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城的挽歌
關燈
小
中
大
臨戰的心态是确保戰役朝着正常方向前進的一個重要保證,将領的心态扭曲,吃虧的是一個軍隊,運籌者的心态扭曲,吃虧的是就是所率三軍了。
誰都知到《演義》中有句經典: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現在就說說這位鳳雛先生吧。
當初龐統先生留下了自己的處子作“獻連環”後一度銷聲匿迹,直到卧龍吊孝後,龐統又再次出場并投奔了劉備,經過耒陽縣審案,劉備知道了龐統的實力,拜為軍師,後張松獻圖,劉備又經法正反複勸說,對西川動了心,這時龐統進言:“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信,和負于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聽了鳳雛先生的建議,再加上與當初孔明在隆中決策時的意見不相左,劉備便與龐統,黃忠,魏延,劉封,關平起兵五萬,打着保護劉璋的旗号前往西川。孔明與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要地。當時龐統真的是躊躇滿志,很不得一下子拿下西川,在主公面前顯顯本事。在這種動機下,龐統的心态已經有了些許扭曲,而在心态不正常的情況下,隻要是人,就一定會犯錯誤。
劉璋迎入劉備,叙兄弟之禮,氣氛相對祥和。但是劉璋手下的将領張任,劉潰等對劉備都表現出了不是很友好的樣子,似有不服之意。而飲宴回營後,龐統作為一個堂堂的軍師,竟然以此為由,去效仿“鴻門宴”這種檔次的做法,要擇日在席間結果了劉璋!這簡直是愚昧之極的行為,中國有句俗話叫“強龍難壓地頭蛇”,你劉備到了人家的地盤,又隻有這區區五萬兵馬,殺一個劉璋就能奪得西川?川中武将也不是沒有不會拼命的,一旦殺了劉璋,能不能走脫恐怕都是個問題吧?再者,還涉及到一個民心問題,劉璋在川中雖然沒有什麼恩德加于百姓,但還不至于像董卓那樣人人喊打吧?你劉備名聲再好,跑到人家的土地上殺了人家世襲傳代的正宗君主,老百姓們怎麼想你這個大仁大義的皇叔?這形象不是全毀了?有些東西是靠錢糧布帛換不來的!而且過早暴露自己的動機是兵家的大忌,尤其是這種近乎于“虎口拔牙”的行動時。此時龐統的立功心态使他出的計策顯得很低劣,所幸劉備沒有采納,如果一旦聽從龐統的計策,那後果……
後來,由于劉備向劉璋借兵借糧的事,造成了兄弟反目,劉備進退兩難。龐統依然不改初衷,曾教劉備“選精兵,晝夜兼程徑襲成都”。劉備顯然不會去理會這種近乎自殺性的計策的。因為慣于玩弄民政的劉備此時很清楚,如果按龐統計策行事的話,就算成都奪了下來,劉備的五萬兵馬面對的将是所有西川的将士,而且敵對兩方就是單純的厮殺和報仇,沒有任何可以做退路的托詞了。而且一旦在成都開戰,受難的又是數以幾萬計的百姓。假使劉備九死一生殺敗了周邊的川中将士,在成都又怎麼立足?當時劉備正是創業階段,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安穩,這種計策簡直是給劉備增加了幾萬倍的麻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龐統也許可以算是個攻城略地的軍事家,但絕對不是一個懂得治國撫民政治家,他差劉備,諸葛亮的太遠太遠了。
終于,在計劃攻打雒城的戰役時,龐統沒有聽從孔明書信的勸說,貪功急進,急取雒城,被川中大将張任活活射死在了落鳳坡。龐統死了,幾乎沒有給人家留下什麼像孔明一樣的經典戰例和“挫敵于衽席之上”的飄逸形象,在和劉備取西川的那段時間裡,龐統的所作所為也不像一個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的軍師,倒像是一個輸昏了頭的賭徒。為了拿下西川,就是舍了血本也要達到目的。這樣的心态有怎麼适合臨戰決策這種“百不可失一”的重任呢?而他心裡真正的對手又是誰呢?不是劉璋,也不是張任,而是諸葛亮!因為在别人心中,他和諸葛亮有着一樣高的地位,自己也确實有着不輸給諸葛亮多少的奇謀妙策,但是看着孔明在劉備桌子底下的一疊厚厚的功勞簿,龐統顯然不能承受這種壓力。在那個時代,一個謀略家就是怕一個“輸”字,他不想有天被人說出“卧龍,鳳雛已經分出了高下”這樣刺耳的話。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出謀劃策,甚至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的,隻要能拿下西川。所以在這種近乎變态的心理趨使下,所有的才華,所有的技術動作都變了形。總之,龐統死了,他被對手打敗的,還是死在了自己扭曲心态下呢?這可能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最後,“巧”被他弄了,“拙”自己也擔了,還是留點口德吧,畢竟……畢竟人家是鳳雛嘛……
誰都知到《演義》中有句經典: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現在就說說這位鳳雛先生吧。
當初龐統先生留下了自己的處子作“獻連環”後一度銷聲匿迹,直到卧龍吊孝後,龐統又再次出場并投奔了劉備,經過耒陽縣審案,劉備知道了龐統的實力,拜為軍師,後張松獻圖,劉備又經法正反複勸說,對西川動了心,這時龐統進言:“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信,和負于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聽了鳳雛先生的建議,再加上與當初孔明在隆中決策時的意見不相左,劉備便與龐統,黃忠,魏延,劉封,關平起兵五萬,打着保護劉璋的旗号前往西川。孔明與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要地。當時龐統真的是躊躇滿志,很不得一下子拿下西川,在主公面前顯顯本事。在這種動機下,龐統的心态已經有了些許扭曲,而在心态不正常的情況下,隻要是人,就一定會犯錯誤。
劉璋迎入劉備,叙兄弟之禮,氣氛相對祥和。但是劉璋手下的将領張任,劉潰等對劉備都表現出了不是很友好的樣子,似有不服之意。而飲宴回營後,龐統作為一個堂堂的軍師,竟然以此為由,去效仿“鴻門宴”這種檔次的做法,要擇日在席間結果了劉璋!這簡直是愚昧之極的行為,中國有句俗話叫“強龍難壓地頭蛇”,你劉備到了人家的地盤,又隻有這區區五萬兵馬,殺一個劉璋就能奪得西川?川中武将也不是沒有不會拼命的,一旦殺了劉璋,能不能走脫恐怕都是個問題吧?再者,還涉及到一個民心問題,劉璋在川中雖然沒有什麼恩德加于百姓,但還不至于像董卓那樣人人喊打吧?你劉備名聲再好,跑到人家的土地上殺了人家世襲傳代的正宗君主,老百姓們怎麼想你這個大仁大義的皇叔?這形象不是全毀了?有些東西是靠錢糧布帛換不來的!而且過早暴露自己的動機是兵家的大忌,尤其是這種近乎于“虎口拔牙”的行動時。此時龐統的立功心态使他出的計策顯得很低劣,所幸劉備沒有采納,如果一旦聽從龐統的計策,那後果……
後來,由于劉備向劉璋借兵借糧的事,造成了兄弟反目,劉備進退兩難。龐統依然不改初衷,曾教劉備“選精兵,晝夜兼程徑襲成都”。劉備顯然不會去理會這種近乎自殺性的計策的。因為慣于玩弄民政的劉備此時很清楚,如果按龐統計策行事的話,就算成都奪了下來,劉備的五萬兵馬面對的将是所有西川的将士,而且敵對兩方就是單純的厮殺和報仇,沒有任何可以做退路的托詞了。而且一旦在成都開戰,受難的又是數以幾萬計的百姓。假使劉備九死一生殺敗了周邊的川中将士,在成都又怎麼立足?當時劉備正是創業階段,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安穩,這種計策簡直是給劉備增加了幾萬倍的麻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龐統也許可以算是個攻城略地的軍事家,但絕對不是一個懂得治國撫民政治家,他差劉備,諸葛亮的太遠太遠了。
終于,在計劃攻打雒城的戰役時,龐統沒有聽從孔明書信的勸說,貪功急進,急取雒城,被川中大将張任活活射死在了落鳳坡。龐統死了,幾乎沒有給人家留下什麼像孔明一樣的經典戰例和“挫敵于衽席之上”的飄逸形象,在和劉備取西川的那段時間裡,龐統的所作所為也不像一個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的軍師,倒像是一個輸昏了頭的賭徒。為了拿下西川,就是舍了血本也要達到目的。這樣的心态有怎麼适合臨戰決策這種“百不可失一”的重任呢?而他心裡真正的對手又是誰呢?不是劉璋,也不是張任,而是諸葛亮!因為在别人心中,他和諸葛亮有着一樣高的地位,自己也确實有着不輸給諸葛亮多少的奇謀妙策,但是看着孔明在劉備桌子底下的一疊厚厚的功勞簿,龐統顯然不能承受這種壓力。在那個時代,一個謀略家就是怕一個“輸”字,他不想有天被人說出“卧龍,鳳雛已經分出了高下”這樣刺耳的話。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出謀劃策,甚至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的,隻要能拿下西川。所以在這種近乎變态的心理趨使下,所有的才華,所有的技術動作都變了形。總之,龐統死了,他被對手打敗的,還是死在了自己扭曲心态下呢?這可能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最後,“巧”被他弄了,“拙”自己也擔了,還是留點口德吧,畢竟……畢竟人家是鳳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