
有其德矣而嗇其壽,傳所雲德必得壽者非耶?王有其志矣,而末究其施,紀所雲『有志竟成』者非耶?三聖朝之仁之德,宜其克昌厥後,而今亦無得而徵焉,所謂天道於是乎不可知矣,而豈亦斯民者,擧皆無祿,不足蒙至治之澤也歟?嗚呼!慟哉。
始王大妃夢翼宗,授以玉樹,王以丁亥七月十八日,誕降于昌慶宮之景春殿,時有群鶴,盤旋飛繞於殿上,高入雲霄,人皆仰見而異之。
王,生有聖質,數歲通周興嗣《千文》百餘字,翼宗拈他書試之,輒指所知字,翼宗喜其聰悟,大奇愛之。
見屛畫人物,謂左右曰『毋壓畫中兒,恐兒疼矣,』天性仁愛,已著於幼時。
庚寅五月翼宗在儲位昇遐,王時四歲也,聞殯殿哭聲,輒止遊嬉,俯伏號泣曰:『吾不欲着華服。
』是年九月,冊封爲王世孫,兩殿嘉大禮之成,賜以果受而下淚,純宗爲之動容悲哀。
壬辰,行賓客相見禮,始開講筵,讀數遍,輒成誦,演文義渙然若宿解。
甲午,純宗賓天,承旨奉傳大寶,王,撤哭啓凾,審視而後敬受。
王時八歲也,臨大事明愼已如此。
王卽位,追尊皇考爲翼宗,尊純宗妃金氏爲大王大妃,母妃爲王大妃。
大王大妃垂簾同聽政,王事事承順,必稟而後行。
淸使見王周旋中禮,相顧聳賀。
三年諒闇,哭泣之哀,如成人焉。
辛醜,大王大妃撤簾,勉王以敬天愛民,勤學親賢,守先王家法,王,始親政事,式克欽承監于祖宗成憲,命大臣卿宰,薦淸白吏及文、蔭、武官、廉明者,而有治績登聞,則賜書增秩而褒勉之。
又令諸道,別薦經行武技,收擧草萊人才,不遺踈遠。
軫海民採鰒,夏時尤艱,命停六七月進供。
敎曰:『爲國以儉,當以身先減,』嶺南貢蔘,關西北貢鹿茸及內局尙方,每歲燕貿。
乙巳淸北諸邑大水,民田舍墊溺而渰死者甚衆,王,大驚憂,遣禦史慰諭安撫,辭旨惻怛,凡修頹補弊拯死賑飢之策,纖悉周備。
繼以輕徭減稅,發帑移粟,設祭水濱,俾勿爲厲,亟黜守宰之怠於撫綏者,民遂得奠居如故,忘其爲菑。
遇旱,屢召大臣,憂形于色,夜禦法服,焚香躬禱于後苑。
以內司及諸宮魚鹽堰、洑所在,擅拔糴戶,害及窮蔀,一切禁斷。
著爲令命,觀察居留之臣,各具民隱,條列以聞,廟堂議其便否而施行之。
總衛營之始設,慮有軍校橫於閭裡,飭法官麗於罪勿貸,取其尤無良者,徇於衆流之絶島,以徵其餘。
屛遠宦寺,趨走伏使而已,未嘗假以色辭。
尤愼庶獄,恐或有一夫之非辜,國有赦則親閱錄案,必審其輕重而疏決之,惟贓吏不宥焉。
責官師之無所規陳,戒銓選以勿通關節。
常患科擧之不公,前後飭諭甚勤,己酉春,下嚴旨,如有犯者,試官施以不信王言之律,儒生罪其父兄。
於是有司震讋,莫敢徇私。
謂筵臣曰:『每一經科試,輒緻人心之不平,今庶其不然乎?』克敬禋祀,躬祼太廟,拜跪登降,齊邀洞屬,誠心著存,僾然有見乎其位之思,凡百在位,駿奔肅恭,禮儀無愆。
陵園時節之享,籩實之餕,必進而嘗之。
常憂綏陵風水之未葉,親相宅兆,蔔吉于龍馬峰下,以丙午閏五月,行遷奉之禮,庀廞具治方中,躬親董飭,必誠必信,自啓欑之日及復土之時,惟進糜粥,皇皇瞿瞿,哭而結轖,至不能成聲,侍從諸臣,感激掩涕,莫能仰視。
時儀曹,因癸醜故制,大王大妃當服淺淡,王,以大王大妃,旣於庚寅服長子三年,則應服三年者,改葬服緦,此與癸醜有異,更令詢議。
於是大臣儒臣,俱援《儀禮》,改葬緦賈公彥疏,父爲長子亦同雲,則母統於父可知,遂改定以緦服,而邦禮無憾。
純宗、翼宗禦容,初奉於景祐宮之誠一軒,王,以朝夕瞻依之難,增兩室於璿源殿而移奉之,朔望與誕辰,必早詣展拜,非大雨雪,未之或廢。
命纂正宗、純宗、翼宗三朝寶鑑,剞劂告成,親上于太廟,以繼述先志而爲監法焉。
辛醜,上號于大王大妃,以闡七載簾幃之化。
戊申,大王大妃六旬,王大妃望五之年,追上徽號於純宗、翼宗,加上尊號於大王大妃、王大妃。
時王大妃有私制,翌日進饌,稱賀于大王大妃。
明年周甲之辰,亦奉觴上壽。
王,沖年違背,常以不記先王禦容,爲至痛,每問於逮事之臣,有對曰:『眞殿所奉睟容,猶未及殿下龍顔之克肖矣。
』王,對鏡泫然。
常奉翼宗禦製於案上,無時敬讀,語及庚寅,輒掩抑嗚咽。
事王大妃尤盡忠養,所禦殿,常令相近,每罷朝,卽入而侍坐,不忍須臾離側。
饌膳有慈殿親檢,則甚適靜攝,必慈殿臨視,乃爲安,至情深愛,常如孺子,王之大孝,眞終身慕者矣。
王端嚴正直,未明盥漱,雖勞倦,體無跛倚,晝未常臥。
雖燕涓,非衣冠不見廷臣,至大漸,如一日。
遇雷雨必警惕,在寢輒起。
聽斷之暇,常對方冊,至于夜深,平居以懋實自勉。
常愛河間獻王實事求是之語,書揭座右,以寓警省。
性不喜奢華,非袞衣,不禦紋繡,常服不逾棉苧,常膳止於數三器。
慈殿嘗言其薄略已甚,對曰『菲衣,所以養德,淡食,所以益壽。
常歎英廟儉德,思趾其美。
爲宮室不施丹艧曰:『予喜樸素,不須雕繪。
』服禦器用,惟取古雅,無金玉之飾。
對群臣辭氣溫醇,薰炙寵光者,油然如在陽春化日之中,而乾健自疆,臨事果決,凡所當爲,無所遲疑,至微細也,而知害於民,則無或因循。
神明內蘊,炳幾燭微,中外臣僚賢否得失,瞭然默識,而含弘淵穆,山藪莫量,凡一聞而一見者,雖十年之後,輒皆記存無遺,如左史記注之浩汗,因事援據,如誦已言,大祀典、大朝會節文、儀制,宿衛、陪扈、坐作、操練之度,至繁至賾掌故之所不能詳者,如燭照而數計。
武經《韜略》,醫方《本草》,象緯《璣衡》之類,竝皆精通。
雅愛書畫,古今名家,畢集於內府,考據金石遺文,補訂史傳闕漏,雖專門宿學,莫能及焉。
爲詩文神解峻潔,取法於古,有《元軒集》四卷,至於箋隷,亦臻其奧。
罕禦射而射必中,此皆天縱之餘事。
而尤見其知周萬物泛應曲當之妙矣。
讀經史必硏窮義理,剖析是非,明睿所照,貫徹本末。
嘗論唐玄宗貌瘦天下肥曰:『玄宗,實厭諫之主也。
厭諫而至於瘦,豈若舜之好察邇言,禹之拜昌言乎?』論漢文帝錢穀決獄之問曰:『平之辯,雖可喜,不如勃之訥,爲可信也,』論司馬光曰:『人或言光,是晉之後,而晉承魏統,故帝魏也,此則不然。
雖帝蜀漢,晉之爲正統,固自如也。
《通鑑》之誤,隻是識有不逮,非出於私也。
』惜光武之明,而見欺於圖讖,慨桓帝之知善,而不能用。
語治國則以紀綱爲本,語節用則以崇儉爲先。
又曰:『學雖貴於緻知,知而不行,不如不知。
』最好陸贄奏議,蘇軾文章,令點定句讀,尤以《大學衍義》,爲經世之典,時値違豫,敎筵臣曰:『吾病有間,將讀此三書矣。
』玉音在耳,而末命遽揚,嗚呼!慟哉。
王之盛德至善,非區區文字所能摹畫其萬一,而天地之道,亦可一言盡也。
則子思所謂『惟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以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