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

關燈
齊城,尋訪子牙原妻的信息。

    問至一處,隻見子牙的妻子獨居一室,老翁死久了,及說起子牙之事,那妻子也甚懊悔。

    三人就接了他,同到海上,與子牙完聚偕隐。

    十年之間,散宜生等三人勤學好問,孜孜不倦,竟已漸入佳境了。

    一日,子牙自在草堂之上備了酒食,邀三人至,坐定道:“教者與學者原是交相有益的,今爾等學業俱已精切,還須要夾輔我老人,無使衰怠。

    今後把師弟之稱,必須擱起。

    爾我四人約為朋友,互相切磋。

    ”遂酌酒切肺,交拜四拜,已後俱要朋友相稱了。

    酒散,子牙對三人道:“吾聞西伯實是天下一個賢君,我四人何不同往觀之。

    ”散宜生道:“我輩亦有此意,正要過來說知,今日既已相訂,就是明日起身罷。

    ”次日四人收拾同行,前往西周進發。

    有詩為證: 松柏凝姿報歲寒,梗楠文杞老岩盤。

    公門獨植桃和李,密友相攜芝與蘭。

     四人在路上商量道:“我們若竟去西伯那裡求仕,即是自媒自嫁一般,極其可醜。

    不如各人自去尋個所在安身,待西伯自來求我,那時方顯得隐士之榮。

    ”計議已定,到得岐周地方,散宜生等自去閉門讀書,或耕或樵,不拘職業。

    子牙常常手執綸竿,身披蓑笠,獨釣于渭水磻溪之上。

    子牙在東海時也是嘗去釣魚的,可也往往得魚。

    如今釣于渭水,三日三夜魚無食者,子牙大忿,脫去衣冠。

    那渭濱上有一異人見了,不覺大笑道:“你且再釣看,綸必要細,餌必要香,徐徐而投,無使魚駭。

    ”子牙依他所說,果然初下,得了一個鲋魚。

    再釣,又得了一個鯉魚。

    子牙持歸即破其腹,那鯉魚腹中卻有赤文,仔細看時,上面有五個字,道是:“呂望封于齊。

    ”子牙想道:“呂便是我的姓,封于齊也是好字眼。

    隻是望字怎的解說,且自繇他,或者日後自有應驗。

    ”不覺心中大喜。

    後來文王号子牙為太公望,人就把望字做了他的名字。

    此時,已有了先兆,可見人事莫非天定也。

    後人有詩雲: 世人何必覓先機,覓得先機俟福齊。

    穩坐溪頭垂釣處,經綸在手遇偏奇。

     那時西伯昌正欲出獵,先命史編蔔之,那史編蔔得大吉,其繇辭雲: 非龍非彲,非虎非罴。

    兆得公侯,天遺汝師。

     西伯遊獵于渭濱,見一老者,獨釣于溪上。

    西伯将子牙端詳了一回,知他是個隐士,竟自走将過去,先和他說些閑話,随後又訪問些政事。

    子牙答應将來頗頗暗合西伯之意,西伯大悅道:“吾先君太公遺言,後世當有聖人适周,周遂以興,子其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遂号子牙為太公望,載于後車以歸。

    那時,子牙已是八十歲,所以世人傳說,太公八十遇文王。

    史官曾有詩雲: 八十行年運始通,而知七十九年窮。

    若非天意扶明主,怎肯輕留一老翁。

     太公歸國之後,西伯尊之為師,漸漸又聞得散宜生、南宮括、闳夭的賢名,西伯都将币帛去聘他來,俱以四友待之。

    自此太公望、散宜生等,皆做了西伯見知之臣。

    當時纣王無道,聞得西伯是個聖人,聽了崇侯虎之谮,将西伯囚于羑裡,意欲殺之,太公望與散宜生商議,以金千镒,求得美女、文馬、奇貨,因嬖臣費仲以賂纣。

    纣悅,遂釋西伯。

    後來西伯昌既薨,子發嗣位,複尊太公望為尚父,每每與他議論伐纣之事。

    及伐纣時,尚父左仗黃钺,右把白旄,親斬纣于鹿台之上。

    武王既為天子,論功行賞,封尚父于齊營丘。

    那時,尚父已是百有二十歲了。

    尚父至齊,卻好萊人起兵來伐,欲争營丘。

    原來萊夷正與營丘相近,因纣之亂,周家新得天下,未能安集遠方,故此萊人要與尚父争國。

    尚父隻是修德治政宜民齊俗,那萊人自然化服而去。

    及周成王時,尚父猶在,成王使召康公命尚父道:“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皆得征之。

    ”齊國繇此得專征伐,遂為大國,後來子子孫孫極其強盛。

    至桓公時,複伯天下。

    後人有詩一首,相贊之雲: 茹貧食苦一身輕,跋涉流離盡半生。

    帝佐王師侯伯主,祿山祿海老人星。

     總評:當時纣之無道,惟妲己之言是聽。

    而太公望、散宜生卻以文馬、奇貨陳于纣前,固得計矣。

    但其獻以美女,不知出于何意。

    假若妲己大發妒心而遺禍于文王,則此舉豈不失算乎?雖然僥幸得免,吾以為西伯諸臣之賢,尚不及妲己之賢也。

     又評:太公不可及,其壽更不可及。

    後人之欲圖富貴者,何必向天女乞巧,思先須向北鬥乞壽命耳。